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隆美爾究竟有多厲害?

貳貨123


隆美爾是一個非常擅長戰術指揮的將領,假如隆美爾沒有被希特勒處死,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時間肯定會向後拖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隆美爾曾經擔任過希特勒大本營的衛隊長,希特勒十分的賞識隆美爾的才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希特勒破格提拔隆美爾為第七裝甲師師長,並且派遣隆美爾參加了閃擊法國的戰役。



隆美爾帶領著第七裝甲師在法國立下了赫赫戰功,在整個法國戰役期間,第七裝甲師的死傷人數只有2千人,而被第七裝甲師消滅的法軍人數接近十萬人,隆美爾的第七裝甲師也獲得了“魔鬼之師”的稱號。在德國攻佔法國的時候,意大利就想要趁虛而入分一杯羹,結果意大利的精銳部隊, 被少量的法國邊防軍打的丟盔卸甲,墨索里尼只能放棄了同德國瓜分法國的打算。


法國戰役結束後,墨索里尼憑藉著數倍的優勢兵力,發動了針對英國的北非戰爭。希特勒本來想要讓墨索里尼牽制英國的兵力,讓英國陷入兩線作戰的尷尬境地。然而結果卻適得其反,意大利軍隊在戰場上不堪一擊,英國軍隊以少勝多擊垮了意大利軍團,希特勒只能派遣隆美爾擔任非洲軍的軍長,前去支援意大利盟友作戰。



北非戰場是隆美爾一生的巔峰期,在隆美爾到達北非之前,英軍已經佔據了人數和裝備的絕對優勢,意大利軍隊絲毫沒有任何還手之力。隆美爾到達北非之後,立刻指揮德意聯軍對英軍發動反擊,打了英國人一個措手不及,將勝利的天平重新扳平。隆美爾用兵從不墨守成規,擅長出奇制勝,經常能夠想出一些特殊的戰法。在北非戰爭前期,為了彌補反坦克炮火的不足,隆美爾開創了使用高射炮平射攻擊坦克的戰法,讓敵人的坦克部隊損失慘重。

在北非戰場前中期,隆美爾憑藉著出色的指揮藝術,依靠著人數和裝備都處於劣勢的德意軍團,多次擊敗佔據絕對優勢的英國軍隊,獲得了“沙漠之狐”的綽號。然而由於德國軍隊在蘇德戰場上的失利,隆美爾在戰爭後期一直沒有得到充分的補充,最終輸掉了北非戰爭。在回到歐洲大陸之後,隆美爾因為被懷疑參與暗殺希特勒的行動,而被希特勒處死。

隆美爾的死對德國來說是一個極大地損失,在諾曼底登陸時期,一些隆美爾佈置下的防禦工事,仍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假如隆美爾沒有被處死,盟軍諾曼底登陸肯定不會這樣順利,二戰結束的時間可能還會延長一段時間。


軍武小咖


非常厲害!不過, “西方兵聖”克勞塞維茨說過,戰爭的勝負是由戰爭中的雙方共同決定的。隆美爾固然是一位罕見的機動戰術大師,有著眾所周知的“沙漠之狐”的稱號,但是我們也不能忽略法國和北非西部沙漠戰場上盟軍的愚鈍,可以說,他們的拙劣表現部分程度上成就了隆美爾的赫赫戰功。

(隆美爾著名彩照)



從1941年起,埃爾溫·隆美爾聲名鵲起,風頭之健蓋過德國眾將。從步兵上校到陸軍元帥,晉升之快令人瞠目結舌。他並不是出生於傳統顯赫的普魯士容克貴族家庭,也沒有等級分明的德軍總參謀部背景,僅僅只是一個經濟狀況相當於小資產階級的知識分子家庭出生,卻成為二戰中最為著名的德軍將領,其中,除了他驚人的才幹,還得益於希特勒的老謀深算,首先隆美爾的精明強幹吸引了希特勒的注意,但是法國和北非戰場上英聯邦對手的刮目相看和敬畏心態更使其名聲大噪,這是希特勒始料未及的。希特勒深知德國民眾有著崇拜戰爭英雄的心理,於是他指示納粹宣傳部門將聚光燈聚集在一直和他關係親密的“基友”隆美爾身上。即納粹所謂的“陽光下的英雄”。

(希特勒右面是與希特勒處於“蜜月初期”的隆美爾,此時他還是希特勒的護衛長)

在1940年的法國戰役中,隆美爾被希特勒親自認命為國防軍第7裝甲師師長,隆美爾的裝甲師率先突破馬斯河,直撲英吉利海峽,下一階段中又突破法國的索姆河防線,直驅魯昂附近的塞納河地區,取得輝煌的戰績。在法國作戰中,隆美爾創新的使用了多種戰術,比如在面對敵人的堅固防守時,搶先敵人一步使用盡可能多的炮兵火力進行壓制,而不用耗費時間進行精確瞄準,造成也許不精準但足夠具有威懾力的火力覆蓋,以掩護己方裝甲部隊快速突擊至敵人防守的腹地和後方,造成敵方心理上的崩潰,以此來瓦解敵方防線。在比如以他發明了一種機動方陣,在快速進攻中以坦克為核心,兩側為強大的機動炮兵給坦克以側翼掩護,步兵和反坦克炮則緊跟坦克後面進行支援,確保坦克部隊以最快機動的方式一擊必勝••••••

(此圖為隆美爾第七裝甲師主力——捷克的斯柯達兵工廠造的LT38輕型坦克)

