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老人亡故后要“拦社”是什么意思?有讲究吗?

杍攸


在农村,老人亡故后要“拦社”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讲究?

乡鉴为您答疑解惑。农村丧葬风俗是中华文明的传承体现,但我国地域广阔,使得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多少都有些差异,正所谓“十里一风俗”。拦社是一种祭祀亡人的风俗,虽然现在已不太盛行了,但目前还有一些客家人保留着该风俗。

曾经村里几位八十多岁的老大爷说起过我们这边的“拦社”风俗。十几年前,我们这边还保留着拦社习俗。一般来说,在老人去世后第三年的社日到来以前,亡故者的亲朋好友会提前几天到墓前祭祀亡者。


拦社,具体分为“春社”、“秋社”两种。春社具体时间是立春后第五个戊日,2019年春社日在公历3月7日;秋社具体时间是立秋后第五个戊日,2019年秋社日在公历9月29日(农历九月初一)。

其实,拦社是“上坟”的一种形式,但这两者又有区别。村里老辈人说,当人在去世以后,新埋三年以内的坟墓称为“新坟”,在世的亲人必须在第二年对其祭扫,如果家里人实在没时间去祭扫,那么最迟要在第三年的社日到来前祭扫一次。


老辈人认为,“新坟不拦社,引得鬼相骂”,且还有“新坟不过社”说法,即新坟不要等到清明才扫墓,一般要在春社前两天就祭扫。村里老大爷说,新逝之人在那边人生地不熟,到处都会被别人排挤、欺负,所以在世亲人要在春社前拿着香烛纸爆、鸡鸭肉鱼、宝盖等东西到坟前祭祀,而亡人就拿着这些东西打点关系。这样亡人既能相安无事,也能保佑在世亲人多福平安。

因此,农村就把前三年内春社或秋社到来前的祭扫活动称为“拦社”,从第四年起的社日前的祭扫就被称为“上坟”了。



在我们这边,拦社的时候有讲究,亲人要对坟头插宝盖。宝盖的形状有讲究,呈直径二尺、高要一尺的圆柱,主体骨架由竹篾编扎而成,然后用纸、布、丝织物来裱糊,接着再并点缀些飘带、花朵,或者用笔勾勒一些传统装饰图案,最后在将其用长竹竿悬挂,并插在坟头上。


乡鉴


问:在农村,老人亡故后要“拦社”,这是什么意思呢?有什么讲究吗?

如今知道「拦社」习俗的地方不多了,农村人所说的「拦社」其实原自传统的春社习俗。


点击右上角红色按钮关注【刺楸】,了解更多农村趣闻趣事。

一般认为,「拦社」习俗在客家人中还保留着,但在刺楸所在的家乡,如今也仍然还有「拦社」的习俗,那拦社究竟是种怎样的习俗?非得把「社」给拦住吗?是类似于「除夕」把「夕」给除去那样吗?刺楸也是不知其所以然,在问了问年长的人后,就现炒现卖给大家吧。

一、农村人去世后有三年的祭祀期

在农村,人去世后所葬的坟墓在头三年称为新坟。民间有讲究,新坟在前三年不能扫墓,而要举行祭祀亡人的活动,等到三年过了后才能上坟。



其实,这个三年也有讲究,指的是三个年头,而并非实打实的满三年。例如,即便是腊月廿九或腊月卅去世,过了除夕后的正月就算第一年;而如果在正月初一去世,则要等到次年的正月才算是第一年。

二、社节祭祀活动

在古代,民间有有春社和秋社的社节习俗。根据干支纪日法,这两个社节日期分别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5个戊日。在春社习俗中,则有「过社」和「拦社」两个项目。

社当天要祭祀土地神,之后还要吃社饭,称为过社。如今,日历上几乎不再标注社节了,但在好些地区还在举办春社活动。刺楸算了算,今年农历二月廿六为戊午日(3月22日,立春后的第5个戊日),即春社。


与过社吃社饭习俗的式微和消失不同,「拦社」习俗在某些农村还依然存在,只是各地拦社的时间有所不同。

三、何为拦社?为什么要拦社呢?

在新坟的三年期内,既祭祀土地神,又祭祀悼念给新亡之人,而一个为祭祀神仙,一个为祭祀新故之人。


在老习俗中,两个祭祀活动不能同时过,否则会搞混,即祭祀了新坟则不能再过祭祀土地神的社节,而过了社节就不能再祭祀新故之人了。

所以祭祀新故之人就必须要赶在社节之前,这样就拦截在了社节之前,故而称之为「拦社」。

四、那拦社的日期如何确定呢?

一般来讲,三年都要拦社。而在刺楸家乡,如果二老中的一个先去,则只在头一年和最后一年拦社,即只办两次「拦社」,而当第二个老人也去了,则要给第二个老人办三年「拦社」。



拦社的日期,总体上要在社节之前举办,具体的日期各地也有差异,一般要翻看黄历来确定,比如2018年比较好的拦社日期为2月28日。

五、拦社活动如何举行?

