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1年完成篡权,杨坚果真是天选之子?背后的政治生态才是关键

图:来自网络

公元577年,雄才大略的周武帝宇文邕吞并强敌北齐,分裂了数十年的华夏北方再度统一。然而在短短三年之后,持续蓬勃向上的北周政权就面临着改名换姓的危机。这一切,首先与周武帝的接班人—周宣帝宇文赟脱不了干系。

不到1年完成篡权,杨坚果真是天选之子?背后的政治生态才是关键

北周与北齐

自毁长城的宇文赟

公元578年,周武帝英年早逝,太子宇文赟即位。带着摆脱多年严苛管束的喜悦,以及对父亲的愤恨,20岁的周宣帝开始了"神经质"的帝王之旅:

周武帝的灵枢还未下葬,宇文赟边抱怨父亲死的太晚,边开始了纵情声色之旅。他在原配杨氏之外,又立了四个皇后,开创了"一帝五后"的壮举;

大量皇室宗亲、朝廷重臣被屠杀,其中包括宇文赟的叔父、北周皇室的头号名将—齐王宇文宪,以及同族重臣宇文神举、宇文孝伯,此外还有行军总管宇文亮、上大将军王兴、上开府仪同大将军独孤熊、上开府仪同大将军豆卢绍等一众先帝时期的核心人员。

严刑峻法,屠戮无常。宇文赟的打压对象,不仅限于高官,为了避免臣子提意见,他颁布了严苛的《刑经圣制》,并且派遣密探大范围监视群臣,"小有过失,即加诛谴";

骄奢淫逸,宠信佞臣。继承大统之后,宇文赟最爱的活动,除了大量收罗美女充实后宫,就是没日没夜的观看各种表演,为此常常十多天不露面。朝廷大政,全权委托给了自己的心腹、内史中大夫郑译,以及善于溜须拍马的刘昉、颜之仪等人。

不到1年完成篡权,杨坚果真是天选之子?背后的政治生态才是关键

宇文赟影视形象

为了专心娱乐,周宣帝还把皇位传给7岁的儿子宇文阐,自封"天元",专心娱乐。

在周宣帝的白色恐怖统治下,不到一年,北周朝野呈现出如下景象:

内外恐怖,人不自安,皆求苟免,莫有固志,重足累息,以逮于终。

"天选之子",独特的外戚杨坚

伴随着皇室宇文氏的式微,周宣帝的岳父杨坚则声望日隆。

杨坚身份显赫,其父杨忠,北魏末年跟随宇文泰进入关中,是西魏/北周的功臣之一,位居上柱国、大司空,封爵隋国公。自小游走于贵族小伙伴之间,杨坚精通为政处事之道。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天生"相貌非常",据《隋书》记载:

为人龙颔,额上有五柱入顶,目光外射,有文在手曰"王"。长上短下,沈深严重。初入太学,虽至亲昵不敢狎也。

也就是说,杨坚额头有龙形,手上还有"王"字纹,且极有城府,不怒自威。关于他的相貌,史书中还从他人的角度进行了证实。

不到1年完成篡权,杨坚果真是天选之子?背后的政治生态才是关键

杨坚画像

比如南陈后主陈叔宝见到杨坚的画像后,被吓得不敢正视;

北周齐王宇文宪也曾经对周武帝说:

普六茹坚,相貌非常,臣每见之,不觉自失

(普六茹,是宇文泰赐给杨家的鲜卑姓氏)

过于霸气的外貌,自然会引来北周皇室的忌惮,宇文宪曾建议早日除掉他。但得益于看相大师来护等人的帮助、周武帝的欣赏,杨坚躲过了危机,还成为了皇室的亲家。

当然了,每个开国之君,都会留下此类"相貌非常"的记录。但鉴于《隋书》编写者魏征出生于公元580年,经常接见百姓的杨坚在604年去世,因此关于其相貌的记录,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

不到1年完成篡权,杨坚果真是天选之子?背后的政治生态才是关键

杨坚画像

笔者认为,所谓的独特相貌并不是关键因素,杨坚之所以如此引人注目,在于他突出的个人能力与影响力,在统治阶层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认可,这从他成功辅政过程就可见一斑。

"天下归心",戏剧性的辅政

宇文赟虽然昏庸,但也明白自己的岳父并非善类,多次计划除之而后快;至于让其担任顾命大臣?相信他从未有此念头。但他想不到的是,自己最信任的宠臣们,也都占到了杨坚那一边。

宇文赟的心腹郑译,是杨坚的同学,他早就看出后者"德高望重,天下归心",私下倾心与其结交。在掌握朝政后,他更是以自己的话语权,多次为自己的铁哥们争取权益。在他的影响下,其他宠臣也对杨坚深表认可。

