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新學期,我們可以這麼“忙”

不知從何時起,“忙碌”幾乎成為了教師職業的代名詞。開學季如此,平日工作亦如此。 教學常規工作、教科研工作、各項活動或突發事件,常讓老師們忙得不可開交、忙得焦頭爛額、 忙得不知所措。然而每至學期末或年末,老師們在感慨“沉甸甸”“收穫感滿滿”時,心底又總 會有一絲憂慮:“長進”似乎不是很大。新學期,如何讓教師忙得有效率、忙得有意義,筆者試 著結合相關理論和經驗,給各位老師提幾點建議:

合理安排事情的優先級

美國著名管理學家科維提出過時間管理“四象限”的理論,即把工作按照重要和緊急兩個不同的維度進行劃分,分為既重要又緊急的、重要但不緊急的、緊急但不重要的、既不緊急也不重要的四類。此分法的重要意義在於提醒人們對於日常事務處理順序的安排, “四象限”法的關鍵在於第二和第三類事情的處理順序問題,必須非常小心區分。另外,也要注意區分好第一和第三類事,都是緊急的,分別就在於前者能帶來價值,實現某種重要目標,而後者不能。

這個理論已不是什麼神秘、新鮮的理論了,但在實際工作中對我們卻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前期在讀《水煮三國》時恰巧遇到了相關的文字,生動形象,耐人尋味。文中分別將“重要又緊急”“重要但不緊急”“緊急但不重要”“不緊急又不重要”的事情比喻為“碎石型事務”“石塊型事務”“細沙型事務”和“水型事務”:

“整天忙於處理碎石型事務的人,時刻有壓力感,總在處理危機、收拾殘局,因此顯得心力交瘁;偏重於沙子一類事務的人,通常缺乏自制力,短期行為嚴重,喜歡巧言令色,人際關係浮泛;偏重於水型事務的人,可謂全無責任,恐怕連自己如何維生都很困難。”

“你知道碎石怎麼來的麼?它是石塊破碎而成的。偏重於石塊一類事務的人,他的碎石會很少;偏重於碎石一類事務的人,他的碎石會源源不斷。”

“只有偏重於石塊一類事務的人,才是真正有效率的人。他們善於審時度勢,能夠抓住問題的關鍵,急所當急,當機立斷並防患於未然。儘管有時也有燃眉之急,卻能設法降到最低。因此,這類人顯得有遠見、有理想、守紀律,自制力強,生活平衡有規律,而且能成大事。”

“有效率的時間管理需要你分清楚什麼是石塊,什麼是碎石、沙子和水,並且總是把石塊放在第一位。”

這些話其實也給我們老師提了一個醒,我們常犯的錯誤就是每天忙忙碌碌,感覺事情很多,自己也很努力地去做,但是工作卻好像仍然沒有明顯的進展,自我在忙碌中也沒有得到提高,於是心中煩躁,有時甚至會懷疑自己的工作能力。其實這不是工作能力的問題,而是你太關注“碎石”或“沙子”,卻忽視了“石塊”。等到你想起“石塊”時,你的時間已被佔滿了,而“石塊”再也無法放進去了。

工作避免簡單重複

加拿大著名作家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提出了一個觀點,即要把什麼東西做好需要花10000小時的時間練習。由於格拉德威爾在書中舉了很多正反兩方面的例子,這個觀點今天中國大部分人已經知道並且十分認可,它也成為大家努力提高自我的理論依據。

但這個理論也有一定的欺騙性。前期在閱讀安德斯·艾利克森的《顆粒練習》和吳軍的《見識》時也遇到相關論述,現結合我們的工作,談談自己的看法。

我們身邊常有一些年齡漸長卻建樹無多的教師,形容他們時我們習慣用“兢兢業業”“幾十年如一日”等這些詞語,似乎他們“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沒有苦勞也有辛勞”。然而,這真是我們老師要追求的目標和理想嗎?新學期,當領到嶄新的課本時我們卻不感覺到陌生,因為這可能是我們第三次、第五次或更多次地見到它!但是我們對教學內容的認識和理解是否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我們的教學設計能力是否已遊刃有餘又有理有據?我們是否已形成了自己獨有且富有智慧的教學風格?拿到新課本時,我希望我們的老師能問問自己這些問題。

