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2岁前,妈妈这3个行为没人能替代,做好了孩子一生受益

为什么所有的人都责怪我没带好孩子?

倩倩有一个10个月大的儿子,儿子睡眠一直不太好,所以长得瘦瘦的。为此,作为新手妈妈的倩倩经常为了孩子的事情与公婆发生矛盾。

一天下午,儿子有6个小时没睡觉了,不停地打哈欠,但又不肯睡觉。婆婆看不过去了说:“赶紧哄孩子睡觉去呀!都困成那样了。”倩倩看书上写到,让孩子从小独自睡觉可以培养好的习惯,如果抱着睡、陪着睡,就会养成依赖的性格,养成了习惯就很难改了,以后搞不好不抱就不睡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因为各自观点不同,和婆婆发生了争执。类似的战争时常在家庭里上演。

晚上,爸爸下班回到家,看到一天未合眼的儿子,抱怨到:“今天又没午睡吗?你这个妈怎么当的?”倩倩心里听了很不是滋味,下午已经被婆婆指责了一番,晚上又轮到老公来抱怨了。当妈的,谁不希望孩子多睡一会儿呢,但是,儿子不睡也没办法呀?

孩子2岁前,妈妈这3个行为没人能替代,做好了孩子一生受益

因为孩子的问题,家人把矛头全部指向妈妈,让妈妈感到很不公平。主要还是因为这几点:

  • 育儿观点不同

每个人有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没有对与错,只是每个人看的角度不同而已。如果自己能这么想,很多问题就已经解决了一半了。但婆婆不这么想怎么办?最好的办法就是求同存异了。

  • 老公不和自己站一边

老公向着妈那边也情有可原,主要还是因为希望孩子能带好,这样他也就没话可说了。生活中老公喜欢抱怨的,一方面除了受母亲影响,另一方面是工作压力大,回到家看到不如意的事,自然脱口而出地抱怨几句,所以不必放在心上。等他心情好了,和他好好沟通,希望他理解下你的辛苦,你也理解他工作的辛苦,好好地沟通是很有必要的。

  • 妈妈觉得吃力不讨好

孩子没带好都成了妈的错。妈妈虽然是主要养育孩子的人,也不希望孩子有什么不舒服,或者其它身体的不适。但是,完全责备妈妈,难免让人难过。毕竟,养育孩子是夫妻两人共同的职责所在。为什么最后承受批评的是妈妈一个人呢?

每个人都为家庭做出来贡献,而妈妈的付出和牺牲最大,都希望被看到,不是被挑剔。因此,很多因为家庭矛盾不乏化解而产生抑郁症。所以,发现还是关系和沟通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有一个人站出来主动解决问题。这个人通常也是妈妈。因为,我们没有办法去改变家里的任何人,唯独只有自己先改变,他们才会有所影响。

孩子2岁前,妈妈这3个行为没人能替代,做好了孩子一生受益

孩子1岁前,哪三个行为是别人不能替代的?

1、哺乳

孩子一出生就有一种和母亲依恋的需求,巴不得每天24小时缠着你,形影不离。所以,母乳喂养就成为孩子和妈妈一起的最享受的时光。给孩子身体提供天然的营养时,同时也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

母乳喂养的孩子和人工喂养的孩子,心理和行为方面有什么区别?

  • 全母乳喂养的孩子:更有安全感、性格更开朗、爱笑、睡得更安稳、长得更好。
  • 人工喂养的孩子:容易情绪化、睡不踏实、入睡困难、爱哭、缺乏安全感。

科学依据表明:妈妈哺乳的时间越久,母乳喂养对孩子和妈妈的健康作用就越大。有研究将母乳喂养时间与智力发展联系起来,发现宝宝吃母乳的时间越长,智力上的优势就越大。中国一项最近的研究表明,哺乳两年时间的妈妈患上乳腺癌的几率会低50%。

所以,很多妈妈宁可辛苦自己,也要让孩子吃到母乳。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妈妈自身,都是有益无害的。母乳中含有促进大脑发育的养分,即 Ʊ-3 脂肪酸DHA(二十二碳六烯酸),这在配方奶中是没有的,所以,母乳喂养的宝宝会更加聪明。近期,科学研究人员比较了母乳喂养的宝宝与配方奶喂养的宝宝,发现母乳喂养的宝宝IQ更高,能高出10分之多。