這些都是以坦克為主的閃擊戰思想的進一步發展。可以說,隆美爾繼承發揚了英國人李德•哈特、JFC•富勒 法國人戴高樂以及德軍“裝甲兵之父”古德里安等人的戰術理念,並進行了深度的改進發展,以下內容同樣證明了這一點。

(此圖為在法國戰場與部下研究地圖的隆美爾少將師長)


1941年初,希特勒排出一支小型裝甲遠征軍去增援豬隊友意大利對埃及的入侵,指揮官隆美爾迅速發現了英軍部署十分分散,士氣低落的弱點,指揮德意聯軍以其擅長的正面佯攻加側翼迂迴後方包圍的方式,逼使下屬用極快的速度將各地英軍各個擊破,一口一口地向東逐個吃掉互相無法增援的英軍,並利用福斯卡車偽裝的大量假坦克製造的巨大沙塵給英軍造成大軍壓境的的假象,致使了英軍內部的混亂,此“息蘭尼加會戰”中的狡猾大膽、神出鬼沒,是其“沙漠之狐”稱號之來源。

(1942年春的隆美大將)

接下來的18月中,隆美爾名聲日隆,他成功利用炮坦協同的打法遏制了英軍毫無戰術協調可言的連續進攻,這也是英國極其屬國軍隊幾乎完全沒有掌握機械化戰爭要領而得來的苦果,他們的戰爭思想還停留在一戰的時代。更每當有人認為他隆美爾發起殲滅戰時機不成熟時,他總能華麗轉身,殺出了漂亮的回馬槍,令傳統的軍事專家匪夷所思•••••

(1941年4月昔蘭尼加戰役中於沙漠地形奔馳的非洲軍三號坦克,它是隆美爾的絕對主力)



從上述事實我們可以看出,隆美爾精於機動戰和敏銳判斷敵人弱點的能力。但他絕非沒有缺點,如對後勤重視程度不夠等,尤其在戰略、統籌大軍的能力上,總是想要從敵人那裡繳獲物資,但也有如李德•哈特等權威作者認為隆美爾的戰略觀沒有問題,只是他選擇了高風險收益策略而已,筆者認為他確實因為沒有總參謀部背景而缺乏戰略上的訓練,但他憑藉勤奮和天賦迅速提高了自己。另外,隆美爾為了鼓舞士氣和精準快速掌握戰場信息,常常像營長那樣身居一線指揮,造成後方指揮部的混亂,他身先士卒的領導風格也許會造成失去大局觀的危機,但它實際上是德軍戰力的倍增器,今天世界上最為訓練有素的軍事力量,如以色列國防軍、俄軍、日本自衛隊、美軍和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軍官培訓中皆採取這種模式。

(北非戰場上於要塞中防禦的英軍戰鬥序列下的英屬澳大利亞自治領士兵,作為大英帝國和英王最為忠誠的子民之一,澳大利亞軍隊在北非的表現甚至遠超英國軍隊,他們是唯一在昔蘭尼加的一個港口城市擋住隆美爾進攻的部隊)

假使希特勒和總參謀部能夠對北非戰場足以重視,隆美爾極有可能征服英殖民統治下的埃及並切斷蘇伊士運河,那等於切斷了大英帝國的生命線(英國和英屬印度之間的交通要道),攻入中東油田後還可以切斷英美經印度穿過伊朗到達蘇聯高加索地區的物資補給線,那對同盟國將是巨大的打擊,但他們的短視和意大利人的腐敗導致了隆美爾不可能解決後勤不力的問題,而當隆美爾的部隊終於大幅擴充並解決補給問題後,擁有巨大工業的美國介入了北非戰場,美國的介入使德國再無獲勝機會,可謂是成也希特勒,敗也希特勒。

(此為隆美爾在非洲最為著名的照片,帽簷上帶著從英國人那裡繳獲的防風鏡,可以看出隆美爾長相十分英俊)


用戶97277755866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軍把戰火燃遍了歐亞大陸以及非洲。德軍不但武器裝備精良,還有些出色的軍事人才,比如隆美爾,曼施坦因,古德里安便是德國的三大名將。其中隆美爾在非洲戰場率領德軍更是把英軍打得聞風喪膽。



二戰初,隆美爾任第七裝甲師師長。該師在對法國戰役中成為“魔鬼之師”。

1940年,德國夥伴意大利的軍隊侵佔了英國的地盤北非。半年之後英軍轉入反攻,將意大利軍隊打得節節敗退,意大利的10個師被英軍殲滅。

希特勒見北非戰局對德國不利,於是派隆美爾率軍去非洲援助意大利軍隊。果然不到兩個月,隆美爾就扭轉了北非戰局。因此,北非戰場是隆美爾成名的戰場,此後,隆美爾被稱為“沙漠之狐”。



隆美爾到達北非後,詳細分析了戰場形勢,做了戰略部署。他讓意大利軍嚴守提波里坦尼亞防線,一來可阻止英軍繼續深入,二來可為德空軍發動閃電空襲攻勢提供戰爭空間。可是意大利軍隊因剛剛吃了敗戰,士氣低落。而隆美爾2個師的增援部隊又還沒到達,手裡只有一個團,兵力明顯不足。

隆美爾令意大利軍隊去炸燬英軍本海齊港,但遭到意大利軍反對,因為他們根本沒有信心,何況兵力這麼少。但在隆美爾的堅決主張下,意大利軍隊服從了命令,炸掉了英軍港口,取得了戰績,也使隆美爾取得了意大利軍隊的信賴,從而接管了意大利軍隊的指揮權。



之後,隆美爾得知英軍趁德軍增援主力未到,欲將第七裝甲師撤至埃及進行休整。英軍認為德軍兵力少,不可能採取貿然襲擊行動。但是隆美爾膽大心細,反其道而行之,整合手中所有兵力,出其不意地向英軍發起突然襲擊。

