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还有补贴拿,这样的好事哪里有?

本期导读:

相信大家对于“国家补助个人参与技能培训、考取证书”已有所耳闻。不仅如此,由企业所组织的员工技能培训也开始得到政府扶持——拨付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项资金。9月12日,特变电工的198名高技能人才已获取本年度的培训补贴共计34.84万元,率先“吃了螃蟹”。

正是借助校企合作、德国“双元制”等形式,特变电工培养了一批高技能人才,在产教融合领域闯出一片新天地。

  • 从内到外,做好“后勤”工作

  • 引入“双元制”,复制德国成功经验


本文是2019年10月推送的第26篇干货,计3025字,阅读时间6分钟。

文 | 杜新梅 特变电工培训学院院长助理

李虎民 特变电工培训学院职业能力建设主管

来源 |《培训》杂志

“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还有补贴拿,这样的好事哪里有?

这是2018年全国两会上来自传统产业一线的人大代表的普遍体会。

面对“如何培养高质量技能人才”这一重大课题,职业教育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大国工匠输出器”的职责与使命。而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培养主体之一,企业更应扮演好高技能人才职业生命周期的“管理者”角色。

意识到这一点,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特变电工”)多策并用,从升级、整合内外部软硬件资源入手,创新校企合作办学体制,为行业赋能;同时主动接轨国际,结合企业实情,活用德国“双元制”,给出了自己的实践答案。

特变电工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国大型能源装备制造企业,总部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秉承科技领先、人才为先的理念,特变电工致力于为全球能源事业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目前,公司在国内拥有14个制造工业园,海外建有2个基地。

01 从内到外,做好“后勤”工作

为了与合作院校、行业主管部门打好产教融合的“配合战”,真正践行国家“工匠战略”,特变电工从打造内外部软硬件平台入手,为高技能人才的精准培育提供了资源保障。

对内:建大学,边学边干

早在2004年,特变电工就前瞻性地成立了实体企业大学——特变电工培训学院。随后,相继在下属分子公司及合作职校设立培训分院,并于全国12个制造业产业园的52个生产车间里建立了实训培训角和创新工作室,逐步形成“总部培训学院—分子公司培训分院—项目公司培训角”的三级培训体系。此举“送课到一线、边讲边实践”,为学员打造了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场所。

例如2015年,特变电工与新疆昌吉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特变电工分院,以此为载体,将产品车间、员工培训园地等建在了校园里,不仅创新了校企合作办学体制,也令“办学跟着就业走,专业跟着产业走,课程跟着岗位走”落到了实处。

不仅如此,特变电工培训学院还建立了“培训质量管理体系”,并获得ISO认证。实施过程中,特变电工利用PDCA循环,将学员、用人单位、出资人等利益相关方的需求作为输入,以各方对学习服务的满意和反馈作为管理系统改进的依据;学习服务的评价也不局限于学员的能力提升和给出资人带来的收益,还包括训后的学习迁移情况。对特变电工来说,这为企业的职业教育质量提供了体系保障。

对外:建基地,赋能行业人才

面向外部,特变电工围绕“一高两新”三大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即输变电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承担起建设国家级、自治区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的重任。

过程中,特变电工以学员为中心,探索出一套以技能矩阵和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新型课程体系;同时,兼顾“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打造,着力提升教师的教学和实践能力。通过带动属地职业院校和相关企业的技能人才培养,为装备制造业赋能。

“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还有补贴拿,这样的好事哪里有?

