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降将丁汝昌为什么会被清朝重用?

一德格天1


丁汝昌在早年的时候的确加入过太平军,但是在太平军,丁汝昌的职位并不高,说他是太平天国降将显然是太看得起丁汝昌了,按照丁汝昌当时在太平军的职位,丁汝昌只能算得上是降卒,因此丁汝昌投降清政府之后,在太平军这一段的经历对丁汝昌仕途的影响并不大。丁汝昌之所以能够被清政府重用,最后能坐上北洋海军提督的位置,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与他的安徽老乡李鸿章的提携也不无关系。

丁汝昌

丁汝昌是安徽合肥人,和晚清重臣李鸿章是老乡。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占领合肥庐江,青年时期的丁汝昌被征入太平军,跟随程学启驻扎在安庆。

在湘军围困安庆之时,又跟随程学启叛投清军,安庆战之后,丁汝昌升任千总,在程学启的开字营下任哨官。

在太平军的这段经历,丁汝昌一直跟随者程学启驻扎在安庆,按照程学启仅仅带着300人的规模投靠清军来看,丁汝昌当时在太平军中只是一个小军官,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小角色,因此投靠清军之后,清政府也不会特别关注丁汝昌这段经历。

程学启

丁汝昌后来有跟随程学启加入了李鸿章所组建的淮军,因作战勇猛,被淮军铭字营营官刘铭传看中,加入铭字营。丁汝昌后来跟随淮军先后征伐太平军和捻军,立下赫赫战功。

后因清政府为了裁军节饷,需要裁剪丁汝昌部队,丁汝昌因此与刘铭传产生矛盾,被迫解甲归田。

刘铭传

在李鸿章筹备海军之际,丁汝昌投靠李鸿章,李鸿章知道丁汝昌是个人才,作战勇猛,同时两人还是安徽老乡,因此准备派丁汝昌赴英学习海军知识,好为以后筹建北洋海军做准备。在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插曲,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当时正在准备收复新疆之战,知道丁汝昌有勇有谋,也想把丁汝昌收入麾下,但是被李鸿章以丁汝昌有伤病为由拒绝。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丁汝昌的确是一个有勇有谋之人,备受左宗棠,李鸿章这些清朝封疆大吏的赏识。

左宗棠

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建立,海军衙门根据李鸿章的提名,封丁汝昌为海军提督,统领北洋海军。

中日甲午战争期间,北洋海军惨败,丁汝昌本人服鸦片自尽,以身殉国。丁汝昌作为甲午战争战败的替罪羊被光绪帝下旨没收全部财产,丁汝昌本人更是不允许下葬,直到1910年,清廷才为丁汝昌平反。

甲午海战

纵观丁汝昌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尽管丁汝昌出身于太平军,但是丁汝昌却凭借自己的努力坐上了北洋海军提督的位置。具体来说,丁汝昌之所以能够被清政府重用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丁汝昌作战有勇有谋,先后受到刘铭传,李鸿章,左宗棠等人的赏识是对丁汝昌能力的最大肯定。第二,李鸿章应该算是丁汝昌仕途上的贵人,丁汝昌能够被清政府重用,与李鸿章是安徽老乡也不无关系。


小龙谈历史


说起丁汝昌一个太平天国的降将能够被晚清重用,就不得不说这都是命运的安排了。当然,丁汝昌能够平步青云和他的个人能力是分不开的。

其实丁汝昌小时候过得十分贫寒,1836年出生的他没赶上好时候,父亲能力有限,小丁读了三年学后就辍学了,年仅十岁的小丁便开始了自己的江湖生涯。他做过放牛娃,养过鸭子,做过摆渡人,人生经历极为丰富,后来被老爸送到伯父家的豆腐店工作,也算是有个照应了。

可是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咸丰三年灾荒,年仅十八岁的小丁痛失父母,丁汝昌的命运也从这一刻开始发生了改变。

也许是因为灾荒没人管,小丁看透了这个王朝,也许是在那一刻萌发了权谋之心,如果自己能够做官也许就不是这幅场景了,于是乎小丁加入了太平军,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活。也许是上天的眷顾,小丁真是跟对了人,在程学启的队伍里当差,可以说没有程学启就没有丁汝昌。

