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了慈禧貼身太監安德海的山東巡撫丁寶楨,後來如何了?

風繼續吹


<strong>安德海是

慈禧的貼身太監,李蓮英接替的就是安得海的位置。

咸豐死後,兩宮皇太后聯合恭親王奕訢,發動政變,奪取八位顧命大臣手中權力,這就是“辛酉政變”。

在此事件中,安德海就是兩宮皇太后和奕訢的聯絡人,在中間發揮了重要作用,被慈禧提拔為總管大太監,權勢非常大。

之後,安德海恃寵而驕,連同治小皇帝載淳、恭親王奕訢等朝中大臣都不放在眼裡。安德海還經常搬弄是非,挑撥同治和慈禧太后的母子關係,到了令同治皇帝都無法忍受的地步。

同治八年(1869),安德海想出宮遊玩並藉機斂財,請求慈禧太后派他到江南置辦龍袍、預備宮中婚禮所用之物,獲得慈禧太后許可。有了太后的支持,安德海就不顧清朝不許太監擅出宮禁,帶領著一班隨從出京了。

安德海雖號稱欽差,卻並未攜帶任何公文,一路威風張揚。在途經山東德州境內時,德州知州趙新對此有疑問既沒有接到“明降諭旨”部文,也不見有人出示“傳牌勘合”。為了防止有人欺詐,趙新將此事上報山東巡撫丁寶楨

丁寶楨早就對安德海不滿意,接報後立擬密摺痛陳安德海種種“震駭地方”的不法行徑

隨後,安德海在泰安縣抓獲,隨即被押往濟南,由丁寶楨親自審訊。幾天後,丁寶楨接到由軍機處寄發的密諭,丁寶楨親自查驗確實後,將安德海就地正法於濟南。

慈禧太后知道這件事的時候,痛心不已,但是無可奈何,人死不能復生。

此時,慈禧太后還沒掌管大權,不想引起群臣反目,也就沒有懲辦丁寶楨。

後來,慈禧太后覺得丁寶楨是可用忠臣,於是不斷對其加官晉爵。

1876年,光緒帝召見丁寶楨,賞賜太子少保、兼任兵部尚書,並且委任其代理四川總督

1886年,66歲的丁寶楨在四川總督任上去世。

<strong>


九哥談歷史


慈禧作為晚清的實際統治者,掌控大清長達五十年,她身邊有個叫安德海的太監,受到了慈禧的獨寵。但後來安德海被山東巡撫丁寶楨殺死,結果怎麼樣了呢?

慈禧有沒有給他報仇?其實慈禧最後非但沒有處置他,反而還感激他,大家肯定會問這是為什麼?我們先來看看安德海的得寵程度,安德海雖然是個太監,但卻還娶了個老婆。

北京城裡到處都在說太監娶妻,簡直太不成體統了。但慈禧卻絲毫不在意,甚至還給安德海送去了禮物。(左一為安德海)

眼看同治皇帝的婚禮就要到了,安德海仗著慈禧對他的寵愛,以出宮買龍袍為理由,帶著一群人聲勢浩大的出宮了。

按照清朝的祖訓,太監是嚴禁出宮的,安德海這樣一來已經是犯了大罪了。但是由於慈溪的原因,所以沒有人敢彈劾安德海,那慈禧為什麼會如此寵愛他呢?

野史上說過,安德海其實是個假太監,跟慈禧有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嚴重影響了慈禧的聲譽,這不禁讓人懷疑真實原因真是這樣嗎?(丁寶楨)

其實是因為慈禧剛進宮的時候還只是個貴人,安德海看出慈禧不是一般人,於是一路幫助她達到了最終目的。

而且安德海特別會察言觀色,很會討好慈溪,所以安德海才會這麼受寵。後來安德海出遊到山東,因為沒有出宮憑證,丁寶楨就向慈安和同治秘密上報了這件事情。(丁寶楨)

得到允許後,丁寶楨立馬抓住了囂張跋扈的安德海,將他就地正法。又怕慈禧不會放過他,於是將安德海的褲子給扒了,在市井暴屍了三天。

就是因為他的這個行為,讓“慈禧私幸安德海”這個傳言不攻自破。所以慈禧感謝他還來不及,自然不會去追究他的責任了。


搞史人


丁寶楨是貴州平遠(今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牛場鎮人,晚清名臣,他33歲考中進士,此後歷任翰林院庶吉士、編修,嶽州知府、長沙知府,山東巡撫、四川總督等職務,丁寶楨為官清廉,敢作敢為,任職山東期間,先後創辦山東機器局,尚志書院、山東首家官書局等,轉任四川后,又改革鹽政、修理都江堰水利工程,深得民心,在晚清大變局中,可謂獨樹一幟的官場奇葩。

但一說起丁寶楨,許多人首先想到的卻是他誅殺慈禧寵臣安德海一事。

安德海是直隸南皮人,名臣張之洞的老鄉,他九歲入宮,因為聰明伶俐,很快就得到了咸豐帝和慈禧的賞識,咸豐皇帝死後,安德海忙裡忙外,在慈禧慈安兩位太后和留守京師的恭親王奕訢之間牽線搭橋,成功發動“辛酉政變”,處死了肅順等輔政大臣,也正因此,安德海一飛沖天,成為慈禧身邊最後崇信的太監。