等孩子到3岁,你会明显发现,有的孩子有安全感,他们适应能力强,上幼儿园的分离焦虑时间较短。而没有足够母乳喂养的宝宝就不一样了,最大的不同就是安全感不足。

2、哄孩子睡觉

哄孩子睡觉是门技术活,很多妈妈为此特别头疼。最担心的几个问题:

【入睡困难】:很多妈妈抱着、背着、抖着宝宝才能睡着,不抱就不睡觉,这让妈妈们很是痛苦。自己在喂奶,睡不好,哪里有好心情去安抚宝宝,还得面对来自家里人的不理解。

【睡反觉】:意思是白天大睡,晚上不睡。宝宝把白天当晚上,晚上当白天了。妈妈拖着一天的疲惫身躯,好不容易到了晚上可以休息,但宝宝比谁都兴奋。

其实,孩子在2岁前可以多听听儿科医生与营养专家的意见,因为孩子内向的结构没有成形,心理学帮不了太多忙。2岁前孩子对妈妈的依恋感很强,如果他想要背可以背,想要抱也可以抱,如果觉得累了,可以买个小摇篮摇着宝宝睡。

2岁前的孩子任何要求都是合理的,不合理的大多来自我们大人的应对。

有些要求父母实在很难满足,那就在其它方面弥补,孩子获得了一定的满足感,自然吃得香,睡得好,长得好了。

孩子2岁前,妈妈这3个行为没人能替代,做好了孩子一生受益

3、陪孩子呀呀细语

很多妈妈会忽略这一点,认为孩子太小了听不懂,其实不是的。孩子不仅喜欢和妈妈近距离接触,更喜欢听妈妈说好的声音,无论是你的呀呀细语,还是你哼着小曲,这些都是孩子心中最美的声音。

婴儿的各感官中,只有听力是一出生就发育完好的,他能迅速地通过听觉来捕捉各种不同的声响。哪些是乐音,哪些是噪音;噪音会更容易让他烦躁不安,而乐音更容易让孩子安静下来。

棠仔只有3个月的时候,我就经常给他念三个字的儿歌,每次念他就笑,看起来特别开心。

孩子2岁前,妈妈这3个行为没人能替代,做好了孩子一生受益

《小镜子》

小镜子,圆又圆;

看宝宝,露笑脸;

闭上眼,做个梦;

变月亮,挂上天。

除了给念儿歌,还可以窃窃细语,说你们之间的悄悄话。例如:“你是妈妈最爱的小宝贝,我爱你,爸爸也爱你,全家人都爱你”。

这些所以在孩子耳边听到过的词汇,都会一一进入孩子的大脑储存起来,待时机成熟,孩子语言爆发期来临,他就会成为你的小小“复读机”了。孩子3岁前,最依赖的是妈妈,最需要的人也是妈妈,亲子语言,一方面促进了孩子语言的发展,另一方面让孩子和妈妈的亲子关系更加密切了。

孩子2岁前,妈妈这3个行为没人能替代,做好了孩子一生受益

初为人母,面对家人的不满和众多挑战,该如何做一个好妈妈?

1、多做一些能让自己感到开心的事情

例如:插花、画画、瑜伽、舞蹈等等。这些艺术活动可以陶冶情操,最主要是可以起到情绪调节的作用。因为母乳中的妈妈,有个好心情比什么都重要。

2、参加一个新手妈妈社团

可以和当地的新手妈妈们结成对,经常在一起互相学习育儿的知识技能,分享各自带孩子的苦与乐。至少让自己有个倾诉的地方,不断成长自己,提升自己的育儿技能。

孩子2岁前,妈妈这3个行为没人能替代,做好了孩子一生受益

3、成立一个学习小组

定期组织一批爱学习的妈妈们,一起读书、一起练习育儿的小技巧。例如:在家如何早教,如何帮助宝宝练习爬行等等。还可以一起学习一些儿童心理学、成人心理学知识。最好组织的就是读书沙龙,每月一本书,分为四周一起共读。这些方法都是我自己亲身实践过的,效果好才分享出来。

总之,我们要学会自己帮助自己,而不是一味地埋怨家人不理解,老公不支持。我们也不要做玻璃心,或培养瓷娃娃;我们要内心强大的自己,养育出内心有力量的孩子。

孩子2岁前,妈妈这3个行为没人能替代,做好了孩子一生受益

践行过后,你会变得更加坚强、乐观和坚毅。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学习,放弃努力。育儿路漫漫,其修远兮,未来,我们都会感谢那个曾经努力过的自己。

欢迎关注@灵动育儿 每天学习,持续成长,一起做温暖有爱的好妈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