征战十年,程学启的部队可谓是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就连曾国藩、曾国荃率领的湘军都不是对手,可是曾国藩是谁,人家家书写的可是牛的一比,在控制了程学启这个孝顺的孩子后,很快。1961年,程学启投降了,当然,小丁也被纳入其内。

可以说太平天国的灭亡离不开程学启和丁汝昌,在投降清军后,程学启联合丁汝昌等人攻占安庆,小丁在这次战役后也被升迁为千总,相当于现在的一个营长了,后来李鸿章组建淮军,把程学启和丁汝昌都纳入其中,接着丁汝昌就开始了为大清奋斗。

在加入清兵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太平天国灭亡,可见小丁还是很有眼光的,可是万事没有一直顺的,小丁被李鸿章安排在刘铭传的部队里,这一次,小丁并没有像在程学启部队里那样。

又是一个十年,李鸿章的部队发展壮大,随着战争的胜利,清政府决定减少军队的开支——裁兵!丁汝昌不幸被纳入其中,刘铭传命令小丁裁掉一些人,可是小丁不肯,就这样,小丁的仕途就这样结束了。

征战二十余载,丁汝昌必定是无法安于现状,在得知李鸿章升任直隶总督的时候,小丁很快便去投靠了,在李鸿章的帮助下,丁汝昌再一次开始了自己的仕途,而这一次,与北洋水师结下了不解之缘。

甲午战争的爆发丁汝昌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可是无能的清政府这一次没能给丁汝昌一个机会,辉煌的一生就这样在硝烟与失败中结束了。

说到丁汝昌能够被清朝所重用,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自身的强大,虽然丁汝昌仅读过三年学,但是丁汝昌在进入部队后能够迅速摆正自己的位置,并在战斗中做出巨大的贡献,在队伍中能够迅速脱颖而出。

正是这些不同凡人的特点才使得他能够在每次机会来临的时候抓住,成为晚清时期一个有故事的将才!


大国布衣


丁汝昌的经历说明了一个道理:即使在人脉关系错综复杂的封建社会,是金子总是会发光。

出身合肥农村的丁汝昌,只上过三年私塾就因为家贫辍学,后入豆腐店做伙计,1851年,庐江一带发生严重灾荒,丁汝昌父母双亡,无奈之下18岁的丁汝昌加入了占领庐江的太平军,成为程学启的部下。

程学启是一员猛将,太平天国“受天安”叶芸来十分看重他,还把小姨子嫁给他,程学启也知恩图报,屡屡打退湘军对安庆的围攻。

曾国荃自觉一时半会打不过程学启,就学曹操把程学启的养母抓过来胁迫程学启投降,程学启自幼丧母,养母恩比天高,所以左右为难,恰巧这件事情被叶芸来知道了,准备先下手为强,把程学启抓起来,程学启连夜带着丁汝昌等人投降了曾国荃。

恼羞成怒的叶芸来把程学启妻子儿子全部杀死,头砍下来挂在安庆城门示众。程学启悲愤至极,立誓“灭贼以报国家”,1861年程学启身先士卒攻入安庆城中,太平军守将叶芸来所部一万六千余人战死,安庆遂被湘军攻占。

程学启虽然入了清军,但曾国荃对这伙降军一直不放心,只要有战役必让他们打头阵,希望借刀杀人,剪除后患,但程学启丁汝昌命大,连续攻占无为州、运漕镇、东关等地,不但没有死,还累立战功,程学启擢为正三品参将,并受命自立营头,扩军为开字营,丁汝昌升任千总,充当开字营哨官。

1861年冬,为防备太平军攻打上海,曾国藩命李鸿章筹备淮军,程学启的开子营因为安徽人居多,被整体划入淮军,成为李鸿章的部下。

1862年丁汝昌因为配合刘铭传作战勇敢,被刘铭传点名要到自己麾下,仍充哨官,统领亲兵100人。旋改统领马队,升任营官,授参将。

太平天国败亡后,李鸿章梳理两江军务,丁汝昌升为副将,统先锋马队3营,随刘铭传北上,与捻军作战,捻军被剿灭后,丁汝昌因功被授为总兵,加提督衔。

1874年刘铭传打算把丁汝昌的三个营裁掉,双方发生冲突,丁汝昌一怒之下辞官回家,解甲归田。躲过了一场杀身之祸。后李鸿章兴办洋务,不甘心就此消沉的丁汝昌找到李鸿章,李鸿章素知丁汝昌“才略武勇”,委任他筹建北洋水师。由于早年表现突出,正指挥兵马收复新疆的左宗棠也来信邀请丁汝昌出山助阵,但被李鸿章以“伤病复发”为由留在身边。

