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老人亡故後要“攔社”是什麼意思?有講究嗎?

杍攸


在農村,老人亡故後要“攔社”是什麼意思?有什麼講究?

鄉鑑為您答疑解惑。農村喪葬風俗是中華文明的傳承體現,但我國地域廣闊,使得不同地區的風俗習慣多少都有些差異,正所謂“十里一風俗”。攔社是一種祭祀亡人的風俗,雖然現在已不太盛行了,但目前還有一些客家人保留著該風俗。

曾經村裡幾位八十多歲的老大爺說起過我們這邊的“攔社”風俗。十幾年前,我們這邊還保留著攔社習俗。一般來說,在老人去世後第三年的社日到來以前,亡故者的親朋好友會提前幾天到墓前祭祀亡者。


攔社,具體分為“春社”、“秋社”兩種。春社具體時間是立春後第五個戊日,2019年春社日在公曆3月7日;秋社具體時間是立秋後第五個戊日,2019年秋社日在公曆9月29日(農曆九月初一)。

其實,攔社是“上墳”的一種形式,但這兩者又有區別。村裡老輩人說,當人在去世以後,新埋三年以內的墳墓稱為“新墳”,在世的親人必須在第二年對其祭掃,如果家裡人實在沒時間去祭掃,那麼最遲要在第三年的社日到來前祭掃一次。


老輩人認為,“新墳不攔社,引得鬼相罵”,且還有“新墳不過社”說法,即新墳不要等到清明才掃墓,一般要在春社前兩天就祭掃。村裡老大爺說,新逝之人在那邊人生地不熟,到處都會被別人排擠、欺負,所以在世親人要在春社前拿著香燭紙爆、雞鴨肉魚、寶蓋等東西到墳前祭祀,而亡人就拿著這些東西打點關係。這樣亡人既能相安無事,也能保佑在世親人多福平安。

因此,農村就把前三年內春社或秋社到來前的祭掃活動稱為“攔社”,從第四年起的社日前的祭掃就被稱為“上墳”了。



在我們這邊,攔社的時候有講究,親人要對墳頭插寶蓋。寶蓋的形狀有講究,呈直徑二尺、高要一尺的圓柱,主體骨架由竹篾編扎而成,然後用紙、布、絲織物來裱糊,接著再並點綴些飄帶、花朵,或者用筆勾勒一些傳統裝飾圖案,最後在將其用長竹竿懸掛,並插在墳頭上。


鄉鑑


問:在農村,老人亡故後要“攔社”,這是什麼意思呢?有什麼講究嗎?

如今知道「攔社」習俗的地方不多了,農村人所說的「攔社」其實原自傳統的春社習俗。


點擊右上角紅色按鈕關注【刺楸】,瞭解更多農村趣聞趣事。

一般認為,「攔社」習俗在客家人中還保留著,但在刺楸所在的家鄉,如今也仍然還有「攔社」的習俗,那攔社究竟是種怎樣的習俗?非得把「社」給攔住嗎?是類似於「除夕」把「夕」給除去那樣嗎?刺楸也是不知其所以然,在問了問年長的人後,就現炒現賣給大家吧。

一、農村人去世後有三年的祭祀期

在農村,人去世後所葬的墳墓在頭三年稱為新墳。民間有講究,新墳在前三年不能掃墓,而要舉行祭祀亡人的活動,等到三年過了後才能上墳。



其實,這個三年也有講究,指的是三個年頭,而並非實打實的滿三年。例如,即便是臘月廿九或臘月卅去世,過了除夕後的正月就算第一年;而如果在正月初一去世,則要等到次年的正月才算是第一年。

二、社節祭祀活動

在古代,民間有有春社和秋社的社節習俗。根據干支紀日法,這兩個社節日期分別在立春和立秋後的第5個戊日。在春社習俗中,則有「過社」和「攔社」兩個項目。

社當天要祭祀土地神,之後還要吃社飯,稱為過社。如今,日曆上幾乎不再標註社節了,但在好些地區還在舉辦春社活動。刺楸算了算,今年農曆二月廿六為戊午日(3月22日,立春後的第5個戊日),即春社。


與過社吃社飯習俗的式微和消失不同,「攔社」習俗在某些農村還依然存在,只是各地攔社的時間有所不同。

三、何為攔社?為什麼要攔社呢?

在新墳的三年期內,既祭祀土地神,又祭祀悼念給新亡之人,而一個為祭祀神仙,一個為祭祀新故之人。


在老習俗中,兩個祭祀活動不能同時過,否則會搞混,即祭祀了新墳則不能再過祭祀土地神的社節,而過了社節就不能再祭祀新故之人了。

所以祭祀新故之人就必須要趕在社節之前,這樣就攔截在了社節之前,故而稱之為「攔社」。

四、那攔社的日期如何確定呢?

一般來講,三年都要攔社。而在刺楸家鄉,如果二老中的一個先去,則只在頭一年和最後一年攔社,即只辦兩次「攔社」,而當第二個老人也去了,則要給第二個老人辦三年「攔社」。



攔社的日期,總體上要在社節之前舉辦,具體的日期各地也有差異,一般要翻看黃曆來確定,比如2018年比較好的攔社日期為2月28日。

五、攔社活動如何舉行?

