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白夜行》

在美团上买的18.9元全城最低价影票,影院还正好在图书馆旁边,上午掐着点在图书馆自习到11:30,去恰了一碗地方特色小吃鸡肉汤圆,刚好看12:05的电影。 2:20看完,回到图书馆,乘着热乎劲,说说个人的观影感受。


《少年的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白夜行》


个人印象

如题,《少年的你》我就感觉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白夜行》。更准确来说是影片给我的是松隆子女神和桥本汉子的《告白》+《白夜行》这样复合体的感觉。加上国情使然,所以有了标题。

评价


《少年的你》是一部很优秀的华语青春题材电影。


它很“真实”,所以能赢得观众共鸣。(后排左侧的小姐姐从片中抽噎到片尾,一开始我觉得她很可爱,但结合影片主题的严肃性,我想小姐姐不会也是校园暴力的受害者吧,哎,五味杂陈。)


说它真实,一是镜头真实,被射对象符合学生形象,比如不饰粉彩的周冬雨,脸上小雀斑清晰可见,大一号的校服,符合高中生的形象。


二是视角真实,身处校园欺凌中受害人的视角,身为法律维护者警察的视角。受害人的视角帮助我们感同身受,和她一起感受恐惧,厌恶,无力等情绪。


警察视角告诉我们法律的无奈,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问题,还有就是成人的固有思维,如审讯女警官:你为什么不报警?观影时,站在女主的视角,我觉得女警官简直面目可憎,但从观众的上帝视角出发,女警官只是只是做了符合体制需要的尽职尽责,冷静克制。


正如片中老警察所言:校园欺凌不单单是校园的问题,背后还有复杂的社会因素。

《少年的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白夜行》


原生家庭


家庭真的很重要。魏莱爹娘心智的不成熟直接导致了魏莱的心智不成熟。


渴求认同,需要成功,恐惧失败,嫉妒,爹妈的不负责任,这些总总拧成了一根鞭子,鞭打着魏莱去用暴政的方式建立群体认同,树立权威。此外,糟糕就糟糕在她有钱,但也糟糕在她不够有钱。


女主(劳资这记性,名儿记不起来了)女主的家庭状况也很糟糕,但娘儿俩拮据的是钱,不是爱。有出人头地的现实需要牵引,有高考这样一个具体可见的途径,有母亲的爱推动,“忍辱负重”地咬牙坚持,认真学习,是说得通的。


母亲事业的失败和不合格,债主上门是家常便饭,虽是苦难,但也磨砺出女主独立、强大的心,这帮助了女主在面对魏莱时能冷静、坚强应对。也帮助她度过了后面在审讯室里的囚徒困境。


高考


高考好与坏的争辩在我看来就只是个锻炼思维,练口才的工具。也不在我讨论的范围,我想说的是在高考这一社会现象下引发的集体情绪失调。


学生、老师、家长、学校、家庭、全社会,一到高考冲刺季,就开始或重或轻的产生集体情绪波动,“梦想”好似一夜之间成为集体共鸣,以学生为核心,人人张口闭口谈梦想,电影中新换来的老师简直化为传道士,挥洒着梦想的圣辉和恩典。


但梦想是真实的吗?符合我们自身认知和定义到的梦想吗?还是只是一场类似于宗教狂热的集体情绪造物?


一切为了高考,很多可以避免的悲剧就此产生,但还是回到那句话,这不单单是高考的问题。


只能说,社会在进步,教育理念在进步,选人用人考核标准在创新,能用不断的发展和创新规避、化解事物之前存在的负面因素,就是未来可期。

《少年的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白夜行》


小混混与好学生


电影标配,《泰坦尼克》、《疯狂动物城》等等都是这种。 既满足了男人的征服欲也圆了女人的浪漫梦。


男人不坏,女人不爱?事实上,能当男主的“坏人”身上都有人性的闪光点,电影中小北吸引人和让人心疼,让观影单位小姐姐落泪的地方终归还是在于他身处泥潭,赤子之心却未蒙尘,哪怕只是对女主而言,但人心就是这样的东西呀,有了一,就有无限可能,为了她,愿意去做所有能变好的事。