光绪十二年,丁汝昌率北洋水师远洋操练,在长崎补充给养,北洋水兵因为嫖妓问题在日本大打出手,此事原本是北洋水兵挑起,但自恃兵强马壮的北洋水师竟然以炮击长崎威胁日本政府,最后以日本赔偿五万元了事。

此事被日本方面认为是奇耻大辱,也为后来甲午海战埋下伏笔。

光绪十四年,根据李鸿章的提名,奏准以北洋水师记名提督直隶天津镇总兵丁汝昌为海军提督,不久赏加尚书衔,丁汝昌达到一生荣誉的顶点。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二月十二日,全军覆没的丁汝昌服鸦片自杀,以死谢罪天下,临死前,将北洋海军提督印截角作废,年仅59岁。在他死后,光绪帝下旨“籍没家产”,不许下葬。丁汝昌的子孙辈被迫流落异乡。直至宣统二年(1910年),经载洵及萨镇冰等人力争,清廷才为丁汝昌平反昭雪。

丁汝昌的一生可谓大起大落,但他做官兢兢业业,对上级忠心耿耿,虽然中途变节,但受到重用并不奇怪。

(1)有能力

丁汝昌虽然是太平天国的降将,但他并非大官,所以对他后来仕途影响不大,韦俊还是韦昌辉的弟弟,一样在投降后混的风生水起。而丁汝昌之所以在投降后受到重用,与他的能力有很大关系,程学启曾国荃刘铭传李鸿章左宗棠,凡是和他有接触的上级都认同他的能力,可见货真价实,确实有两把刷子。

(2)有忠心

早年的程学启,后来的李鸿章,丁汝昌因为是降将的关系,一直尾巴做人,尤其是跟着李鸿章后忠心耿耿,在朋党政治讲究门庭的封建社会,忠诚是优秀的品德。

(3)有运气

将军百战穿金甲,一将功成万骨枯,和丁汝昌一起投降的老上级程学启早早战死,而丁汝昌却又活了几十年,带兵打仗,运气必不可少,丁汝昌戎马一生能坚持下来自然有上天眷顾。

关于丁汝昌的功过,历史自有公论,最后以当时《纽约时报》的一段话收尾:

三名中国海军将领,北洋舰队司令丁汝昌将军、右翼总兵兼“定远”舰舰长刘步蟾将军和张将军,在目前的战争中表现出了比他们的同胞更加坚贞的爱国精神和更高尚的民族气节,他们值得中国的人民引为骄傲。他们是通过一种令人哀伤的、悲剧性的方式--自杀,来表现出这种可贵品质的。。。不管这些军官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中是否像他们离开时表现的那样,但至少他们在展现一个中国人的爱国精神方面做出了贡献,他们向世人展示:在四万万中国人中,至少有三个人认为世界上还有一些别的什么东西要比自己的生命更宝贵。