去年年底,我參加職稱晉升,因已取得市級榮譽,故我免於說課,但聽到部分老師在做說課準備時的反應讓我震驚:很多已有二十多年教學經驗的教師準備說課時如臨大敵、如履薄冰,在網上幾乎找到了整個學段的說課稿,打印出來足有五釐米厚。然後煞費苦心地背誦、記憶,情形讓人感動又有所感慨——當我們“只帶著身份證、不帶任何資料”去面對一篇已教授過多遍的教學內容時,真的就不能速成一節像樣的說課稿,講出一節有特色的課嗎?二十多年、七千多個日夜啊!

於漪老師從教幾十年,對傳統課文可以說駕輕就熟,但每次教學都要根據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學生的思想狀況以及自己對課文的重新認識和解讀重新備課,力求常教常新。她說:“教學上若熱衷於走熟路,以不變應萬變,那就難以收到預期的效果,貪圖輕車熟路,無視學生實際,其結果往往是徒勞而無功。”對教授內容的不斷深挖(力求在廣度和深讀上有新的認識和新的定位)和對教學能力的不斷反思改進,是教師成長的必由之路,也是優秀教師的成功之道。

教學絕不是簡單重複的工作,工作不可簡單重複。

讓閱讀慰藉心靈

閱讀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它不僅是通過文字獲得信息和知識,更是一種自我的修行行為。

如前所言,我們常常感覺每天被安排得很滿,也一直在抱怨自己太忙,但又常常不清楚時間都花到哪兒去了,心裡感覺空蕩蕩的。尤其是智能手機的普及,使很多人徹底沒有了整段的“閒暇”時間。

蘇格拉底說,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度過。而審視人生卻需要整段的“閒暇”時間。當我們被諸多的信息(朋友圈信息也是)包圍時,我們不是在審視人生,因為信息不是給我們帶來閒暇,而是讓我們更沒有閒暇來思考。就此刻,請你掩卷而思:一年來有幾篇對你來說印象深刻的文章?可以準確地說出三篇或者五篇嗎,估計很難!

讀書則不同,尤其是在讀紙質書時,我們必須有比較長的時間不做其他事情,這樣才能進入狀態。正因為我們不得不把手中的事放在一旁、有了整段的“閒暇”時間,於是我們才能審視人生。閱讀是當下可以讓我們審視人生不多的方法之一。

從年初起,我開始有意識地閱讀了。我深入閱讀《挺直脊樑當老師》,對每篇文章所包含的思想認真地思考,被每位作者強烈的自由精神和獨立人格所觸動。深入閱讀《小王子》,被“狐狸”的優美而富有哲理的話語所震撼,也嘗試寫作了《從〈小王子〉談良好師生關係的建立》並有幸發表於《教師報》。至本月,我陸續深入閱讀了《了不起的蓋茨比》《不跪著教書》《態度》等書,且利用網絡對每本書加深理解。前段時間又參與了區上趙清風老師組織的讀書會,共讀《萬曆十五年》,且每位參與者都須在規定時間將自己的閱讀體會書寫成文字並進行交流。一輪下來,與眾多書友相處方深感自身各方面之欠缺,同時也增加了自己閱讀的動力與興趣。現在回家,除了接聽電話,手機我已基本不太碰觸。此刻回顧,生活不僅沒有變得更糟,反而有了充盈的成就感和淡淡的幸福感,這應該就是閱讀對心靈的慰藉吧!

閱讀不僅讓我們在冷酷無情的科技時代獲得喘息和閒暇,並且重啟了我們大腦深入思考的功能,更是抵抗狹隘、提升自我、撫慰心靈的重要方式。

願閱讀常伴你左右,願你感受到成就和幸福感。

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學期,讓我們所有老師能重新審視自己的工作,正確梳理事件的優先級,不斷反思改進,並在閱讀中遇到新的更好的自己。

老師:新學期,我們可以這麼“忙”!

作者單位:西安國際港務區教育和衛生健康局

本文刊登在《陝西教育》綜合版2019年第10期

《陝西教育》· 綜合版是陝西省教育廳主管,陝西教育報刊社主辦的綜合性教育類月刊。欄目設置見置頂文章,發表不收取任何費用,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