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為何選一個腿腳不便的兒子繼位?

諶海飛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這位通過武裝兵變奪位的皇帝在晚年同樣面臨著選立繼承人的難題,一方面是自己並不看好但是卻既長且賢的皇長子朱高熾,而另一方面又是自己中意的能文能武的次子朱高煦。自己百年之後到底將大明江山託付給何人,成為了晚年明成祖朱棣最大的困擾。最終,這位英明的皇帝經過權衡,依舊還是順應了明朝的祖制,將自己並不中意的嫡長子朱高熾冊立為了繼承人,朱高熾也最終在朱棣駕崩後繼承了明朝的皇位,成為了明朝第四位皇帝。朱高熾因為身體肥胖,所以行動不便,又患上了腿疾,所以行動起來不是很方便,那麼英明一世的朱棣為何將這樣一位腿腳不便的人選為繼承人呢?三點原因決定了朱高熾的入選:

首先、朱元璋制定的皇位繼承的嫡長制要求朱棣必須選立朱高熾:

明朝的皇位繼承製,既嫡長繼承製,從朱元璋確立以來一直到崇禎皇帝即位,始終得到了很好的貫徹和執行,可以說這是明朝的第一宗法大制,也是明朝歷代皇帝即位的合法性的根源。雖然明朝的皇位繼承並非全部都是父死子繼,偶有兄終弟及的現象出現,但是明朝的皇帝,要麼是皇帝的嫡子,要麼是皇帝的長子,再或者是擁有與皇帝血緣較近的藩王。朱高熾是明成祖朱棣與仁孝皇后徐氏的嫡長子,朱高熾早在朱棣即位之前的燕王時期就已經是燕王世子,朱棣靖難奪位後稱帝,朱高熾也順理成章的成為了成祖一朝的皇太子,可以說,朱高熾的嫡長子身份決定了其成為皇位繼承人的必然性。

其次、通過靖難之役奪取政權的朱棣對於廢長立幼危害感同身受:

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後將其與皇后馬秀英所生的嫡長子朱標立為了皇太子,但是這位明朝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太子卻因為英年早逝成為了明朝永遠的皇太子,史稱“懿文太子”,懿文太子朱標薨逝後,朱元璋並沒有將其次子冊封為皇太子,反而將朱標的長子朱允炆,也就是朱元璋的嫡長孫冊立為了皇太孫,這就是朱元璋定立的“嫡長子繼承製”,朱元璋萬萬不會想到他做出的這個決定竟然能導致了日後明朝內部一場巨大的政治風波,這場政治動盪不僅改變了明朝的政治走向,也讓明朝的皇位繼承從此步入正軌,這就是歷史上的靖難之役。朱棣通過靖難之役將自己年幼侄子朱允炆推翻,自己取而代之,成為了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朱棣即位後深感廢長立幼給國家帶來的動盪,因此即便自己非常喜歡次子朱高煦,但是卻仍然不得不將自己的嫡長子朱高熾立為儲君。

第三、朱高熾性格和善溫文爾雅無過錯使得朱棣無法行廢立之舉:

朱高熾不為朱棣所喜愛的原因,既是由於其好靜不善騎射的性格,更是由於其身體肥胖行動不便的原因,相比縱馬馳騁,一生建立無數武功的明成祖朱棣而言,朱高熾在這方面則實在是黯然失色了,他更像一個傳統的溫文爾雅的儒生,對待大臣和兄弟們,朱高熾顯得非常和善,又彬彬有禮,這與性格粗獷的朱棣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反而朱棣的次子朱高煦卻是一位無論性格乃至長相都與朱棣高度相似的兒子,無論是靖難之役的歷次與建文帝軍隊交戰,還是朱棣的歷次北征蒙古,朱高煦都隨軍出征,客觀來講,朱高煦為其父朱棣順利登基建立基業立下了巨大的功勞。這也是朱棣對其偏愛有加欲立其為儲君的最重要原因。