各地攔社的習俗活動不同,但刺楸猜想應該大致相同。


據《施南府志》記載:

新葬之墳,則在社前祭之,本家男婦及內戚皆往。祭畢,即於墳間飲食。

而在今天,攔社活動有所變化。以刺楸家鄉宜賓為例,攔社已經發展為姻親聚集祭祀新墳的活動了。

新故之人的親戚在攔社當天上午帶上香蠟錢紙、鞭炮、大公雞、貢品等物聚於新墳前。根據習俗,所有物品都由主家兒女「打平夥」(即平攤),而前來的姻親則隨意買點錢紙和鞭炮以表達自己祭祀亡人的心意。
攔社


開始後,
於墳前在公雞脖子上抹一刀,再繞著墳墓跑三圈滴上雞血,繼而焚香燒紙點蠟燭,該磕頭的就磕頭,最後再點燃鞭炮。至此祭祀活動完畢,就開始了「於墳間飲食」,即把帶來的臘肉、豬腰子、豬舌頭、豬心、蘋果等貢品分而食之,據說幾歲的孩童吃了貢品可少生病。

吃完貢品就前往主家吃午餐,由主家準備好吃好喝的招待大家,祭祀用的那隻大公雞則由大家烹飪而分食之。

以上就是刺楸對農村「攔社」習俗的介紹,如果覺得回答得不錯就點個贊,並順便關注一下吧,謝謝。

刺楸


在農村人死以後有很多的風俗講究,這些講究也代表著農村特有的一種文化,比如在農村人亡故以後會先把死者在家裡停留3天以祭奠亡者,同時這樣做也是為了讓自己身邊的親朋好友包括左鄰右舍再來看最後一眼,還有就是在準備放入棺材的時候要準備五枚銅錢,分別把把其中的兩枚銅錢放在逝者的後背處,另外兩枚放到逝者的左右手機裡握著,那麼這最後一枚就要放在嘴裡,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能夠讓逝者保佑家裡人,當然這在現在看這種現象確實有一些迷信,但是這也是一種當地的風俗習慣。


但是如果到了下葬填土的時候也有很多的講究,就好比說“老人亡故以後要進行攔社”那麼這個“攔社”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以及到底有什麼講究呢,那麼我就結合當地的一種文化講究來進行解讀。

首先了瞭解“攔社”是什麼意思呢

其實攔社的意思就是說在逝者入土以後的前三年不能再往墳上進行添土,並且在逝者的前三年的每一年清明節的時候都要舉行祭奠儀式,在祭奠的現場要準備豬蹄四隻,然後把豬蹄放在墳地的四周,也就是東西南北各個方向進行悼念,切記只能悼念而不能再墳地動土就被稱為是“攔社”。



那麼“攔社”有什麼講究嗎

想必大家也都知道在農村每年到了清明時節的時候總是會有一些雨水,然而在清明節這一天祭祖的時候需要用鐵鍬往墳上撒一些土,但是對於亡故還沒有三年的人來說是不能在這一天是不能撒土的,而且每年都會在老人亡故的那一天算起過一年,二年,三年,這三年都需要家中的男士去進行祭拜,而女士留在家中擦洗亡故老人的遺像,這就是攔社的講究。


綜上所述:

老一輩人經常說“無論你走到哪裡終有一天是要落葉歸根的”因此人在上了一定的年齡以後就會越來越思念自己的家鄉,想必每一位背井離鄉的人都有這樣的想法,人的一生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因此人在世的時候一定要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同時我們也要尊重當地的一種傳統文化。


紀錄鄉土


更多農村奇聞趣事,請關注三農堂廣訊,誠邀您的關注,共同探討三農知識。

對於在這個世界上每一分鐘每一秒鐘都是有人出生,還有人去世,這個也是大自然的規律,有生的也有死的,每天都是能看見家裡出現新丁的喜悅,也有家裡失去老人的悲痛,所以對於這些在農村裡也都是看的很淡了,那麼在農村裡也是每天都會有人去世,但是在每個地區的風俗也是不一樣的,所以有的地區就不會有這樣的風俗,今天我們就要說的是在農村裡老人亡故以後要“攔社”的說法,那麼這個攔社是什麼意思呢?今天我們就在這裡說下。

其實對於攔社來說,也是很好理解,也是我們常說的祭祀,比如在農村裡快到一些節日了,那麼就要去祭祀一下家人亡故的人,還有在農村結婚的時候還是要去祭祀一下的,結婚的祭祀叫做上喜墳,所以對於祭祀來說,也是我們國人逢年過節裡必須做的一件事,畢竟我國是一個禮儀之國,對於這些孝道也是傳承了很多年,所以這些也是我們發揚的傳統美德,攔社就是祭祀的意思,這個攔社這天就要帶上雞鴨魚肉去祭祀亡故的親人,還有的要帶一些紙錢,其他的紙製品這些,攔社這天都是帶去的,對於在攔社祭祀的時候要去當地的社官廟,這個社官廟和北方的叫法是不一樣的,北方叫土地廟,像種廟在每個村莊裡都是有一座這樣的廟,這些都是村裡的比較敬重的一個地方。

對於村裡的社官廟是村裡在逢年過節要祭祀的地方,村裡有人去世後,也咬在這裡祭祀,因為社官廟裡的社官是管地下事的,所以有家裡人去世後,就在去村裡的社官廟供上還吃好喝的,主要的意思是讓社官照顧一下去世的親人,也就是幫忙在下面打點一下,對於攔社來說,一般是分為春社和秋社的,敬社官的節日就是“春社”、“秋社”這兩天。

具體時間按古書云:“立春五戊為春社。”也就是立春以後,按天干算法,第五個戊日為春社。“秋社”是按立秋計算五戊,農曆《通書》每年都會特別標出時間,一般都在“春分”、“秋分”前後一兩天,有些年份比較特別,“春分”和“春社”同是3月20日即農曆二月三十日,對於這個攔社的來歷也是有很多年了,也是從歷史上傳過來的,對於在古代就是這種去社官廟裡祭祀的,就是所謂的“攔社”所以至今還是在客家有這樣的傳統。


三農堂廣訊


廣西桂林也有攔社習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