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堂丨逐漸消失的家裝格局,值得思考的文化遺產

中堂丨逐漸消失的家裝格局,值得思考的文化遺產

中國的房屋建造史中,中堂可以說是一個房屋最受重視的部分,它既是世家豪門與達官貴人的臉面,又是主人尊嚴的象徵。在中堂的佈局中,同樣也是極為考究的。傳統意義上的中堂陳設,它的含義包括了正屋的整間房子佈置,但隨著時代的改變,中堂變成了純粹的會客廳,中堂文化也被人們漸漸淡忘,只有在極少數家中還能看到這種傳統文化。

▌中堂的由來

“中堂”最開始是宰相的尊稱,自唐朝開始,在《辭源》中這樣寫道:“唐設政事堂於中書省,以宰相親領其事”因此“中堂”就取自中書省與政事堂。”

中堂丨逐漸消失的家裝格局,值得思考的文化遺產

直到明初時,朱元璋廢除宰相之位,設六部。“中堂”更多的是對六部核心的官員一種尊稱。慢慢的,中堂演變成世家中最尊顯地位的廳室別稱。

▌中堂的禮儀文化

我們知道,古代人們居室坐北朝南,自然以南方為上方,北方為下方。所以左手為東方,右手為西方——太陽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就等於一日從左手邊開始,右手邊結束。

中堂丨逐漸消失的家裝格局,值得思考的文化遺產

因此很自然的,左為陽,為吉,右為陰,為兇。即是老子說的:“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

▌中堂的擺放原則

在古代,中堂的傢俱擺放原則是,尊嚴第一,舒適次之。中堂擺設遵循大為貴,小為賤;重為貴,輕為賤等等的法則。

中堂丨逐漸消失的家裝格局,值得思考的文化遺產

而這個法則,在民族工藝品中發揮的淋漓盡致。中式的紅木古典傢俱,講究大,高,寬,深。最忌諱的是矮,小,窄。在造型上面,始終講究高高在上的達官貴人風範,這是中堂擺設紅木古典傢俱的靈魂所在,同樣也體現出強烈的尊卑觀念。

▌中堂的使用功能

中堂,又稱“廳堂”,所處位置都是房屋佈局中的核心。如果我們留意一些古籍或影視作品,就不難發現,家有貴客登門,主人家必定將其引到中堂上座,以示未曾怠慢貴客;家中若出現大事,同樣也是召集家族眾人,於中堂議事;而兒孫及冠或有所功名,除了入宗祠叩謝祖宗保佑之外,必定會入中堂面見族長受其訓誡。

中堂丨逐漸消失的家裝格局,值得思考的文化遺產

中堂,它既是重要客人的接待之處,也是家庭議事的主要場所,更是對子孫進行人生立志教育和倫理道德感化培育的中心。

▌中堂的空間佈局

中堂丨逐漸消失的家裝格局,值得思考的文化遺產

在中堂的擺設中,最常見的就是太師椅,官帽椅的成對組合,長案條,花架,桌几的組合成的傢俱擺設。以廳堂布局中心為準,正對廳門的牆面必定放置長案條,上設各種禮儀用具,或陳放花瓶等裝飾,案條上掛中堂畫,左右對聯,上設匾額,案條前方,設八仙桌一張,太師椅或官帽椅一對。同樣,中堂從主客位置自下而上的擺放成對的扶手椅搭配桌几,用於接待多位客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