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父親賈政:從焦慮到妥協的心路歷程,也是我們的前世今生

中國式父親賈政:從焦慮到妥協的心路歷程,也是我們的前世今生

賈政是個好父親。

他當然有很多缺點,比如為人刻板,比如缺少教育智慧,對兒子過於嚴厲等,但至少在《紅樓夢》裡,我們看不到還有比他更像樣、更有責任感,也更愛孩子的父親了。對兒子寶玉,他有著自己的教育態度和主張,也進行了種種努力。可惜,兒子並沒有成為他期待的模樣,一度讓他深感挫敗。然而最終他還是接受了自己的失敗,尊重了兒子的天性。

從理想到焦慮,再到無奈妥協,最終釋然接受,賈政走過了一個普通中國式父親的教育過程。從他的身上,我們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中國式父親賈政:從焦慮到妥協的心路歷程,也是我們的前世今生

1、賈政是最有教育態度和教育主張的家長

相比賈府中其他只顧自己吃喝享樂的父親,賈政最有教育態度和最有教育主張的家長。雖然和出身豪門貴族,但賈政從小酷愛讀書,深受儒家觀念影響,他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治國齊家平天下”,走讀書科舉之路——這是當時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也是保持家族階層的客觀需要。然而最符合他期待的長子賈珠早亡,幼子賈環又是庶出,出身和天資都不高,他只能把希望寄託在寶玉身上。

中國式父親賈政:從焦慮到妥協的心路歷程,也是我們的前世今生

原本,他和林如海一樣,也是專門聘請了老師在家中教授寶玉的。(第七回裡,寶玉跟秦鍾聊起要去上賈府私塾的時候,說道:“我因業師當年回家去了,也現荒廢著呢。家父之意,亦欲送我去且溫習舊書,待明年業師上來,再各自在家讀書。”)然而,寶玉似乎並沒有達到他的期望,“到唸了些流言混語在肚子裡,學了些精緻的淘氣。”如此讓賈政很是不開心。

後來,老師又請假回家,賈政想讓寶玉去賈府私塾中讀書,無奈賈母又擔心私塾中人多混亂,便讓寶玉在身邊廝混。這時正好來了個秦鍾,寶玉這才“戀風流情友入家塾”,為了秦鍾決定上學。

賈政一眼看穿了寶玉的心思,所以很是不以為然,對他說:“你如果再提‘上學’兩個字,連我也羞死了。”明顯是恨鐵不成鋼的態度。

不過,他還是叮囑陪讀的李貴:“你去請學裡太爺的安,就說我說了:什麼《詩經》古文,一概不用虛應故事,只是先把《四書》一氣講明背熟,是最要緊的。”詩詞歌賦再優美,總得先完成高考,才能安身立命啊。有人說這是賈政刻板迂腐的體現,我卻看到了一個父親的拳拳憂心。

中國式父親賈政:從焦慮到妥協的心路歷程,也是我們的前世今生

2、三個女人和一個男人的教育戰爭

賈政固然有態度有主張,然而他一個人的力量,抵不過身邊三個女人的合力。這是三個女人和一個男人的教育戰爭,最終賈政完敗,幾乎喪失了對兒子教育的話語權。

首先是母親賈母。賈母已經進入老年,有著所有老年人及時享樂的想法。所以對於鍾愛的孫子,她“愛如珍寶”,將他從小帶在身邊,養在深宅,百般溺愛。明知寶玉愛吃女孩嘴上的胭脂,經常怠學嬉戲,她都聽之任之,甚至當賈政檢查他的功課,想要管教他的時候,賈母都主動幫著想辦法搪塞。

其次是妻子王夫人。因為賈珠早亡,寶玉成了王夫人的全部希望和寄託。她雖然也看出了寶玉的教育問題,對襲人說的“我們二爺也須老爺教訓兩頓”深以為然。然而明白是明白,可一到行動上,她卻下不了狠心了,覺得寶玉“長的單柔”,生怕管緊了出點什麼意外,將來自己無人可倚靠。

