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日本科技那麼發達,為什麼智能手機卻沒有中美韓領先?

用戶8029106234867


德國日本科技那麼發達,為什麼智能手機卻沒有中美韓領先?這個題目夠大,試著簡單的思考下。德國和日本科技發達,但並不全面,更為精確的說法可能叫局部科技發達。德國和日本人專精的精神造就了德國和日本在專研技術和產品方面,更為細緻更為深入,也就是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就是"工匠",然而也正是因為具有這樣的特性,卻也限制了其在某些領域的科技發展。

德國和日本這兩個國家的專精精神非常相似,在某些領域裡面長久做一件事情,看似短期內沒有多少創新、沒有多少進步,但日積月累,刨地三尺的做法,可以把一件產品做到極致和完美。這造就了德國、日本這兩家的產品非常的細緻、耐用、完美,可以說在產品品質上相對其它國家而言很難找到它的瑕疵。所以這兩個國家在存量上,幾乎越研究越深入,形成了自己某些領域獨有的科技實力。

德國在機械工業研發及製造能力,可以說是全球No1,日本在電子領域、汽車等製造領域同樣相當強悍,甚至很難找到對手。但這兩個國家的科技實力卻都是偏科的,而不是綜合的,比如在航空、航天等領域相當缺乏。同時專得精專得深的另一個反面,恰恰又是對消費類產品快速反應能力的不足、吸睛能力的弱勢,手機就是一個例子。

在手機這種一年變化多端,各種各樣的噱頭不斷,以及時尚顏值的口味把握等,顯然不太適合於像德國和日本這樣做專做精的。原有德國的智能手機品牌西門子,根本趕不上消費者日益變化的口味需求,不得不委身於人。而日本的索尼、夏普、京瓷、富士通等,做工精又耐用,可惜同樣無法把握消費者變化多端的口味,長期一成不變、緩慢的更新,連自己國內的用戶都很少使用,更別說走向國外。

而對於中美韓這幾個手機大國,可以看看這幾個國家在消費類產品技術研發上具有超強的敏銳能力。善於捕捉和引導用戶的消費方向,抓住用戶需求心裡,從而迅速推出產品佔領市場。不一定做得專也不一定做得精,但一定要滿足用戶的心,於是在智能手機整裝產品上堆積各種硬核各種吸睛的噱頭、滿足消費者各種慾望,而至於需要精專的部件,沒關係有德國和日本這樣的工匠國家提供就行了。所以看看呈現在消費者面前的噱頭十足創意十足的智能手機整機,往往是中美韓幾家公司,而內部的精專部件卻很多又是由德國和日本這樣的工匠國家提供,這也算是科技的分工不同?


更多分享,請關注《東風高揚》。


東風高揚


的確如同題主所說,德國、日本是世界上科技較發達的國家,甚至在某些年月領先於中國,然後科技的發達並不能主宰一個企業的生與死,企業的佈局失利將直接影響該企業價值。

西門子手機產業的沒落,和它的“不識時務”有著直接的關係,05年左右西門子以“設計前衛”而著稱,但是買賬的消費者卻少的可憐,而此時的西門子並沒有懸崖勒馬,反而一意孤行,就這樣慢慢退出了中國這片市場。失去中國市場的西門子沒有抗多久,就關閉了手全球手機業務。

和西門子一樣,我們在看看日本的這些企業:

2005年12月,松下關閉了其位於菲律賓和捷克的兩家手機制造工廠以及美國和英國的手機研發中心,並裁員1400人,逐漸停止海外市場的2.5G GSM手機生產業務

2006年12月,NEC宣佈,將退出2G和2.5G手機市場,中國市場隨之被調整和重組。

2006年年初,三菱數源移動通信有限公司(簡稱三菱移動)宣佈裁撤公司位於北京、上海、廣州的手機部門,並退出手機市場

2008年,日本京瓷公司正式對外宣佈,將撤出中國手機市場。

而單說日本的索尼,估計有不少朋友使用過索尼的智能手機,索尼手機使用自己家的CMOS鏡頭,在拍照方面無機可比,然後當年三星的崛起勢必給索尼的手機業務重頭一擊,現在三星的火炎也滅的差不多了。直到現在,索尼的手機業務仍然沒有擺脫虧損的局面,實際上索尼自打開始2G業務持續虧損至今!

