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如果沒有走錯路,直接殺進當時的中國,當時的中國能抵擋住馬其頓方陣嗎?

餘八百


亞歷山大時期正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別說戰國七雄,亞歷山大連被各國虐的不要不要的戎狄也玩不過。

因為大家都知道,亞歷山大玩的是方陣步兵,這種軍隊防禦力強,但是移動緩慢,後來漢朝時期被趕到西方的匈奴證明歐洲方陣步兵在遊牧民族面前屁都不是,假如亞歷山大可以到中國,那麼他的結果可以預料。


硬碰硬他們抵不過戰車、弓弩,就算不硬碰硬,無盡的騷擾消耗,他們就受不了,更別提還有眾多詭異兵法輔助了。

亞歷山大的結果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他來中國,不但亞歷山大會完蛋,還會更早的給西方帶來災難,中國人會早早的知道原來西方還有一片大陸,還有適宜耕種的土地,那麼將對後世的中國曆朝歷代帶來深遠的影響。


想想看,中國曆代輝煌時期往往都是因為外界沒有對手,才在逐漸內耗中消亡,假如古時中國人知道地球如此之大會怎樣?比如秦始皇吞併六國之後發現西方還有大陸會怎麼看?

就算中國正統王朝不願意勞師遠征,但是在秦漢時期被戰國七雄趕得四處跑的遊牧民族會怎麼看?原來還有如此弱小而又值得劫掠的地方,那麼這些遊牧民族是面對強大的戰國七雄、強漢呢?還是去面對這麼一群只會玩防禦的方陣靶子?


可惜歷史畢竟是歷史,如果可能更改的話,我倒是希望亞歷山大可以到達中國,那樣就好玩了。


秦血漢骨


我是專注歷史的莫地方,我來回答。

我認為亞歷山大如果當初到了中國他的結局會更慘,亞歷山大雖然橫掃歐亞無敵手,那是因為他沒有碰到中國的戰國七雄,一旦亞歷山大進攻中國,那就是一場世紀大戰,這場大戰失敗中一定是亞歷山大。

為什麼橫掃歐亞的亞歷山大一定會在中國戰場失敗呢,我進行如下分析。


馬其頓方陣的優勢

第一、亞歷山大橫掃歐亞的法寶是馬其頓方陣,這個方陣是由9000名步兵組成,這些士兵日常經過嚴格訓練,然後在加上有嚴格紀律,在加上方陣本身有著不錯的機動性,可以說進可攻退可守。

第二、亞歷山大方陣的核心是重裝步兵,這些步兵披著青銅頭盔,胸鎧和護腿,手執護盾,利劍和長矛。這些長矛有四米左右,由於長矛較長的長度他們很利於防守,還有就是軍隊前進的時候基本上杜絕了士兵後退的可能性。

馬其頓防線的弱勢

第一、馬其頓防線強大正面防線可以說基本上沒有幾個國家可以穿透這樣的防線,他的弱點就在他的兩翼,亞歷山大在左右兩翼佈置了騎兵和輕裝步兵,這些人就負責保護馬其頓陣型的兩翼從而保證軍隊不會輕易給擊敗,並且也十分適合部隊強行進攻。

第二、馬其頓防線的弱點就是不可以要他有個可以發揮他長處的戰場,只要攻打其兩翼和背面就可以順利擊敗馬其頓防線,最終,馬其頓防線在給發現到了弱點後也給羅馬擊敗。

馬其頓防線的優勢在於他的地勢

我們知道馬其頓方陣的需要多個病重互相配合才可以發揮自己的優勢,需要這種配合就必須要有較為廣闊的地形這樣才可以發揮出他們的優勢,一旦失去了地形優勢就不會發揮出自己的優勢,就會在戰場上任由敵人殘殺,這種需要多兵種配合的陣型缺少了地形上的優勢他們的弱點就會完全展示在敵人面前,他們優勢就不會存在。

如果亞歷山大軍隊跟中國交戰,那個時候戰國七雄有機會擊敗他們嗎?我們從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兵力優勢:

我們先來看軍隊如果東征第一個遇到國家就是秦國,那個時候秦國的領土雖然沒有比亞歷山大帝國大,但是秦國人口很多,可以組織百萬大軍對抗遠道而來十分疲憊亞歷山大軍隊,還有那個時候不僅秦國擁有強大兵員各諸侯國的兵馬都遠遠超過亞歷山大帝國,可以說亞歷山大帝國在軍備上完全不是秦國的對手。

