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白夜行》

在美團上買的18.9元全城最低價影票,影院還正好在圖書館旁邊,上午掐著點在圖書館自習到11:30,去恰了一碗地方特色小吃雞肉湯圓,剛好看12:05的電影。 2:20看完,回到圖書館,乘著熱乎勁,說說個人的觀影感受。


《少年的你》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白夜行》


個人印象

如題,《少年的你》我就感覺像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白夜行》。更準確來說是影片給我的是松隆子女神和橋本漢子的《告白》+《白夜行》這樣複合體的感覺。加上國情使然,所以有了標題。

評價


《少年的你》是一部很優秀的華語青春題材電影。


它很“真實”,所以能贏得觀眾共鳴。(後排左側的小姐姐從片中抽噎到片尾,一開始我覺得她很可愛,但結合影片主題的嚴肅性,我想小姐姐不會也是校園暴力的受害者吧,哎,五味雜陳。)


說它真實,一是鏡頭真實,被射對象符合學生形象,比如不飾粉彩的周冬雨,臉上小雀斑清晰可見,大一號的校服,符合高中生的形象。


二是視角真實,身處校園欺凌中受害人的視角,身為法律維護者警察的視角。受害人的視角幫助我們感同身受,和她一起感受恐懼,厭惡,無力等情緒。


警察視角告訴我們法律的無奈,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問題,還有就是成人的固有思維,如審訊女警官:你為什麼不報警?觀影時,站在女主的視角,我覺得女警官簡直面目可憎,但從觀眾的上帝視角出發,女警官只是只是做了符合體制需要的盡職盡責,冷靜剋制。


正如片中老警察所言:校園欺凌不單單是校園的問題,背後還有複雜的社會因素。

《少年的你》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白夜行》


原生家庭


家庭真的很重要。魏萊爹孃心智的不成熟直接導致了魏萊的心智不成熟。


渴求認同,需要成功,恐懼失敗,嫉妒,爹媽的不負責任,這些總總擰成了一根鞭子,鞭打著魏萊去用暴政的方式建立群體認同,樹立權威。此外,糟糕就糟糕在她有錢,但也糟糕在她不夠有錢。


女主(勞資這記性,名兒記不起來了)女主的家庭狀況也很糟糕,但孃兒倆拮据的是錢,不是愛。有出人頭地的現實需要牽引,有高考這樣一個具體可見的途徑,有母親的愛推動,“忍辱負重”地咬牙堅持,認真學習,是說得通的。


母親事業的失敗和不合格,債主上門是家常便飯,雖是苦難,但也磨礪出女主獨立、強大的心,這幫助了女主在面對魏萊時能冷靜、堅強應對。也幫助她度過了後面在審訊室裡的囚徒困境。


高考


高考好與壞的爭辯在我看來就只是個鍛鍊思維,練口才的工具。也不在我討論的範圍,我想說的是在高考這一社會現象下引發的集體情緒失調。


學生、老師、家長、學校、家庭、全社會,一到高考衝刺季,就開始或重或輕的產生集體情緒波動,“夢想”好似一夜之間成為集體共鳴,以學生為核心,人人張口閉口談夢想,電影中新換來的老師簡直化為傳道士,揮灑著夢想的聖輝和恩典。


但夢想是真實的嗎?符合我們自身認知和定義到的夢想嗎?還是隻是一場類似於宗教狂熱的集體情緒造物?


一切為了高考,很多可以避免的悲劇就此產生,但還是回到那句話,這不單單是高考的問題。


只能說,社會在進步,教育理念在進步,選人用人考核標準在創新,能用不斷的發展和創新規避、化解事物之前存在的負面因素,就是未來可期。

《少年的你》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白夜行》


小混混與好學生


電影標配,《泰坦尼克》、《瘋狂動物城》等等都是這種。 既滿足了男人的征服欲也圓了女人的浪漫夢。


男人不壞,女人不愛?事實上,能當男主的“壞人”身上都有人性的閃光點,電影中小北吸引人和讓人心疼,讓觀影單位小姐姐落淚的地方終歸還是在於他身處泥潭,赤子之心卻未蒙塵,哪怕只是對女主而言,但人心就是這樣的東西呀,有了一,就有無限可能,為了她,願意去做所有能變好的事。