多行不义必自毙,由于过度透支身体,在公元580年5月,掌权不到两年的宇文赟突发重病,奄奄一息。此刻,他召见最信任的刘昉、颜之仪,意图安排后事,但可悲的是,此时他已"口不能言"。

不到1年完成篡权,杨坚果真是天选之子?背后的政治生态才是关键

宇文赟影视形象

而此时完全掌握了朝廷生杀命运的刘昉等人,首先想到了杨坚:

昉见静帝幼冲,以杨坚后父,有重名….谋迎坚辅政

于是他就联合郑译等一帮当权派,向杨坚发出了邀请。面对这种情况,按照常规套路,杨坚是要假意推辞一下的,但"耿直"的刘昉可不跟他磨蹭:

公若为,速为之;不为,昉自为也。

"你要是再客气,我可就自己上了啊!"面对如此的"真情实意",杨坚不再客套。当天,宇文赟驾崩,刘昉、郑译等人假传圣旨,命令杨坚"总知中外兵马事",也就是掌握朝廷内外的军事大权,其后被封为左大丞相。

对此,朝野上下自然心知肚明,皇室的拥护者对此忿忿不平,杨坚的真正挑战,此时方才开始。

不到1年完成篡权,杨坚果真是天选之子?背后的政治生态才是关键

强大的北朝军队

势如雷霆、大权独揽

杨坚掌权之时,北周朝野内外的势力,按照态度可以分为三派:

第一种是拥护派。除了刘昉、郑译等人,杨坚的拥趸涵盖范围极广:有皇族成员,如汝南公宇文神庆(宇文神举的弟弟);有鲜卑贵族,如乐安公元谐、化政公宇文忻、濮阳公宇文述(同姓宇文,但他们并非皇族)等;汉族权贵那就更多了,如名将韦孝宽,陇西李氏,以及望族崔氏等等。

第二种是观望派。应该说,当时北周朝野大部分人都抱着这种态度。面对令人"内外恐怖,人不自安"的宇文氏,他们自然是心生厌恶;但掌权的外戚是否能带来新气象?先别忙着站队,看看情况再说。

第三类是反对者。主要是与统治者利益攸关、且拥护其统治的皇族以及姻亲。

不到1年完成篡权,杨坚果真是天选之子?背后的政治生态才是关键

杨坚影视形象

然而杨坚早已成竹在胸,他在李德林、高颎等人的辅佐下,以雷厉风行的手段,迅速稳定了局面:

铲除皇族,稳定贵族。为避免各封地的诸侯王生乱,杨坚以将要送千金公主前往突厥和亲为说辞,软硬兼施,命赵、陈、越、代、滕五位诸侯王入朝,其后逐步以谋反等罪名,将他们悉数诛杀;

对于立场中庸的其他贵族,杨坚则采取了拉拢的方式,如周皇室的姻亲—神武公窦毅(李渊的岳父),被封为了大司马。

革除弊政,稳定人心。在执政措施方面,杨坚与周宣帝反其道而行之。

首先,废除了令北周上下人心惶惶的苛酷政令,颁布了宽厚的《刑书要制》;

其次,一改奢靡之风,以身作则,力行节俭,极大减轻民间负担;

其三,顺应民心,恢复汉姓。在公元554年,为了凸显鲜卑族的执政地位,宇文泰强令早已汉化的各少数民族恢复旧姓;对于各汉族权贵,也强行"赏赐"了鲜卑姓氏。580年12月,杨坚下令恢复汉姓,得到了朝野的一致欢迎。

以上是"文"的手段,但任何的朝代更迭,都少不了流血事件,杨坚很快面临着军事上的挑战。

不到1年完成篡权,杨坚果真是天选之子?背后的政治生态才是关键

宇文泰剧照

名将间的对决,有惊无险的邺城之战

"杨坚之心,路人皆知",支持皇族的三股势力很快起兵反叛。

最强大的势力,当属相州总管尉迟迥。身为鲜卑贵族,他与皇室关系密切:自己是开国皇帝宇文泰的外甥,还娶了公主为妻;作为北周名将,他为朝廷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大将军,上柱国、大司马。

