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即招工,畢業即就業”,還有補貼拿,這樣的好事哪裡有?

本期導讀:

相信大家對於“國家補助個人參與技能培訓、考取證書”已有所耳聞。不僅如此,由企業所組織的員工技能培訓也開始得到政府扶持——撥付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專項資金。9月12日,特變電工的198名高技能人才已獲取本年度的培訓補貼共計34.84萬元,率先“吃了螃蟹”。

正是藉助校企合作、德國“雙元制”等形式,特變電工培養了一批高技能人才,在產教融合領域闖出一片新天地。

  • 從內到外,做好“後勤”工作

  • 引入“雙元制”,複製德國成功經驗


本文是2019年10月推送的第26篇乾貨,計3025字,閱讀時間6分鐘。

文 | 杜新梅 特變電工培訓學院院長助理

李虎民 特變電工培訓學院職業能力建設主管

來源 |《培訓》雜誌

“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还有补贴拿,这样的好事哪里有?

這是2018年全國兩會上來自傳統產業一線的人大代表的普遍體會。

面對“如何培養高質量技能人才”這一重大課題,職業教育責無旁貸地擔負起“大國工匠輸出器”的職責與使命。而作為職業教育的核心培養主體之一,企業更應扮演好高技能人才職業生命週期的“管理者”角色。

意識到這一點,特變電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為“特變電工”)多策並用,從升級、整合內外部軟硬件資源入手,創新校企合作辦學體制,為行業賦能;同時主動接軌國際,結合企業實情,活用德國“雙元制”,給出了自己的實踐答案。

特變電工

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和中國大型能源裝備製造企業,總部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秉承科技領先、人才為先的理念,特變電工緻力於為全球能源事業提供系統解決方案。

目前,公司在國內擁有14個製造工業園,海外建有2個基地。

01 從內到外,做好“後勤”工作

為了與合作院校、行業主管部門打好產教融合的“配合戰”,真正踐行國家“工匠戰略”,特變電工從打造內外部軟硬件平臺入手,為高技能人才的精準培育提供了資源保障。

對內:建大學,邊學邊幹

早在2004年,特變電工就前瞻性地成立了實體企業大學——特變電工培訓學院。隨後,相繼在下屬分子公司及合作職校設立培訓分院,並於全國12個製造業產業園的52個生產車間裡建立了實訓培訓角和創新工作室,逐步形成“總部培訓學院—分子公司培訓分院—項目公司培訓角”的三級培訓體系。此舉“送課到一線、邊講邊實踐”,為學員打造了一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習場所。

例如2015年,特變電工與新疆昌吉職業技術學院成立了特變電工分院,以此為載體,將產品車間、員工培訓園地等建在了校園裡,不僅創新了校企合作辦學體制,也令“辦學跟著就業走,專業跟著產業走,課程跟著崗位走”落到了實處。

不僅如此,特變電工培訓學院還建立了“培訓質量管理體系”,並獲得ISO認證。實施過程中,特變電工利用PDCA循環,將學員、用人單位、出資人等利益相關方的需求作為輸入,以各方對學習服務的滿意和反饋作為管理系統改進的依據;學習服務的評價也不侷限於學員的能力提升和給出資人帶來的收益,還包括訓後的學習遷移情況。對特變電工來說,這為企業的職業教育質量提供了體系保障。

對外:建基地,賦能行業人才

面向外部,特變電工圍繞“一高兩新”三大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即輸變電高端製造、新能源、新材料),承擔起建設國家級、自治區級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的重任。

過程中,特變電工以學員為中心,探索出一套以技能矩陣和崗位需求為導向的新型課程體系;同時,兼顧“雙師型”師資隊伍的打造,著力提升教師的教學和實踐能力。通過帶動屬地職業院校和相關企業的技能人才培養,為裝備製造業賦能。

“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还有补贴拿,这样的好事哪里有?