眾多良將:

我們知道那個時候秦軍和各戰國國家都擁有不少良將,這些人那個不威名赫赫,馬其頓僅有個知名戰將亞歷山大,可以武將上面的對戰馬其頓沒有優勢。

先進戰術優勢:

還有就是中國擁有先進的戰術思想,亞歷山大只有馬其頓方陣,中國由於經過長期各國混戰已經有了很優秀的戰術思想,並且可以做到根據不同戰場做出不一樣的陣型,中國軍隊的靈活多變完全可以保證他在對戰馬其頓方陣的時候有優勢。

武器上的優勢:

我們來看看戰國最強秦軍,他們擁有強大的步兵弓弩,他們最強大武器就是弓弩兵,密集的箭雨是秦軍優勢,這種優勢就成為亞歷山大馬其頓方陣的噩夢,秦軍的弓弩兵以及騎兵肯定超過對手,馬其頓方陣的優勢在於戰甲,馬其頓方陣的騎兵和步兵只有皮甲護身,我們知道只要擊敗他們的兩翼基本註定亞歷山大馬其頓方陣失敗,這個時候雖然秦軍用的是青銅,但是早期青銅的強度可以優於鐵兵器,因此亞歷山大馬其頓方陣不一定優於秦軍。

中國人在遇到外敵侵略,一致對外

我們完全可以相信中國一旦受到外敵侵略,各方勢力是有可能團結起來一致對外,這個時候亞歷山大率領的馬其頓方陣假如獲得了一時的勝利,但是戰國的各個國家就完全和他們進行作戰,亞歷山大馬其頓方陣最終的結果就是全軍覆沒。

還有就是中國本土對戰,對戰遠道而來的亞歷山大馬其頓方陣一切都是優勢,一切的一切只能註定亞歷山大的馬其頓方陣必敗。


莫地方


要分清誰強誰弱,首先了解一下什麼是馬其頓方陣,它是一個四方體,幾百上千一個團,有人說他們是五萬大軍,應該是十幾個陣型,有騎兵也有長弓!四面合圍中有長弓,側翼有騎兵迂迴!很厲害!

再瞭解一下當時的中國時代,差不多七雄爭霸,不管是哪一方兵力都應該遠勝五萬大軍,兵力多但不一定就能勝,如果單打獨鬥我想沒有哪一方能勝馬其頓方陣,攻城就另當別論了!古代行軍佈陣都是一個樣的,不會像三國演義那樣單挑的,都是集團軍式衝鋒,誰訓練有素裝備精良,軍紀嚴明誰就強,古代戰爭想贏無外乎兩點,碾壓式推進,或者異軍突防!

如果用電腦做沙盤模擬的話,場景會是十萬中國軍隊,以盾衛前長槍居中弓兵在後,要知道那時候的中國可沒有騎兵部隊,有也是少的可憐!中國軍隊長槍是三四米,弓弩是五十步左右,以萬人為陣型層層推進,古語為三路大軍!先鋒部隊,加左右中三路大軍!馬其頓方陣以千人為陣型,當然也可幾千人,但絕對不會超過五千人,好像三千人是最大的馬其頓方陣,也就是說最少十幾路小型兵團作戰,他們長槍是六七米,長弓射程絕對不在中國方之下!有騎兵上的優勢!想想看中國方有沒有勝的可能性,會被分隔一路推進,別說我崇洋媚外!中國強軍是秦始皇之後,騎兵是漢朝開始!秦軍強是裝備精良強弓硬弩,連坐式作戰!漢騎強是大力軍馬改良有了馬蹬!

換句話說馬其頓方陣當時若來中國,那就是1937年的另一個版本!見識有限期望大神指教,以上觀點個人見解!


意念領跑者


我覺得把假如咱們說亞歷山大,當時他沒有跟個二愣子一樣似的,走錯了路的話,選擇從海路繞道,而是從另外一處直接進入中國的話,那麼他們就是會遇到楚國的。它的強大是當時人們有目共睹的。當初秦國在攻打楚國的時候,硬是出動了六十萬的大軍,才把這塊“硬骨頭”給啃下來的。因此,就亞歷山大的那點兒兵力,估計是還不夠楚國“塞牙縫”的呢,更不要說攻打當時的秦國了。

