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向前再談最新茅獎作品《牽風記》:雄渾奇幻,妙到毫巔

朱向前再談最新茅獎作品《牽風記》:雄渾奇幻,妙到毫巔

雄渾奇幻,妙到毫巔—再說《牽風記

文 | 朱向前

刊載於《中華讀書報》2019年10月12日

徐懷中先生《牽風記》自去年12期《人民文學》刊出以來,一直是出版界和評論界的熱門話題,各路方家好評高論此起彼伏,風頭勁健,一路牽風而行,直至以最高票(與《人世間》並列第一)榮膺第十屆茅盾文學獎,可謂眾望所歸,實至名歸。當初我就第一時間發表了評論(見「瀰漫著生命氣象的大別山主峰—關於牽風記〉的對話」,「人民文學」2018年12期)。說“三個人物和一匹馬”對當代戰爭文學人物畫廊的貢獻;說把美與情推向極致對當代戰爭文學主題與意境的挑戰雲雲,都不再重複了。今天我只說一點,即雄渾與奇幻的精妙結合。

朱向前再谈最新茅奖作品《牵风记》:雄浑奇幻,妙到毫巅

先說雄渾。如眾所知,中國古典文學一直有一個歌頌女神的傳統,從《洛神賦》到《紅樓夢》,再到沈從文、孫犁、汪曾祺袞袞諸公,徐懷中亦是繼承這一脈的當代傳人,對沈、孫、汪都有師承——特別是孫犁,幾近徐懷中的偶像。用徐懷中自己的說法,他總是喜歡在動筆之前翻一翻孫犁作品,“薰一薰”味道,沾一沾靈氣。徐對孫的沖淡、平和、純淨之美,陰柔之美,深情雋永之美,一直都有滲透血液般的汩汩流轉之韻味。但是到了本書,從深情、雋永、唯美中翻出來了,自鑄新辭,雄渾博大,對前人既有繼承更有超越!

因為老先生少年參加八路軍,經歷過面對日冦大掃蕩的險境,追隨過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的大戰,也經歷過越南美軍B52轟炸機地毯式轟炸的命懸一線,直至到將軍部長,統馭一方....而這些經歷正是他的前輩同路中人少有的,所以,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冗鑄冶煉,“廋信文章老更成,凌雲健筆意縱橫”,他的筆愈加深沉老道,在平和、優雅和唯美的同時,又有金戈鐵馬、風雲跌宕的一面,有雄視天下、雄健豪邁、雄渾凝重的一面。

朱向前再谈最新茅奖作品《牵风记》:雄浑奇幻,妙到毫巅

雖然小說中工寫細節如蕉葉上的蟬翼透如薄紗,但瀰漫全書的寫意式的戰爭風雲卻有如歷史足音,步步緊逼,隆隆作響,撼人心旌。這一工一寫,兩極撐開,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張力場,並在其間激盪著一股蒼茫、雄渾的生命氣象!這在徐懷中乃至前輩的筆下都是鮮見的,這也就等於說,徐懷中已經將沈從文、孫犁一路的小說美學風格作出了相當幅度的拓寬與推進。

朱向前再谈最新茅奖作品《牵风记》:雄浑奇幻,妙到毫巅

再說奇幻。汪可逾作為全書的中心,作家心中的女神,八字以蔽之:純淨如水,冰清玉潔。她蒙娜麗莎式的微笑,毫無心機的單純與善良,甚至她的潔癖——開門用肘,收錢用帕,決不踏人屍,哪怕是敵人屍體過河……這一切可說原本與戰爭格格不入,在當代戰爭文學中也幾無先例。尤其是書的後半截,從汪可逾內心藐視齊競開始,突出她——也即是美——的神聖不可侵犯。直至與曹水兒雙雙獨自轉戰大別山區而曹對其視若神明,絲毫不敢褻瀆。再到最後在大溶洞中「質本潔來還潔去」的坐化式離世和肉身不腐,“灘棗”將其馱出深洞送到千年銀杏樹下又呈站姿向前態……可謂愈來愈奇,不能以常理喻。初讀之下,難免有一些困惑。而且,據我所知,包括其他文友、論者、編者,有此困惑者還不在少數。但是大凡因此而與先生討論者,先生均以笑而不語回應之。或曰:此間確實包含了我對戰爭與人生的一些領悟,你能看出三分就三分,你能看出五分就五分,我決不做更多的解釋與說明。當然也不因此擅改之。沒有做好是我的問題,請大家多包涵……何等篤定,又何等淡然。