日慕乡关


庐江县原属安徽巢湖地区。巢湖地区下辖四县一市,一直有句俗语‘奸含山,滑和县,又奸又滑是无为县,三县坏不过庐江县’。

丁汝昌就是出生在这名声最坏的庐江县。丁汝昌,庐江县石头镇丁坎村人。石头镇北去十余公里是肥西三河镇,南去二十公里是庐江县城。而庐江县又与安庆地区桐城市相邻。

1854年(咸丰三年)太平军打到了安徽境内。随着太平军的攻击路线,为免战祸的沿途百姓被迫北迁,桐城人程学启也因此来到了庐江。

程学启从小好勇斗狠,喜好谈论军事。他常与人说身为男子汉大丈夫恨不能生于乱世建功立业。

太平军打进安庆,程学启本来想去投军杀贼,但却报国无门,无奈只得随家人一道北迁至庐江县城。

程学启在庐江县城住了半年,天天在酒馆喝酒解闷,一心烦时就好和人吵骂打斗。但人生地不熟,强龙不压地头蛇,总之是输多胜少。

这天程学启又和一群人打架,没多久就头破血流倒地不起。

“XXXXX,小痞子天天在这块喝猫尿,拽的跟二五八万似的。把他打屁得算着。”一个地痞拿起木棒就想把程学启开了瓢。

“住手!三狗皮你想干嘛?”正进酒馆送豆腐的丁汝昌见要出人命,大喊一声救了程学启的性命。

等程学启缓了过来,连声向丁汝昌称谢。两人聊了片刻后,都深感相见恨晚。

当晚程学启摆酒谢丁汝昌,丁汝昌也不客气,呼朋唤友的来了十几号人。

酒过三巡,程学启又提起了烦心之事。丁汝昌笑道:“程大哥,你能文能武,值此乱世,正是建功立业之时。怎么能因为家长里短儿女情长的琐事绊住了手脚,不去投军呢?”

程学启长叹道:“贤弟有所不知,前者我去投绿营,欲平叛建功。不料那募兵的将官竟然索要钱财,甚是可恶。我气不过,和他斗了几句嘴,被撵了出来。”

“程大哥,实不相瞒。现在清军和长毛在安庆争斗不休,咱们庐江近在咫尺,打到这是早晚的事。所谓时势造英雄。咱们既然没有军籍也没钱贿赂募兵官,干脆投了长毛得了!”

程学启摇头道:“投长毛可是造反,抓到了可是要掉脑袋,万万投不得!”

丁汝昌笑道:“眼下这长毛势如破竹,万一得了天下,是当长毛的掉脑袋,还是当官兵的掉脑袋还不一定呢!再说咱们要是错过这个机会可不见得有下次了!”

其他人也帮着丁汝昌劝说,程学启开始还坚持,但后来被酒灌的五迷三道,也就应了去投长毛。

一群人以程学启为首,丁汝昌为副,在庐江县呼朋唤友连拉带拽,聚了三百多人。又找铁匠铺打造了些破烂兵器,胳膊上扎条黄布条,号称潜川黄甲义军。从舒城县的汤池山区绕道避开清军哨卡,偷偷来到安庆城下投了太平军。

太平军见他们军容不整无心重用,欲将其安排在叶芸来麾下充当杂役。丁汝昌诓骗叶芸来,声称在庐江和舒城他们尚有内应,若即刻前去攻打,必然获胜。

叶芸来将信将疑,领着队伍跟在他们身后到了枞阳前线,准备来攻庐江。

趁着叶芸来所部整备期间,丁汝昌则带前队十余人绕道跑到庐南的泥河镇。他四处散发谣言声称太平军已经从北边攻进了三河,南边攻下了芜湖,再不沿着巢湖岸边往合肥逃,庐江就要被围成孤城。泥河镇的百姓见丁汝昌等人是本地口音,又巧舌如簧说的言之凿凿,忙拖家带口往北逃。

泥河镇的百姓经过县城往北逃,很快整个庐江都被谣言搞的人心惶惶,十室九空的逃往合肥。

丁汝昌见大事已成,在泥河以烟花为号指引程学启进攻。

此时泥河镇早已人去屋空,清军守军也早成了惊弓之鸟。一见程学启领军杀来,拔腿就跑。

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泥河守军一逃,周边防线的清军怕被困住,也不战自溃。程学启趁势一举拿下了庐江县城。