同治七年冬天,安德海在北京最大的酒樓前門外天福堂大酒樓張燈結綵,大擺酒宴,正式娶徽班唱旦角的年方19歲的美人、藝名九歲紅的馬賽花為妻。慈禧也十分給面子,不僅賞賜了1000兩白銀,還額外賜予綢緞一百匹,太監娶妻,一時轟動京師,成為北京人茶餘飯後的談資。

如果僅僅是生活高調,以安德海的江湖地位,只要慈禧不降罪,沒人敢把他怎麼樣,關鍵是,他太得意忘形,得罪了不該得罪的人。

首先是慈安太后

作為正宮皇太后,慈安身份地位還在慈禧之上,但安德海絲毫不顧及太后臉面,依仗慈禧寵愛,公然與慈安太后唱反調,時間一久,慈安太后對他起了殺心。

第二是同治皇帝

雖然是慈禧的親生兒子,但母子感情只能說一般,慈禧醉心權力,把兒子棄之一邊,久而久之,年幼的同治皇帝變的叛逆起來。而安德海為了討好慈禧,經常打同治的小報告,一來二去,同治恨他入骨。

第三是恭親王奕訢

奕訢是“辛酉政變”的功臣,也是慈禧奪位的臂膀,但權力到手後,奕訢就成了她更進一步的絆腳石,此後,經過安德海一番運作,慈禧成功免去奕訢的職務。奕訢嘴裡不說,心裡恨的不得了,奈何不了慈禧,自然把仇恨都加在安德海身上。

但這一切,安德海都渾然不覺,不僅如此,他還變本加厲,搞的天怒人怨,這其中就包括山東巡撫--丁寶楨。

丁寶楨遠在山東,原本和安德海扯不上關係,但安德海的囂張,給了丁寶楨機會。

同治八年(1869),久居深宮的安德海想出去玩玩,藉口同治皇帝大婚,央求慈禧派他去江南置辦婚慶衣物,其時清宮有祖訓:太監級不過四品,非奉差遣,不許擅自出皇城,違者殺無赦。安德海只是六品藍翎太監,沒有資格出宮,但他仗著慈禧寵愛,不把律例放在眼裡,前呼後擁,就這麼出了京城,直奔山東而來。

安德海一行到達山東德州後,德州知州趙新頗為困惑,雖然安德海對外聲稱奉旨辦差,但地方官員並未接到京師的“明降諭旨”,如何接待成了大問題,惶恐之下,趙新將事情稟報給了山東巡撫丁寶楨。

丁寶楨早就看安德海不順眼,聽說這小子到了山東,馬上傳令,緝捕歸案!

八月二日,安德海在泰安縣被知縣何毓福抓獲,與其隨從陳玉祥等三人一通被押赴濟南,交由巡撫丁寶楨親自審訊。

丁寶楨也不是傻瓜,抓捕安德海前,早已把大清律例背的滾瓜爛熟,他在呈交朝廷的奏摺中列舉了安德海種種不法行為,以彰顯自己秉公辦差,並無半點私心,大致如下:

一、清朝二百餘年不準宦官與外人交接,“亦未有差派太監赴各省之事況”;
二、龍袍系御用之衣,自有織造謹制,不用太監遠涉糜費,且皇太后、皇上崇尚節儉,斷不須太監出外採辦,即使實有其事,亦必有明降諭旨並部文傳知;
三、太監往返照例應有傳牌勘合,絕不能聽其任意遊興,漫無稽考;
四、龍鳳旗幟系御用禁物,若果系內廷供使的太監,自知禮法,何敢違制妄用;
五、出差攜帶女優,尤屬不成體制。

也是安德海該死,奏摺送達京師後,慈禧正在抱病,主政軍機處的奕訢將奏摺內容瞞了下來,以同治皇帝學習批閱奏摺為理由,將奏摺呈交給了同治,並請示了慈安太后。

慈禧不明所以,以為就是讓兒子練練手,自然不會阻攔,如此一來,安德海就陷入了仇家編織的死局,一個太后,一個皇帝,一個軍機大臣,三個人都想要他的命,就是大羅金仙,也救不了他。

八月六日,丁寶楨接到由軍機處寄發的密諭,內稱:

“該太監擅離遠出,並有種種不法情事,若不從嚴懲辦,何以肅宮禁而儆效尤。著丁寶楨迅速派委幹員於所屬地方將六品藍翎安姓太監嚴密查拿,令隨從人等指證確實,毋庸審訊即行就地正法,不準任其狡飾。如該太監聞風折回直境,即著曾國藩飭屬一體嚴拿正法。倘有疏縱,惟該督撫是問,其隨從人等有跡近匪類者,並著嚴拿分別懲辦,毋庸再行請旨。”

丁寶楨等的就是這句話,當日驗明正身後,將安德海就地正法,距離抓捕過去僅僅五天。待慈禧明白過來,安德海早已身首異處。

此時的慈禧,卻顯示出高明的政治手腕,她不僅沒有追究丁寶楨的責任,還十分大度的下旨表彰丁寶楨。此後丁寶楨升任四川總督,為官兢兢業業,慈禧為了表揚他,還專門給他寫了一幅字:國之寶楨。