在宇文赟驾崩之时,尉迟迥镇守中原重地邺城,手下拥有精兵13万。他的弟弟尉迟勤为青州总管,也拥兵近十万。得知野心勃勃的杨坚擅自掌权,尉迟迥立即起兵,朝野震动。

第二股势力,是郧州总管、外戚司马消难(晋朝皇室后裔),他北应尉迟迥、南联陈朝,同时起兵发难。

第三股力量,则是益州总管王谦。

不到1年完成篡权,杨坚果真是天选之子?背后的政治生态才是关键

尉迟迥形象

对杨坚威胁最大的,当属身份特殊、实力雄厚、地理位置关键的尉迟兄弟二人,为此,杨坚派出了最强大的组合:名将韦孝宽挂帅,梁士彦、元谐、宇文忻、宇文述、崔弘度、杨素、李询等一众公侯亲自出马,同时还让满腹计谋、精明能干的高颎随军督战。

然而,在这场关键的对决中,杨坚一方差点翻船。

在渡过沁水后,韦孝宽率大军抵达邺城,尉迟迥、尉迟勤两兄弟则倾巢出动迎战。

双方的统帅均为一代名将,麾下兵马也悉为精锐,数十万大军在城南捉对厮杀,场面甚为壮观。面对这一千载难逢的奇景,好几万邺城百姓大着胆子涌出城外观战。

经过一番血腥的肉搏,长途跋涉的韦孝宽一方首先撑不住了,阵型逐渐后退。危急时刻,行军总管宇文忻灵机一动,带人向围观群众拉弓放箭。原本看得津津有味的老百姓,顿时被吓得魂飞魄散,四散逃命,互相践踏之下,声势惊天动地。宇文忻则趁机率众大呼:"敌军败了!"大军士气为之一振,趁势猛攻。尉迟迥大败,最终无奈自尽。

最强大的势力被灭后,司马消难、王谦也随即被荡平。所谓"枪杆子里出政权",消除了这三个军事对手后,杨坚篡位的所有障碍已被消除。次年二月,他正式改国号称帝,大隋王朝建立。

不到1年完成篡权,杨坚果真是天选之子?背后的政治生态才是关键

北周战略家、军事家韦孝宽想象图

大隋代周,反映出的政治生态变迁

对比南北朝之前的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些对比鲜明的现象:

在两汉之交,同为外戚的王莽为了夺权,花了近十年的时间来收买人心;

东汉末年的曹操,以一己之力统一北方,却不得不供着傀儡汉献帝,究其一生不敢称帝;刘备以莫须有的汉室宗亲之名,就能纠结一大批追随者;

即使在十六国期间,偏居一隅的东晋王朝,也曾拥有着足够的号召力。

与前期其他穷兵黩武的短命王朝不同,数十年来,北周政权各方面蒸蒸日上,甚至刚刚消灭了曾经比自己强大许多的北齐。但为何统一北方不到三年,就如此轻易的被外戚篡夺?大部分权贵阶层为何默不出声?

这是因为,经过十六国与南北朝时期的频繁政权更迭与社会动乱,中国封建王朝的政治生态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无所谓正统与否,只有现实的利益;只有符合各阶层需要及人心所向的当权者,才能得到认可。

不到1年完成篡权,杨坚果真是天选之子?背后的政治生态才是关键

十六国南北朝变迁示意图

观察杨坚的支持与反对者阵营,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特征:支持者中,囊括了各民族的贵族,甚至还有皇室人员;反对者里,既有皇室宗亲,也有汉族大臣。他们立场的出发点,只有一个:自身的利益。

北周虽统一北方,但其执政风格,一向较为严苛;周宣帝在位后,更是随心所欲,即使宗亲贵族,也朝不保夕;如果杨坚未能辅政,宠臣刘昉等人与皇族诸侯王之间,很有可能再度上演西晋八王之乱那样的混乱局面。对大部分贵族而言,同出自精英圈的杨坚若能拨乱反正,创造一个有序的局面,对自己有利无害。所以他们采取了观望、甚至支持的态度。

可以说,经历了残酷的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彻底进入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时代。

这既是好事,也是坏事:依仗着皇族出身就可以为所欲为的时代过去了,当权者为了巩固皇位,必须尽力争取民心;但是,野心家也更多了,在位者一招不慎,就可能面临国灭身死、社会动乱的结局。

不到1年完成篡权,杨坚果真是天选之子?背后的政治生态才是关键

隋炀帝剧照

这一规律很快得到了验证:隋文帝杨坚辛辛苦苦建立的强大隋王朝,很快由于杨广的好大喜功而民心尽失,落得昙花一现的下场;而吸取隋亡教训的李唐,深刻体会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时时"以史为镜",经过几代人的励精图治,终于再度凝聚起一个有高度认同感的强盛大一统帝国。

可惜的是,在家天下的封建社会下,良好的制度难以持续,数百年后,唐王朝也没有摆脱类似的命运。

制度,成了限制中国封建社会迈向更高层次的瓶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