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表明,這麼“獎勵”孩子,才能培養出更優秀的孩子

最近,剛上三年級的兒子著實讓我傷透了腦筋。平時,小傢伙有些懶惰,於是我和孩子爸爸變著法的想讓孩子勤快一點。經過很多方法的實驗,我們發現給孩子提供一些物質獎勵會很快的得到孩子的回應。於是就有了刷碗就給一塊錢的約定。本來一切進行的很順利,孩子也勤快了,但是最近孩子提出了一個新要求,那就是他覺得一塊錢有點少,於是問我說“可以2塊錢嗎?”在得到拒絕的答案後,孩子放下了手裡碗,拍拍手說“好吧,那我不幹了!”讓我和孩子爸爸著實鬱悶。

科學研究表明,這麼“獎勵”孩子,才能培養出更優秀的孩子

相信很多家長都遇到過這種狀況,本來實行的好好的物質獎勵教育,卻激發了孩子做事講條件的性格。當條件沒有得到滿足時,孩子反而更加牴觸父母的要求。就拿做家務來說,孩子是家庭的成員,理應分擔部分家務,但是因為父母的獎勵孩子的辦法,反而讓孩子變得貪心。

科學研究表明,這麼“獎勵”孩子,才能培養出更優秀的孩子

其實,獎勵的方式沒有錯,不過是家長用錯了方法,相比物質方面的獎勵精神獎勵的效果更加持久。孩子也會表現出更加積極的態度,因為精神獎勵讓孩子獲得了更多的行為樂趣。可以看出家長面對“獎勵”孩子可是又愛又恨,那麼究竟“獎勵”該如何做才是正確的?

一、2個實驗告訴你,為什麼“獎勵”的效果越來越差!

前段時間在書中看到了兩個有趣的實驗,其中一個德西效應。在實驗中,研究人員把大學生分成兩組解題,在開始階段,大家都無報酬的開始解答。到了第二階段,一部分學生被告知每解答一題就獎勵一美元;第三階段,學生們可以休息也可以繼續,但是都不會得到報酬。結果,在第二個階段的時候,被獎勵的學生表現的很積極,到了第三階段的時候幾乎沒有人繼續答題,而沒有獎勵組反而有很多人對答題很感興趣。

科學研究表明,這麼“獎勵”孩子,才能培養出更優秀的孩子

另一個實驗是蠟燭實驗,研究人員把蠟燭、一盒圖釘、火柴放在桌子上,要求人們把蠟燭釘到牆上,但是不可讓蠟油落到桌子上。經過思考人們想到把裝圖釘的盒子當成燭臺釘到牆上,然後在盒子上放上蠟燭,這樣問題解決了。於是研究人員把另一批實驗者分成兩組,一組要求較短的時間內完成可以獲得獎勵,而另一組則沒有結果獎勵組反而要慢許多。之後,研究人員把圖釘與盒子分開放在了桌子上,這樣問題就簡單了許多,這時候獎勵組則快了許多。

從實驗中可以看出,物質獎勵使得原本人們會感興趣的事物因為得不到獎勵而不願意進行下去。另外,提供物質獎勵後人們對簡單的行為完成度更高一些,但是對一些需要想象力的行為卻表現得很欠缺。

科學研究表明,這麼“獎勵”孩子,才能培養出更優秀的孩子

可見物質獎勵並非是完全奏效的,在某些情況下反而限制了孩子的完成度。比如說在限制了孩子的內在驅動力以及想象力、創造力等方面的發展。

二、“物質獎勵”都有哪些危害?

前兩天和張姐聊天,張姐吐槽孩子是個小機靈鬼。原來孩子爸爸想要培養孩子的運動習慣,就和孩子說如果和自己打一場乒乓球就給孩子5塊錢,孩子可以拿這些錢買玩具。孩子一開始很高興,每天都纏著爸爸要打乒乓球。結果有一天,孩子突然不找爸爸打球了,爸爸很納悶,孩子很自然的說“我買玩具的錢已經攢夠了!”

物質獎勵可以很快的得到孩子的回應,但是這種回應的時間有一定的期限。並且這種獎勵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孩子會把勞動和獎勵掛鉤,本應該完成的任務變成了付報酬才實施的工作。並且還有“漲價”的風險,這也使得孩子的先發過於物質化。另外孩子的內在驅動力也受到影響,失去積極主動探索的熱情,也就是說外部刺激阻礙了孩子內在的學習慾望。

很多家長認為物質獎勵可以使得孩子的行動力變強,但是事實上,卻造成了孩子行動力的阻礙。物質獎勵更多的帶有功利行為,過早地讓孩子接觸顯然不適宜。

三、真正長期有效的獎勵是“精神獎勵”

前段時間看到一個報道,講述的是一個斯坦福媽媽的故事,陳美玲就是故事的主人公。曾經是歌手出身,但是如今是斯坦福的博士,在育兒方面頗有心得。在她的觀點中,教育孩子不建議使用物質獎勵的方法,並且認為只要孩子用得著的東西,父母就應該去提供,而不是以孩子完成各種任務為要挾。並且在她的教育下,她的三個孩子都成功的進入到了斯坦福進行學習。

獎勵的效果很明顯,但是家長不要進入獎勵單純指的是物質獎勵的怪圈。精神方面的獎勵更加能夠得到孩子的長期回應和有效反饋。

精神上的獎勵可以減少孩子的功利心,同時有助於孩子自發的形成對事物的熱愛。顯然這樣的教育方式更加有深遠的意義。精神獎勵可以是誇獎也可以是擁抱,總之是為孩子帶來精神上的滿足。

科學研究表明,這麼“獎勵”孩子,才能培養出更優秀的孩子

四、做好“精神獎勵”,讓孩子更優秀,家長應該這麼做

前幾天和閨蜜聊天,閨蜜說現在孩子養成愛刷牙的習慣和自己的獎勵教育關係很大。原來孩子對刷牙非常的牴觸,閨蜜決定採用獎勵的方式和孩子進行溝通。閨蜜的獎勵也很有意思,比如說“寶寶乖乖刷牙媽媽可以給你講個你沒聽過的故事!”孩子聽後便乖乖的刷牙去了。

可以看出精神上的獎勵更加能夠引起孩子們的積極回應,精神獎勵可以做到從內在行動力上的改善和提升。精神獎勵讓孩子更加優秀,也讓家長的教育效果更加持久。

01

不定期的更換獎勵的內容

當孩子習慣於一種獎勵後就很容易對這種獎勵方式形成抗體。比如說“寶寶你很棒!”孩子挺多了便也不覺得是一種激勵了。

02

注意表揚的方式

在對孩子提出表揚時,家長儘量對過程進行描述,不要只專注於結果。這樣對孩子努力的過程的認可,孩子會更加的受用。

03

鼓勵的話語有內容

很多家長在鼓勵孩子的時候更多時候會說“加油!”這樣的鼓勵顯得過於簡單。當父母對鼓勵的內容加以豐富的時候,這種情感上的激勵更加有效果。

獎勵孩子也要講究方式方法,並非是簡單的“做得好給你一塊錢!”這樣的物質激勵。家長們更加應該探尋孩子內心世界真正需要的情感訴求,有針對性、區別性地進行教育引導。注重精神上的獎勵才孩子才能夠真正的成長。

物質獎勵見效快也失效快,父母的教育並不應過多的依賴物質獎勵。大家對獎勵孩子的教育方式是否有其他的建議?對激勵孩子的行為您有哪些好的方法呢?歡迎在評論區內留下您的觀點參與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