以慈禧陰毒狠厲的性格,縱然一時礙於情面,不追究丁寶楨,事後多半也會報復,為何獨獨對此事網開一面,不做追究呢?這裡邊隱藏了深刻的政治智慧。

一、與官聲不錯的丁寶楨相比,安德海不過是個小嘍囉,作為帝國的掌控者,慈禧斷然不會為了安德海而犧牲掉一名股肱大臣,如此這般,不僅成全了丁寶楨的美名,也成全了自己識人用人的胸懷。

二、慈禧羽翼未豐。其時慈安太后扔在,慈禧縱然跋扈,也要顧及臉面,所以在明白事情原委後,她不得不退讓一步,以犧牲安德海為代價,為自己爭取時間,這招可以看做是慈禧的以退為進。

三、安德海名聲太差,拖累到她。得寵後的安德海,得意忘形,不僅四處樹敵,還連累到慈禧,坊間傳聞,安德海淨身不乾淨,不僅不是太監,還與慈禧顛鸞倒鳳,甚至連孩子都有了,這些流言蜚語對慈禧的名聲造成巨大傷害,需要快速切割,以免影響到自身地位。

光緒十二年(1886年)丁寶楨去世,享年66歲。朝廷追贈太子太保,諡號“文誠”,入祀賢良祠,並特批在其曾經的做官地山東、四川、貴州等建祠祭祀。



日慕鄉關


丁寶楨誅殺安德海,有兩大謠言,亟待澄清,以正視聽。

絕大多數外國人都不大懂中國菜,但是宮保雞丁這道菜,幾乎可以說是他們耳熟能詳的最愛,甚至有的外國人以宮保雞丁做為中國菜的代名詞。

而做為國人我們不單瞭解宮保雞丁和丁寶楨的關係,還知道大太監安德海就是被丁寶楨所殺,他在政務上頗有建樹,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沈葆楨同稱“中興名臣”。

宮保雞丁

據說丁寶楨不單是名臣,還是位美食家,酷愛烹調,一次他短途出差,到了晌午,腹中飢餓,恰巧看到一男子正在炒菜,因味道極香引起了丁寶楨的注意,詢問之下,那漢子回答他這叫“宮爆雞丁”,後來經過逐步改良,終以宮保府(太子少保是宮保之一,死後追太子太保)中的改良製作方法最好,也最為美味,所以這道菜被稱為宮保雞丁。

雖然正史上對安德海之死描述的比較模糊,但可以推測,這件事並不只是丁寶楨一人著手偵辦的,參與者還有同治帝和早就看慈禧不順眼的奕訢,只要慈禧不快樂,那奕訢就會很快樂。

史料是上如何記錄這件事的

同治八年,太監安德海私出山東(這是不可能的,安德海是想出去玩玩,但必須要慈禧點頭,不過的確沒有差遣公文),矯稱(假稱)採辦御衣(其實是真的)丁寶楨“奏聞”(剛聽說安德海進入山東,就已經上報朝廷),然後立刻著令下屬全力緝拿,最終在山東泰安將其擒獲,經過審訊,丁寶楨再次向清廷上報此事,寫到這兒先停一停。

事情本身很簡單,但背景是什麼

①丁寶楨初次奏報清廷,當時的同治循例已經掌握一部分權利,畢竟是慈禧的親兒子,他有處理的權利。

丁寶楨和安德海有私仇麼?據說有一定可信度的傳言:安德海娶老婆那天滿城皆知,慈禧還給了賞賜,到了正日子,丁寶楨、奕訢、曾國藩、左宗棠都去了,看到眾醜獻媚的樣子,丁寶楨爆發了,直接掀翻了宴席就要走,安德海竟然讓家丁把丁寶楨捆了······多虧了奕訢制止,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②同治帝為什麼參與其中?本來安德海仗著慈禧的雌威就沒太把同治帝放在眼裡,這就有一定矛盾,又因為慈安太后的性子要比慈禧寬厚的多,以至於同治這個親兒子有時候受了什麼委屈,都要向慈安傾訴,安德海探查到皇帝的行蹤,直接向慈禧告狀,自己的親兒子竟然和慈安如此親近,慈禧氣得夠勁,罵的也夠狠,同治帝自此對安德海恨之入骨。

③奕訢為什麼參與其中,僅僅是陰了慈禧好快樂?他和安德海也有宿仇,慈禧能夠掌權,清除以肅順為代表的八大臣,安德海和奕訢都有功勞,但是後來奕訢的議政王身份漸漸受慈禧忌憚,而安德海是個善於察言觀色,見風使舵的人,他看出來慈禧要收攏一部分權利自保,所以在慈禧面前沒少說奕訢壞話。

做為皇族,奕訢自有一套信息管道,安德海的話奕訢雖知道,奈何安德海是慈禧身邊的紅人,自己在人家手上還不是要圓圓要扁扁,性命第一,所以也就隱忍了沒說,相對議政王職務的丟失,安德海的事也不算什麼了,不過這仇是記下了。