沉默的羔羊


《告白》讓人壓抑卻很爽,在於女神松隆子沒有選擇沉默,乾死那兩個未成年的崽種。


《少年的你》女孩的墜樓,令人惋惜,女主選擇做點什麼,報了警,重要不是說作用有多大,而是心態的轉變:從默默承受或事不關己,他會報復,反正受害者不是我的自欺欺人到他是錯的,我要保護自己。


這一點很重要,還是和上面所說的,有了一,就有無限可能,人就是一根筋的生物,一念之差,千差萬別。


會哭的孩子有糖吃,這不僅在於利益獲取上有用,在自我保護上也有效。


選擇沉默,會被漢尼拔叔叔吃腦子的哦。


沉默就是幫兇。


電影中魏萊在剪女主頭髮拍裸照時摔瓶子的大叔就很贊,他所做的就是我們每一個心懷正義武力值又不夠導致慫裡慫氣的普通人所能做的,也應該做的。


武力值夠了也要保護自己,且遵守規則。體育強國!


《少年的你》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白夜行》


囚徒困境


個人最佳選擇有時候不是團隊最佳選擇,要堅信對方啊,如果你們相愛的話。


天氣


前面的劇情多是發生在晚上的,小北出現,陽光初透,色彩明亮。 高考大雨,所有的積鬱終於一下子傾瀉出來。


嘮叨


感謝高三同學那時都是一心學習的憨憨,哪怕有雞毛蒜皮,也只是鬥嘴嘔氣而已。


但沒有發生在你身邊,不代表不存在。看到了,遇到了,請做力所能及的事,不要選擇沉默。


我接觸到的校園欺凌,是從母親那聽說妹妹被其他女生欺負。


我和弟弟是想過找人去學校收拾一下那些女生的,後來母親他們把事情處理了,施暴者被調班,調寢。

母親說:“你一進去,那些(施暴者)家長就拉著你的手,說不好意思,對不起,你家娃娃傷到哪裡沒有,要不要去醫院看看,你還能怎麼說。”


此後,事情就這樣淡化,好像從來沒發生過,妹妹復學,我去學校給她寫情況說明,說“曠學”原因是遭受校園欺凌,校方看了自己重寫了。


其實從那時起,我心裡就知道作為哥哥,我失職了,只是面子在作祟。 我們是我嗎?還是被他人需要所塑造的角色符號?


社會的網牽絆著的我,所謂的“這樣就好”,“算了”,“皆大歡喜”,“他還年輕,給他一次機會”,不成文的理所當然阻止我們去做那個“得理不饒人”的人,我們都害怕被孤立。


但以上的所有引號,都應建立在施暴者知錯認錯並且主動改錯的前提下。要不然,只會成為告訴他們繼續幹吧,反正有人護著你的鮮活案例。


遏制校園欺凌,離不開成人的主動介入,無論是扼殺邪惡種子還是教會孩子識別危險,保護自己。

多一點像男警官那樣的接觸對話,嘗試換位思考。避免像女警官那種“何不食肉糜”的慣性思維。


《少年的你》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白夜行》


哦,最後關於成長


老警察對於小警察說你成熟了,想到《三塊廣告牌》


女主和男主的成長對我來說不是我能評價的。


至於電影,期望有一天類似印度《瞞天過海》這樣結局的電影也能上映,這樣的話,也是一大進步了呢,不過那時候,人們估計又會呼籲現在這種《藥神》《少年》結尾的片子了吧,畢竟王國維先生的三境界在認識發展規律上很適用。


呀,最後的最後


雖然我大學時也笑過TF,但自從想到星爺《大話西遊》的遭遇還有其他系列相同遭遇的電影,我就不因嫉妒而嘲笑這些年輕男星了,細想一下,有平臺,有資源,只要腦子不是特別不好,肯努力,拿出好作品只是時間問題。 這不,《少年的你》不就來了嗎?


好的,打完收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