叶芸来大喜过望,上表请功。丁汝昌趁机让程学启索要装备粮饷,声称要攻舒城。

舒城城墙坚固,县城境内又多山地,太平军多次进攻伤亡惨重而不下。

程学启所部经补给后,已经有一营五百将士。并受命配合攻打舒城东门。丁汝昌知道舒城易守难攻,为保存实力减少伤亡,提议佯攻舒城,分兵直插到舒城北,攻桃溪镇。

舒城城下,攻南门西门的太平军死伤无数。这攻东门的程学启却没费吹灰之力拿下了舒城以北的桃溪。

舒城守军见城北桃溪已失,太平军已成四面合围之势,慌忙出城东,往三河方向突围。

丁汝昌见计策得逞,也不阻拦清军逃跑,只等清军前脚出了舒城,后脚就冲进了城内。丁汝昌命在四处城墙上树起程学启营旗,之后才放其余各路太平军入城。

各路因攻城死伤惨重,衣衫脏污不整的太平军一进城,见城内已被穿戴整齐的程学启所部搜刮一空,气的鼻子直冒烟。纷纷向上告状,但终因没有拿住把柄而作罢。

随后的转战皖南皖西多地,程学启、丁汝昌麾下这支庐江人为主的队伍都被其它太平军称为油子兵。程学启也因和其它太平军不合,一直没有受到重用。

1860年(咸丰十年),丁汝昌见安庆朝不保夕,就怂恿程学启叛逃,省的破城时当了炮灰。程学启立马丢下老婆(叶芸来的妻妹),带部逃出安庆城投降了湘军。

程学启丁汝昌所部在湘军麾下又破了太平军的安庆、无为、铜陵等地屡立战功。所部扩军为开字营,共两营一千三百余人。

但好景不长,三河一战,曾国藩五弟曾国葆为报三哥曾国华死于三河之仇,下令屠城。在离家这么近的地方屠城?丁汝昌和一众庐江籍士兵誓死不从。以至于开字营与其他湘军刀兵相向。虽经曾国荃调解,但二人从此反目成仇。

1861年(咸丰十一年),曾国藩令李鸿章自建淮军助沪。开字营因与曾氏兄弟有隙,遂被划拔淮军。

次年,刘铭传见丁汝昌智勇,就请李鸿章将其调至铭字营。(2年后,失去丁汝昌辅佐的淮军第一猛将程学启攻浙江嘉兴时战死。)

之后数年间,平太平天国、平捻军,丁汝昌均有上佳表现。

1874年(同治十三年),清政府裁减淮军。刘铭传欲裁丁汝昌,丁汝昌上书李鸿章抗议。刘铭传见丁汝昌敢打小报告,即欲杀之,二人因此结仇。

逃回老家赋闲多年的丁汝昌前往天津投靠李鸿章。李鸿章知其忠心,但确又与刘铭传不对付。就将他安排在北洋水师任提督。

丁汝昌赴任后,多次因不谙海军向李鸿章请辞。李鸿章回信安抚称:禹亭见字如面。吾视你为心腹可托之人。今我水师虽强,但较之列强尚弱。我思海军近期并无一战之事。卿在此间,只需安分守己。静待我旅顺、大连等沿海军港完工,赴欧学习之江淮学子结业归来,北洋扩军一日强似一日。介时我中华民族必不再受蛮夷欺凌。你我方可卸甲归田,享受田园之乐!

无奈何之下,丁汝昌只好继续督领北洋水师,直至兵败甲午,服毒自杀谢罪。(记着,日本在任何时代都视中国为强敌。只要中华有崛起苗头之时,定是日本插手捣乱之刻。)





难得浮生闲半日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晚晴名臣,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曾是太平军降将,说他是降将可能还有些高估了,在太平军时,丁汝昌不过是无名之辈。

