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日本“黑船事件”的背後,為何能比中國更易變革的深層原因?

黑船事件——為何與中國不一樣的反應?

1853年七月,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馬修·佩裡將軍,率領四艘軍艦開到江戶灣口,以武力威脅德川幕府開國。

東京灣的日本武士們第一次看到冒著巨大黑煙的近代鐵甲軍艦,驚呼為黑船。

日本的官員到了美國艦船上,美國人要求日官員接受美國總統的致幕府將軍的國書。

日本官員說,這個不行,日本規定不能接待外國船隻。

佩裡就派出了四艘測量船,在蒸汽戰艦的護衛下就開始測量江戶灣的水文測量。

日本派出了數十隻木船與測量船跟蹤對峙,場面緊張。

近代日本“黑船事件”的背後,為何能比中國更易變革的深層原因?

黑船事件

此時,佩裡還派出了三百名海軍陸戰隊士兵,帶著上了刺刀的前膛燧發槍呈半圓形的上岸,逼向“招待所”。

在“招待所”附近,日本護衛拿著武士刀的對峙。如果一旦擦槍走火,那就是中國鴉片戰爭的翻版。

在對峙了六天之後,幕府下令同意美國人登陸,接收國書,現接受國書的地點就是現在日本的佩裡公園地址所在。

近代日本“黑船事件”的背後,為何能比中國更易變革的深層原因?

日本東京的佩裡雕像:北米合眾國水師提督

佩裡將軍贈給幕府將軍火車機車模型和電報機。

幕府一看知道這東西還是有用的。可幕府這邊卻沒什麼東西可以展現一下自己的實力啊,無奈之下想起,我們有相撲手啊。

於是,就找了90多個相撲手搬運回贈的200多袋大米來展示實力,看得美國人目瞪口呆!世界上還有這種模樣的人?

1854年,雙方在橫濱簽定了《日美親善條約》。

隨後英國、法國、俄國等都與日本簽訂了不平等條約。

近代日本“黑船事件”的背後,為何能比中國更易變革的深層原因?

日本橫濱山下公園——佩裡將軍雕像

這就是日本歷史上著名的“黑船事件”。

如今的日本下橫濱的山下公園,有一座106米的燈塔,它是世界上最高的十字形燈塔,為紀念橫濱開港一百週年而建,這就是當年佩裡登陸的地方。

從此事可以看出,日本人的思維就比較耐人尋味。

為什麼此時此刻,日本人怎麼會突然接受美國的國書?

因為這時候日本並不是閉目塞聽,日本雖說與清廷一樣是閉關鎖國,但並不是不知世界大勢,一直有風說書制度(此制度在後文中詳述)。

所以,1842年,日本幕府即頒佈了“薪水令”。改變了二百多年來的鎖國政策,給到日本來的外國船隻提供食物、淡水、燃料等。

“黑船事件”後,日本就開啟了一段風起雲湧的維新運動。直到1868年,日本天皇發佈明治維新令。

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十二年時間內日本就開始了走向近代化的道路。

那為什麼日本這麼快速的走向了維新變革之路。日本雖然一直也是以學習中國製度為主,但日本與中國社會卻有著本質性不同的社會政治結構。

近代日本“黑船事件”的背後,為何能比中國更易變革的深層原因?

井伊直弼與櫻田門事件

一、日本天皇制與幕府二元政治。

構成日本社會的兩元虛君政治體系,而非中國的一元體系

在日本歷史上,一直都是幕府將軍掌權,天皇有實際權限時還要追溯到聖德太子時期即中國隋朝及唐朝,日本大化改新年代。

其後從鎌倉幕府、室町幕府到德川時代,天皇一直沒有權力。

在政治上是幕府主導,而天皇主要起政治象徵作用與神權作用。

所以明治維新時,日本薩長土肥四強藩可以打出“奉還大政,王政復古”的口號,通過一年的戰爭就轉到天皇為核心的權力中心。

而中國,一直就從秦開始加強皇權集中制,到清末形成了最嚴格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天無二日,民無二主,要皇帝放棄權利,無異於與虎謀皮。

所以,在集權的變革上,中國的難度明顯要大於日本很多。

二、日本是典型的歐洲式封建制國家,就是相當於中國先秦諸侯體制。

幕府將軍相當於中國先秦時期的周王,中央集權的能力要低很多。

近代日本“黑船事件”的背後,為何能比中國更易變革的深層原因?