所以說一個企業的科技有多發達,設計的產品也需要消費者來買賬,如果消費者不買賬,再好的科技也是白瞎,最終會像諾基亞一樣消失。即使捲土重來也是輝煌不起來的。


玩手機


德國過去也是有手機的,西門子就造過手機,但是整個世界的電子行業都集中在東亞地區,其他地區造手機沒有優勢,包括美國其實也是一樣,蘋果公司的手機也是在東亞製造的,只不過是在美國設計,造手機需要大量的供應商,這一點不管是美國還是歐洲都無法滿足。


以蘋果公司為例,這是蘋果公司目前的供應鏈結構圖,就圖上看,日本+中國大陸+中國臺灣+韓國+香港,佔據了供應鏈的大多數,而且以後產業會進一步向中國大陸集中。

一款手機所需要的材料非常複雜,以大陸為例:

揚聲器的供應商瑞聲科技

屏幕的伯恩光學,京東方

包裝材料的華彩印刷

提供電池的比亞迪

提供充電器的國泰達鳴

提供印製板的超聲印刷

提供PCB的依頓電子,鵬鼎國際

提供連接器的鴻騰精密

提供聲學元件的歌爾聲學

提供封裝服務的長電科技

提供精密金屬結構件的科森科技

提供玻璃屏幕的藍思科技

……

等等等等

因此德國造不出手機,是理所應當的。


日本的手機為什麼也不行?


按道理說,日本不應該頹廢如此的,因為是消費電子大國,自身科技實力擺在那裡,而且以索尼為首的企業迄今為止還在產手機,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今天的日本手機確實非常弱勢。


日本手機商的規定要歸咎於日本的電信運營商,因為日本人買手機都是通過運營商購買的,類似於中國的“合約機”,因此運營商實際上完全把持了手機商的設計,生產以及營銷。

而且日本三大運營商壟斷通信市場,費用非常昂貴,消費者不管看到什麼,運營商都要收渠道費,逼消費者籤格式合同,中途一旦想換運營商,居然還有所謂的違約費。

這樣留給手機商的空間都非常小,手機商搞出一大堆只有在日本用得上的功能,什麼日本的手機能看電視能聽收音機之類的奇奇怪怪的玩意,而且只能在日本使用,出國以後根本不能用。


然後,孫正義來了


孫正義開始引入劃時代的IPHONE。

孫正義剛引入IPHONE的時候,很多日本手機商還不把孫正義當回事,但是孫正義搞出了無上限的流量套餐,外加上app store裡面各式各樣的軟件,直接打爆了日本市場。


是的沒錯,結結實實的打爆了,幾乎所有的日本手機品牌一瞬間集體被淘汰,當年死了的手機商不計其數,自此以後,日本手機再也沒有站起來過。


李建秋的世界


在2019年度中國智能手機品牌佔據全球市場份額的42%,而且這個數字還在提升,這些年不僅僅華為手機在海外賣的非常火爆,小米以及OV等三家企業在國際市場的佔比越來越大,中國的智能手機在全球最後能佔據到60%以上的份額,中國的智能手機品牌為什麼能佔據這麼高的市場佔有率,背後折射出一種中國製造業大國的地位,中國製造已經享譽全球,智能手機同樣是製造業裡面的一種,雖然中國的智能手機全球市場佔比非常高,但並不意味著中國就已經是科技強國了,首先打開手機內部的零部件,其中國產的佔比非常少,主要還是集中在日韓以及歐美等國家中,其實來講只是完成在中國的組合安裝起來,並沒有太大的技術含量,要說國產手機中最具備競爭力的當屬於華為公司,有自己的獨立的芯片,這個已經高出國內幾個廠商一個檔次,所以華為在國內市場的佔比也是最高的。

