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德國工業也算強大,為什麼坦克產量卻比蘇聯低那麼多?

風雲一點通


二戰德國的工業水平是高於蘇聯的,但是在坦克產量上遠不能和蘇聯相比,整個二戰期間德國生產的坦克及自行火炮只有4萬多輛,而蘇聯則超過了10萬輛,造成德國坦克產量不高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型號太過繁多複雜:不同於蘇聯坦克,德國坦克及自行火炮的型號非常多,不下十幾種,這直接造成了德國坦克工廠無法建立一條標準化生產線,因為型號的繁多必然帶來零配件種類的增加,不能進行現代化的大規模裝配式生產。德國同時服役的坦克型號就有3個以上,這樣不得不生產三種不同的地盤,而蘇聯則主要生產T-34這一種中型坦克,並持續到戰爭結束,無需像德國那樣頻繁建立新的坦克生產線,自然產量比德國要高許多。


坦克的設計思路有誤:二戰中德國坦克的研發路線陷入了嚴重的誤區,可以說違背了前線部隊的真正需求,德國坦克的設計者並沒能很好的徵求前線部隊的意見,反而深受某些領導人物的干預。例如德軍後期主力的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性能非常接近,作為德軍主要制式裝備的豹式坦克本應屬於中型坦克的範疇,是要大規模的列裝德軍以彌補德軍坦克數量不足的問題的。但是在希特勒加強防禦和火力的要求下,豹式坦克的防禦和火力幾乎和虎式重型坦克一樣,重量也從30噸左右猛增到48噸,比盟軍的重型坦克還要重,這樣的代價就是大大降低了豹式坦克的產量,根本無法做到大規模的生產,結果德軍不得不繼續保留原本要撤銷四號坦克生產線以彌補豹式坦克的不足。假如德軍大規模生產30噸左右的原豹式坦克的話,保守估計德軍的坦克產量會增加一萬輛以上。


重視程度不夠,戰時經濟轉入的太晚:雖然德軍初期的一系列主要勝利都是由裝甲部隊和空軍協作獲得的,但是德國對於坦克的生產遠不如飛機重視,在關鍵的1941年德國中最優先生產的竟然是潛艇和坦克,直到1943年初經歷了斯大林格勒的慘敗後,希特勒才下令將坦克的生產放在最優先級的位置。也是在1943年德國才開始進行經濟總動員全力加強軍備生產,德國的坦克產量才開始急劇的增長,到1944年時年產量已經接近2萬輛,如果沒有盟軍的空襲,這一數字還會繼續增長。另外德國不同於蘇聯,除了東線戰場外,還有大西洋戰場和空中戰場,德國不得不將大量資源投入到潛艇和高射炮以及戰鬥機的生產中,還有V型導彈等特殊武器,這些都佔據了寶貴的鋼鐵資源,德國坦克產量不高也就不足為奇了。


戰略論


德國工業應該說不上有多強大,應該說是還可以。其實比不上英法等國,和蘇聯其實差不多。整個戰爭期間,德國的坦克和自行火炮產量是6萬輛左右,蘇聯有十萬輛。德國人引以為豪的虎式也就1600輛左右,而蘇聯的T34產量有6萬多輛。二戰時期,德國所有的武器產量都是落後於蘇聯的,和美國更沒法比。

戰爭初期,德國坦克裝甲車這類東西其實走了不少彎路。這事咱從德軍裝甲部隊組建之前看。德國在凡爾賽和約中,是不被允許擁有坦克的,德國的坦克研發生產,都是在國外秘密進行的,這就是個巨大的坎。而德國在拿下捷克斯洛伐克之後,得到了他們的坦克生產線,這個時候,才步入正軌。可以說,德國坦克生產,一開始就是有點稀裡糊塗的。

而德國坦克的工藝上,就是一個巨大的難題,虎式坦克的設計就比較複雜,成本也是要比盟軍坦克要高,虎Ⅰ的成本是豹式的兩倍。相比之下,蘇聯坦克就皮實多了,T34有一堆都是拖拉機廠生產的,設計比較粗糙,雖然開著不舒服,但是產量真的相當高。T34不光易於生產,還容易開,很多零件和KV坦克都是通用的。

其實虎式坦克這種呢,必要性不是特別大,雖然給英美蘇軍隊打的落花流水,但是性能再出色,也無法彌補數量的劣勢。其實豹式和四號坦克完全夠用,虎式的成本是豹式的兩倍,三號坦克的三倍,三號突擊炮的四倍。如果,德軍全力生產三號四號和豹式,同樣夠用。

而德國的戰時經濟實在是有點晚,德國進攻英法的時候,很多德國人還正常生活,相反,蘇聯被進攻的時候,全力動員,德國的危機意識太低。1944年年初的時候,德國動員完,德國坦克產量一度上升,這個時候,德國面對的是被東西夾攻的境地,工業區整天被炸,德國的動員,有點晚了。