④安德海乾政,是同治帝和奕訢都同樣受不了的,太胡鬧了。一件並不蹊蹺的蹊蹺事,明眼人都不點破而已---朝臣奏報要修繕頤和園,歷朝歷代的御史基本都是話癆,本來也沒覺得有什麼不正常,但是御史這邊剛奏議,內務府的稅收徵集建議立刻新鮮出爐,所有人都覺得蹊蹺,奕訢一打聽,安德海的主意,目的很單純,巴結慈禧。

這涉及滿清的根基,所以奕訢沒慣著他倆,動不了安德海,你倆動動還是沒問題的,御史革職,內務府的貴祥發配黑龍江。

為什麼奕訢不想多事卻還那麼多事,亂世之秋,太平天國剛剛平定,國庫空虛,國家費用支出尚且成問題,哪能在這個時候修園子呢,還有一個詞叫“勞民傷財”,國家有損失,百姓也有損失,戰火紛飛的日子是百姓最苦的日子,好不容易安寧了沒幾天,竟然有人想要向全國攤派銀兩,老百姓是會繼續造反的。

為了慈禧的園子,這代價太大,無法承受,無論是國家財政還是統治根基都會出問題,用現在的話講就是作死的節奏,所以奕訢怒了,只辦了爪牙不足以解氣,本著斬草要除根的辦事原則,安德海是必須要死的,等的就是時機。

安德海的事兒本身並不複雜,而幕後卻是N多年N多人的積怨,終於在這一天,這一個點上徹底爆發。

⑤清承明制,但不是完全照搬,大明國滅,清朝做為親歷者、旁觀者都看在眼裡,包括努爾哈赤本人也曾經八次進入北京朝貢,對明朝的弊病能不瞭解麼。

滿清最直觀的看到了明滅原因,他們是最忌諱的就是黨爭架空皇權和宦官干政,明朝每個獨當一面的將軍後面都站著一個要死不死的太監,美其名曰“監軍”,只不過有的出名,有的不出名而已。

所以從皇太極時期起的“南面獨坐”,到康熙,尤其是雍正時期一路走來,在這個過程中,不但八和碩貝勒共議國政完全廢止,就連八旗“家長制”也被皇權獨掌所取代,八旗只受皇權支配,天下就皇帝說了算,別說宦官干政,就是紀曉嵐提了一句政務,也被乾隆罵個狗血淋頭,你一戲子般的存在也敢幹政?

說是忌諱,其實是深深的忌憚,一天半,吳三桂就能到京師,崇禎就能有活命的可能,可崇禎派給唐通的監軍太監杜之秩為李自成打開了居庸關的大門,唐通被俘,李自成順利通過,造成崇禎生機斷絕,這些滿清都是知道的,他能不忌憚太監干政麼。

誰是真正的幕後“黑手”

網絡上都在大肆追捧丁寶楨在這件事上所發揮的作用,丁寶楨一生也確實有太多太多值得讚賞的建樹和功業,中興名臣不是吹出來的,但是僅從這件事來講,他只是個馬仔,一切都是同治帝暗中操持的,來看看事情的經過:

安德海假公濟私,名為去江南採辦龍袍其實就是為了遊山玩水,擅作威福,收受賄賂,他這麼得寵,慈禧自然沒說什麼,安德海也不傻,按祖制這是掉腦袋的事兒,所以又請示了同治帝,同治帝表示贊成,這就促成了安德海的死亡之旅,正愁沒機會殺你。

同治帝所謂的同意,只是表面上做做樣子,其實馬上就知會了慈安和奕訢,三人早已對安德海憤恨至極,有慈安啥事?安德海平素做派確實乖張了些,雖然不敢直接對慈安耍性子,但是慈安日日處於深宮之中,想不聽都不行,況且慈安和同治帝的關係,比他們親母子都要好,同治帝無非到自己這裡吐吐苦水,就被安德海打小報告,造成同治被嚴厲斥責,慈安能不恨這個奴才麼。

停停停,有什麼證據,還是你主觀臆測?

這裡還提及一個人,薛福成,近代外交家、散文家、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者之一(李鴻章也是以他的規劃為範本發展的洋務運動)、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起者。

他的弟弟名叫薛福保,是丁寶楨的幕僚,薛福成與丁寶楨也比較熟稔,他弟弟對丁寶楨的幾乎所有事都是一清二楚的,他本人的萬言書也是通過丁寶楨才得以直接上奏清廷的,關係可說莫逆之交。

有一次,薛福成路過濟南,拜會了丁寶楨這位摯友,也為了順便見見自己的弟弟,在濟南逗留了大概20天,其中就提及了安德海:

方今兩宮垂簾,朝政清明,內外大臣各職其職,中興之隆,軼唐邁宋。惟太監安德海稍稍用事。往歲恭親王去議政權,頗為所中。近日士大夫漸有湊其門者,當奈何?有間,復言曰:吾聞安德海將往廣東,必過山東境,過則執而殺之,以其罪奏聞,如何?