從軍隊的規模上來說,當時的秦國可以說已經是一個軍事化國家了,個人能力特別的強悍,當時一共可以調集五十萬左右的大軍,這個數量讓人感到絕望,而且僅僅是專門的軍隊就超過了十萬,都是常年打仗的。而亞歷山大的隊伍僅僅有五萬,在這方面就吃了大虧,歷史上有很多以少勝多,可是哪一次的以少勝多多的一方是精兵強將呢?都是散兵遊勇或者是草包的將領,可是秦國可是沒有這種狀況的。

亞歷山大大帝本來是想要來到中原地區的,也就是當時的秦國邊境。可是亞歷山大大帝因為地圖的錯誤,走錯了路。現如今看來這樣的事讓人啼笑皆非。古代的時候,能不能取得戰爭的勝利,需要武力裝備,天時,地利,人和,軍事謀略等等。

秦國的弩在當時的世界上,沒有哪個武器比得過,射程遠,傷害高。更有優勢的一點是,秦軍是在本地作戰,亞歷山大是外來的入侵者。最後孰勝孰敗,結果很明顯。我們對此可惜的是,因為亞歷山大沒來,我國少了一個少數民族,少了一大片領土,少了一個征服外族,踏及外域的機會。


平凡的阿剛


亞歷山大應該慶幸當時走錯路了,如果他當時選擇北上,走後來的絲綢之路,翻越帕米爾高原。首先會一頭撞上匈奴。真不知道他手下四五萬步兵,面對全民皆兵、來去如風的匈奴輕騎兵會不會被風箏至死。這還是不考慮他在西域人地兩生、補給困難的問題。就算僥倖給他擊穿了匈奴的領地,進入中原。他將面對的是完成變法,日益強大的秦國。虎狼之秦是以軍功定爵位的,他手下這點殘兵敗將在老秦人眼裡簡直是奔跑的軍功章,分分鐘就得被十萬虎狼秦師淹沒。有些人動不動就拿馬其頓方陣說事,就好像馬其頓方陣是天下無敵的戰法一樣。殊不知這種重步兵方陣對地形要求太高,只有在一馬平川的平原上雙方列開陣勢對決才能發揮威力。而當時秦國作為戰國七雄之一,已經和東方諸國打了四百多年了,早打成老兵油子了,國中名將無數。馬其頓方陣或許一開始還能佔點便宜,但打法單一死板,碰上個明白人,以偏師誘敵深入,往峽谷絕地裡一引,滾木擂石兩頭一堵,都不用縱火放箭,餓也把亞歷山大餓死了。一代雄主只能把他這把骨頭埋在中國這片熱土之下了。運氣好的話,二十四史裡許還能有他一筆,運氣不好的話,他在歐洲的子孫們只能到地方誌裡去找他來過中國的記載了。


雪滿龍城


亞歷山大應該慶幸當初走錯了路,如若不然,在歐洲橫行一時的馬其頓方陣,在中國就要折戟了。

為什麼中國就一定能剋制馬其頓方陣呢?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先來看一下優點。

整個隊伍可以作為一個整體衝向敵人,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個巨大的鐵刺蝟。每一個衝到馬其頓方陣前的士兵都要面對十多根鋒利長矛,想要躲開是完全不可能做到的。所以,面對著對方的士兵,以集團進行衝鋒的馬其頓方陣可以有效地殺傷敵人。

另外,作為方陣的組成者,士兵幾乎沒有辦法開小差後退,因為後面的士兵會推著前面的士兵前進。這就杜絕了士兵產生後退的念頭。


然而相較於方陣的優點,其缺點更加明顯。

首先,馬其頓方陣最大缺點則在兩翼

方針的正面和後面,擁有著密如刺蝟般的長槍,無論敵人的騎兵和步兵都無法靠近。但是其兩翼,則是最大的軟肋。

馬其頓人深知這一點,所以,他們使用了騎兵和輕步兵保護自己的側翼不受對方士兵的傷害。

但問題是,騎兵和輕步兵擅長的是進攻而不是防守。當敵方能迅速擊穿側翼的騎兵和輕步兵保護時,那麼暴露出方陣側翼就成了對方步兵的活靶子。

而手持長槍的方陣士兵,面對刀劍幾乎束手無策。當年羅馬人就是通過這種方法擊潰了強大的馬其頓方陣。

其次,馬其頓方陣想要最大限度的發揮其能力,需要一個統一廣闊且平坦的戰場

要知道馬其頓方陣並不想很多人想的那樣,有十幾個人就可以組成,恰恰相反,每一個初級方陣需要4000多人組成。

這樣一個龐大的方陣,正面對敵時可以說佔盡優勢。畢竟作為一個整體進攻的方陣,就如同一個會移動的的堡壘。無論對方何種陣型,正面衝撞,都難以撼動其分毫。這也是亞歷山大樂此不疲使用馬其頓方陣的緣由所在。

