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剩女”羞辱,何時才能休?

2020伊始,我們見證了太多魔幻新聞的誕生。


以至於有人吐槽,“如果不用把電影拍出來,直接拿劇本就可以評獎的話,估計奧斯卡早就是中國人的天下了。”


想想也是,恐怕任何一位文學大家在如今的局面下,都得低頭認輸。


即使窮盡想象力,他們也創作不出如此荒誕不經的故事。


中國式“剩女”羞辱,何時才能休?

▲空有劇本但沒法拍,這又是另一種形式的魔幻


就拿最近發生在女性醫護人員身上的荒唐事來說。


作為此次“抗疫保衛戰”的中堅力量,她們的付出與犧牲被新聞媒體不遺餘力地褒獎、歌頌。


最諷刺的點在於,她們正常的生理需求卻屢屢被忽視。


明明需求量極大,衛生巾、安全褲遲遲未能被納入救援物資清單,結果只能靠民間募捐頂上。


更有甚者,還想出了配發黃體酮,使醫護人員推遲月經的辦法。


中國式“剩女”羞辱,何時才能休?


在鮮花和掌聲背後,還藏著另一種隱形剝削和不容拒絕的壓迫。


“挺著肚子上前線”“藥物斷奶”“流產後10天重回前線”,還有“女性醫護上陣前自願剃光頭”。


這是近期報道最常見的套路,光看標題,就覺得夠催淚。


可這些問題明擺著可以有更人性化的處理方式,也沒有必要去鼓勵。


但為了激發大眾的同情心與凝聚力,她們的性別特徵、私生活、不幸遭遇被宣傳機器無止境地濫用。


中國式“剩女”羞辱,何時才能休?


我們不難意識到,女性在被賦予英雄光環的同時,卻不被允許流血流淚。


她們的訴求在主流輿論中被長期漠視,被迫消音。


但幸好,這世上還有人願意逆勢而行——


《剩女》


中國式“剩女”羞辱,何時才能休?


紀錄片出自兩位土耳其的女性導演之手,她們不辭千里,趕赴中國。


在跨文化的視野下,她們認真傾聽女性的聲音,如實地記錄了中國女性面臨的成長困境。


01.

剪不斷的“臍帶”


邱華梅(音譯)已經記不清,這是她第幾次和家人吵到不歡而散。


一開始,父母催婚的態度還算溫和,只提醒她既然工作穩定下來了,就到了該考慮人生大事的時候。


眼看女兒態度堅決,家人又換了一種“攻堅”策略:


“家裡除了你,還有誰沒結婚的啊?”


“你太任性了,想咋樣就咋樣,這讓人家鄰居咋看嘛!”


言下之意,無非是想強調“家裡有個待嫁閨女”這件事,遲早會傳成笑柄。


中國式“剩女”羞辱,何時才能休?


最後,由於溝通未果,單純的勸說升級成了親情綁架


“從小到大,我都依著你,不管家裡再窮,我就算去賣血也要供你讀書。”


“現在只要你一天不結婚,爸媽心裡就放不下這塊大石頭。”


面對父親的溫情攻勢,她心中既傷心又是委屈,忍不住淚流滿面。


中國式“剩女”羞辱,何時才能休?


為什麼違背家人意願就要承擔如此尖銳的指責?


拒絕結婚生子的安排,難道就意味著她不夠孝順?


關於這些問題,華梅始終想不通。


她唯一能確定的是,不被家人理解的處境已經成了痛苦的最大來源。


中國式“剩女”羞辱,何時才能休?


徐敏,紀錄片的另一位主角。


28歲的她是個嗓音溫潤甜美的電臺女主播,性格開朗活潑,既有穩定工作,又有殷實的家底。


再加上她本身並不抗拒相親這回事,理應不愁嫁才對。


可現實又是另一幅模樣。


當她談起最近遇到的心儀對象時,被母親一句“他有沒有北京戶口”堵了回去。


必須有穩定工作、不能找農村人、不能找外地人。


這套追求門當戶對的標準,正是母親定下的“鐵律”。


凡是不符合以上任意一條的人,休想踏進他們家的門檻。


換句話說,徐敏脫單路上最大的障礙不是別人,正是她的母親。


中國式“剩女”羞辱,何時才能休?


