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孩子的“黄金法则”,优秀的父母都这么做

今天我们将和大家一起分享本书的三个内容,分别是陪伴、解码和鼓励。

陪伴

在豆瓣高分电影《克莱默夫妇》中,父亲克莱默忙碌于工作和儿子之间,顾此失彼,导致儿子比利愤怒地发出“我恨你”的心声。

“搬起砖我抱不了你,放下砖我养不起你”成了无数为了孩子而疲于奔命的父母的真实写照。可是,父母的“倾情付出”就一定是孩子们最需要的吗?

英国教育家夏洛特·梅森说:“很多父母总是终日奔忙,无暇顾及孩子。当他们有一天想要好好关心孩子的时候,发现竟然无法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父母对于孩子来说已经变得无足轻重。”

童年只有一次,爱要伴随左右。对于成年人来说,爱或许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但在孩子的世界里,爱就是他的全部:谁接送他上下学、谁在他需要时及时出现、谁给他讲故事,他就知道谁在爱着他。就如儿歌中所唱:如果你们爱我,就多多陪陪我。

研究表明,3-6岁是孩子个性修正的黄金期,在此期间父母的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那么如何做到高效陪伴呢?

第一,全情投入。亲子陪伴切忌一心多用,十分钟的全心投入比边刷朋友圈边陪孩子几个小时敷衍了事更有效。

第二,安排特别时光。生活需要一点仪式感,无论是饭前的家庭成员每日分享,还是一次短期出游都能让孩子感受到爱。

管教孩子的“黄金法则”,优秀的父母都这么做

管教孩子的“黄金法则”,优秀的父母都这么做


『解码』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说:“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

作者认为孩子的行为不当无非是缺乏知识、意识或者有效技能的行为。换言之,他们做出的只不过是与其年龄相匹配的行为。面对孩子的“暗语”,如果只是单纯地命令、责怪或无视,都将带来长远的弊端。

对此,父母要学会做“密码破译员”,破解孩子不良行为背后的密码。本书为我们提供了孩子行为不当的四个错误目的,分别是:

001 寻求过度关注;002 显示权力;003 报复;004 自暴自弃。

举个例子,孩子可能会以不做家庭作业来获取关注(嘿,看看我,你们看我),显示权力(我就不做,看你们能把我怎样)或者寻求报复(在你们心中,分数比我还重要。你们让我伤心,我也要让你们伤心)又或者表示无能为力(我根本就不会写)。

掌握了孩子的错误目的,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第一,积极暂停。在发生冲突时,平衡好情绪,短暂离开片刻以便给彼此一个情绪缓冲区。

第二,目的揭示。采用“会不会……?”的句式寻找根源。比如,“你不想写作业,是不是因为不会写呢?”

第三,对症下药。找到根源后,父母就可以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比如,如果孩子是为了寻求关注,可以交给他们一个小任务。

孩子的行为只是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掩藏在水面下的“庐山真面目”,则是他们为了寻求价值和归属感的心理需求。只有做主动型、学习型家长,才能在实践中找到通往孩子内心世界的路。

管教孩子的“黄金法则”,优秀的父母都这么做

管教孩子的“黄金法则”,优秀的父母都这么做


『鼓励』

“我第一次做你的母亲,你第一次做我的女儿,让我们彼此关照,共同成长”。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对女儿如是说。

尽管父母之于孩子的爱是以分离为目的,但作为人生的第一任导师,父母最大的使命莫过于在孩子人生早期为他们播下爱与信任种子,使他们能在未来独当一面。

鼓励,就像春风细雨滋润孩子的心田,让自信的种子在心灵的沃土之上,不断长成参天大树。 哪怕孩子表现不佳,我们依然能够通过共同学习,一起合作来给予彼此鼓励。

如何赢得合作呢?可以试试“合作四重奏”,下面以孩子考试不理想为例:

001 表达理解:你这次考试考差了,心情肯定不好,对吗?002 感同身受:看到你不开心,妈妈也感到难过。003 坦诚看法:分数低让你难过,说明你很好学,真棒!其实妈妈以前也会为考得不好而难过哦!004 关注方案: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次考试考得不好的原因,好吗?

值得注意的是,鼓励时务必区分开与赞扬之间的差异。请对比下面两句话:

A:好孩子,你这次拿了一等奖,我真为你骄傲。B:这次比赛你认真地准备并获得了好成绩,你感觉怎么样?

很明显,第一句是赞扬,第二句是鼓励。虽然赞扬也能促进和改善孩子的行为,但必须谨慎使用。孩子可能会因此而变成“讨好者”,容易把自信完全建立在“他信”之上。而鼓励的落脚点则更注重在强调孩子的付出以及自我感受上。

总结一下,高效陪伴让孩子感受关怀与力量;解码不良行为背后的语言,读懂孩子的内心;爱的鼓励,为孩子播下自信的种子。

其实,没有人生来就是优秀的父母。董卿说:“你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自己先去做一个这样的人。”亲子教育是一次携手旅行,孩子的健康成长之旅也是父母不断自我完善地探索。

管教孩子的“黄金法则”,优秀的父母都这么做

管教孩子的“黄金法则”,优秀的父母都这么做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剽悍晨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