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步經濟怎麼走?林毅夫這麼說

下一步經濟怎麼走?林毅夫這麼說

宣傳統戰政策,促進政協工作。

10月18日,中國經濟前三季度成績單發榜,6.2%依舊搶鏡。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圍繞下一階段我國經濟工作前進方向,全國政協常委、國務院參事、北京大學國發院名譽院長、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給了幾個關鍵詞:“兩個‘近底線’、兩個‘難持續’和兩個‘待改善’。”

所謂兩個“近底線”,在林毅夫看來:一個是經濟增速已經滑落至政策底線附近。為按時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今明兩年的GDP增速至少需要6.2%;另一個是失業率接近政策底線。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中的“從業人員”分項指數連續9個月處在低位,城鎮調查失業率7月、8月和9月分別為5.3%、5.2%、5.2%,接近今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的預期目標5.5%左右。

兩個“難持續”:一是外需雖然表現出一定韌性,但難持續。一是中美數輪互加關稅落地之後,雙方首先經歷“搶出口”與“搶進口”的過程,負面效應要滯後一段時間才能顯現。二是全球經濟景氣仍然處在下行通道中,正呈現出全球經濟同步下行的共同特徵。有全球經濟“金絲雀”之稱的韓國出口增速自2018年5月出現負增長以來,已連續9個月處於負增長狀態;另一個是內需。今年7月、8月,我國社會零售品總額的增速明顯低於6月。投資仍然是我國內需的主要引擎,但製造業投資受產能過剩和利潤增長放緩影響,其增速在最近兩個季度持續處於低位。

兩個“待改善”:一個是實體企業的經營狀況有好轉跡象,仍急待改善;另一個是,實體企業融資難問題雖有所緩解,仍急待改善。

談及應對之策,林毅夫給出三個建議。

一要穩預期。“在全球經濟增勢減弱、不確定性增多,中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經濟發展面臨多方面挑戰,穩預期顯得尤為重要。穩預期是穩定經濟增長、消除不確定性的重要前提。”林毅夫表示,今明兩年有必要將全年GDP增長穩定在6.2%的水平,以保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按時完成。

二要補短板。“我國是一個儲蓄規模龐大,債務規模適中的發展中國家。2018年,我國儲蓄率為44%,是其他國家平均儲蓄率的兩倍;同期我國債務佔GDP比重為254%,低於發達國家平均債務水平。我國融資結構為債權型融資(主要是銀行信貸)所主導,因而我國國內債務規模上升有一定的合理性與必然性。因此,宏觀政策一方面要防範‘高槓杆’可能帶來的風險,但另一方面又不能一味地強調‘去槓桿’,特別是不能剛性快速‘去槓桿’。同時,也可考慮,全面客觀地評價基建投資的商業模式,適度放鬆地方政府的債務約束,發揮基建投資‘補短板’、穩增長的關鍵作用。”林毅夫稱。

三要“優監管”。在林毅夫看來,有必要優化監管方式,把控好金融監管政策的推進節奏,重塑影子銀行與民營企業之間必要的“毛細血管”;同時,也有必要重新梳理和審視“資管新規”,給市場調整留出時間,給表外轉表內留出空間,也給健康的表外業務留出生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