中國能成為製造業大國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是密集型人才的加工能力,特別適合智能手機這方面,德國和日本都屬於老牌的科技強國,即使經歷了二戰的洗禮,但在戰後恢復能力上也是強大的讓人可怕,主要原因在於兩個國家都極其重視教育,一個國家的強大與否主要看人才的儲備,即使什麼都沒有了只要人才源源不斷的產出,一個國家很快就能強大起來,德國和日本都是典型,日本在手機行業經歷了一段非常輝煌的歷史,但是被美國給打壓下去了,但在半導體原材料加工這塊,日本佔據著絕對的優勢,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優勢所以這次日本封鎖韓國,直接把韓國給整老實了。

一個國家的科技發達並不意味著在所有的方面都是領先的,德國主要是在製造加工方面有著非常強的基礎和積累,無論是德國還是日本在製造業方面也是強項,但是在人員成本以及產業鏈的完善程度上比較中國在這方面還是有著比較大的優勢,在這種優勢上國產的智能的智能手機得以走向全球,但除了華為公司擁有自己的核心芯片之外,另外幾家公司主要在還是打造產品為主,不要被表面的現象所迷惑,中國科技的強大之路還早著,首先在半導體領域需要突破的空間還是非常大。

日本雖然在美國的打壓下失去當年在消費電子領域的地位,但是在整體科技水平以及加工能力方面還是有值得學習的地方,德國的重工加工截至到目前還是領先的,現在國內很多機床工藝還是在學習德國,承認差距也不是一件很丟人的事情,在承認差距的情況下意識到自己不足之處,然後奮起直追,在很多領域都是這麼走過來的,智能手機不能僅僅能夠組裝生產還要在關鍵部件上有積累,才不至於被老美卡脖子,現在的華為公司已經在艱難的補齊自己的缺口,如果是國家半導體產業強大的情況下,這些問題根本不存在,所以整個國家產業的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

現在能夠抵得住美國封鎖的國內企業除了華為公司,很難找出第二家,主要得益於華為公司這些年的積累以及整體的風控策略,在華為任正非的眼裡,和美國的對抗是早晚的事情,現在只不過是真實發生了,再加上華為本身屬於跨國公司很多技術如果在美國拿不到可以採取別的國家的方案,在全球很多地方都設置了自己重要的點,面對美國的全面封鎖,華為難在除了硬件芯片要應對,還要應對操作系統生態系統的挑戰,這幾年的華為最大的點就是如何解決生存問題,已經顧不上是否能夠發展了,企業要想真正健康的發展,還是要依靠強大的國家工業基礎,強大的科技基礎,所以要走的路還很長很遠,不要被表現的現象所迷惑,希望能幫到你。


大學生編程指南


手機屬於消費電子,需要巨大消費市場份額的,而德國是傳統機械製造技術強國,而日本戰後是電子工業崛起,在家電汽車領域,新材料上,日本本來可以發展經濟趨勢迅兇,因此廣泛威脅到歐美產業,這時歐美聯合起來對付日本,在廣泛的貿易戰下,逼迫日元升值的廣場協議書籤署,讓日本日元升值三倍後,使日本出口損失慘重。

逼迫日本央行採取低利率,日本由於貿易受壁壘傷害嚴重,低利率使資本湧向了房地產,最終廠房地產泡沫破裂,而引發企業倒閉潮,但日本經濟痛苦的進入轉型期,低端產業迎來倒閉破產潮,這使得日本經濟長達二十年大蕭條。