了解那段历史的人可能都知道,太平天国降将的结局大多比较悲惨,或者得不到重用,或者投降后被当做炮灰使用,连北王韦昌辉的弟弟韦俊在投降后也仅仅得到一个参将的职位。

丁汝昌加入太平军

丁汝昌在安徽庐江县,幼时家贫以务农为生,幼年时丁汝昌读过三年私塾,1854年太平军攻占庐江,18岁的丁汝昌加入太平军,成为程学启手下,驻扎安庆。

丁汝昌随程学启反正

1860年湘军曾国荃率军围攻安庆,此时安庆虽然形势危及,但是在太平军将领叶芸来等人的调度下,安庆的防守还算稳固。

湘军久攻不下,设计诱降程学启,“因程事母至孝,遂压服其母入城招降。”程学启率三百余部众深夜翻墙出城,向清军投降,丁汝昌就在这三百降军之中。

步步高升

程学启投降后,叶芸来将安庆城中的程学启妻子和幼子杀害,程学启报仇心切,带领部下反攻城内太平军,终于攻破安庆,叶芸来及所属一万六千余人全部战死。

安庆之战后,程学启升为三品游击,而丁汝昌也成为了千总。

程学启的“开字营”转投淮军,划归李鸿章部,成为丁汝昌仕途的转折点,丁汝昌追随刘铭传平定捻军,因功被授位总兵。

此后丁汝昌因与刘铭传不和被革职赋闲在家,后投奔李鸿章因为是同乡而受到重用,逐渐成为北洋水师提督。

丁汝昌投降后之所以能获得重用,主要因为以下几点

首先,是投降时机好

丁汝昌追随程学启投降时,太平军势大,且安庆久攻不下,程学启的主动投降迅速瓦解了安庆守军,为清军立下了大功。

其次,丁汝昌作战勇猛

无论在程学启部下还是刘铭传部下,丁汝昌都以作战勇猛著称,在剿灭太平军和捻军的过程中主要是因功不断高升。

最后,丁汝昌虽是降将,但并不是太平军骨干

丁汝昌投降时在太平军中的职位并不高,很容易获得清廷的信任,降将身份没有给他造成过多的困扰。


一点点历史


很多人都知道邓世昌和丁汝昌这两个人,但是丁汝昌是从太平天国投降清军的,这个就很少人知道了,在我们印象中太平天国的将领下场都不怎么好,那为什么丁汝昌会如此被重用呢?

丁汝昌,出生于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安徽庐江人,祖籍是安徽凤阳。丁汝昌家境贫寒,他只在私塾读了三年书,十岁的时候就失学了,十四岁在族伯父的豆腐店里当学徒。

咸丰三年,公元1854年,太平军攻占了庐江,丁汝昌参加了太平军,跟随程学启,驻扎于安庆城。

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安庆城被湘军所包围,丁汝昌跟着程学启带着三百多人翻出城墙向湘军投降。曾国荃(曾国藩的弟弟)让程学启与丁汝昌为先导,攻打安庆城,毕竟程学启与丁汝昌对安庆城比较熟悉,八月,安庆城被攻下。

程学启升任游击,从三品,担任开字营营官,丁汝昌升任千总,正五品,担任开字营哨官。曾国藩命李鸿章组建淮军,程学启的开字营就归李鸿章指挥。

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程学启,丁汝昌的开字营与刘铭传的铭字营一起攻打太平军,刘铭传看丁汝昌英勇作战,就向李鸿章请求调丁汝昌到自己的营里,不久之后丁汝昌担任营官,参将,正三品。

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太平天国失败,李鸿章担任两江总督,丁汝昌升任副将从二品,与刘铭传北上跟着曾国藩打捻军,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东捻军失败,丁汝昌升任总兵,正二品,加提督衔,从一品,并获得巴图鲁的称号,也就是勇士的意思。

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在李鸿章的推荐下,丁汝昌担任北洋水师海军提督,加尚书衔。

那为什么丁汝昌这样的太平天国降将能够委于重任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丁汝昌在太平军的位置不太高,所以就比较不受影响。第二,丁汝昌英勇善战,能堪大用。第三,丁汝昌一直有李鸿章的提携。就是说,只要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的。


历史简单说


丁汝昌并非太平天国降将。

之所以现在认为丁汝昌出身于太平军,是出自民国陈诗所著的野史,毫无根据可言。其实陈诗这样写的原因不难推测,因为孙中山的缘故,太平天国在民国的历史形象是非常正面的,而与其对立的淮军自然形象就是负面的了。陈诗为了树立丁汝昌是一个正面人物的形象,在当时的历史思想氛围下,便給丁汝昌安上了出身太平军的身份,还特地标明丁汝昌是太平军将领程学启的部下,跟随程一起降清,看上去这个身份伪造得天衣无缝。

但陈诗薄弱的历史功底使其为丁汝昌编造的身份千疮百孔,不值一驳。

程学启是1861年投降湘军,丁汝昌是1862年参军加入铭军,两人的命运线并无交集。但是,造谣容易,信谣容易,传谣更容易,拨乱反正就不那么容易了


程学启投降湘军后,其太平军旧部被编为开字营,到程学启阵亡时,开字营已经扩充为开字军,有十个营五千人,统领由王永胜接任。1867年10月,开字军10营一分为二,编入(潘鼎新)鼎军和(杨鼎勋)勋军。

而丁汝昌呢,他的履历非常清楚,一直都在铭军里,曾经带过铭军水师炮船,后来又带铭军马队,到开字军被鼎军和勋军瓜分时,丁汝昌已经是统领三营铭军的分统了。可以说丁汝昌和程学启、开字营毫无交集。