日本幕府時期各藩國的區域

各藩國相當於各諸侯,幕府對藩國的控制力要弱很多,藩國可以擁有自己的領地、軍隊、幕僚、子民。只是定期向幕府進貢稱府,但也對幕府有很大的牽制作用。

在戊辰倒幕運動中,就是薩摩和長州為主兩藩合起來的聯軍,去打擊幕府軍隊。最後成功倒幕就說明問題。

在日本開國之事上,各藩有著很大的自主權。

如長洲藩、薩摩藩在明治維新之前就派出了留學生。後來出任日本總理的伊藤博文,就是當時長洲藩派往歐洲留學的學生。後來出任日本總理。

中國的皇權政治不存在制衡力量,別說你有軍隊,就是清朝皇帝的兄弟都不能出京城。

同一時期最高皇族權力代表恭親王也只是因咸豐去世,才去過一次避暑山莊。

在清末也只能是各地的督撫有一些力量,但對於皇權就構不成決策性的影響。如李鴻章要修個鐵路,居然呼籲了二十多年,也難以建成。

三、日本沒有科舉制度,也就沒有科舉制帶來的統治利益群體的阻擾,同時四民沒有上升通道導致變革力量強大。

日本學習中國,只有兩個事情沒有學,一個是科舉制度,一個是宦官制度。

所以日本天皇周邊都是一些女官。但科舉制度沒有學,就給日本的政治帶來的混亂,也帶來了便利性。

近代日本“黑船事件”的背後,為何能比中國更易變革的深層原因?

1872年日本左大臣巖倉具視訪歐

1、日本沒有科舉制的利益群體阻撓變革。

日本幕府與大名的地位均屬世襲,他們還是通過中國漢代世卿世祿制來吸收人才。

所以在日本打開國門時,沒有科舉官員、清流派之類利益集團的阻撓,幕府很快就實現了與外部世界的溝通。

明治維新之前,德川幕府就已經開放改變軍制、學制,如海軍創始人勝海舟就是在這次開國時就出國留學的。

1860年,幕府即派“鹹臨丸”號橫渡太平洋回訪美國,這次遠航被美國人驚為創舉。

而中國科舉制不僅歷史悠久,在清朝,就形成了一大群的科舉八股之士,激烈的以捍衛中學為體,祖宗之法的清流黨。

在宋朝至少還可以設經義進士、詩賦進士、博學宏詞等科,但到明清之後,越來越僵化,變成了純粹的以四書五經、八股取士。

1866年恭親王弈訴計劃創辦京師同文館,要開西方的數學、天文課。就受到倭仁等科舉、清流保守派大力阻撓。

近代日本“黑船事件”的背後,為何能比中國更易變革的深層原因?

電視劇中伊藤博文來華

李鴻章辦電報、辦銀行都受到翁同龡、孫毓汶、李鴻藻等清流的不斷阻撓,甚至在甲午戰爭中使絆子,不顧國家利益,如山東巡撫李秉衡自己拒不增援,還阻止淮軍增援劉公島海軍基地。

李鴻章1864年提出要另設一科取士,即以經世致用的洋務取士,其實這是一個比較容易突破舊有制度,對現有利益群體傷害較小的方式,但連這一點也都被以八股取士的朝廷內外所反對。

這一次,鑑於阻力太大,恭親王連呈遞朝廷的勇氣也沒有。

而這一辦法的實行,在1898年由著名學者嚴修(南開大學創辦人)提出,光緒皇帝下詔實行,此時已經過了34年的光陰。

另一方面,日本缺乏科舉制度造成的階段固化問題嚴重,使得各階層都要對現行機制不滿。

<strong>日本與中國一樣,社會階層是由士(日本的士是為武士)、民、工、商四個階層都是世襲,造成階層固化,武士即使排在第一階層也沒有晉升空間,不可能成為貴族。

近代日本“黑船事件”的背後,為何能比中國更易變革的深層原因?