英軍撤退到阿吉打比亞地區,隆美爾又乘勝追擊,英軍又撤退至梅爾沙隘道,又受到隆美爾進攻,就這樣,隆美爾在幾天裡把陣地向前推進了200多英里,而英軍被打得潰不成軍。

從此戰事可以看出,隆美爾採取不遵循守舊,使敵軍摸不著套路的指揮思想,能靈活使用機械化部隊,並充分利用氣候,地形,以少勝多,化被動為主動。從那以後,隆美爾留下了“沙漠之狐”的稱號。

隆美爾精於戰術,在北非戰場上把軍事才能發揮得淋漓盡致。

隆美爾雖然是德軍納粹將領,但是他反對種族屠殺和滅絕行為,他也沒有參與屠殺等暴行,所以他的軍事才能獲得很多人的認可,丘吉爾也評價隆美爾是個偉大的將軍。難怪二戰時,率中國遠征軍赴緬甸戰場把日軍打得大敗的孫立人將軍,被世人稱為東方的“隆美爾”。

期待您的關注!請賜評


史裡淘聲


二戰中隆美爾究竟有多利害?

隆美爾的軍事傑作,主要是在1940年到1943年。當德軍戰線向東延伸至埃及西沙漠時,戰場沿地中海寬約幾十公里的綠色長廊向縱深推進。此時,德軍遠離了補給基地,供應線拉長了。而英軍補給線縮短了,戰場力量逐漸有利於英軍,於是英軍沿地中海岸線反攻,制海權也由英軍掌控,在英軍上千架飛機、野戰炮猛烈轟炸之下,一舉摧毀了德軍苦心經營了幾個月之久的多可拉曼防線,德軍遭到了重創!

當年9月,軸心國意大利軍隊也向東進攻,人多勢眾,氣勢洶洶,但不堪一擊,駐守埃及的英軍,以一當十,很快挫敗了意大利軍隊攻勢,並奮力反攻,俘獲了意大利軍隊達十幾萬人!

希特勒一看自己及老朋友意大利軍隊,受重創,顯頹勢,趕忙命令心腹愛將隆美爾,帶領一支裝甲部隊,橫渡地中海,馳援北非,並統一指揮德、意軍隊對英作戰,以圖扭轉戰局!

隆美爾行伍出身,正當不惑之年。曾在1940年指揮一支德軍裝師,橫掃法國北部而馳名,被歐美各國軍界稱之為裝甲大師。這次隆美爾受命於北非戰場,是在1941年2月,隆美爾立即率領德、意軍隊反攻,英軍對於突然增援的德軍,遂不及防,倉皇向西敗退,德軍沿北非綠色走廊向前猛推進1000公里,把英軍趕回埃及的西沙漠地帶,並反覆惡戰,七進七出,徹底扭轉了北非戰場的被動局面。英軍懾於隆美爾詭計多端,善於捕捉戰機,無奈奉送隆美爾"沙漠之狐"綽號!

1942年6月,隆美爾揮軍一舉奪戰英軍補給中心託卜魯克,俘獲英軍4萬人,繳獲大批武器、彈藥、燃料。幾天後又奪取了英軍又一個補給中心馬特魯港,消滅英軍1萬人。德軍的前鋒部隊一直向前推進,望遠鏡己能看到埃及金字塔大尖頂了。希特勒欣喜若狂,又向隆美爾贈送元帥節杖,又空運名貴白馬。法西斯野心無限度的放大膨脹!

英軍在北非遭受重創的消息,震動了英倫三島,首相丘吉爾調運勇猛善戰、謹慎的蒙哥馬利將軍,指揮阿拉曼英軍反攻,重創德軍,幾個月德軍損失6萬人及全部重裝備,西撤1000多公里。不久另一支英美聯軍為呼應蒙哥馬利的攻勢,對德軍發起攻擊,最後徹底肅清消滅了北非軸心國部隊。隆美爾在最後時刻,拋棄部隊乘機逃離!

一年後,隆美爾在一次車禍中受傷。又捲入刺殺希特勒的密謀中,被迫自殺。終結了其法西斯的軍旅人生!

謝謝!





闊海6013


在二戰中德國出現過許多名將?古德里安、曼斯坦因以及隆美爾,這些將領都為希特勒進攻佔領的歐洲計劃作出了貢獻。說起德國名將,不得不提被盟軍稱為“沙漠之狐”的二戰德軍將領“隆美爾”。
在1941年後隆美爾奉希特勒命令


擔任非洲軍團總司令,全權指揮在北非的得意聯軍作戰。

在隆美爾到來之前北非的意大利軍隊被英軍一度打得節節敗退,意大利軍只能消極防禦等待救援。 隆美爾奉命到達北非之後,立刻命令部隊實施對英軍的空中偵察,準備對英軍實施進攻計劃,在隆美爾的作戰意識裡一向以“最好的防禦就是進攻”為作戰理念!
隆美爾對英軍實施空中偵察後,立刻部署作戰計劃,緊接著指揮他手下的裝甲部隊,冒著沙漠風暴無畏的穿插迂迴在英軍防線附近,做著最後的作戰部署。這一仗打得英軍速不及防、節節敗退,也就是在一戰後英軍給了他“沙漠之狐”的綽號。


隆美爾最著名的還是
進攻法國“琵堡”的戰鬥,這一仗隆美爾指揮的德軍在面對廖斯河防線所有橋樑被炸斷、對岸的法軍部署大量重炮不斷對德軍進行炮擊的情況下,指揮德軍強渡廖斯河防線。

