獎勵要適度,提防“德西效應”的負向發展,孩子才會變得更加優秀

我們都希望讓孩子在激勵中不斷的成長,但激勵的太過了就會適得其反。最近看到一篇文章,文章中的媽媽總是喜歡獎勵孩子,譬如她會要求孩子靠一百分,然後給孩子一百塊的零花錢。可是這種狀態並沒有維持多久,孩子便開始不愛學習了。

我們有的時候很不解,為什麼給予孩子獎勵反而會讓孩子失去動力呢?難道不應該激發孩子前進的動力嗎?到底是哪裡出現了問題?

獎勵要適度,提防“德西效應”的負向發展,孩子才會變得更加優秀

為什麼獎勵越來越多,孩子反倒沒有了動力?都是德西效應惹的禍!

如果孩子出現了不聽話的情況,父母就習慣用物質交換的方式來選擇,讓孩子聽話。表面上說是獎勵孩子,實際上就是操控孩子。譬如,有些孩子經常不好好吃飯,家長就會追著孩子屁股後頭給孩子餵飯,但是,當父母累了,不想注意的時候,他們就說:“你把這碗飯吃了,我就讓你晚上看動畫片。”

家長又充滿誘惑力的條件吸引孩子,看似是雙贏,但實際上,這確實商業談判的計量,用這種方式來操控孩子,讓孩子屈服並完成父母的期望。

但是獎勵的越多,反而讓孩子喪失內在動力,與父母的教育期望背道而馳。父母對孩子付出的越多,孩子反而沒有動力。

而這就是“德西效應”,適當的獎勵可以讓孩子產生動力,但是過度的獎勵只會讓孩子對事情失去原本的興趣,降低內在的動力。所以一旦父母所給予獎勵超出了孩子應有的需求,則會帶來很大的影響。許多孩子之所以與曾經有著很大的變化,正是父母激勵的方式不正確的原因。

獎勵要適度,提防“德西效應”的負向發展,孩子才會變得更加優秀

如果父母激勵不正確,會對起到打哪些副作用?

  • 1.被獎勵“操縱”的孩子,會“反操縱”父母

很多父母在對待孩子的時候都選擇敷衍了事,或者實在沒有其他辦法的時候就選擇對孩子進行物質獎勵制度。譬如刷一次碗給孩子一塊錢、打掃家務給孩子兩塊錢。孩子在小的時候胃口很小,正因為對金錢沒有過多的渴望,所以很容易就被滿足。但是等到孩子大了之後,父母這種教育方式就會讓孩子產生“物慾膨脹”,甚至會對父母獅子大開口,“反操控”父母。

想讓我認真學習?想讓我保持房間內的乾淨?可以啊,但是前提是需要先滿足我的要求,不然憑什麼要我聽你的。

  • 2.用物質來滿足孩子,只會使孩子變得“功利”

如果父母只選擇用物質來滿足孩子,那麼,孩子就會變得功利,他們即便有了動力,但是這種動力已經缺失了內在,但完成一件事情的時候,他們會認為這件事情不是為了自己而做的,而是為了完成父母的任務。

他們看不到未來的生活,或者是,只在乎眼前的利益和得失,從不對自己未來的學業、工作,甚至是人生有任何的規劃,更沒有努力的目標。

  • 3.父母經常開“空頭支票”,也會降低動力

這類家長和值給孩子提供物質獎勵的家長不同,他們喜歡對孩子用精神獎勵,但是卻虛無的過了頭,一味的向孩子強調精神動力,卻從未在物質上給孩子任何滿足,這就會導致孩子走入極端。

有一些家長喜歡對孩子哭窮,即便是學校要交什麼費用,他們都會在孩子面前哭訴一番,如果這樣的次數多了,那麼孩子也就不願意開口了。有一些孩子對某一些事情產生了興趣,他們想要去學習,但是家長卻認為這是耽誤學業的,只會在精神上對孩子進行鼓勵。孩子沒有父母的支持,自然也沒有了前進的動力。

獎勵是可以提升孩子的動力的,但獎勵需要把握得當。如果父母只是一味的希望孩子能夠變得優秀,那就應當用正確的方式獎勵孩子,以免讓孩子陷入漩渦當中。

獎勵要適度,提防“德西效應”的負向發展,孩子才會變得更加優秀

如何正確的獎勵孩子?

1.獎勵要適量

獎勵要適量,指的是物質獎勵。因為很多事情都是孩子理所應當去完成的,比如自己的作業,收拾自己房間的內務,但是如果父母為此提出物質獎勵的話,就是將這些事情抽離孩子的責任之外。將孩子理所應當完成的事情,變成了單獨的一項任務。

還有一些家長總是會誇大和渲染孩子的進步,讓孩子漸漸變成了一個自以為是、自傲的人,最後甚至還會成為喜歡物質滿足的孩子。所以家長對孩子的獎勵要適量,如果孩子完成了一件本不應該他們做的事情,家長可以進行獎勵。

2.精神、物質獎勵搭配使用

在對孩子進行獎勵的時候,一定要選擇物質和精神搭配進行,很多家長認為這樣會使孩子過於自大。其實並不會,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對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兩者並不存在互相排斥的關係,相反,還會互相促進,融為一體。但凡事都要適量,物質獎勵不能過多,那精神獎勵自然也不能過度。

有一些家長總是喜歡對孩子進行精神獎勵,卻從來不給孩子提供物質基礎,或者是經常缺乏有效的物質獎勵,這樣就會讓孩子出現疲倦和厭煩的心理,孩子到最後就會識破父母的“計謀”,變得不再努力,一直止步不前。所以在對孩子進行精神交流的時候,要表揚具體的孩子。

譬如孩子做了某一件讓父母高興的事情,那父母就要指出這件事情是什麼,再對孩子進行獎勵,讓孩子在這其中產生榮譽感。

精神獎勵的同時,也要對孩子進行物質獎勵,使孩子有努力的想法。

獎勵要適度,提防“德西效應”的負向發展,孩子才會變得更加優秀

3.引導孩子的興趣

家長應該在生活中發掘孩子的興趣點,再激發孩子的興趣,這樣才能讓孩子產生動力。只要讓孩子產生了動物,那即便在沒有人督促的情況下,他們也會自覺地去學習,認真的做一些事情,根本不需要父母過多的操心。而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在日常中多多觀察孩子,引導併發掘孩子的興趣,併合力培養孩子的特長。

4.讓孩子有成就感

如果孩子沒有成功的經驗,明明做了100次的事情,卻沒有一次成功過,那麼這個時候,父母再怎麼跟孩子談論動力也是無濟於事的。家長需要做的是引導孩子,讓孩子認真地去做事情,在失敗中不斷總結經驗,這樣他們才能在完成的時候擁有成就感,並激發他們前進的動力。

不管是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中其他的小事上,父母都應該去幫助孩子,讓他們儘快體驗完成目標的樂趣,並讓他們記住這次的經歷,這才是孩子生命中最可貴的財富。

獎勵要適度,提防“德西效應”的負向發展,孩子才會變得更加優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