各地拦社的习俗活动不同,但刺楸猜想应该大致相同。


据《施南府志》记载:

新葬之坟,则在社前祭之,本家男妇及内戚皆往。祭毕,即于坟间饮食。

而在今天,拦社活动有所变化。以刺楸家乡宜宾为例,拦社已经发展为姻亲聚集祭祀新坟的活动了。

新故之人的亲戚在拦社当天上午带上香蜡钱纸、鞭炮、大公鸡、贡品等物聚于新坟前。根据习俗,所有物品都由主家儿女「打平伙」(即平摊),而前来的姻亲则随意买点钱纸和鞭炮以表达自己祭祀亡人的心意。
拦社


开始后,
于坟前在公鸡脖子上抹一刀,再绕着坟墓跑三圈滴上鸡血,继而焚香烧纸点蜡烛,该磕头的就磕头,最后再点燃鞭炮。至此祭祀活动完毕,就开始了「于坟间饮食」,即把带来的腊肉、猪腰子、猪舌头、猪心、苹果等贡品分而食之,据说几岁的孩童吃了贡品可少生病。

吃完贡品就前往主家吃午餐,由主家准备好吃好喝的招待大家,祭祀用的那只大公鸡则由大家烹饪而分食之。

以上就是刺楸对农村「拦社」习俗的介绍,如果觉得回答得不错就点个赞,并顺便关注一下吧,谢谢。

刺楸


在农村人死以后有很多的风俗讲究,这些讲究也代表着农村特有的一种文化,比如在农村人亡故以后会先把死者在家里停留3天以祭奠亡者,同时这样做也是为了让自己身边的亲朋好友包括左邻右舍再来看最后一眼,还有就是在准备放入棺材的时候要准备五枚铜钱,分别把把其中的两枚铜钱放在逝者的后背处,另外两枚放到逝者的左右手机里握着,那么这最后一枚就要放在嘴里,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能够让逝者保佑家里人,当然这在现在看这种现象确实有一些迷信,但是这也是一种当地的风俗习惯。


但是如果到了下葬填土的时候也有很多的讲究,就好比说“老人亡故以后要进行拦社”那么这个“拦社”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以及到底有什么讲究呢,那么我就结合当地的一种文化讲究来进行解读。

首先了了解“拦社”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拦社的意思就是说在逝者入土以后的前三年不能再往坟上进行添土,并且在逝者的前三年的每一年清明节的时候都要举行祭奠仪式,在祭奠的现场要准备猪蹄四只,然后把猪蹄放在坟地的四周,也就是东西南北各个方向进行悼念,切记只能悼念而不能再坟地动土就被称为是“拦社”。



那么“拦社”有什么讲究吗

想必大家也都知道在农村每年到了清明时节的时候总是会有一些雨水,然而在清明节这一天祭祖的时候需要用铁锹往坟上撒一些土,但是对于亡故还没有三年的人来说是不能在这一天是不能撒土的,而且每年都会在老人亡故的那一天算起过一年,二年,三年,这三年都需要家中的男士去进行祭拜,而女士留在家中擦洗亡故老人的遗像,这就是拦社的讲究。


综上所述:

老一辈人经常说“无论你走到哪里终有一天是要落叶归根的”因此人在上了一定的年龄以后就会越来越思念自己的家乡,想必每一位背井离乡的人都有这样的想法,人的一生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因此人在世的时候一定要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同时我们也要尊重当地的一种传统文化。


纪录乡土


更多农村奇闻趣事,请关注三农堂广讯,诚邀您的关注,共同探讨三农知识。

对于在这个世界上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是有人出生,还有人去世,这个也是大自然的规律,有生的也有死的,每天都是能看见家里出现新丁的喜悦,也有家里失去老人的悲痛,所以对于这些在农村里也都是看的很淡了,那么在农村里也是每天都会有人去世,但是在每个地区的风俗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有的地区就不会有这样的风俗,今天我们就要说的是在农村里老人亡故以后要“拦社”的说法,那么这个拦社是什么意思呢?今天我们就在这里说下。

其实对于拦社来说,也是很好理解,也是我们常说的祭祀,比如在农村里快到一些节日了,那么就要去祭祀一下家人亡故的人,还有在农村结婚的时候还是要去祭祀一下的,结婚的祭祀叫做上喜坟,所以对于祭祀来说,也是我们国人逢年过节里必须做的一件事,毕竟我国是一个礼仪之国,对于这些孝道也是传承了很多年,所以这些也是我们发扬的传统美德,拦社就是祭祀的意思,这个拦社这天就要带上鸡鸭鱼肉去祭祀亡故的亲人,还有的要带一些纸钱,其他的纸制品这些,拦社这天都是带去的,对于在拦社祭祀的时候要去当地的社官庙,这个社官庙和北方的叫法是不一样的,北方叫土地庙,像种庙在每个村庄里都是有一座这样的庙,这些都是村里的比较敬重的一个地方。

对于村里的社官庙是村里在逢年过节要祭祀的地方,村里有人去世后,也咬在这里祭祀,因为社官庙里的社官是管地下事的,所以有家里人去世后,就在去村里的社官庙供上还吃好喝的,主要的意思是让社官照顾一下去世的亲人,也就是帮忙在下面打点一下,对于拦社来说,一般是分为春社和秋社的,敬社官的节日就是“春社”、“秋社”这两天。

具体时间按古书云:“立春五戊为春社。”也就是立春以后,按天干算法,第五个戊日为春社。“秋社”是按立秋计算五戊,农历《通书》每年都会特别标出时间,一般都在“春分”、“秋分”前后一两天,有些年份比较特别,“春分”和“春社”同是3月20日即农历二月三十日,对于这个拦社的来历也是有很多年了,也是从历史上传过来的,对于在古代就是这种去社官庙里祭祀的,就是所谓的“拦社”所以至今还是在客家有这样的传统。


三农堂广讯


广西桂林也有拦社习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