兩宮垂簾,朝政清明云云,這是官話,類似頒獎感言首先要感謝導演,感謝劇組,重點是什麼?重點是反襯,這麼好的世道惟有安德海乾涉朝政,這是清平世界的不和諧因素,以前奕訢被奪權,其中就有安德海惡意中傷的因素,現在連士大夫階層都討好他,舔著臉拜他門下,這可咋整。我聽說他要去廣東(當時信息有誤差),那肯定要路過山東地界,只要從這兒過,就抓住並殺掉他,把他的罪行報告給皇帝聽聞,咋樣?

①丁寶楨一外臣,對安德海行蹤何以瞭如指掌。

②頗為所中,如果不是當事人奕訢談及,外人必不知曉。

③翁同龢是帝師,他都是事後才知道的,丁寶楨是如何掌握安德海信息的。

④不但知曉,還是提前將近4個月便知曉,要知道,安德海下江南,在宮內那肯定是要低調的,畢竟違背了祖制。

⑤事發後薛氏兄弟怕好友蒙難,積極出謀劃策,而丁寶楨只是點點頭而已,絲毫不亂,成竹在胸的樣子,好似一切事宜早已安排停當。

⑥就在安德海被殺前的幾個月,丁寶楨入京······兩次面見皇帝,這都是面授機宜的機會。

⑦從丁寶楨和薛氏兄弟的談話來看,這件事早已敲定。

<strong>

一切盡在掌控&安德海的罪名

安德海剛到德州,丁寶楨就已經收到了消息和罪名(已經暗中著手調查)。

①假冒欽差。上文講過 ,安德海沒有公文。而且違背常理,晚年宮廷採購都是下道諭旨就夠了,從來沒有如此鋪張浪費還要派專人去採辦,沿途靡費,實無必要。

②清朝最忌諱的就是宦官聯絡外臣,大清二百多年也從未有一個太監被派往各地公幹。

③安德海儀仗嚴重超標,屬於僭越範疇。

攝於慈禧的雌威,沿途官員既不敢忤逆丁寶楨的意思,又不敢抓捕安德海,好在丁宮保盡遣屬下,終於在泰安截獲並抓捕了安德海,安德海被抓的時候,估計內心是崩潰的,不知道是收到了消息還是怎樣,他已經放棄船隊,改走陸路,輕車簡從,趕路速度驚人之快,好似驚弓之鳥一般,誰走漏了消息可就不好說了。

慈禧竟然病倒

早在丁寶楨第一封奏疏到了京師的時候,竟然還有人想保住安德海,非常湊巧慈禧病倒了,慈安覺得安德海罪不容誅,贊成按祖宗規矩法辦,於是同治帝和奕訢商量後召來了內務大臣,內務大臣自然知道這事,皇帝的一應所需的採購問題,他怎麼會不知道,他更知道這事是慈禧和同治帝首肯的,所以為安德海求情,同治帝不準,即刻召見軍機大臣,命令六百里加急山東、漕運、江蘇、直隸、兩江各督撫查找安德海下落,只要雖從認定此人是安德海,就地正法!

是否涉及“先斬後奏”,事實恐怕不是你想象的那樣

丁寶楨確實想先斬後奏,誅殺安德海,也確實說過擔心事情有變,即便受到重責也不會後悔,但是後來被勸止了,所以不要再人云亦云的說什麼前門接旨後門殺人了,都是胡說。

丁寶楨是陰曆八月初六接旨,八月初七殺人,這些都是有往來文書、史料記錄的,毋庸置疑。

雖然沒有先斬後奏,但是丁寶楨能有這種想法和擔憂,已經非常令人欽佩了,首先他自己也說過,為殺安德海不懼重責,這需要何等勇氣。其次,他在擔憂安德海僥倖逃過一死的時候,好像忘了擔憂自己的身家性命和後續不可預期的結果,真令人讚歎,舍私為公。

安德海死後的反響

連滿族親貴們都恨毒了安德海,只是苦於沒有機會下手,見天的高高在上,偏偏搞不定一個太監,奕訢不也在那兒忍著呢麼,何況他人,所以安德海一死,眾多滿貴全身心的表示支持。

李鴻章:“稚璜成名矣!”(丁寶楨字稚璜)

曾國藩:“吾目疾已數月,聞是事,積翳為之一開。 稚磺,豪傑士也!”

翁同龢:“快哉!快哉!”

真不知道這安德海除了被揭露出來的罪行外,究竟還缺過多少德,好好的一群人,全都快被他逼瘋了。

丁寶楨的結局讓人預料不到

丁寶楨並沒有受到慈禧的清算,反倒是步步高昇,慈禧雖有不滿,但也無可奈何,她雖然專權,但是還沒到明目張膽對抗祖宗家法的程度,由安德海的死,她也明白了安德海連帶著自己有多遭恨,安德海只是個太監,沒有慈禧撐腰,他無非就是條閹狗,眾怒之下,慈禧選擇了妥協,這種妥協不只是對丁寶楨。

丁寶楨所說安德海的罪狀無懈可擊,你法辦丁寶楨有什麼法理依據麼,完全沒有,公理正義都站在丁寶楨一方,太監干政的證據捏在丁寶楨手裡。

又一個謠言&慈禧的決斷

慈禧並不傻,她有她的決斷,她並沒有八百里加急去救安德海,而是立刻落井下石清算安德海的勢力,安德海的隨從太監6人,管家2人,護鏢5人,全部處死,家屬及其他一些隨行人等全部發配黑龍江與披甲人為奴。