“有個控制慾很強的母親是什麼感覺?”


我猜,徐敏很有可能曾經在知乎上瀏覽過這樣的問題。


又或者,曾在《小歡喜》熱播的日子裡,無數次覺得喬英子簡直就是世上另一個自己。


因為她們從小就生活在母親的陰影之下,被壓制到喘不過氣。


在這段既親密又疏離的母女關係中,佔據主導地位的永遠是霸道強勢、說一不二的母親。


中國式“剩女”羞辱,何時才能休?


當然,兩人的命運也不是完全重合。


希敏的忍讓和妥協,不僅僅出於又愛又懼的複雜情感,更因為母親掐準了她的命脈


房子、車子、北京戶口。


她之所以能在寸土寸金的北京擁有立足之地,過著優渥安穩的生活,全都仰賴於母親。


中國式“剩女”羞辱,何時才能休?


而付出與索取,永遠都是相互的。


不知何時起,二人便被一條看不見的臍帶牢牢捆綁在一起。


這條臍帶除了負責“愛的供養”,也時刻牽絆住女兒的一舉一動,讓她毫無反抗的底氣。


每當她提出想要自己拿主意時,對方都會擺出滿不在乎的態度,再送上一記冷笑。


如果說急了,還會馬上翻臉走人,完全不顧女兒的感受。


中國式“剩女”羞辱,何時才能休?


事實上,這正是中國傳統家庭背後的運行邏輯。


父母在教育過程中傾注了大量心血,意味著他們對子女的“操控”可以延伸至方方面面。


其中自然也包括戀愛和婚姻自由。


就算想擺脫束縛,一旦對方打出“養育之恩”這張王牌,基本上勝負已分。


中國式“剩女”羞辱,何時才能休?


試想一下,日常生活中與這套行為邏輯最為接近的是什麼?


答案,是投資


父母(股東)前期投入了大量資金,所以持有股權的他們有資格發號施令,擁有對子女(受投資者)人生的一票否決權。


在這套根深蒂固的權力結構中,有時“愛”是屈居次位的,它必須讓步於現實利益。


為了不讓這筆投資變成虧本生意,徐敏必須找到某個符合母親標準的“新股東”。


否則,她不會輕易鬆手。


中國式“剩女”羞辱,何時才能休?


“家庭是權力機制實施的最終場所。”


一切誠如福柯所說,家庭正是中國女性必須揹負的第一道枷鎖。


中國式“剩女”羞辱,何時才能休?


02.

逃避雖然可恥,但有用


為了緩和與家人之間的矛盾,原本抗拒相親的華梅動搖了。


線上相親、婚介公司、公園相親角,所有能想到的渠道和辦法,她都試了。


還沒等她說完對未來另一半的要求,婚介公司的紅娘就拋出了素質三連:


“你不是美女,你年紀真的很大了,你的性格太硬了。”


從來不為年齡而自卑的華梅,被這番話打了個措手不及。


中國式“剩女”羞辱,何時才能休?


“難道真的是我要求太高了?”


帶著自我懷疑,華梅又約見了一位山東老鄉。

起初,兩人相談甚歡。


可一聊到婚後的生活模式時,對方的“狐狸尾巴”就藏不住了:


“我承認每個山東男生都有大男子主義,只是程度問題。”


“我還是希望占主導地位的,不想女生比我強太多。”


看到這裡我才反映過來,微博上所謂的“相親行為實錄”或“相親迷惑行為大賞”並非憑空編造的段子。


在那些或尷尬或搞笑的對話背後,正是“華梅們”在相親路上留下的血淚史。


中國式“剩女”羞辱,何時才能休?


鏡頭一路跟隨邱華梅,為我們揭示了更荒誕的一幕。


公園裡擠滿了替兒女前來物色對象的大爺大媽,他們忙於四處推銷自己手中的那張“相親簡歷”。


年齡、身高、學歷、職業、收入、擇偶標準。


只消掃一眼,清清楚楚。


不論男女,他/她的個人價值都被濃縮在這張A4紙上,被赤裸裸地展示、審視、挑選,可謂明碼標價。


中國式“剩女”羞辱,何時才能休?