最終在用了6個星期損失2000餘人微小的代價下全線擊敗法軍,俘虜了近10萬法國軍隊。這一戰後希特勒授予了隆美爾一枚武士級十字勳章。


隆美爾一生
追隨希特勒到處征戰,是希特勒最早的崇拜支持者,為法西斯德國立下的赫赫戰功。

不過,到1944年,希特勒被敵對勢力行刺暗殺,雖然這次暗殺希特勒失敗。但是這一次的暗殺隆美爾受到了波及,被認為是參與了此次暗殺希特勒計劃。

1944年10月,希特勒逼迫隆美爾自殺,事後對外公佈“隆美爾”死於疾病,並且還為其舉行了國葬。 至此,這個為希特勒到處征戰的將領,以這樣的方式走完了一生。
❤頭條“軍器戰位”報道!

發佈:牧小明

作者 : 感謝我們生在這個和平的年代,願世界沒有戰爭。

❤軍器戰位:關注每天為你講解軍事武器裝備知識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關注我,“軍器戰位”每天講解軍事知識


軍器戰位


隆美爾是納粹三大戰神之一,他的厲害可見一斑。

隆美爾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隆美爾從19歲就開始讀軍校,隆美爾的軍事天賦很高。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隆美爾轉戰法國、羅馬尼亞、意大利戰場。他意志堅強,勇猛過人,刻苦耐勞,善用計謀。第一次參加戰鬥時,他率領3名士兵擊敗了20名左右法軍的進攻。

在喀爾巴阡山的一次戰鬥中,隆美爾率領部隊沿著一條罕為人知的山路,連續運動50小時,俘獲敵人5000多人,火炮30門。隆美爾兩次負傷,四次獲得軍功勳章。

隆美爾的逆天運氣和鬼才般的指揮能力還沒有來得及展現,第一次世界大戰就結束了,戰爭結束後在國防軍大裁軍中隆美爾留了下來擔任上尉連長。從1919年起,他歷任步兵連長、德累斯頓步兵學校戰術教員、戈斯拉爾市獵騎兵營營長、波茨坦軍事學校教員、維也納新城軍事學校校長等職。

指導他在波茨坦軍事學校擔任戰術教官時寫的《步兵攻擊》被希特勒看中後。 隆美爾傳奇的一生才正式開始。

1939年,希特勒決定由該書的作者擔任其大本營衛隊長。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隆美爾在最高統帥部任職。1940年2月15日,他升任第7裝甲師師長。

1941年2月,希特勒又任命隆美爾為“德國非洲軍”軍長,前往北非援救狂送人頭的意大利軍隊。隆美爾初到非洲在瞭解戰場動態後,就果斷的用一個德國坦克團加一個意大利步兵師向穆爾祖赫的英軍發動進攻,這次進攻得到了意想不到的結果,在擊潰正面的守敵後德意聯軍向南挺進了四百五十英里。

緊接著隆美爾指揮德軍又攻佔了艾阿格海拉地區的要塞、水源地、飛機場,英軍撤到阿吉打比亞地區。英軍撤到阿吉打比亞地區後,即佔領了可以控制這一帶高地的梅爾沙隘道以及比爾鹽水沼地以南的高地,並在那裡構築工事,準備固守。這時,隆美爾面臨的問題是,等待兵力在5月底到齊之後再進攻,還是馬上就行動。如果等待後續部隊到齊再行動,那麼,就急需解決水源問題,因佔領地區的水源已經枯竭。同時,還會使英軍利用這段時間構築起堅固的工事,其結果將使德軍付出更大的代價。不然,就只能使用現有兵力向梅爾沙隘道進攻,以求在一鼓之下擊敗敵人。隆美爾決定不給英軍喘息機會,以最快的速度去打擊敵軍,變被動為主動。

3月31日晨,在英軍立足未穩的時候,德軍開始向梅爾沙隘道進攻。雙方經過一天的激烈戰鬥,德軍於傍晚佔領了該隘道,第二天,德軍又向阿吉打比亞發起攻擊,也是用了一天的時間便佔領了阿吉打比亞周圍的地方。

隆美爾初到非洲就用他狡猾詭異的作戰特點打開了非洲戰局的死結,在之後的戰鬥中隆美爾也憑藉著他逆天的運氣和他獨有的打仗風格一次又一次的擊敗軍隊數量遠勝於德意聯軍的英國軍隊。

在西方軍界,有人稱他為“戰爭動物”,稱他指揮的裝甲師為“魔鬼之師”,英國人送給他“沙漠之狐”的美譽,有人甚至稱他為“二十世紀的漢尼拔”。這些顯然都是對於他出類拔萃的軍事造詣和戰術天才的肯定。


麻辣獅子頭


隆美爾,沙漠之狐,打戰很有一套,是一位很有能力又能打勝仗的著名軍事將領,將軍。隆美爾臨危受命,不付重託,依靠自己的卓越軍事和才能,硬是打贏了蒙哥阿頓這位英法聯軍的大將軍。這是由於隆美爾在知己知彼,百戰不貽中,能善於抓住千載難逢的戰機,時機,機會,化被動為主動,化劣勢為優勢,化失敗為成功和勝利,是一般將領,大將都不能辦到,做到的,足見他軍事造詣之高,謀略之多,他是不可多得的打仗奇才,天才,有大將軍的能力,還有帥才的謀略,遠慮,真是大將,更是帥才,統帥呀!隆美爾再會打仗,是打仗天才,奇才,能打神仙仗,但也不能挽救德國和意大利的大失敗,但還是可以延緩和推遲德國和意大利的大失敗的,他這樣做,是盡力而為,傾其所能了呀!他是在助紂為虐,逆天而行,就算他是大神仙,有天大本事,天大能力,也無能讓德國,意大利起死回生,起死迴天呀!這是由於打仗要有實力和能力的呀!他隆美尓,有打仗的能力,是打仗天才,但設,有強大實力,也不能打大勝仗,也只有打大敗仗了呀!隆美爾敗在助紂為虐,必遭天譴。歷史事實證明了一切,一切的一切,還是人民,正義,和平必勝。隆美尓太會打仗了,可代表了反人類和平,哪有不失敗的道理,等待他的是大失敗,大恥辱,大滅亡,歷史,事實,道理也說明了這一點。他越打勝仗,越死得很慘。有他的死和失敗,才有世界和平的偉大勝利。


