讓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發改委:多渠道促進農民增收

5月6日,國家發改委就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有關情況舉行發佈會,國家發改委規劃司城鄉融合發展處處長劉春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農民問題的核心就是收入問題。

讓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發改委:多渠道促進農民增收


發佈會現場 苗露/攝影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要構建長效政策機制,不斷縮小城鄉收入差距,讓廣大農民儘快的富裕起來。因此,《關於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裡明確提出,必須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鼓勵勤勞致富,統籌提高農民的工資性、經營性、財產性、轉移性四個方面的收入。

第一是在農民的工資性收入方面。一方面要大力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在城市落戶,減少從事農業的農村勞動力數量。另一方面是對沒有落戶城鎮的農民工,要從優化就業環境、擴大就業崗位、提高勞動者素質這三個方面入手,來提高農民的工資性收入。

第二是在農民的經營性收入方面。既要完善財政、信貸、保險、用地等政策,降低農業成本、提高農業收入;又要提高職業農民技能,培育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統籌提高農業效益和農民收入。

第三是在農民的財產性收入方面。要以市場化改革為導向,推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加快完成農村集體資產的清產核資,並且把經營性資產量化到集體成員,提高農民財產性收入,推動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

第四是在農民的轉移性收入方面。要履行好政府的再分配調節職能,加強對農民生產生活的公共財力保障,實現城鄉間收入分配格局的不斷調整和優化。

國家發改委發展戰略和規劃司司長陳亞軍補充說,“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其實是城鄉融合的一個根本目的,但縮小差距或者增加農民收入其實也是一個結果,既是目的,也是結果。”

其實整個城鄉融合發展的五大體制機制改革都是有利於農民增收的。除了剛才說的四個渠道之外,從更宏觀的角度來說,要增加農民的收入關鍵靠分子和分母聯動,一個方面要做大分子,另一方面要縮小分母。

陳亞軍指出,因為現在農業就業人口占全社會就業人口的27%左右,農業產業增加值佔GDP7.2%左右,農業勞動生產率還很低。經濟學上有一個劉易斯曲線,農業和非農產業之間勞動生產率不一樣,因此要持續轉移農業就業人口,也就是減少農民,主要是通過城鎮化來減少農民。

一方面是縮小分母,就是減少農民。這樣剩餘的農業勞動力能夠佔有更多農業生產資料、擴大農業經營規模,有利於推進農業機械化、實現農業現代化,也有利於提高農業勞動者收入。另一方面是增大分子,也就是提升農業的價值鏈。通過農業農村新業態的培育,包括一二三產業的融合、農業產業化經營等,拓寬或者延伸農業產業鏈、提升價值鏈。這樣兩方面入手,才能真正實現農民收入的持久穩定增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