一休與新右衛門

即使是武士也是分級制,最高旗本武士,在《一休哥》動畫片的新右衛門就是最高級的旗本武士,相當於北京市市長、衛戌區司令,他的俸祿一萬石,甚至超過一些大名的收入。

第二級的是御家人,俸祿200-1000石,也不錯,這些武士打仗時是可以戴盔甲和騎馬的。

最低級的就是足輕,聽這個名字就知道,在日本電視劇中常常可看到步兵武士拿著武士刀,戴個斗笠就往前衝的就是足輕武士。他們是不能騎馬的。

足輕武士的待遇是最低的,有的甚至連自己都養不活。

在各級武士中由於貧富差距懸殊,如果不發生戰爭,是不可能變化武士的級別。除了在戰國時期,豐臣秀吉這樣的低級武士因軍功竄升至關白的地位,是前所未有的特例。

所以,日本的底層變革要求是十分強烈的。尤其是商人,有錢卻沒有地位,他們除了把低級武士招入為婿等辦法來改變自已的地位,獲得姓氏的權利,就別無他法。

近代日本“黑船事件”的背後,為何能比中國更易變革的深層原因?

1877年日本最大的內戰—西南戰爭

這也是明治維新推出“士民平等 ”政策的重要群眾基礎。

但中國卻不一樣,士(儒士)、農、商、工都可以通過途徑實現身份轉換的,如科舉、軍功或是捐納成為朝廷官員。

中國民族工業的代表人物盛宣懷就是捐納成官,做到郵傳部尚書。

曾國藩是富農出身,通過科舉制度,卻成為一方督撫。

開平煤礦創始人唐廷樞是買辦出身,靠捐官成為總理衙門行走。

所以,中國的階層固化沒有日本那麼嚴重,所以階層矛盾大為緩和,有利於清廷統治,但另一方面說,不利於變革現行的體制,維持現狀,就是維持即得利益。

四、19世紀中日兩國都是閉關鎖國政策,但是日本的閉關鎖國卻有所不同。

日本在1633年德川幕府時代頒佈《禁海令》,實行鎖國政策230年,有一個很重要特點就是“風說書”制度。

日本鎖國時期,只開放三個國家通商,一個是中國,一個是朝鮮,另一個就是荷蘭,還特別設有蘭學。

為什麼是荷蘭呢?

荷蘭人當時是號稱十六世紀的“海上馬車伕”,相當於當時世界霸主。荷蘭人當時幫助德川幕府平定叛亂,資助了大炮,槍彈。

所以日本專門設有蘭學,對於西方的瞭解遠甚於中國。

幕府於1842年開始特別要求荷蘭人提供《荷蘭別段風說書》,報告前一年世界各地所發生的大事。1852年的《荷蘭別段風說書》就準確說明了佩裡艦隊的艦船數、噸位、人數、來航的目的,所以幕府是知道佩裡艦隊的到來之事。

2、日本對於中國的情況很瞭解。

日本對於中國的瞭解,源於《唐人風說書》制度。同時,幕府每年都要派船出海,所到之處要帶回書籍與見聞。

關於鴉片戰爭的情況,日本幕府是比較瞭解的。

1840年,在中國鴉片戰爭時,日本從中國來的商船的風說書上,傳來了《夷匪犯境聞見錄》、《英國侵犯事略》等中英鴉片戰爭的情況。

1849年,一本關於中國鴉片戰爭的故事被改編為《海外新話》小說風靡日本。書中警言:“海國要務在於知彼,預備嚴整恃有待”。就是說要吸引中國鴉片戰爭的教訓。

如中國最早的反映西方知識的魏源的《海國圖志》、徐繼畬的《瀛環志略》都是這樣傳回日本,相反這些書籍在中國沒有得到反響,而對日本社會的影響至深。

而這種情況在中國,則被視為禁書,魏源的《海國圖志》根本就只買出了50本,徐繼畬的《瀛環志略》遭到毀版的命運。

直到1861年,恭親王實行洋務新政,徐繼畬與《瀛環志略》命運才得以改變。

而此時,戰爭已經打了兩輪了。

近代日本“黑船事件”的背後,為何能比中國更易變革的深層原因?