中國美6220


回答這個問題,不如先說說隆美爾是誰。

隆美爾,1891年出生於德國符騰堡邦首府海登 海姆市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和 祖父都是教師,母親身世官宦家世。

至於隆美爾究竟有多厲害,其實都是戰後包裝出來的。

冷戰開始後,美國決定重建西德裝備,讓西德成為北約重要成員以對立蘇聯和華約集團。大批原納粹德國國防軍高級將領成為西德裝備重建的中堅主導力量(在納粹舊國防軍重返軍隊這一點上,還有美國以原納粹德國國防軍東方外軍處領導人蓋倫為核心建立西德情報機構,在這兩點上從前遭到納粹迫害的西德建國總理阿登納和美英是有嚴峻不合的並加以抵抗的)。隆美爾的參謀長斯派達爾少將在1955年重返西德聯邦國防。

為了合作重建建軍,與反納粹的左翼對抗,美英和原德國國防軍將領迫切需要給納粹國防軍洗白和“正名”,刺殺希特勒的720事情被包裝成了有良知的想要挽救德國的國防軍反抗希特勒的正義行為,從前是納粹宣傳機構的寵兒大肆宣傳而成了德國人心目中的英豪,卻受720事情牽連而被迫自殺隆美爾成了最合適的悲情受難者,斯派達爾從前親口對美國英國軍方說:他要把隆美爾打扮成一個英豪,讓隆美爾變成一個他們需要的形象。於是在英美的(退休將領和媒體)合作下,隆美爾越來越被神化。

謝謝大家的觀看


靜夜思歸去


提起隆美爾,腦海中會不自然的浮現出“沙漠之狐”四個字。可見隆美爾成名源自沙漠,戰術精湛。他與古德里安、曼施坦因並稱為二戰期間納粹德國的三大名將,一戰時隆美爾隨軍開赴法國,並與羅馬尼亞人和意大利人作戰,被德皇授予藍馬克斯勳章。一戰後曾任步兵營長,陸軍學院教官。1940年指揮第七裝甲師穿過阿登地區,重創法軍,使該師獲得“魔鬼師”的稱號,1941年被希特勒重用,任非洲軍團長,以少勝多,用兩月時間扭轉意軍此前和英軍作戰的不利局面,初步控制了北非戰局,但遇上了剋星蒙哥馬利,戰場失利。1942年雖被晉升為陸軍元帥,後捲入密謀推翻希特勒的政治風波中,在希特勒的逼迫下,被迫服毒自盡,一代天驕隕落。


cqf222




目錄

詳情

北非戰爭

北非戰役一般指本詞條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德國和意大利為一方,英法美為另一方的武裝力量之間為爭奪重要戰略地區和目標,爭奪北非、近東和地中海的控制權,爭奪殖民地而實施的軍事行動。

名稱

北非戰爭

地點

利比亞、埃及邊界

時間

1940年9月13日一1943年5月13日

參戰方

意大利,德國,英國,美國,自由法國

結果

德意軍投降

雙方準備

為了實施軍事行動,意大利在非洲大陸展開了兩個軍隊集團,一個在東北非(30萬人),一個在北非(23.6萬人)。這兩個地區的英軍分別為3.25萬人和6.6萬人。

在東北非,意軍於1940年7—8月開始從埃塞俄比亞向蘇丹、肯尼亞和英屬索馬里腹地進攻,奪佔了許多地區,但是蘇丹和肯尼亞軍隊的頑強抵抗及在埃塞俄比亞展開的遊擊運動迫使意軍轉入了防禦。英軍統帥部乘機將其在蘇丹和肯尼亞的軍隊集團(大多是殖民地軍隊)擴大到15萬人,並於1941年1月在東北非發動進攻。

戰役過程

概述

1941年5月,這一進攻以意軍投降而告結束。北非戰事卻是另外一種景象。根據戰區條件,軍事行動在寬50—80公里的沿岸地帶進行,並從1940年9月13日持續到1943年5月13日。北非戰局大致可分六個階段:

第一階段

(1940年9月13日一12月8日)——意軍進攻。

在北非戰場的意大利軍隊

由巴爾博元帥(8月起由格拉齊亞尼元帥)統一指揮的2個意大利野戰集團軍在利比亞展開:第10集團軍(司令為貝爾蒂將軍)在利比亞、埃及邊界,第5集團軍(司令為加里波第將軍)在突尼斯當面。9月13日,第10集團軍以5個師、1個團級集群、6個坦克營(利比亞東部共有9個意大利師)開始進攻韋維爾將軍指揮的英國“尼羅河”集團軍(2個師另2個獨立旅,在埃及共有6.6萬人,168架飛機,其中包括駐巴勒斯坦飛機)。英集團軍在埃及、利比亞邊界僅有1個展開的師。意軍推進90公里,於9月16日進逼西迪拜拉尼,但由於指揮失靈和補給中斷,不得不停止了爾後的進攻。英軍則繼續退後,一直到馬特魯港附近預先構築的陣地才立住腳。敵對雙方之間形成了一個寬達130公里的“真空”地帶。