中國式父親賈政:從焦慮到妥協的心路歷程,也是我們的前世今生

最後是女兒元春。元春成為貴妃後,地位崇高。她從宮中傳達自己對寶玉的教育態度:“千萬好生撫養,不嚴不能成器,過嚴恐生不虞。”這話說得完全正確,但卻沒有任何操作意義。她對寶玉採取的具體教育行動也是有的,就是一道旨意,讓寶玉和姐妹們一起住進了大觀園裡。從此寶玉更是悠哉悠哉,再也沒有上過一天學,時常連作業都寫不完,還得黛玉寶釵等姐妹幫助,才能勉強混過去。

母親是一家之主,妻子出身顯貴,女兒更是貴妃,在教育寶玉的問題上,賈政無比孤獨,他無力突破這三個女人聯手鑄就的保護圈,逐漸失去了對兒子教育的話語權。

中國式父親賈政:從焦慮到妥協的心路歷程,也是我們的前世今生

3、嚴厲背後,是深深的愛與期待

眼見母親、妻子和女兒承包了兒子的教育管理,賈政是不甘心的。寶玉前途堪憂,他充滿了焦慮與無奈。三個女人都對寶玉百般溺愛,讓他不得不收斂真實的情緒,壓抑自己對孩子的感情,時常擺出一副打壓、排斥、嚴厲的態度,期待能夠對這個被“慣壞了”的兒子有所震懾。無奈,適得其反,因為這份嚴厲,反而讓寶玉更加害怕他,躲避他,當然也就不可能真心信服他,父子二人形成了一種對立的姿態。

那一天,忠順親王派人來找寶玉問話,賈政才知道,兒子竟然跟小旦蔣玉菡混在了一起,兩個人還交換了貼身的汗巾。兒子的放縱,已經完全超出了他的想象,他自是被“氣的目瞪口歪”,隨即又聽賈環說寶玉對金釧兒強姦不遂,導致投井自殺,更是“氣的面如金紙”。是啊,這個兒子承載了他全部期望,如今卻變成了“在外流蕩優伶,在家荒疏學業,淫辱母婢”的浪蕩公子哥兒,他“喘吁吁直挺挺坐在椅子上,滿面淚痕”,這就是一個父親最深刻的絕望。隨後,“不肖種種大承笞撻”,那板子打在兒子的身上,何嘗不是打在賈政自己的心上?看著寶玉被打得鮮血淋漓,他也流淚和後悔,賈政“嚴父”姿態的背後,其實是深深的愛與期待。

中國式父親賈政:從焦慮到妥協的心路歷程,也是我們的前世今生

4、從焦慮到妥協,賈政終於與兒子達成了諒解

寶玉捱打不久,賈政就被外放學正,出了一場長達三年的公差。父親走了,祖母和母親又溺愛,所以寶玉過了一段特別逍遙快樂的日子。當然,除了寫詩作詞之外,他的學業幾乎就是荒廢了。

八十回結束之前,賈政從外地歸來,遠離親人的孤單,奔波勞碌的辛苦,年華流逝的蒼涼,讓他“名利大灰”,心中柔情泛起。看著寶玉的丰神俊秀,他想起自己年輕時候也是“詩酒放誕”的人,不覺對兒子就多了一份理解與包容,“遂也不強以舉業逼他了”,他對寶玉的態度變得柔和了許多。走過教育焦慮與無奈,賈政終於對現實妥協了;穿過歲月的跌宕滄桑,他與兒子達成了諒解。

中國式父親賈政:從焦慮到妥協的心路歷程,也是我們的前世今生

這也是大多數做父母的心路歷程吧?從對孩子滿懷愛與期待,到為了他的前途未來充滿焦慮,不惜“怒目金剛”、“嚴厲無情”,可最終還是妥協——我們不得不尊重孩子的天性,諒解他們的懶散,接受他們的平庸。讀賈政的教育心路,也是見證我們自己的前世今生,生出無限共鳴的同時,也深有領悟和治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