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創新“南強北弱”廣東蟬聯第一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 記者王曉濤

10月27日,主題為“面向未來的中國區域科技創新規劃與戰略”的“2019年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發佈會在京舉行,該會議由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創新創業管理研究中心承辦。會上發佈的《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19》(以下簡稱《創新報告》)顯示,我國區域創新能力地區間的差異在日益擴大,雖然東西地區的差異在縮小,但南北地區的差距在拉大。

一份受到地方領導重視的報告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發佈會的規模並不算大,參會嘉賓除了專家學者,還有多位省市科技廳(科委)的負責人。事實上,在中國科學院大學柳卸林教授的主持下,從1999年起,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小組每年推出一本《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經過多年不懈努力,越來越多的地方領導開始關注重視起這份研究報告。與會的廣東省科學技術廳廳長王瑞軍透露,廣東省省長馬興瑞是《創新報告》的忠實讀者,非常看重這份報告。而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駱大進在評價這份報告時以幽默的口氣說:“我們對這份報告是‘又愛又恨’,‘愛’的是研究報告很好,既可以進行橫向比較,又可以從縱向分析創新能力建設工作;‘恨’的是由於報告中上海的排名近幾年一直處於第4位,結果驚動了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領導,讓我們科技部門來解釋原因。”

今年的《創新報告》由國家信息中心副研究員高太山代表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小組發佈。他表示,今年的報告使用的基本是2017年的數據。2019年廣東區域創新能力排名第1位,連續3年居全國首位,北京、江蘇分列第2和第3位,進入前10位的其他省市依次為上海、浙江、山東、重慶、湖北、天津和安徽。

區域創新格局新特點

《創新報告》研究認為,我國區域創新能力分佈呈現出以下六個新的特點:

一是領先地區創新格局略有變化。2019年廣東區域創新能力排名第1位,北京、江蘇分列第2和第3位,較上年保持一致。自2007年以來,天津創新能力排名首次下降,居全國第9位,被重慶超越。東北的遼寧和吉林排名均有下降,轉型發展壓力依然較大。

二是領先地區創新能力的提升步伐各異,廣東省優勢持續擴大。從前10位地區來看,2015~2019年,廣東創新能力提升步伐明顯快於其他省市,領先優勢持續擴大,江蘇、天津兩地提升速度有所放緩,重慶進步明顯,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區創新能力提升步伐基本持平。

三是地區間協調發展面臨挑戰。從全國範圍來看,東西地區的差異在縮小,但南北地區的差距在拉大。南方地區創新能力提升步伐明顯快於北方地區,在排名前20位的地區中,南方地區佔13席。總體上看,各地區創新能力差距在拉大,區域協調發展有待提升。

四是多中心的區域創新體系基本形成。創新集聚區內不同省份間的差距較大,一體化水平普遍不高,未來需要進一步加強科技基礎設施、創新要素、政策環境等方面的優勢互補。

五是不同地區創新實力、創新潛力和創新效率差異較大。在綜合效率指標排名中,北京、上海和天津位居前三,表明直轄市在人均投入和人均產出方面具有優勢。在綜合潛力指標排名中,貴州排名第1位,較上年提升1位,表現出較強的發展後勁;寧夏和青海位列第2和第3位。

六是部分指標增長明顯,創新驅動發展的基礎日漸增強。2017年,全國有27個地區政府研發投入較上年有所增加,寧夏和貴州投入增長超過70%;全國有19個地區企業研發投入增速超過10%,其中,江西超過23.3%,連續兩年增速超過20%。

廣東加強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

經濟大省廣東的區域創新能力繼續排名第1位,王瑞軍對此頗為感慨,他說:“廣東歷史上並無大的科研院所,知識創造獲取能力始終是廣東的‘短板’。”不過,近些年來廣東在吸引人才方面成效顯著,據統計,去年流入廣州的45萬人中,就有20萬人流向了高新技術區。

據介紹,為加強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廣東以承擔國家戰略任務為使命積極打造“國家實驗室預備隊”,先後分三批加快實驗室佈局與建設:2017年底,廣東在再生醫學與健康、網絡空間、先進製造和材料領域啟動建設第一批省實驗室;2018年底,廣東在海洋科學與工程、化學與精細化工、生命信息與生物醫藥領域啟動建設第二批省實驗室;今年8月,廣東在嶺南現代農業、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先進能源領域啟動建設第三批省實驗室。

在構建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項目組織體系方面,廣東主要選擇了三條途徑:一是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重大項目。今年廣東啟動了首批重大項目的遴選工作,優選出13個項目擬立項支持,財政資金總投入為5.6億元,平均資助強度約4200萬元。二是國家聯合基金(NSPC-廣東聯合基金)項目。2006~2017年,NSPC-廣東聯合基金項目共立項369項,合計資助金額約7.86億元。2020年起,將啟動新一期的國家聯合基金,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三是省內聯合基金和傑出青年項目等。廣東省基金委已經與廣州、深圳、佛山和東莞四個城市以及溫氏食品集團簽署了聯合基金協議。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廣東在加強粵港澳基礎研究合作方面不遺餘力。例如,加強粵港澳聯合實驗室建設,2019年省科技廳新增5000萬元,啟動建設10家粵港澳聯合實驗室。同時,積極推進省級財政科研資金過境港澳使用,組織實施粵港、粵澳聯合資助計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