第二階段

(1940年12月9日—1941年3月30日)——英軍進攻。

12月9日,英集團軍(4個師另2個旅)轉入反攻,擊潰了意軍,在兩個月內推進800餘公里。至翌年2月11日前,英軍已進抵阿蓋拉、馬拉達以東一線,轉入防禦。使得勝利未得到發展。英國政府決定向巴爾幹轉移力量,利用意軍在希臘的失敗,為奪取巴爾幹半島在希臘建立戰略基地。英集團軍一部從北非調到了希臘。這就使意軍免於徹底失敗。

1941年初,德軍統帥部將德國非洲軍(1個坦克師、1個輕步兵師,司令為隆美爾中將)和一些航空兵部隊調往利比亞。

第三階段

(1941年3月31日—11月17日)——德意聯軍進攻。

一輛英國坦克路過一輛被擊毀的德軍坦克

3月31日,意德軍(2個坦克師、1個步兵師)開始進攻英集團軍(2個已被削弱的師另1個旅),以便前出利比亞、埃及邊界,攻佔塞盧姆。聯軍的進攻出乎英軍統帥部意料。英軍在兩星期內退到了埃及邊界,留下了駐圖卜魯格的強大守軍(近1個半師),結果這支守軍遭到了聯軍的圍困。隆美爾原指望在得到增援後向開羅發展進攻,但由於德國正準備進犯蘇聯,所以他沒有得到補充兵力。這就使英集團軍免於徹底失敗,使英國不致失掉埃及和蘇伊士運河。至4月16日前,北非的戰線便在利比亞,埃及邊界附近穩定下來。

1941年夏秋,“尼羅河”集團軍(1941年9月改稱第8集團軍)得到了很大增援,而當時德意軍則由於法西斯集團在蘇德戰場損失慘重而僅得到不大的補充。

第四階段

(1941年11月18日—1942年1月20日)——英軍進攻。

北非戰場上的蒙哥馬利元帥

蘇德戰場的激烈交戰,德軍在戰爭中的失敗,為英軍奪取北非的戰略主動權創造了有利條件。

1941年11月18日,英集團軍(6個師另5個旅,11.8萬人,924輛坦克,1072架飛機,司令為坎寧安將軍)開始了“十字軍戰士”戰役,以粉碎當面敵軍集團(10個師,約10萬人,522輛坦克,340架飛機),解救託卜魯克守軍和完全解放昔蘭尼加(利比亞東部)。英軍在兩個月的戰鬥中推進幾達800公里,但未能完成殲滅駐北非德意軍這一主要任務。艦隊保障了英軍的補給和濱海翼側的火力支援,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英軍的大縱深推進。

第五階段

(1942年1月21日—10月22日)——德意軍進攻。

法西斯統帥部利用英軍的分散和未做好防禦準備,變更了兵力部署,於1月21日發動反攻。至1942年2月8日前,德意軍推進達600公里,進至加扎拉、比爾哈基姆一線,戰線在此一直穩定到5月底。

德意軍(7個意大利師,3個德國師,約13萬人,610輛坦克,600架飛機)再度對英第8集團軍(5個師,3個旅,約13萬人,1270輛坦克,604架飛機;司令為裡奇將軍)發動進攻(“泰西”戰役),以便奪取埃及並向近東突進。它們於6月11日前攻佔了英軍各支撐點前沿線,迫其混亂不堪地退卻。德意軍圍攻託卜魯克,該城3.3萬守軍儘管有大量武器和糧食儲備,但仍投降。德意軍推進600公里後,逼近英軍在埃及境內阿拉曼附近的陣地。德意軍企圖在7月1—3日發展進攻,但未得逞。此前,由於英美間就共同實施北非戰局達成協議(1942年6月),美軍統帥部開始對駐非洲英軍提供相當大的軍事技術裝備援助,並參與準備英美軍北非登陸戰役。

德軍的三號坦克

第六階段

(1942年10月23日—1943年5月13日)——盟軍進攻。

位於登陸艇上的美軍士兵

1942年秋,德國集團由於在東線,特別是在斯大林格勒附近遭受重大損失斯大林格勒戰役再次陷入了困境,無法給隆美爾元帥必要的軍隊和軍事技術裝備支援。意德艦隊實際上已不再可能在盟軍航空兵可達距離內護航。10月23日,人員和坦克比敵幾乎多2倍。飛機多3倍以上的英第8集團軍,在蒙哥馬利的指揮下,利用有利情況在阿萊曼附近轉入進攻阿拉曼戰役11月8日,英美軍開始在北非登陸。它們從東西兩面實施相向突擊,將敵逐入突尼斯。但在整個1942—1943年之交的冬季,戰鬥行動都很消極。這就使法西斯德軍統帥部能從西部將33個師另3個旅調到東線。

1943年5月13日,德意軍投降,北非戰局的最後一個戰役遂告結束。[1]

主要戰役

阿拉曼戰役

1942年10月23日至11月4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北非戰爭中,英軍第8集團軍於在北非實施的進攻戰役。

由於德軍在蘇德戰場,特別是在斯大林格勒會戰中損失慘重,德意兩國法西斯領導集團被迫於1942年秋季前大幅度縮減對在非洲作戰軍隊的支援。德意軍隊已精疲力竭,武器、藥和燃料奇缺。這對英軍在非洲戰區轉入進攻,驅逐德意軍隊極為有利。