沉默的羔羊


《告白》让人压抑却很爽,在于女神松隆子没有选择沉默,干死那两个未成年的崽种。


《少年的你》女孩的坠楼,令人惋惜,女主选择做点什么,报了警,重要不是说作用有多大,而是心态的转变:从默默承受或事不关己,他会报复,反正受害者不是我的自欺欺人到他是错的,我要保护自己。


这一点很重要,还是和上面所说的,有了一,就有无限可能,人就是一根筋的生物,一念之差,千差万别。


会哭的孩子有糖吃,这不仅在于利益获取上有用,在自我保护上也有效。


选择沉默,会被汉尼拔叔叔吃脑子的哦。


沉默就是帮凶。


电影中魏莱在剪女主头发拍裸照时摔瓶子的大叔就很赞,他所做的就是我们每一个心怀正义武力值又不够导致怂里怂气的普通人所能做的,也应该做的。


武力值够了也要保护自己,且遵守规则。体育强国!


《少年的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白夜行》


囚徒困境


个人最佳选择有时候不是团队最佳选择,要坚信对方啊,如果你们相爱的话。


天气


前面的剧情多是发生在晚上的,小北出现,阳光初透,色彩明亮。 高考大雨,所有的积郁终于一下子倾泻出来。


唠叨


感谢高三同学那时都是一心学习的憨憨,哪怕有鸡毛蒜皮,也只是斗嘴呕气而已。


但没有发生在你身边,不代表不存在。看到了,遇到了,请做力所能及的事,不要选择沉默。


我接触到的校园欺凌,是从母亲那听说妹妹被其他女生欺负。


我和弟弟是想过找人去学校收拾一下那些女生的,后来母亲他们把事情处理了,施暴者被调班,调寝。

母亲说:“你一进去,那些(施暴者)家长就拉着你的手,说不好意思,对不起,你家娃娃伤到哪里没有,要不要去医院看看,你还能怎么说。”


此后,事情就这样淡化,好像从来没发生过,妹妹复学,我去学校给她写情况说明,说“旷学”原因是遭受校园欺凌,校方看了自己重写了。


其实从那时起,我心里就知道作为哥哥,我失职了,只是面子在作祟。 我们是我吗?还是被他人需要所塑造的角色符号?


社会的网牵绊着的我,所谓的“这样就好”,“算了”,“皆大欢喜”,“他还年轻,给他一次机会”,不成文的理所当然阻止我们去做那个“得理不饶人”的人,我们都害怕被孤立。


但以上的所有引号,都应建立在施暴者知错认错并且主动改错的前提下。要不然,只会成为告诉他们继续干吧,反正有人护着你的鲜活案例。


遏制校园欺凌,离不开成人的主动介入,无论是扼杀邪恶种子还是教会孩子识别危险,保护自己。

多一点像男警官那样的接触对话,尝试换位思考。避免像女警官那种“何不食肉糜”的惯性思维。


《少年的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白夜行》


哦,最后关于成长


老警察对于小警察说你成熟了,想到《三块广告牌》


女主和男主的成长对我来说不是我能评价的。


至于电影,期望有一天类似印度《瞒天过海》这样结局的电影也能上映,这样的话,也是一大进步了呢,不过那时候,人们估计又会呼吁现在这种《药神》《少年》结尾的片子了吧,毕竟王国维先生的三境界在认识发展规律上很适用。


呀,最后的最后


虽然我大学时也笑过TF,但自从想到星爷《大话西游》的遭遇还有其他系列相同遭遇的电影,我就不因嫉妒而嘲笑这些年轻男星了,细想一下,有平台,有资源,只要脑子不是特别不好,肯努力,拿出好作品只是时间问题。 这不,《少年的你》不就来了吗?


好的,打完收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