軍武文齋


德國工業一向講求精益求精,德國的“虎式”、“豹式”坦克工藝技術要比蘇聯的T34坦克複雜的多。一輛“虎式”坦克能抵好幾輛T34坦克。蘇聯的坦克一向要求皮實耐用容易製造,這些是大家都知道的。拋開這個我想問問:“什麼時候最需要坦克,是打敗仗,防禦的時候最需要坦克。”

二戰初期德軍是一路高歌猛進,而且坦克數量一直比對手少,靠得是閃電戰的機動性,和坦克的集中使用。德國從二戰開始在坦克數量上就一直處於劣勢,和法國比坦克無論是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差。結果法國的坦克和工廠都成了德國的戰利品,部分不符合德國標準的輕型坦克被改裝成坦克殲擊車和偵查坦克。當德軍一直勝利的時候,武器的戰損率遠沒有敵軍的多,戰場“撿洋落”就不會少。蘇聯改裝德國的“虎式”坦克和德國改裝蘇聯的T34坦克數量都不少,關鍵是打了勝仗你才有“洋落”可撿。

德國的戰爭總動員到1943年才進行,之前德國的像克虜伯這樣坦克工廠還是實行八小時工作制,兩班倒的工作。大多數德國婦女還是做家庭主婦,和百姓相關民生產品到戰爭最後都還有生產。這和德國前期一直打勝仗,覺得自己在戰術上還有武器上都比敵人先進。蘇聯生產的坦克數量一直是兩倍與德國,到了1941年實行戰爭總動員的英國飛機、坦克的產量都比德國高。戰爭中的其它國家都是一開始就進行戰爭總動員,只有德國到了1943年才進行動員,只是把生產線的工人從八小時延長到11小時,沒有像其它國家的24小時不間斷生產。1943年的時候也是因為前線戰局不利,即將開始的“庫爾斯克”會戰需要坦克,德國的戰爭機器才滿負荷運轉。

想想德國能撐住真不容易,英國和蘇聯的坦克產量3倍與德國,那邊還有美國從大洋彼岸源源不斷運來的“謝爾曼”坦克。而且德國真正滿負荷運轉的時間只有一年多,1944年英美的轟炸機就不斷飛到德國的各個工業區,對兵工廠進行不間斷轟炸,德國軍工生產受到嚴重影響。

再說德國當時最缺的也不是飛機、坦克這些武器,缺的是石油。德國控制最大的油田在羅馬尼亞,被英美盟軍反覆轟炸,沒辦法正常生產。德國的噴氣式飛機因為沒油,停在機場上被炸燬的遠多於空戰。德國的坦克最後只能當碉堡使用,命門讓人家卡死了,生產再多坦克也沒什麼用。








愛讀歷史的大胖子


如果只說產量的話,那隻能說是德國人的“精益求精”的精神惹的禍。我們大家都知道德國人制造生產出來的東西質量都是很好的,那是因為他們都具有很好的民族精神~對任何事情都要求完美,所以他們在二戰時期也沒有把這種精神捨棄,我們後人對當時的德軍坦克讚譽有佳也是因為他們的坦克能做到以一敵X(5號豹式,6號虎式及以後的各種變形型號)。而且就當時而言德國知道他們的坦克生產速度不如蘇軍,所以他們只能在質量上來彌補數量上的不足,但就戰後的統計數據分析,德國不管是對蘇軍還是英美聯軍,質量優勢從來都沒有戰勝過數量優勢,如果想要以質量戰勝數量,那麼就必須做到1:1.7,質量為1,數量為1.7,一旦數量比質量哪怕多0.1個百分點,質量最終都會輸給數量。所以德國在二戰時期的坦克生產上發生了嚴重的錯誤,太過重視生產產量不高而質量又遠遠不能戰勝數量的5號6號坦克而放棄了原本可以在質量和數量上都可獲得某些優勢的4號長身管火炮坦克(戰爭的初期和中期德國坦克炮能在1500米擊中摧毀目標而蘇聯坦克炮卻做不到)。在歐洲盟軍(美英蘇)裡流傳著這樣一個比喻很好的說明了當時德國面臨的窘境~如果戰場上10輛盟軍坦克遇上了1輛虎式坦克(戰爭後期能同時出現在同一戰場上的虎式坦克通常也就只有1.2輛),虎式通過其高命中率和超厚的裝甲擊毀了其中的9輛盟軍坦克,但最後一輛盟軍坦克擊毀了虎式,那麼盟軍就勝利了。這也很好的說明了當時敵我雙方的光坦克的數量對比,失敗已成定局。


渝採風


蘇聯有美國、英國的支援!美國根據《租借法案》,二戰中援助蘇聯戰機1.5萬架、坦克4萬輛、戰艦670艘、汽車50萬輛、牛肉罐頭66萬噸、精密機床8萬臺、炸藥火棉26萬噸......


大陸大陸


德國的研發和製造工藝均屬上乘,但產業規模不大,至少相對美蘇來說不大,這是由德國的地理、人口、資源決定的,也是那個年代德國遇到的天花板,這也是德國為啥要進行擴張的原因之一。相對美蘇的大工廠來說,德國工廠就是一些高級作坊!


朱哥哥168425860


因為蘇聯鐵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