10月23日前,德意軍“非洲”坦克集團軍(司令為隆美爾元帥)在埃及阿拉曼以西佔領寬為60公里的防禦正面。該集團軍下轄德軍4個師和意軍8個師,總兵力約8萬人,坦克540輛,火炮1219門,飛機350架。採取縱深梯次配置,企圖依託支撐點式環形防禦與大面積佈雷相結合的堅固防線,阻滯和粉碎英軍進攻。在埃及作戰的英軍第8集團軍(司令為蒙哥馬利將軍)轄10個師和4個獨立旅,總兵力為23萬人,坦克1440輛,火炮2311門,飛機1500架。戰役企圖規定;鉗制左翼德軍,由阿拉曼西南地域向西迪哈米德方向實施主要突擊,將德意軍隊濱海集團壓迫至沿海一帶,並予以殲滅。英軍巧妙進行戰役偽裝,使德軍對英軍主要突擊方向和戰役發起時間作了錯誤判斷。

1942年10月23日21時40分,經過3天的預先航空火力準備和20分鐘的炮火準備,英軍於10月23日傍晚轉入進攻。突破是在9公里寬的地段上實施的。英軍炮兵密度較小(每公里正面50門火炮),未能壓制敵人火力配系,雖經一整夜戰鬥,僅楔入敵人防禦陣地。突破變成了速度異常緩慢的“蠶食”德軍防禦陣地的行動(至10月27日前英軍僅推進7公里)。

在主攻方向上,第30軍右翼澳大利亞第9師和英第51師、中路新西蘭師和南非第1師,起初進展順利,突破敵前沿後迅速在雷區為後續裝甲部隊開闢通路;左翼印度第4師在魯韋薩特嶺以北遭敵頑強抵抗,進攻受阻。24日凌晨2時,第10軍第1、第10裝甲師奉命從正在開闢通路的雷區進入戰鬥,由於雷區縱深超出預料,至日終前僅第1裝甲師的個別部隊通過雷區。25日凌晨,新西蘭師在雷區開闢通路後,向西南方向邁泰爾亞嶺逼進,遭德第15裝甲師反擊。26日,澳第9師在戰線北端攻佔德軍部分陣地後向海岸推進,威脅德第164師側後,並擊退德第15裝甲師的反擊。在助攻方向上,第13軍對德軍防線南段發起進攻,但為德軍的雷區和炮火所阻,進展甚微。24日晨,該軍第7裝甲師和第44、第50步兵師再次發起攻擊,通過第一道雷區後為德軍火力所阻。

位於北非戰場的英軍十字軍坦克

此後,雙方損失慘重。26日,隆美爾判明英軍主攻方向,開始將第21裝甲師調往北線。英軍進攻受挫,27日暫停進攻;第7裝甲師北調,加強主攻方向實力;第13軍其他部隊暫取守勢,僅以小分隊出擊和炮火襲擊牽制敵人。26日,意大利向非洲運送燃料的油輪全部被英國海、空軍擊沉,致使德軍油料奇缺,後勤補給陷入困境,裝甲部隊無法組織大規模反擊。29日,澳第9師和英第9裝甲旅向海岸推進,被德軍擊退。由南線調來的德軍主力第21裝甲師向北部沿海機動,企圖阻滯英軍沿公路西進。蒙哥馬利據此改變計劃,決心對腰子嶺以北德軍防禦薄弱部位實施縱深突破。31日,澳第9師進抵並控制沿海地區,切斷德軍第164師退路。德軍第21裝甲師、第90輕型裝甲師組織反擊,未果。至此,德意軍坦克僅剩200餘輛,而英軍在戰線北段尚有800餘輛坦克沒有投入戰鬥。

11月2日凌晨1時,英軍按照"增壓"計劃發起新的進攻。經炮火準備後,第151、第152步兵旅和第9裝甲旅發起衝擊,遭德軍頑強抵抗。第1裝甲師隨即投入戰鬥,次日夜從德軍第15、第21裝甲師防線接合部達成突破。4日晨,第10、第7裝甲師和印度第4師從突破口向縱深發展進攻。德軍第15、第21裝甲師餘部實施反擊,但由於沒有空中掩護,大部坦克被擊毀。在沿海地區被切斷退路的德第164師餘部,亦被澳第9師殲滅。隆美爾命令德意軍全線撤退。由於油料和車輛不足,部分重兵器由人力後送,道路擁擠不堪,撤退行動遲緩。英軍乘勢轉入追擊,並出動大批飛機轟炸,給退卻中的德軍以重大殺傷。6日,英軍因雨停止追擊,致使德意軍裝甲摩托化部隊順利撤退,僅意軍第10軍在退卻途中大部被殲,戰役至此結束。[1]

突尼斯戰役

1942年7月,英美首腦決定實施進攻北非的“火炬”行動計劃,並任命艾森豪威爾將軍為“火炬”行動的盟國遠征軍總司令。9月下旬,美英兩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在倫敦確定了實施“火炬”作戰計劃的細節,決定兩國軍隊於11月8日在法屬北非的阿爾及爾、奧蘭和卡薩布蘭卡實施登陸,佔領沿海主要港口,然後由阿爾及爾登陸部隊向東搶佔突尼斯,再待機與北非的英軍協同作戰,消滅在北非的德意部隊。

參加“火炬”作戰的美英軍隊共13個師,分別編成西部、中部和東部三個特譴隊。西部特譴隊由美軍巴頓少將指揮,從美國本土出發,橫渡大西洋,在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卡登陸;中部特譴隊和東部特譴隊分別由美軍弗雷登道爾少將和賴德少將指揮,從英國出發,在阿爾及利亞的奧蘭和阿爾及爾實施登陸。

