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後需要警惕4種疾病發作

慢性支氣管炎

冬季是多種慢性支氣管炎易發或復發的時期,所以,本身患有心腦血管疾病或支氣管哮喘的病人,尤其是老年慢性支氣管病人,要特別注意對身體的防護,對身體做個全面檢查。慢性支氣管炎患者要根據氣溫變化添加衣物,早上別太早晨練,少食或不食辛辣食物,可吃點冰糖雪梨止咳化痰。

立冬後需要警惕4種疾病發作

心腦血管病

當人體受冷刺激後,由於血管收縮,導致心肌缺血缺氧,容易誘發心絞痛,若措施不力,會發生心肌梗塞死亡,這不是沒有先例的,不可不防。除了重視防寒保暖外,室內溫度適宜控制在18℃左右,外出不宜過久,並注意防風保暖,避免風寒交襲。平時可遵醫服用降脂、溶栓、擴血管和防心肌缺氧的藥物,以免突發意外。

腦中風

中風是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在寒冷的冬季更易發生。老年人多有高血壓,一遇上寒冷天氣,身體就適應不了,血壓便隨之增高,就有發生中風的危險。因此,需要及早預防,切勿掉以輕心。預防要做好幾件事:一要防寒保暖,留意天氣的變化,注意添衣保暖勿受涼;二要適當補充營養,增強體質;三要做好高血壓、冠心病

糖尿病等的防治,已有此病者要遵醫囑服藥,不可擅自停藥。

皮膚病

立冬過後,銀屑病、皮炎、溼疹、蕁麻疹等皮膚疾病進入高發季。據專家介紹,冬季乾冷、多風的天氣,容易使人體肌膚乾燥缺水、機體內環境失衡,皮膚受刺激很容易發病。提醒廣大市民,皮膚一旦出現不適症狀,應當及時就醫,別隨便抹藥,以免引起病情惡化。

立冬要多關注這些器官

1、血管

立冬後需要警惕4種疾病發作

遇冷收縮易變脆。血管本身也遵從“冷縮熱脹”的原理,夏季炎熱血管擴張,冬季寒冷血壓下降。氣候變化時,血壓波動性增大,容易導致腦出血、腦梗死等。特別是對高血壓患者來說,冬季比夏季更難將血壓控制在正常範圍之內。最好在入冬時做個血壓監測,根據情況調整用藥量。

2、心臟

最怕溫差大。心臟就像人體的發電機,到了冬天,為給身體提供足夠的能量,得加倍努力工作。因此,有心血管疾病的人一定要注意保暖,尤其要護好頭部、手部、腳部。外出時要戴手套、帽子、圍巾,穿大衣,睡前用熱水泡泡腳,夜間上衛生間時要穿上衣服,洗澡時先放熱水,等水溫合適後再脫衣服。

3、肺

早晨霧氣最傷肺。冬季寒冷、乾燥的空氣,都要經過肺進入體內。此時不加以保護,容易誘發咳嗽等一些呼吸道疾病,還非常容易落下病根,導致來年復發。此時要格外注意養肺,預防呼吸系統疾病發生。

4、胃

冬季代謝會變慢。冬季是脾胃病的高發期。天氣變冷,胃本身也會有些倦怠,如果食用過冷、過生、過硬的食物會給胃帶來額外的負擔。此外,冬季人體的代謝變慢,如果此時過度進補,比如吃太多難以消化的大魚大肉和補品,也容易把胃累壞。因此,從飲食上來說,冬季要多吃溫軟、易於消化的食物,並儘量做到少食多餐。

立冬後需要警惕4種疾病發作

5、耳朵

耳朵經常暴露在外,除了耳垂部分有脂肪組織能保溫外,其餘部分只有較薄的皮膚包著軟骨,所以是五官中比較“怕冷”的器官。冬天如果保護不好,耳朵容易長凍瘡。低溫天氣外出時,可以帶上帽子或護耳。

6、鼻子

冬天是慢性鼻炎和過敏性鼻炎的高發期,特別是立冬之後的“涼燥”更明顯,鼻炎成了影響許多人生活的“大麻煩”。專家建議,每天早上以及外出之前用冷水搓搓自己的鼻翼,或者早晚用冷水洗鼻,有利於增強鼻黏膜的免疫力,是防治鼻炎的不錯辦法。另外,由於冬季鼻黏膜直接接觸冷空氣,其黏液分泌減少,增加了呼吸道感染的幾率。加上冬季多霧霾,外出時應儘量帶口罩防霾。

7、足部

中醫認為,“諸病從寒起,寒從足下生”,經常保持雙足的適當溫度可以預防疾病從腳底入侵。因此,在冬季保持足部的溫度很重要,也可適當足浴來起到驅寒的作用。足浴跟熱水洗腳不一樣,水溫最好在40℃左右,每次浸泡20-30分鐘,泡足後,可以用手按摩足趾和腳掌心2、3分鐘。

8、頸椎

頸部是人體的“要塞”,不但充滿血管,還有很多重要的穴位如風池穴、肩井穴。秋冬風大天涼,是頸椎病高發的季節。立冬以後,外出時最好穿立領裝,或者戴圍巾,這樣不但能擋住寒風,還能避免頭頸部血管因受寒而收縮,對預防高血壓病、心血管病、失眠等都有一定好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