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是孩子的本能,父母教會孩子自私,孩子活得更自我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乖巧懂事的,跟別的小朋友一起玩時懂得禮讓和分享,這樣自己也感覺有“面子”。

可是孩子總是不受控制的,一旦孩子太過於在意自己的東西,不顧大人的意願與別人分享,家長就會覺得孩子任性、不懂事。輕則換來一頓說教,重則可能換來一頓打罵,甚至還被貼上“自私自利”的標籤。

然而,父母卻忘記了,“自私”本就是孩子的本能,如果強行讓孩子分享自己的所有物,只會讓孩子產生不愉快的心理,甚至影響以後的心理健康。

“自私”是孩子的本能,父母教會孩子自私,孩子活得更自我

“自私”是孩子的本能,不能強行壓制

瑞士蘇黎世大學恩斯特·費爾曾針對229兒童進行了一項糖果實驗,這些兒童的年齡在3-8歲之間,主旨就是看這些孩子願不願意把自己的糖果分給其他人。

研究結果顯示,3至4歲的兒童幾乎不會考慮其他兒童的利益,他們普遍都顯現出“利己”主義的傾向;5至6歲兒童的表現相差無幾;只有7至8歲兒童有完全不同的表現,會把自己的糖果分別其他孩子

從中可以看出,孩子年齡越小越是以自我為中心,在沒有學會理解他人的情緒之前,他們總是習慣於將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做什麼事都是首先要滿足自己。

“自私”是孩子的本能,父母教會孩子自私,孩子活得更自我

這本是無可厚非,可有些父母卻往往視而不見,強迫孩子讓出自己心愛的東西。這已經不是孩子的“自私”了,而是父母的“自私”:為了滿足自己的面子,強迫孩子做不願意的事情。

對此,哥倫比亞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Laura Markham在她的暢銷書中提到:強迫孩子去分享,不僅不能真正教會孩子分享的真諦,還會給他們造成心理創傷。

“自私”是孩子的本能,父母教會孩子自私,孩子活得更自我

不懂得愛自己的人也得不到他人的愛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自我意識是最先覺醒的,他對自己的所有物產生擁有感,是劃分主權的想法。如果在這個時候,父母強制性地壓抑孩子本身的慾望,要求孩子違背成長規則,克服自私心理,只會讓孩子的人格越來越撕裂。

我們能看到很多表面看起來很優秀的人,各方面都很完美,可在光鮮的背後,卻擁有著不為人知的傷痕累累的內心。從小他們就懂得照顧周圍人的情緒,壓抑自己的慾望,做什麼事都只為別人開心。

的確,家長總是強迫孩子“分享”,孩子要麼會將心愛的東西深深藏起來,不被人發現;要麼會為了討得大人的歡心而做出違背自己心意的事情,他們不敢拒絕,不敢對別人說“不”。當孩子長大後,就會缺乏個性,成為別人口中的“老好人”,不敢得罪任何人,只能被別人的需求所累。

這樣的孩子總是優先考慮別人,把自己的情感放在最後,不會關愛自己,也往往得不到別人的愛。一旦有別人對他們示好,他們就很容易付出感情,付出金錢,容易被壞人欺騙。

“自私”是孩子的本能,父母教會孩子自私,孩子活得更自我

與其讓孩子“無私”,不如讓孩子擁有自我

有一句話說得特別好:“按自己希望的方式生活不叫自私,要求別人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式生活才叫自私。”的確,父母強迫孩子的行為本身何嘗不是一種自私呢?

當孩子有自己的想法,覺得這個東西是他的,並且向別人宣誓主權的時候,家長最好不要強迫孩子,最好的辦法是引導孩子去做出選擇,尊重孩子的獨立意識,讓他擁有真正的自我。

“自私”是孩子的本能,父母教會孩子自私,孩子活得更自我

首先,尊重孩子自己的感受,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作為家長,最好用商量而不是命令的語氣跟孩子說話。如果想要讓孩子分享某樣東西時,父母先要理解孩子的感受,並尊重孩子的決定。

父母只需要蹲下來,跟孩子商量:“小朋友很喜歡你的小玩具車,你能不能借給他玩一下呢?”如果孩子同意當然最好不過,如果孩子選擇了拒絕,家長也不要責罵或一直勸說,讓孩子產生心裡壓力。

通過這樣的做法,讓孩子意識到,這是他自己的東西,他有權力選擇借給別人,也有權力選擇拒絕。只有孩子不勉強自己,他才能更好地保護屬於自己的東西,並正確表達他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自私”是孩子的本能,父母教會孩子自私,孩子活得更自我

當然,父母也要允許孩子有說“不”的權利。

所謂讓孩子學會“自私”,並不是意味著孩子不去分享,而是要學會說“不”的權利。成年人的世界裡,經常能看到一些人抱怨,說自己不懂得拒絕別人,每次別人找自己借錢都不好意思拒絕。

可明明自己沒有,又無法拒絕,只能捨棄自己的生活需求來滿足他人。這樣的生活方式自私會獲得幸福呢?

不懂得拒絕,是因為從小就被要求“分享”著長大的。小時候與弟弟妹妹分享,長大了與同學分享,成年後與身邊的人分享,自己永遠處於被剝奪的狀態,哪有什麼滿足感?

因此,父母要在孩子從小時候起,就允許他有捍衛自己物品的權利,不願意做的事能夠勇敢地對別人說“不”。這樣孩子在長大後才敢於表達,更有主見,更有判斷力。

“自私”是孩子的本能,父母教會孩子自私,孩子活得更自我

當然,自己可以拒絕別人,當別人拒絕自己的時候也要坦然接受,這才是做真正的自己。如果只允許自己拒絕別人,而別人不願意分享自己的玩具或用品時,孩子只會哭鬧發洩,那對人對己都是雙重標準,顯然是不合適的。

所以,父母們別用自己的標準來評判孩子,什麼東西都要求孩子與別人“分享”,有些時候適當地讓孩子“自私”,先滿足自己,對孩子未來的成長才會更好。另外,千萬不要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一個“老好人”,畢竟對一個孩子來說,“自私”也是他的可愛之處。

“自私”是孩子的本能,父母教會孩子自私,孩子活得更自我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你是如何面對孩子的“自私”行為的,不妨留言評論,讓我們互相學習借鑑。

作為一名高級育兒師,你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都可以找我,我將把我的經驗理念分享給你,一起學好“孩子成長”這一課吧。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我,分享給更多的寶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