特變電工與新疆安裝高級技工學校共建實訓基地

例如,自2017年起,特變電工就與新疆安裝高級技工學校展開了深入合作,雙方共建“自動化焊接實訓基地”、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並聯合組隊參加全國焊接技能大賽。

特變電工四級技能大師工作室體系

為了給工匠型人才提供自我學習、教學相長、持續改進的平臺,特變電工搭建了“工廠級—企業級—省級—國家級”四級技能大師工作室體系。

在重要工種裡甄選具有高超技藝、良好職業道德的“大師”來領銜,並靶向性地配置孵化資源,幫助領銜人帶領團隊建設工廠級、企業級工作室,同時也為更高層級的工作室奠定基礎。

此外,特變電工還在一年多前獲批建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職業教育師資培訓基地”,並於2019年初舉辦了自治區首期“職業學校智能製造師資培訓班”,對來自新疆各職校機電、自動化、電氣等專業的59名教師展開為期兩週的專項培訓。

期間,特變電工邀請了職業教育、科研院所、國內外優秀企業的技術專家,為教師們講解智能製造的發展趨勢及現狀、對職業教育的變革訴求及課程轉型需求等。培訓內容先進又務實,拓寬了在校老師的視野,也進一步“刷新”了他們的專業知識和教學能力。

02 引入“雙元制”複製德國成功經驗

眾所周知,“雙元制”職業教育是戰後德國經濟騰飛的秘密武器——校企雙方按照企業對人才的要求來組織教學和崗位培訓,極大地縮短了企業用人與學校育人之間的距離,實現招生即招工、畢業即就業。

有鑑於此,特變電工在2017年與德國百年曆史的德拓育(Teutloff)技術學院攜手,成立中德(西北)國際工業人才培訓中心(以下簡稱為“中德中心”),將德國雙元制轉化應用到中國職業教育中,成為助力新疆技能人才發展的培養高地。

兩年多來,中德中心繫統引進德國智能製造、勞動效率研究、職業健康安全、生產管理等課程體系,相繼完成七個優質項目。

“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还有补贴拿,这样的好事哪里有?

2017年8月,特變電工與德國德拓育技術學院簽訂人才培養戰略合作協議

運營人才:“授課+研討+參觀交流+項目應用”

運營管理人員是技能人員職業生態的設計和組織基礎,因此,為了優化技能員工群體的發展環境,特變電工通過中德中心啟動了“國際化運營人才培訓項目”,目前已順利實施至第三期。

項目結合特變電工的實際需求,混合“授課+研討+參觀交流+項目應用”的學習模式,在質量管理、持續改進、數字化工廠技術、生產計劃及控制等方面,引進德國雙元制育人的成熟課程和實戰經驗。學員需在中德兩國參加完兩個階段的學習,方能結訓。

講師:“要什麼學什麼,缺什麼補什麼”

除了運營人才,院校教師和企業實訓師傅也是特變電工相當重視的群體,這從特變電工“三教三實一中心”的產教融合育人理念中就可見一斑。

所謂“三教三實一中心”,即以學員高質量穩定就業能力為中心,推動校方的教師、教案、教法和企業的實訓師傅、實訓教材、實訓方法的改革、融合、創新。

基於此,特變電工通過中德中心,與新疆昌吉職業技術學院合辦“電氣工程專業教師雙元制培訓班”,組織學校教師與德國職業教育專家近距離交流,系統學習教學案例開發、教案編寫等。培訓結束後,學院立即從教學方法和內容上入手,啟動了教學改革。

緊隨其後,“企業實訓師傅培訓班”也在中德中心開班,邀請德國專家為技能大師工作室領銜人系統培訓,全面解析德國“師徒制”。訓後,特變電工將實訓教案編寫、帶徒方法應用及帶徒效果,作為技能大師工作室的年度檢查項目,通過組織保障,推動落地應用。

“十全大補”不如“對症下藥”。特變電工針對院校教師和企業實訓師傅的靶向式培訓,真正做到“要什麼學什麼,缺什麼補什麼”,為校企雙方講師構建了一個多維立體的成長空間。

“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还有补贴拿,这样的好事哪里有?

中國“製造強國”戰略實施以來,新的工業生態圈日漸成型,而產業轉型升級的速度和質量,歸根結底會受到人才知識結構和思想認知的左右。因此,深化產教融合,以聚集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勢在必行。

在特變電工看來,企業既是產教融合的受益者,更是責任人;而當前,企業在培訓資源的系統性和針對性上,仍在追趕的途中,亟待更多創新與合作,助力產教融合斬棘前行。

本文來源於《培訓》雜誌。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培訓雜誌”立場。

投稿請聯繫:editor@trainingmag.com.cn

“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还有补贴拿,这样的好事哪里有?

很多小夥伴在後臺留言

自己培訓方法論看了一大堆

但等到實踐的時候總覺得無從下手

這種情況其實是因為案例看得少、練得少

因此,我們今天給大家帶來了一個超棒的資料包

《500強企業內部培訓資料》

資料包主要包括24家世界500強

及互聯網巨頭企業內部培訓資料

“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还有补贴拿,这样的好事哪里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