《清史稿》根本没提到丁汝昌和太平军或者程学启有什么瓜葛:“汝昌,字禹廷,安徽庐江人。初隶长江水师,从刘铭传征捻”。

而丁汝昌在后来给老上司刘铭传的信函中回忆往昔时,也说得很清楚,丁汝昌一参军就在刘铭传的麾下,而不是由其他部队转过来的。

丁汝昌最早当军官,就是当这种旧式炮船的船长,这也是后来李鸿章让丁汝昌去当北洋炮船督操的原因之一,毕竟淮军里干过船长的高级军官凤毛麟角


在清朝的所有官方史料中,也从来没有提到过丁汝昌是太平军出身。最明显的就是甲午战争中,丁汝昌遭到帝党和清流言官的无耻污蔑和攻击,甚至在他自杀殉国后,言官还在继续编造谣言,说丁汝昌是诈死,实际上已经投降日本了。但是没有任何一个人攻击丁汝昌是太平军出身。要知道“发匪余孽”是一个上好的攻击理由,如果丁汝昌真的出身太平军,他的政敌是不可能视而不见的。

那么,为什么这么明显的造假行为可以影响到今天呢?

还是历史思想环境所致。新中国建立后,继承了民国时期对太平天国正面形象的认定结论,于是直至九十年代之前,历代历史学者都继续沿用丁汝昌出身太平军的说法,以便为这位爱国将领塑造正面形象。

丁汝昌在近代海军的最初职务,就是统领这种蚊炮船的北洋炮船督操,再到后来的北洋水师统领,再到北洋海军提督,也是花了十几年时间一步步走上去的,并非有人想的平步青云



直到九十年代之后,中国历史界开始重新定义太平天国,其形象由原来的高大全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丁汝昌的假太平军身份才终于得到了纠正。


海军史研究会员


首先,丁汝昌当年向清朝投降的时候,只是太平军的一个小角色,根本谈不上是降将。

丁汝昌是在1854年太平军进攻安徽的时候加盟太平军,1860年安庆保卫战期间向清朝投降,但需要注意的是他并不是那次投降的主谋,只是一个跟班而已,当时太平军投降的主谋是程学启,但即便是程学启当时在太平军的级别也并不高,也只是一个统领数百人的军官而已,随后他率领官兵逃出城外向清军投降,带出来的官兵也不过百人,丁汝昌当时只是他的一个部下,还是一个并不引起清军重视的人,从安庆保卫战过后丁汝昌被提拔为千总(相当于营长)来看,前期在太平军当中他充其量也只是一个小军官,自然不会引起清军的主意。



程学启带领丁汝昌等部下向清军投降之后,起初并不被清军信任,甚至一度被担任充当敢死队的任务,好在最后还是活了下来,安庆之战结束后由于程学启丁汝昌尽心尽力的表现,也最终打消了清军的疑惑,开始得到重用,而在这一时期收编他们的清军,即湘军也发生了变化,由于军事部署上的调整原属于湘军的李鸿章分离出来,自行组建淮军参战,这自然是一直以安徽人为根基的部队,已获得信任的丁汝昌也分离出来加入淮军,并得到了李鸿章的继续信任和重用。



随后剿灭太平天国平定捻军作乱,丁汝常不断在战斗中屡立功绩,到战争结束后已官至参将,虽然从一度与他人发生冲突而被罢官家,但他与李鸿章的交情始终未断,可以算得上是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过程中李鸿章的嫡系人物,因此在洋务运动开始之后,李鸿章继续大力扩充自己力量的同时,如何收揽原有亲信收为己用,也成了李鸿章建设自己团队的重要目标,丁汝昌也成为了李鸿章建设淮系团队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可以说丁汝昌也算是赶对了时候,早年虽然是叛徒出身但毕竟级别太低,身份层面没有受到太多的质疑,随后又跟对了主人,尤其在随后的几十年中,当自己的主子李鸿章一举成为清廷第一重臣,作为他部下得丁汝昌自然也是水涨船高,也成为了那个时期淮系兵团的实力派人物。


辽宁资深球迷


大家好,这里是老鸦说历史。

提起晚清时期的丁汝昌,人们第一时刻想起的便是他北洋水师提督的称号,其实丁汝昌在就任北洋水师提督之前还曾参加过太平天国运动。丁汝昌为何能在晚清那个动乱的时期从一个太平天国的降将官至北洋水师提督,鸦叔认为,一是丁汝昌的能力问题,二是和丁汝昌遇到的机遇有关。丁汝昌的经历说明了一个道理:即使在人脉关系错综复杂的封建社会,是金子总是会发光。