抄沒安德海一切家產,安德海的貼心管家也是宮內太監,被判處絞刑。

這樣一來,慈禧立刻反客為主,掌握了主動性,連丁寶楨都表示堅決擁護慈禧的英明決定,她還將本案的事發,審理過程,證據等等結集,以儆效尤,其實呢,你不派遣誰敢離京,作秀罷了。

慈禧就真的那麼大度?當然不是,安德海的事情處理完畢,慈禧二十多天沒下床,病的不輕,但是她知道,這裡面的事兒不是區區丁寶楨一人之力所能達成的,從慈安同治,到奕訢,他們一個也跑不了,後來的慈安死的挺急,據說平生猜測無數,同治是親兒子沒法下死手,但是奕訢被趕出了軍機處,算是報了仇,而丁寶楨的四川總督是慈禧給的······這麼給力的卒子還是捏在自己手裡比較好。

傳聞,慈禧對丁寶楨非常欣賞,安德海死後暴屍當場,還被扒光了衣服,所以安德海穢亂宮闈的傳聞就絕跡了,當時傳的是舉國皆知,王公貴族,文武大臣,民間百姓都犯琢磨,一太監有什麼好,慈禧偏就這麼喜歡他,於是各種H版的傳聞此起彼伏,但通過這件事,一下子風平浪靜了。

安德海的事情就這樣過去了,丁寶楨自己後死在任上,算是鞠躬盡瘁,盡得朝廷重用,死守追諡文誠,封太子太保,絕對算是善終。做為中興名臣,丁寶楨的貢獻可不只是殺個區區太監,他的事蹟和貢獻超多,今後會單獨開篇。

.


古今通史


同治年間,山東巡撫丁寶楨將大太監安德海就地正法於濟南。安德海何許人也,慈禧太后身邊的紅人,而這個丁寶楨這麼處理安德海,有沒有被慈禧太后“算後賬”呢?丁寶楨最後的結局又是如何呢?


誅殺安德海,丁寶楨沒有被算後賬

安德海是慈禧太后寵信的太監,丁寶楨一個地方巡撫,誅殺安德海,這等同於是對慈禧太后的一個挑釁,但是殺了安德海之後,丁寶楨並沒有被慈禧太后算後賬。

這自然跟丁寶楨殺安德海這個事有關。丁寶楨對待出宮的太監安德海,雖然也是看不慣安德海的招搖,但是丁寶楨並沒有直接把安德海給殺了,而是在抓了他之後,向上面彙報,得到命令了之後,才去殺的安德海,屬於是奉命行事。

寶楨曰:“宦豎私出,非制。且大臣未聞有命,必詐無疑。”奏上,遂正法。


再有就是慈禧太后對安德海的態度,安德海平時的所作所為,慈禧太后不可能一點兒都不清楚,安德海的仗勢張狂,也讓慈禧太后有些不滿,並且民間還有一些傳言,說安德海不是個太監,而是慈禧太后的男寵,這些傳言本身就有損慈禧太后的顏面。

而丁寶楨殺了安德海之後,據說還暴屍三日,讓人們瞭解了一個事,就是安德海確實是太監,這樣關於安德海和慈禧太后之間的傳言,就自然而然的被證明是謠傳,也是維護了慈禧太后的顏面。



由此可見,丁寶楨殺安德海這個事,不是頭腦一熱,不管不顧的就去做了,而是有據可依的去做,丁寶楨的做法也是讓上面滿意的,所以自然沒有被“算後賬”。

丁寶楨最後的結局

丁寶楨在殺安德海的時候,官職是山東巡撫,後來,在光緒年間的時候,丁寶楨就升官了,成了四川總督,而且還兼任兵部尚書,連慈禧太后都特意給丁寶楨寫了一幅字,為《國之寶楨》。



而為官一方的丁寶楨,確實是一個兢兢業業的好官,不只在職務上為百姓做實事,而且他自身也是為民著想,自己的俸祿大多都拿來救助了貧苦百姓。最終,丁寶楨這位官員在四川總督任上逝世。

贈太子太保,諡文誠,予山東、四川、貴州建祠。

參考文獻:《清史稿·丁寶楨傳》


說與山鬼聽


安德海仗著慈禧撐腰,在宮中橫著走,殊不知他已經觸怒了慈安、同治、奕訢等。

於是,在他擅離宮禁、脫出慈禧的罩圈後,迅速被丁寶禎拿了個正著。


丁寶楨的摺子入宮,慈禧被慈安支開。同治迅速下旨:

“該太監擅離遠出,並有種種不法情事,若不從嚴懲辦,何以肅宮禁而儆效尤。著丁寶楨迅速派委幹員於所屬地方將六品藍翎安姓太監嚴密查拿,令隨從人等指證確實,毋庸審訊即行就地正法,不準任其狡飾。如該太監聞風折回直境,即著曾國藩飭屬一體嚴拿正法。倘有疏縱,惟該督撫是問,其隨從人等有跡近匪類者,並著嚴拿分別懲辦,毋庸再行請旨。”