而她過去引以為傲的學歷、職業、性格特點,在這裡一文不值。


一聽到她是律師,大媽想都沒想就回絕了:


“哎喲,以後你要是拿法條壓我,我就完蛋了,咱不談了吧。”


因為再也無法忍受這種像開架商品一樣,任人挑挑揀揀的羞辱感,華梅落荒而逃。


中國式“剩女”羞辱,何時才能休?


和上述兩位試圖掙扎的主角相比,女老師蔡琦的故事顯得平淡無奇。


在短短一年的時間裡,她閃婚、生子、搬家、換工作,一氣呵成。


昔日的“文藝系剩女”搖身一變,成了忙著餵奶逗娃的寶媽,整日被煙火味圍繞。


中國式“剩女”羞辱,何時才能休?


從她身上,我們似乎可以窺見到大多數當代獨立女性的宿命——


出於種種原因,她們選擇向外界低頭。


捨棄豐富多彩的精神世界,以此換取一份符合世俗定義的“幸福生活”。


遠方的詩意,終究還是輸給了眼前的苟且。


中國式“剩女”羞辱,何時才能休?


03.

一邊戰鬥,一邊撤退


華梅的遭遇,讓我不禁聯想起那檔罵聲不斷的節目《你怎麼這麼好看》


這檔山寨版《粉雄救兵》打著“治癒系”旗號,卻上演了一出大型刻板印象秀。


導師們一邊評判參與者,一邊拿起手中的尺子、改刀、錐子,試圖“修正”那些不合標準的女嘉賓。


堅持素顏、不愛塗口紅、不穿高跟鞋,拒絕消費主義的陷阱,統統得改。


唯有如此,才能把她們都塞進美其名曰“女人味”的條條框框裡。


這樣的野蠻改造不僅讓觀眾窒息,更在無形中鞏固了社會對女性審美和價值觀的偏見。


中國式“剩女”羞辱,何時才能休?

中國式“剩女”羞辱,何時才能休?


說回華梅。


面對外界偏見,心直口快的女律師貢獻了不少金句:


比如,“這就像以前中國女人裹小腳一樣,無論你的腳多大,你都必須鑽到小一號的鞋子裡。”


“對於我這樣喜歡到處跑,還有夢想的人來說,我不想穿進去。”


中國式“剩女”羞辱,何時才能休?


如果要論最觸動人心,恐怕還是這句:


“面對眼前的千軍萬馬,最好的辦法只有一邊戰鬥,一邊撤退。”


“因為不結婚,我過著一種逃亡般的生活。”


這不僅是她的個人獨白,更是對“中國剩女”群體的速寫。


一方面,她們嚮往俗世的幸福,幻想過“倦鳥歸巢”的生活。


另一方面,她們極度抗拒“幹得好不如嫁得好”這類陳腔濫調,而且寧願單身,也不願將就。


說到底,她們心中厭惡的並非“婚姻”本身,而是催婚。


中國式“剩女”羞辱,何時才能休?


說實在的,這個又颯又耿直的女律師,值得一句“瑞思拜”。


面對身邊的催婚黨,她據理力爭,敢於反抗他人強加的標籤;


在相親未果的情況下,作為行動派的她開始考慮凍卵事宜;


為了掙脫原生家庭的牽絆,她甚至不惜前往異國他鄉,繼續追求自由獨立的生活。


捫心自問,不是誰都有這份超然的勇氣。


中國式“剩女”羞辱,何時才能休?

▲華梅目前已經移居德國


04.

Leftover Women or Little Women ?


為什麼“剩女”會變成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


這就說來話長。


首先,我們不該忽視“剩女”一詞背後的盤根錯節的社會癥結:


原生家庭、性別歧視、性別失衡、針對女性的社會規訓等等。


簡單舉個例子,華梅家前前後後一共生了5個女孩。


無論父親是否承認,“女子不如男”的傳統觀念始終盤踞在這個農村家庭的上空。


中國式“剩女”羞辱,何時才能休?