但是如果地形不夠給力,不是非常開闊,或者地勢起伏,那麼在進攻或者追擊敵人的時候,方陣就很難維持一個密不透風的整體。而一旦出現縫隙,為敵方的士兵所利用,那麼就會出現上述的情況,長槍兵會被對方屠戮殆盡。


那麼我們再來看一下,當時處於戰國時期的各國是否有能力應對。

戰國時期,各國之間征伐不斷,各種兵法策略也爭相湧現。對後世影響最為深刻的兩部兵法,《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就產生於此時。可見,就戰爭策略而言,擁有著兵法理論指導和長期征戰實踐的戰國列強們,面對馬其頓人相對死板的方陣,並無懼意。

再來看一下當時的裝備。

弓弩和騎兵當時已經成為戰國各國軍隊的標配。如果大家還記得《英雄》中秦國萬箭齊發場面的話,那麼馬其頓方陣中的盾牌,並不能構成足夠的防禦面。要知道,這裡面並非僅僅是穿透能力薄弱的弓箭,很大一部分是具有強大穿透力的弩機發射的弩箭。

而戰國時另一大戰爭利器——戰車,更是馬其頓方陣的噩夢。

面對著對方騎兵,戰車可以充分發揮其戰鬥力,所以處於騎兵保護的方陣兩翼,很容易在戰車的衝擊下暴露出來。那麼以戰車從側翼衝擊方正,那情形不能再酸爽一些了,血肉橫飛的場景肯定會一再上演。

另外,戰爭不僅僅只是軍事裝備還有人數的比拼,糧草的供應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馬其頓士兵千里迢迢來到中國,這個補給線將會有多長?

可能又有人會說蒙古人當時如何如何,那麼你去看一下蒙古人如何解決後勤補給的就明白了。馬其頓人和騎在馬背上的民族相差太大,完全不具有可比性。所以,當他們千里迢迢來到中國,那麼等待他們的,很有可能就是做崑崙奴的命運,遇到白起那種狠角色,那就更是一把土埋了……


Crazy歷史


咱華夏那時候正是戰國吧 他幾萬人上這來夠塞牙縫的嘛 我估計著應該是這麼個套路 他幾萬人東征 到了這邊人困馬乏的派了個探子一看 臥槽 上百萬人的大戰啊 那士兵烏泱烏泱的 他一尋思臥槽家裡孩子快生了得回去看看去啊 咱別在這跟人家添麻煩了 怪不好的 然後鳥悄的就回去了 然後這樣回去丟人啊 咱接著打印度 要不打阿拉伯啥的吧 結果本來嚇得不輕 再加上舟車勞頓 早早的死了 才33 可惜了的哎 要不在咱戰國這邊可以鬧個千夫長啊啥的當當


齊力機電


士兵:報!有敵自西而來!白起:挖坑!士兵:領命!將軍,挖多少個?白起:十個,士兵:敵軍五萬有餘!白起:五個!


103號機器人


看看蒙古就知道了。蒙古打被認為歷史上最不會打仗的文人王朝——南宋,足足用了四十五年才幹滅南宋。可是蒙古打歐洲,十來年年就橫掃歐洲,都差點幹到非洲去了,如果不是因為蒙哥的死,歐洲那會就被屠滅了。近代,中國在武器等因素極差的情況下都能幹到他們哭爹喊孃的,別說那會武器還比他們精良。五萬人,遇到白起,估計用5千人就可以幹滅了。你以為古代打仗真是擺開陣勢一波波衝殺嗎?不要太天真了,孫子兵法說,詭道也!歐洲人的腦子在科技方面現代時好使,可是在軍事上,中國人的彎彎繞,花花腸子,能讓他們崩潰。


星塵健康說


閣下多慮了。

彼時的華夏,群雄並起、民風強悍、全民尚武。

彼時的國人,英姿慷慨、意氣風發、雄武豪邁。

彼時的民風,重諾守信,慕仁殺身,捨生取義。

彼時的華夏,思想開放,作風硬朗,敢做敢當。

彼時的中國,如旭日方升,朝氣噴勃; 如乳虎嘯谷,四夷鹹服; 如龍御東方,天下無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