1942年11月8日,10餘萬美英聯軍分乘664艘軍艦和運輸船分別在阿爾及爾、奧蘭和卡薩布蘭卡登陸。聯軍僅僅受到了法國人的輕微抵抗,11月11日,正在北非視察的法軍總司令、海軍上將達爾朗宣佈脫離維希政府,命令法軍停火,並加入了聯軍。盟軍登陸成功後,英第1集團軍和美第2軍即繼續向東推進,以攻佔突尼斯城和比塞大港。

希特勒對盟軍的登陸行動雖然毫無準備,但他迅速就作出了反應。他命令佔領維希法國,同時用運輸機將部隊源源不斷地運往突尼斯。德軍搶佔了突尼斯。

1942年12月9日,希特勒將在突尼斯的德意部隊編為第5裝甲集團軍,並任命阿尼姆上將為司令。通過不斷的增援,第5集團軍逐漸擴大到轄德軍2個裝甲師、1個摩托化步兵師和2個步兵師及3個意大利步兵師的規模。阿尼姆在突尼斯的北部山地建立了一條防線,並逐漸向南推進,以對抗英第1集團軍和美第2軍的推進。

在阿拉曼會戰中失利的隆美爾率非洲裝甲集團軍的7.8萬人(其中德軍3萬人)和130多輛坦克撤退到利比亞與突尼斯南部交界的馬雷特防線,靠近了阿尼姆的部隊。希特勒命令隆美爾在鞏固了新陣地之後,即回國治病。他的非洲裝甲集團軍也將更名為意大利第1集團軍,由意大利的梅塞元帥任司令。

1943年1月14日,英美首腦在卡薩布蘭卡會晤,決定在北非戰場設立戰區,由美國的艾森豪威爾將軍任總司令,英國的亞歷山大將軍為副總司令。北非盟軍整編為第18集團軍群,下轄安德森指揮的英第1集團軍、蒙哥馬利指揮的英第8集團軍、弗雷登道爾指揮的美第2軍和部分法軍。亞歷山大任集團軍群司令,統一指揮盟軍在北非的全部地面部隊。

隆美爾在離任前,已敏銳地察覺到出現新的戰鬥機會。當時位於隆美爾部隊正面的英第8集團軍尚未對馬雷特防線構成威脅,蒙哥馬利在攻佔的黎波里後,就忙於重開的黎波里港,要發動一場新的攻勢還需準備一段時間。而位於西面的安德森指揮的英第1集團軍和弗雷登道爾指揮的美第2軍卻威脅著他的後方。隆美爾決心利用位於兩股敵軍之間的中心地位,先以背面包抄奇襲方式擊潰他後面的盟軍,然後調頭對付蒙哥馬利。這是一個出色的計劃,但在實施時卻遇到困難,德第5裝甲集團軍不歸隆美爾指揮,而隆美爾與阿尼姆的配合又不協調。

隆美爾的進攻計劃被盟軍破獲,但他們卻搞錯了德軍的主攻地點,艾森豪威爾的司令部和英第1集團軍司令部都認為敵軍的進攻地點是在豐杜克附近。為此,盟軍在豐杜克後面部署了重兵。

1943年2月14日,德意軍發起了代號為“春風”行動的進攻。北面阿尼姆的第5集團軍從弗德山口向美第2軍陣地發起主攻,德第10和第21裝甲師兩面夾擊,重創美第1裝甲師,攻佔了錫迪布齊德。15日,南面隆美爾部隊也攻佔了加夫薩,向費里亞納進逼。17日,隆美爾進佔了費里亞納。

隆美爾計劃從費里亞納揮戈西北,向阿爾及利亞的特貝薩挺進,以切斷英美盟軍的交通線,從而把戰術性勝利發展為戰略性勝利。不過,他雖然得到了在羅馬的德南線總司令凱塞林的支持,卻得不到阿尼姆的合作,阿尼姆控制了裝甲部隊。經過妥協,隆美爾雖然獲得了第10和第21裝甲師的指揮權,但卻不得不首先進攻東北面的勒凱夫。這樣,隆美爾面對的是英美盟軍的正面而不是背後。隆美爾不由得火冒三丈。在他看來,這意味著“離敵人戰線近得不能再近,勢必使我們去攻打強大的敵人後備軍。”

2月19日凌晨2時30分,隆美爾開始向勒凱夫方向攻擊前進。隆美爾攻佔了卡塞林隘口,接著向勒凱夫南面的塔拉推進。但隆美爾沒能攻下塔拉,他的攻勢被盟軍的增援兵力阻止了。隆美爾停止了攻擊,下令部隊撤退。隆美爾的進攻作為一次“目標有限”的出擊,可說是戰果輝煌。但他未能實現迫使盟軍撤出突尼斯的戰略目標,儘管這一目標似乎十分接近了。英國軍事理論家利德爾.哈特說:“如果隆美爾從一開始就主持這次戰役而不受牽制就進攻特貝薩的話,這樣一個目標也許有可能實現的。如果能迅速奪取擁有大量補給儲備的美軍那個基地和中心機場,那會使盟國部隊不再可能守住他們在突尼斯的陣地。”

隆美爾的進攻使美軍遭受了重大損失。美第2軍3萬人中有3000人陣亡,4000人被俘,260輛坦克被毀或被繳獲,這是美軍在北非戰場上遭到的最嚴重失敗。蒙羞受辱的艾森豪威爾撤換了弗雷登道爾,任命勇猛善戰的巴頓少將出任美第2軍軍長。巴頓早就渴望能與隆美爾交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