如果說個體對家庭的束縛尚且有反抗能力,那麼來自社會方方面面的規訓,則顯得避無可避。


有時,你甚至察覺不到它的存在。


“只要不結婚,那就是個不正常的人。”


“不結婚,她再幸福也不能叫幸福。”


華梅姐姐在忙著批判妹妹的時候,可能從未考慮過“不結婚等於異類”這一觀念是否合理。


中國式“剩女”羞辱,何時才能休?


事實上,“剩女”這個詞本身就涵蓋了物化女性的意味。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本片的英文譯名:《Leftover women》


“Leftover”指的是什麼?


是殘留物、剩餘物、吃剩的飯菜。


也就是說,女性被定義為等待男性挑選的商品,至於那些無人挑選的“滯銷品”則被冠以“剩女”之名。


從這個角度出發,假如你是“剩女”,就相當於你的個人價值遭到了否定。


正因如此,華梅的家人才會認定“剩女”是不光彩的,認為“大齡未婚”是件值得羞恥的事。


中國式“剩女”羞辱,何時才能休?


而那些嘗試著擺脫這套評判體系的人,就被迫承擔著更多的社交和心理壓力。


最終,她們可能會屈服於現實。


哪怕心有不甘,也只能順從地步入婚姻殿堂。


片中的蔡琦,就是最好的例子。


中國式“剩女”羞辱,何時才能休?


其次,伴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以及性別平等意識的萌芽,女性們逐漸意識到婚姻制度中隱含的剝削:


生育風險、喪偶式育兒、不被承認的勞動價值,還有家庭暴力。


對於部分物質條件較高的女性而言,步入婚姻有時反而意味著生活水平的下降,正所謂“1+1<2”。


用行話說,就是婚姻收益低於預期。


所以她們不僅愈發抗拒剩女標籤,甚至隱隱帶起了一股恐婚恐育的風潮。


中國式“剩女”羞辱,何時才能休?

▲《坡道上的家》


要麼結婚,要麼死。


這是19世紀時美國出版界對於女性角色的刻板定義。


背後透露出父權社會的傲慢,以及對於女性群體的偏見與束縛。


而當年《小婦人》的問世,無疑是對社會主流思潮的一次反叛。


時移世易。


正如新版《小婦人》在現代視角下,為原著中的女性主義賦予了全新內核:


導演為電影中一心追求理想的喬(西爾莎·羅南飾)安排了開放性結局,暗示她首次打破了性別束縛。


9012年都已成往事,傳統婚戀觀確實也走到了變革的邊緣。


中國式“剩女”羞辱,何時才能休?


根據一則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的結婚率僅有7.2‰

,一舉創下5年以來的新低。


這也難怪,近幾年總有人自嘲說是“母胎Solo”。


中國式“剩女”羞辱,何時才能休?


至於這一現象的原因,美國作家艾裡克·克里南伯格曾在《單身社會》中寫道:

“那些總是反對人們投身獨居生活的批評者,更需要正視那些推動了獨居生活興起的社會變化,其實是不可逆轉的,個人主義的興起、女性的崛起、城市的發展、通信技術的發達,以及人類壽命的延長。

以歷史的眼光來看,獨居現象將長時間地成為當代發達國家的特徵。

必須承認的是,在諸多因素的推動下,單身或獨居現象已經成為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必然。


或許,我們這代人將有機會見證“剩女”“單身貴族”“單身狗”等詞彙的逐漸消亡。


中國式“剩女”羞辱,何時才能休?

▲《82年生的金智英》中的金恩英就是個堅定的不婚族


最後,還想多說幾句。


當下社會的發展趨勢並非要將“不婚主義”納入政治正確的範疇,而是更多地重視人生選擇權。


換句話說,大眾更希望看到一個多元化的現代社會。


“只是因為我的夢想與你們不同,並不意味著那不重要。”


就如同《小婦人》中梅根的這句臺詞,追求愛情和追求自我價值之間並不存在高低之分。


無論是柴米油鹽的俗世生活,還是象徵詩與遠方的理想主義。


所有的夢想都值得去大膽追逐,這才是真正的自由。


中國式“剩女”羞辱,何時才能休?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