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國際大科學計劃中,中國正從“參與者”走向“發起者”

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今天繼續在臨港滴水湖畔開展思想碰撞。上午舉行的“未來國際大科學”論壇,國內外戰略科學家們的話題聚焦於人類基因組、腦科學、深空探測等一系列基礎前沿領域。在這些國際大科學計劃中,中國科學家正從“參與者”變成“牽頭人”。請聽上海電臺記者胡旻珏、孫萍、李雪梅發來的報道:

人類基因組計劃、國際大洋發現計劃、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這些“國際大科學計劃”,是人類解決全球關鍵科學問題的重要手段。去年啟動的地球生物基因組計劃被稱作“生物學登月計劃”。科學家們準備耗資47億美元,用10年繪製出地球上所有150萬種已知複雜生命物種的遺傳密碼圖譜。2011年沃爾夫農業獎得主哈里斯·李文介紹,中國團隊正積極參與其中。 哈里斯·李文說:“在中國有超過4個相關項目在進行,各方的投資超過1億美元,比如,華大基因要對1萬種植物基因組進行測序,而中國科學院會測一萬種魚類。” “全球病毒組項目”則是一場人類主動出擊“圍獵病毒“的大戰,計劃在未來10年內確定仍未“現身”的約百萬種病毒,以便預防下一次病毒大流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院士是發佈這一大科學計劃首批研究結果的論文作者之一。

高福院士說:“我們需要基礎科學家,基礎研究員,從小處入手解決大的公共健康的問題,這就會成為大科學,整個計劃將提供大量可公開訪問的數據,這些數據有望幫助人們鑑定出導致癌症、精神疾病或行為障礙的病毒。” 作為國際大科學計劃牽頭人、發起者,不僅要有“出題目的能力”,還要有統籌全球資源的底氣。正在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科創中心“進軍”的上海,一批標誌性原創成果競相湧現、一批世界級科技設施迅速集聚。不斷增長的”內功“給了上海參與乃至發起大科學計劃的底氣。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院士介紹,中國科學家發起的“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國際合作計劃,將為腦疾病治療探路。 蒲慕明院士說:“我們希望做這樣的圖譜,能讓我們看到大腦各個區域當中所有的細胞類型,並且對於所有神經元之間的聯接,也就是稱為神經聯接圖譜進行確定。這個計劃最終是希望開發出有效方法來早期診斷和干預腦部疾病。” 發起大科學計劃和工程,可以在學術競爭中佔據先機,提升創新策源力。與會的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主席羅傑·科恩伯格強調,科學成果難以預知,但政府依託大科學計劃,推進大科學設施建設,可以為更廣泛的原始創新提供支撐。 羅傑·科恩伯格說:“科學本來就是不可能計劃的,有些耗費了巨資的大科學工程,最後也許並沒有得到多少有意義的成果,而X射線、抗生素、基因工程這些為生物醫療領域帶來巨大發展的科學發現,都來自科學家的自主探索。因此政府應該搭建一些大科學設施平臺,為科學家產生新發現提供支撐,這是我們未來可能的方向。” 作者:上海記者胡旻珏、孫萍、李雪梅

「听」国际大科学计划中,中国正从“参与者”走向“发起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