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登上巅峰时刻,便跌入万丈深渊:殖民地的大起义带来的悲剧收场

文|周渝

事情闹到这一步已相当复杂,“常胜军”失控更是犯了大忌。尽管事出有因,但戈登行为显然已越界,甚至涉及干涉别国军政问题。但他自己却在给家人的信中说,之所以如此做,是为了防止更多的苦难与牺牲,并言:“我毫不怀疑,抚台将被罢黜,甚至可能处决。”无独有偶,李鸿章也在其禀母亲的书信中提及杀降之事,自言“此事虽太过不仁,然攸关大局,不得不为”。李鸿章的老师曾国藩接报后,赞赏这个学生“殊为眼明手辣”。

这次戈登失算了,清廷不仅没有罢免李鸿章,反而嘉奖,于12月14日颁布敕令,钦赐李鸿章黄马褂,加封太子少保。对于戈登的行为,李鸿章自然甚为恼火,但又不好与其彻底翻脸,他坚称此为中国军政,与他国无关。之前李鸿章也在奏章中称戈登“奋勇勤苦,洞悉机谋,火攻利器,尤多赞助”,希望朝廷能论功行赏。清廷也的确对戈登进行赏赐——“赏给戈登头等功牌,并赏银一万两以嘉奖”。随后,李鸿章又发布公告,声明戈登对处决诸王之事毫不相干,推卸了戈登的责任,这才让戈登重新指挥“常胜军”与淮军联合作战。还有一种说法,即李委托朝廷聘请的西方官员赫德给戈登送去7万元的犒赏费,被戈登拒绝,但后来赫德将其中一万元存入了戈登外国户头,这场风波才得以平息。

杀降事件平息后,戈登参与了他在中国的最后一役——常州之战。1864年2月,戈登率“常胜军”自昆山出发,经无锡攻宜兴,以截断浙江太平军北援之路,3月2日即攻克宜兴。苏州杀降让周边的太平军都丢掉投降的幻想,选择抵抗到底,这最后的战役也异常惨烈。在进攻嘉兴的作战中,淮军悍将程学启中弹身亡。戈登本人也在金坛激战中被太平军的子弹击中腿部。这是戈登穿上戎装以来,第二次在战场上负伤。上一次还是他在塞瓦斯托波尔作战时,被让俄国人枪弹射伤。所幸都不是致命伤,在淮军与“常胜军”连日猛攻下,4月25日,金坛被清军攻陷。5月13日,清军提督冯子材部陷丹阳。至此,苏南各城全部被清军占领。两个月后,天京被湘军攻陷,太平天国政权在漫天通红的焚城大火中走向覆灭。戈登作为“常胜军”统领的戎马生涯也宣告结束。

战争结束后,戈登受到了清廷极高的礼遇,同治皇帝敕封戈登为提督,这是清廷军队最高的军阶,戈登也终于有资格穿上他一直羡慕的黄马褂;英国也晋升他为中校并封他为巴兹勋爵。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基层军官,一跃成为炙手可热的军事将领,这是戈登在中国4年最大的收获。但戈登的人生巅峰并不在中国,而在苏丹。他于1874年初到达埃及,并在那里成为埃及军的上校。1876年,在众人推举下,戈登登上全苏丹的总督之位。对殖民地的统治方面,戈登颇有手腕,他废止了当地的奴隶贸易,同时大力挖掘苏丹的黄金,赢得英殖民当局良好口碑。

但就在戈登登上人生巅峰的高光时刻,殖民地的一场大起义让他跌入万丈深渊。1881年1月,苏丹反英领袖马赫迪·穆罕默德发动反英大起义,起义军声势浩大,苏丹局势很快便失控。1885年1月26日,起义军攻陷总督府,戈登在府内进行最后的抵抗,最终被起义军用长矛刺穿胸膛,命殒当场。

刚登上巅峰时刻,便跌入万丈深渊:殖民地的大起义带来的悲剧收场

《李鸿章克复苏州战图》, 清人绘,绢本设色 ,现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

戈登战死后,在英国备极哀荣,无论是英国本土还是海外殖民地,以戈登命名的楼房、道路等比比皆是。对于中国而言,戈登的身份是复杂的,他是清廷“借师助剿”方略下卷入中国内战的英国军人,而他的军队还带着侵略者、殖民者的印记。清廷对戈登评价一直较高,但只能说戈登有功于大清,断不能言其有功于中华。在太平军一方看来,华尔、戈登等人的登场,是“洋鬼作怪”,李秀成认为苏杭之误事“非李鸿章本事,实得洋鬼之能”。洪仁玕也将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之一归结为“鞑妖买通洋鬼,交为中国患”。

前文提及的白齐文叛而复降事件,被英国人视为戈登智勇双全的事迹歌颂。但必须认识到,能成功策反白齐文与太平天国在“借师助剿”这一问题上与清廷截然不同的态度有关。尽管当时双方都有外籍雇佣兵,但太平军中的洋人声势和规模远不及清方。因为太平天国所持的立场和态度留不住这些洋人,虽然他们以“拜上帝教”为意识形态,但又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对洋人始终保持着戒心,不愿“引鬼入邦”,故而对于白齐文提出独立带兵等要求断然拒绝。清廷虽然也对“借师助剿”心存顾虑,但“以灭发捻为先”的思想终究占了上风。也正是双方这种差异,太平军中必然不会出现华尔、戈登式的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