丁寶楨得此尚方寶劍,立馬就地處決了安德海。


慈禧得信,救之不及。心中明白這次鬥爭處於下風,但她也不可能為個太監給大臣小鞋穿。

後面丁寶楨也沒有遭受打擊報復。十年後,還升任四川總督,並死於任上。

據聞丁寶楨未遭清算,理由有三:

一是殺安德海有理有據;

二是丁寶楨清名在外;

三是安德海死後曝屍,證明他是個真太監,與慈禧的流言不攻自破。


錢多多讀文史


1869年8月7日濟南,山東巡撫丁寶楨將私自出宮遊玩並藉機斂財的太監安德海正法。這可是慈禧最寵愛太監,巡撫他不畏權勢的壯舉使得朝野上下人心大快。

後來,1876年丁寶楨受到光緒帝的接見,被授頭品頂戴、太子少保,兼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銜,總督四川當時四川吏治腐敗、財政赤字巨大,慈禧特為丁寶楨寫了一幅字《國之寶楨》,朝廷對丁寶楨賦予了極大的希望。在四川十年,為民眾辦實事,關心民眾疾苦,深得民眾喜愛,看到這裡,大家知道丁寶楨殺了宦官安得海後,過得很好,一切按部就班運行,真的不必擔心了。

安德海自以為有慈禧作為靠山耀武揚威,慈禧不會為了他這個奴才,去得罪巡撫的。禮部尚書李端芬高度評價丁寶楨的功德情操,把他與曾國藩、左宗棠等同推為中興名臣。




刪繁就簡347


丁寶楨是晚清名臣,他一生清廉,剛正不阿,深受百姓的尊重。儘管他為官期間曾立下了不少功績。但最為人津津樂道的,還是他智殺大太監安德海這件事。

(丁寶楨劇照)

要知道,安德海是慈禧身邊的大紅人,殺掉他,就等於打慈禧的臉。那麼,丁寶楨殺掉安德海,後來有沒有遭到慈禧的報復呢?

早在八九歲時,安德海就完成淨身進入皇宮。憑著一股子機靈勁兒,安德海很快得到咸豐帝的好感。咸豐死後,同治帝繼承皇位,由肅順等八名顧命大臣共同輔佐幼主。

在之後的“辛酉政變”中,肅順等八名顧命大臣被剝奪了一切權力。慈安、慈禧和奕訢掌握了朝政。在這次政變中,安德海充當了兩宮太后和恭親王奕訢之間的聯繫人,立下了巨大的功勞。他也因此平步青雲,很快被升任為總管大太監。

到了同治四年,慈禧認為奕訢手中的權力過大,必須將他打倒。這時,安德海主動獻計,慈禧利用奕訢遭人彈劾的機會,以“雖無實據,事出有因”的罪名,革去了奕訢的議政王的職務。

此事之後,安德海更得慈禧寵愛。一時之間,朝廷內外無人敢惹。

走上人生巔峰的安德海,開始有些膨脹了。他幹出一些非常離譜的事情。

比如同治七年,安德海在天福堂擺酒,迎娶19歲唱旦角的馬賽紅。可以說,這事徹底震驚了整個北京城。慈禧太后不僅沒有責罵,甚至還專門給了安德海重賞,作為新婚的賀禮。這讓人們對慈禧和安德海更加議論紛紛。

在出盡風頭後,安德海不僅沒有半點收斂,甚至還越發猖狂。仗著慈禧的寵愛,安德海常常不把小皇帝同治放在眼中,這讓同治對他恨之入骨。並且就連慈安太后,安德海也敢公然和她唱反調。再加上之前密謀奪奕訢的權。安德海已經招惹了三個他惹不起的人物。

(安德海劇照)

安德海是一個行事高調的人。這一點,從他公然娶妻,鬧得滿城風雨就已經初見端倪。

僅僅在深宮中作威作福,也讓安德海漸漸失去了成就感。同治八年,安德海想要出宮遊玩。他出宮其實有兩個目的:一是仗著紅人的身份斂一波財,二是在新的環境中狠狠地抖一抖威風。

他向慈禧稟報說,同治皇帝大婚在即,他請求前往江南為皇帝置辦龍袍等婚禮用品。慈禧也沒有多想,爽快地答應了他的請求。

由於明朝的前車之鑑,清朝對於太監弄權,有著非常嚴格的把控。早在開國初年,順治帝就規定了,非經差遣,四品以下的太監不得擅自出皇城,違者殺無赦。安德海雖然在朝中作威作福,但他卻只是一個六品太監。

仗著慈禧的口頭吩咐,安德海出京也沒有知會任何部門,甚至連必要的公文都沒有。這實在是猖狂到了極點。

結果,安德海在路經山東德州境內時,德州知府趙新就犯了難。按說這欽差過境,理應是有相關聖旨的。但這次德州卻什麼文書也沒有接到,僅僅是通過百姓們口口相傳,才知道消息。那我這個知府,到底該不該主動去接待這位“欽差大人”呢?