1848年福建巡撫徐繼畬作《瀛環志略》

五、沒有天朝上國心態

由於中國宋明以來儒家文化影響,形成了天朝上國、四方蠻夷心態,對於外國的先進政治經濟科學文化視若無睹。最典型的是朱元璋在科舉中把程朱理學定為唯一的教科書。考試用的四書五經還必須是程朱解釋的四書五經。

而且,明朝就開始以夷夏之分、中央之國自居,到清代為之更甚。

最典型的就是1793年英國使團馬嘎爾尼代表團訪華,帶來眾多的槍炮、望遠鏡等眾多西方工業革命的產品,而乾隆皇帝卻視若無睹,反而皇帝之名給英女王下一道聖旨,說“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貨物以通有無”?與你們通商不過是爾等的恩賜。

近代日本“黑船事件”的背後,為何能比中國更易變革的深層原因?

馬戛爾尼使團訪華 小斯當東見乾隆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在明顯實力不敵的情況下,咸豐皇帝仍堅持要英公使見面下跪,甚至不惜免關稅換取公使下跪的條件,遭拒絕後,又在北京扣留使團20人。其愚昧顢邗,可見一斑!

既使如此,日本的變革同樣也艱難

其實日本的變革也非一帆風順,最早出現的反抗就是“尊王攘夷”派的產生,尤其是以攘夷派為盛,如攻擊洋人,外國領事館、軍艘,殺通夷的官員等。

“尊王攘夷”一詞最早見於《春秋公羊傳》,該書是解釋儒家經典《春秋》的三部專著之一。本意為“尊勤君王,攘斥外夷”。可見日本與中國文化相通之深。

甚至明治天皇之父孝明天皇也是攘夷派的慫恿者,他說:“縱使皇國化為一片焦土,也不願開港通商”。

後來著名的改革派人士如坂本龍馬、伊藤博文、澀澤榮一、西鄉隆盛等都是攘夷派的人員。

1858年,簽訂日美通商條約的幕府大佬井伊直弼,就是被攘夷派在光天化日之下所殺害,始稱“櫻田門事件”。

日本著名教育家佐久間象山也被攘夷志士殺害,勝海舟也差點被坂本龍馬所殺。

其間,不斷有外國與日本人被殺害,鬧得日本人幾乎到了足不出戶,遍地血火的地步。

近代日本“黑船事件”的背後,為何能比中國更易變革的深層原因?

明治初江戶

改弦易轍終不易

直至生麥事件爆發,發生了著名的“下關戰爭”、“薩英戰爭”,薩摩藩藩主島津久光、長洲藩主,都認識到巨大的差距,改變了態度,主動向英國賠款。

伊藤博文、木戶孝允、西鄉隆盛等人的改弦易轍,參與明治維新。

最著名的是“池田屋事件”的發生,現在遊戲界受影響最大的大名鼎鼎的“新選組”,幾乎把攘夷志士一網打盡。

就發生了後來的薩長聯盟、戊辰戰爭、江戶開城最終到明治維新的一系列連鎖反應。

即使,在明治維新中,從《廢刀令》而開始的“士民平等”的政策,導致日本國內武士階層的分裂與叛亂。

日本又爆發了1877年最大的內戰——西南戰爭,此次戰爭連當初的西鄉隆盛也參與叛亂。電影《最後的武士》就是說西南戰爭一事。

近代日本“黑船事件”的背後,為何能比中國更易變革的深層原因?

東京上野公園入口西鄉隆盛的銅像.

伊藤博文也逐漸從一位愛國的憤青,轉變為一個學習文明以改變國家的政治家,出任日本立憲後的首任總理。

日本也是經過了十多年的鮮血洗禮,最終認識到“文明開化”才是最終的出路。

結語:

為何日本變革相對容易,更早的開放改革,促成了君主立憲的近代國家體制。

其實我們可以看出,日本的社會結構、政治體制與文化對其國家改變的重要底層邏輯。

相關閱讀:

相關資料:

《中國管理思想史研究述評 》 .中國社會科學網

《國家的啟蒙——日本帝國崛起》馬國川

《重說中國近代史》

《中央帝國的哲學密碼》

《德川幕府統治下的日本》人民教育網[引用日期2015-03-1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