朱向前再谈最新茅奖作品《牵风记》:雄浑奇幻,妙到毫巅

你能說這裡面沒有一種文化自信?我認為其中主旨之一就是寓意了美對戰爭的超越——美體現於汪可逾這個人,更寄寓於那張琴,高華貴重,同時又脆若琴絃。她可以在戰爭中毀滅,她又能超越戰爭之上而永生。就像作者最為推重的原音一樣,來自遠古,傳向未來。那怎麼才能讓美真正超拔起來?作者在接受訪談中反覆強調,要做減法,要卸去一身重負,要溯源而上,回到三江源頭,回到中國最古老的敘事傳統。我前面提到中國文學塑造女性、讚美女神是一個傳統主題,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與此相輔相成的傳統境界,即無巧不成書,無奇不成典——書是說書,故事也;典是經典,傳奇也。

從“孟姜女哭長城”、“天仙配”、“牛郎織女”、“白蛇傳”、“杜十娘”、“梁祝”一直到《牡丹亭》、《紅樓夢》,寫女性對美好愛情的堅貞不渝,可以匪夷所思,可以感天動地,更可以是人神之戀、人蛇之戀、人鬼之戀;也可以是死去活來、死而復生。正如湯顯祖在《牡丹亭·題記》中所云:“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這就是“至情至性”,如此純粹,如此決絕!這就是湯顯祖的美學理想,由此我們也可以理解徐懷中的美學理想:寫戰爭中的人性、愛情和美,但人性、愛情和美又是最重要的,最高的,她可以超越戰爭,可以超越時空。這以前叫傳奇,後來叫浪漫主義.....

朱向前再谈最新茅奖作品《牵风记》:雄浑奇幻,妙到毫巅

不管叫什麼主義,我想起毛主席老人家《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的“六個更”,雖然有經有權,但他對藝術典型化、理想化的規律把握與湯顯祖有相通之處。他說:“人類的社會生活雖是文學藝術的唯一源泉,雖是較之後者有不可比擬的生動豐富的內容,但是人民還是不滿足於前者而要求後者。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雖然兩者都是美,但是文藝作品中反映出來的生活卻可以而且應該比普通的實際生活更高,更強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帶普遍性。”這也是千年以返,人們都能接受而且喜歡那些傳奇的重要原因。老爺子不多作解釋,笑而不語,不正是尋尋覓覓,九曲流觴,自信終於找到了一個古老而又新鮮的出口——一種向中國小說敘事傳統的回望與致敬,同時又是一種走向高峰、創造奇峰的當代傳奇寫作嗎?

朱向前再谈最新茅奖作品《牵风记》:雄浑奇幻,妙到毫巅

從上世紀新時期之初的《西線軼事》到本世紀之初的《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或許你見過日初》,到《底色》直至今天的《牽風記》,徐懷中始終有一種藝術雄心,總在不斷地探索創新,終於在90歲的耄耋之年實現了又一次和以往告別的鳳凰涅槃,這本身就創造了中國文學史上的傳奇!

於此而言,我不妨再冒叫一聲:《牽風記》無疑是新中國70年長篇小說中的翹楚之作;是中國當代軍旅文學的高峰之作,也是 “牽風”之作——她以區區十三萬字,不經意之間就四兩撥千金地牽住了當代軍旅文學的審美之風、探索之風、創新之風!(發表時略有刪節)

朱向前再谈最新茅奖作品《牵风记》:雄浑奇幻,妙到毫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