特变电工与新疆安装高级技工学校共建实训基地

例如,自2017年起,特变电工就与新疆安装高级技工学校展开了深入合作,双方共建“自动化焊接实训基地”、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并联合组队参加全国焊接技能大赛。

特变电工四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体系

为了给工匠型人才提供自我学习、教学相长、持续改进的平台,特变电工搭建了“工厂级—企业级—省级—国家级”四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体系。

在重要工种里甄选具有高超技艺、良好职业道德的“大师”来领衔,并靶向性地配置孵化资源,帮助领衔人带领团队建设工厂级、企业级工作室,同时也为更高层级的工作室奠定基础。

此外,特变电工还在一年多前获批建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并于2019年初举办了自治区首期“职业学校智能制造师资培训班”,对来自新疆各职校机电、自动化、电气等专业的59名教师展开为期两周的专项培训。

期间,特变电工邀请了职业教育、科研院所、国内外优秀企业的技术专家,为教师们讲解智能制造的发展趋势及现状、对职业教育的变革诉求及课程转型需求等。培训内容先进又务实,拓宽了在校老师的视野,也进一步“刷新”了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

02 引入“双元制”复制德国成功经验

众所周知,“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校企双方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来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极大地缩短了企业用人与学校育人之间的距离,实现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

有鉴于此,特变电工在2017年与德国百年历史的德拓育(Teutloff)技术学院携手,成立中德(西北)国际工业人才培训中心(以下简称为“中德中心”),将德国双元制转化应用到中国职业教育中,成为助力新疆技能人才发展的培养高地。

两年多来,中德中心系统引进德国智能制造、劳动效率研究、职业健康安全、生产管理等课程体系,相继完成七个优质项目。

“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还有补贴拿,这样的好事哪里有?

2017年8月,特变电工与德国德拓育技术学院签订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协议

运营人才:“授课+研讨+参观交流+项目应用”

运营管理人员是技能人员职业生态的设计和组织基础,因此,为了优化技能员工群体的发展环境,特变电工通过中德中心启动了“国际化运营人才培训项目”,目前已顺利实施至第三期。

项目结合特变电工的实际需求,混合“授课+研讨+参观交流+项目应用”的学习模式,在质量管理、持续改进、数字化工厂技术、生产计划及控制等方面,引进德国双元制育人的成熟课程和实战经验。学员需在中德两国参加完两个阶段的学习,方能结训。

讲师:“要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

除了运营人才,院校教师和企业实训师傅也是特变电工相当重视的群体,这从特变电工“三教三实一中心”的产教融合育人理念中就可见一斑。

所谓“三教三实一中心”,即以学员高质量稳定就业能力为中心,推动校方的教师、教案、教法和企业的实训师傅、实训教材、实训方法的改革、融合、创新。

基于此,特变电工通过中德中心,与新疆昌吉职业技术学院合办“电气工程专业教师双元制培训班”,组织学校教师与德国职业教育专家近距离交流,系统学习教学案例开发、教案编写等。培训结束后,学院立即从教学方法和内容上入手,启动了教学改革。

紧随其后,“企业实训师傅培训班”也在中德中心开班,邀请德国专家为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系统培训,全面解析德国“师徒制”。训后,特变电工将实训教案编写、带徒方法应用及带徒效果,作为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年度检查项目,通过组织保障,推动落地应用。

“十全大补”不如“对症下药”。特变电工针对院校教师和企业实训师傅的靶向式培训,真正做到“要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为校企双方讲师构建了一个多维立体的成长空间。

“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还有补贴拿,这样的好事哪里有?

中国“制造强国”战略实施以来,新的工业生态圈日渐成型,而产业转型升级的速度和质量,归根结底会受到人才知识结构和思想认知的左右。因此,深化产教融合,以聚集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势在必行。

在特变电工看来,企业既是产教融合的受益者,更是责任人;而当前,企业在培训资源的系统性和针对性上,仍在追赶的途中,亟待更多创新与合作,助力产教融合斩棘前行。

本文来源于《培训》杂志。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培训杂志”立场。

投稿请联系:editor@trainingmag.com.cn

“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还有补贴拿,这样的好事哪里有?

很多小伙伴在后台留言

自己培训方法论看了一大堆

但等到实践的时候总觉得无从下手

这种情况其实是因为案例看得少、练得少

因此,我们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超棒的资料包

《500强企业内部培训资料》

资料包主要包括24家世界500强

及互联网巨头企业内部培训资料

“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还有补贴拿,这样的好事哪里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