德國保持以傳統機械製造業,而日本轉型向新材料產業轉移,壟斷了世界新原材料。

日本手機業由於高投早期盈利性差,但日本德國在手機上創新能力不如歐美及韓國,三代手機實計樣式上陳舊,被消費者淘汰出局了。

但日本在手機配件領域仍然是無法中替代性,索尼的相機配件,及電子元器件上,仍然是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日德兩國企業界相對保守,無法向手機產業上獲得領先地位,只能在手機細分領域去搶佔市場。


隨雨飄渺


德國和日本手機都嘗試過中國市場,記得德國的西門子、日本的SONY。都沒有形成什麼氣候。

即便最早的手機消費品也非德國和日本品牌,而是我們都知道的、而折戟於智能手機時代的諾基亞和愛立信。

韓國——三星

現在還是銷量排名第一的品牌,領先因素:技術、高中低端、中國的消費市場和韓國的國際地位,國際明星;

中國——華為等

不遠將來的全球第一品牌,領先因素:技術、高中低端、中國的消費市場和國際地位,中國製造;

美國——蘋果

跌落神壇的全球第一梯隊品牌,領先因素:技術、高中端、中國的消費市場和美國的國際地位,近“奢侈品”。

日本和德國可能不太適合做跨國的消費電子業務,跟他們的傳統工業發展形式和優勢相關,很難改變固有的工業文化,尤其是在依賴國際市場的情況下。


產業前沿


看遍全球手機,你會發現三星是韓國的、蘋果是美國的、華為是中國的、諾基亞是芬蘭的、OPPOvivo小米都是中國的。那麼問題就來了,老牌工業國家德國為什麼沒有手機品牌?

德國人和日本人最注重的就是產品品質,他們堅信只有慢工出細活,你會發現德國和日本有很多的小公司,他們都是祖祖輩輩積累了多少年傳下來的手藝,相比中國人來說,德國人更喜歡獨自鑽研,然後不斷打磨,以求發揮出最好的品質。

而智能手機的生產則是需要很多人團結協作,一個開發系統、另一個做手機後蓋、在一個來研究手機處理器。相比中國人來說,德國人很難適應如此的生活環境。

中國強大的入口密度

智能手機的組裝是需要非常多的人的,就像蘋果手機為什麼蘋果手機不在美國組裝,要讓富士康組裝,就是因為中國入口密度大,薪資低,造出的手機成本低,便於銷售。

在外國,工人的工資一般是按照時薪來算的,而到了中國就成了月薪、年薪來算。德國入口較少,根本難以形成如此大的手機制造工廠,就算研發成功,也會因為成本太高,而少有人購買。

中國的條件更容易促成手機品牌的誕生

造一臺手機少說也需要幾十個零件供應商,中國大陸已經形成非常完善的手機產業鏈,相比外面的國家來說,中國大陸擁有一條完全獨立的手機零件產業鏈。

如此多的產業鏈,非常容易促成手機品牌的誕生,而且在中國大陸擁有很多手機代工廠,像很多低端手機,你只需要自己擁有一個手機系統就可以造出一臺手機。


數碼智玩


日本和德國的工業在於創新,這兩個國家一般做自己的核心技術。目前智能手機市場軟件和硬件已經被美國佔領,軟件方面蘋果的IOS 谷歌的Android,硬件方面 高通的驍龍和蘋果的A系列已經全面佔領市場,再做手機大部分利潤也是歸了這兩家。與其浪費成本和時間去組裝手機,不如做自己擅長的領域。日本的半導體和圖像技術堪稱一流 在手機配件上已經處於壟斷地位。


星空47281197


德國和日本的先進技術都是存量,從100年前,德國和日本就進入工業化社會,經過長時間積累下來的先進工業技術。但是他們的經濟組織結構落後了,在新興技術領域效率遠不如美國和中國,這導致他們在信息技術革命上落後了。韓國特殊,他是國家集中資源於一顆科技樹,就是三星,一興國興,一衰國衰。


鬼谷先一


說這個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智能手機內部

零件有多少是進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