由於一時間拿不定主意,趙新為了穩妥起見,主動將這件事報告給了山東巡撫丁寶楨。

(慈禧劇照)

丁寶楨與安德海本來是沒有什麼仇怨的,但偏偏丁寶楨此人是一個嫉惡如仇的剛正之人。在聽說為非作歹的太監入境後,丁寶楨二話不說,立即派人將安德海扣了下來。

為了表示自己的扣押合法,丁寶楨列舉了一大堆安德海的罪行,比如“清朝從未有太監赴各省之先例”“皇上太后崇尚節儉,斷不會派太監遠奢靡費採辦龍袍”“出差攜帶女優,不成體統”等等,寫好奏章,火速發往中央。

好巧不巧,奏章到達京城時,慈禧正在宮中養病。

這份奏章隨即被傳到了奕訢手裡。奕訢請示慈安後,讓軍機處下達密旨,火速將安德海嚴辦,以儆效尤。

丁寶楨當即會意,立即在濟南將安德海就地正法。

安德海死後,慈禧非但沒有怪罪丁寶楨,反而還在幾年後升任丁寶楨為四川總督,並且親自贈予了他“國之寶楨”四個字。丁寶楨最後在任上去世,安穩地度過了晚年。

那麼,慈禧為什麼不報復丁寶楨呢?

實際上,慈禧對於安德海的死還是頗為心痛的。但自安德海娶妻後,民間就懷疑安德海並未淨身,傳出了眾多安德海與慈禧攪在一起,甚至生出了孩子等傳聞。據說丁寶楨在殺死安德海後,曾將其屍體赤裸懸掛在濟南城頭。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驗證了慈禧的清白。

除此之外,安德海的死,是經過慈安授意的。慈禧想要掌控大權,首先就不能夠得罪慈安。慈禧絕對不會為了一個太監,而讓自己的政治生涯出現危機。


張生全精彩歷史


後來如何?當然是眾人所想的那樣,不畏強權,為民除害,加官晉爵,“迎娶公主”(當然是假的)!

那麼安德海與丁寶楨到底有何恩怨呢?

安德海

曾經咸豐帝身邊的太監,人稱小安子,後來在“辛酉政變”中幫助慈禧獲得權利,成為總管大太監。


辦事機敏,能說會道的安德海深受慈禧賞識,但是權力越大,為人就越驕縱,同治與慈安兩人對其恨之入骨。

清朝太監不可干政,不可出宮,不可與外人接觸,但是安德海藉著慈禧的寵愛,擅自出宮,違背祖制,自稱欽差,卻無公文,一路耀武揚威,搞得百姓苦不堪言,最終被丁寶楨抓住。

丁寶楨

晚清名臣,剛正不阿,為官清廉,一直為民為國,深受百姓愛戴。在四川開辦機器局,打開四川近代工業,治理黃河,百年不再決堤,修整都江堰水利工程預防洪澇。


這位中興大臣一生獻給國家,不僅留下青史,還留下膾炙人口的一道菜-宮保雞丁。文能提筆,武能安邦,上得了朝堂,下得了庖廚。

在1869年,時任山東巡撫的丁寶楨聽聞安德海擅自出宮,並且四處斂財,就立刻上奏朝廷,想要將安德海就地正法。

時也,命也。奏摺到了同治手中,同治立刻下旨批准,就這樣安德海被斬殺與濟南,簡直大快人心。

後面丁寶楨並沒有得到懲罰,恰恰相反,官越做越大,在任四川總督時,病危而亡,由於時常救濟百姓,死後債臺高築,多虧百姓自發地出錢才辦理了喪事,這就是丁寶楨!


歷史微旅者


在處刑了安得海後,丁寶楨並沒有受到慈禧的報復,在幾年後升任為四川總督,且因將四川管理得很好而被慈禧太后親賜了一幅字《國之寶楨》,在四川總督任上去世,享年六十六歲。

丁寶幀殺安德海有底氣,慈禧雖不喜卻也不能怎麼樣

其一,安德海只是六品藍翎太監,根據祖上(順治皇帝)的規定,四品太監才有資格出宮。安德海私自出宮,又張揚犯法大肆斂財,按律當斬。

其二,安德海恃寵而驕,經常在慈禧太后面前打順治皇帝載淳的小報告,害得順治皇帝常被慈禧責罰,順治皇帝早就欲除之而後快。在安德海被收押入獄之後,順治皇帝迅速下令處死安德海,丁寶楨是聽令辦事。

其三,此時慈禧太后尚未坐大,慈安太后還在世,且朝中大臣都對丁寶楨處死安德海表示支持,慈禧太后雖不喜卻也不能怎麼樣。

升官總督,兢兢業業,安詳逝世

在丁寶楨處死安德海的幾年後,既光緒二年,丁寶楨被授頭品頂戴、太子少保,兼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銜,代替吳棠署理四川總督一職,不久後就轉為實職。

丁寶楨管理四川十年,一直兢兢業業,他體察民情,深受民眾愛戴,慈禧太后還特地為他寫了一副字《國之寶楨》,由此可見朝廷對他的重視程度。

光緒十二年,丁寶楨在四川總督任上死去,享年六十六歲。


丁寶楨的俸祿多數都用於救濟貧困百姓,因此這位大臣病危時竟然債臺高築,還是身邊的隨從們一齊湊的錢辦理喪事,山東父老聯名請求將其靈柩運回山東安葬,朝廷追贈其太子太保,諡號文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