01 学徒变太平军

1836年丁汝昌出生在合肥庐江县石头镇,在其幼年时期曾入私塾学习了三年,后来去豆腐店做学徒。1854年1月,太平军占领庐江,从而彻底改变了丁汝昌一生的命运。由于皖北大旱,他被命运裹挟,被征入太平军。太平军移师安庆后,丁汝昌成为了同为安徽的桐城人程学启的部下。

02 太平军变湘军

1861年,安庆之战中,程学启率军投降曾国荃率领的湘军,丁汝昌因此成为降军之中的一员。程学启虽然入了湘军,但曾国荃对这伙降军一直不放心,只要有战役必让他们打头阵,但程学启丁汝昌命大,不但没有死,还累立战功,程学启受命自立营头,扩军为开字营,丁汝昌升任千总。

03 湘军变淮军

1861年冬,为防备太平军攻打上海,曾国藩命李鸿章筹备淮军,程学启的开子营因为安徽人居多,于1862年被整体划入淮军,成为李鸿章的部下。丁汝昌因曾配合刘铭传“铭字营”与太平军战于四江口,结果被刘铭传一眼相中,成了刘铭传的麾下。

04 成了李鸿章嫡系

1874年,清政府决定裁军节饷,此时丁刘铭传拟裁去丁汝昌部马队3营,但遭到丁汝昌致书抗议,一怒之下的刘铭传打算杀了他,好在丁汝昌及时得到了消息,便罢职归田数年,免除了杀身之祸。

同年,日本侵台事件发生,此时的清政府在展开第二次海防大筹议之后,便展开了向国外购铁甲舰,办理近代化海军的事宜,而这一切则由创办淮军的李鸿章督办,丁汝昌为此便前往天津投靠李鸿章。光绪十四年,根据李鸿章的提名,奏准以北洋水师记名提督直隶天津镇总兵丁汝昌为海军提督,不久赏加尚书衔,丁汝昌达到一生荣誉的顶点。

05 丁汝昌为何能提拔为北洋水师提督

首先是北洋水师是晚清重臣之一的李鸿章所创建的,而李鸿章是合肥肥东人,丁汝昌则是合肥庐江人,两个人刚好是同乡。再从李鸿章的角度看,丁汝昌的资历、功绩、视野也是最适合担任北洋水师统帅的人。再者,北洋水师中的将领多为留学外洋受过专门训练,也就是海军科班出身的人,但他们大多数都是福建籍、广东籍居多,并且没有经历过实战,而丁汝昌作为李鸿章的同乡,又有丰富的作战经历,在很大程度上丁汝昌也是最适合担任北洋水师统帅的人,同样也是李鸿章发展其个人势力的需要。

06 兵败身死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二月十二日,全军覆没的丁汝昌服鸦片自杀,以死谢罪天下,临死前,将北洋海军提督印截角作废,年仅59岁。在他死后,光绪帝下旨“籍没家产”,不许下葬。丁汝昌的子孙辈被迫流落异乡。直至宣统二年(1910年),经载洵及萨镇冰等人力争,清廷才为丁汝昌平反昭雪。


老鸦说历史


哈哈,估计很多人只从甲午战争中才知道的丁汝昌这个名字的吧,不过题主说的没错 丁汝昌确实是太平天国降将,那么为什么丁会被重用呢?

个人感觉首先有这么一个因素,丁汝昌所在的太平军程学礼投降的可不是清王朝直接控制的军队 他投降的是曾国藩,对于清王朝中央政府来说,太平天国那是死敌,即使用征诛之术也要大力防范,但对于曾国藩来说,太平天国只是对手,有人投降过来,只要能用,那就没什么仇恨情绪,更何况程本人带的还是精锐部队,收过来正好扩充湘君实力,反正太平天国也完了,他们也没了后路,说不定相对于太平军降将,曾国藩对于有清王朝中央背景的人还更讨厌呢。

其次,丁汝昌运气好,他是李鸿章的老乡,所以当年曾国藩命令李鸿章组军救上海的时候,李鸿章选取安徽老乡自然把他给选上了,而后来证明丁本人确实是个干臣,那自然要大用了。

清朝到了咸丰年间,几乎是山穷水尽了,于是乎采取了过渡部分权力给汉族重臣的手段来维持统治,自然,对于这些汉族大吏来说,自己的队伍和中央朝廷的关系越远越好,丁汝昌算是赶上了好时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