雖然相比朱高熾而言,朱高煦有著這麼多的優勢,但是朱高熾畢竟是嫡長子,他性格溫和,又沒有任何過錯,朱棣若擅行廢長立幼之舉,恐怕會引起朝野上下的非議,明朝剛剛穩定下來的政局極有可能再次震盪,因為圍繞在朱高熾的身邊,已經形成了一批對其非常有好感並及其擁護他的官僚集團。

永樂二年,朱高熾被立為皇太子,永樂二十二年,朱棣駕崩,朱高熾得以繼位,次年改年號為“洪熙元年”,朱高熾便是歷史上的明仁宗洪熙皇帝。至此永樂朝的皇太子之爭告一段落。


歷史課課代表


朱高熾,也就是後來的明仁宗,不僅腿腳不便,還是個胖子,後來還證明身體也一般,在位不到一年就駕崩了。因為他的外形問題,老爹朱棣確實有一陣很是看不上他,但笑到最後的依然是這個瘸腿的胖子。他的成功主要有這幾點:

一、嫡長制的作用

有明一代,是嚴格遵守嫡長制的,有嫡立嫡,無嫡立長。朱元璋的長子朱標先他而去,皇位沒有順延,而是傳給了嫡長孫朱允炆,這就是嫡長制的順序。明朝268年,只有三次兄終弟及(正統被俘,孩子太小,正德和天啟無子)。

二、廢長立幼國之大忌

朱棣是很成熟的政治家,雖然他很喜歡二兒子朱高煦,但他深知廢長立幼很容易造成政局不穩。畢竟之前的歷史關於這方面血的教訓是非常多的。所以他在開始的很多年都比較猶豫,這給了朱高熾時間展示自己。

三、朱高熾的能力與人望

不要小瞧這個胖子,雖然他在位時間不長,但由於老爹朱棣喜好打仗,經常讓他變成留守兒童,這極大的鍛鍊了朱高熾個人能力,對於政務管理十分在行,井井有條。朱高熾廟號仁宗,足以說明他在眾臣心中的地位,很多永樂名臣(三楊等)都擁護他,人望頗高。

四、豬對手

朱高熾的競爭對手就是他的一奶同袍的親弟弟朱高煦,朱高煦很像老爹朱棣,打仗很在行。在“靖難之役”中立過大功,讓高興過頭的朱棣還說出了“好好幹,世子身體不好”的話。這張“空頭支票”一下子激勵的朱高煦,在朱棣登基後,就開始各方運作。不過他的軍事才能在政治上就用不上了,屢屢挑戰朱棣的底線,甚至還說出了“我像不像秦王(李世民)”的混賬話,於是被朱棣趕到了樂安(今山東惠民),最終被自己的侄子宣宗幹掉。

五、好聖孫

在朱棣猶豫的關鍵時刻,朱瞻基起到了關鍵作用。朱瞻基幼年就深受祖父朱棣與父親的喜愛與賞識。永樂九年(1411年)被朱棣立為皇太孫,數度隨朱棣征討蒙古。可以說,朱棣對這個皇長孫是十分滿意的,尤其大才子解縉的那句“好聖孫”徹底讓朱棣下決心維護自己的太子。

雖然,歷史只給了朱高熾不到一年的皇帝時間,但他在監國時期的作為不可忽略,在老爹朱棣後期有些偏執的進攻北元時,穩定了國家;在登基後,短暫的時光裡,為政開明,發展生產,與民休息,平反冤獄,廢除苛政。在軍事上,修整武備,停止了前朝的窮兵黷武。休養生息,為仁宣之治打下基礎,不失一位好皇帝。


黑水布衣


朱高熾,大明第四任皇帝,繼承父親靖難之役奪來的大明江山,與其兒子朱瞻基共同打造出了大明王朝“仁宣之治”的繁榮昌盛的頂峰。

雖然他腳有不便,到父親朱棣還是選擇了他最為太子,主要有一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古禮有之,廢長立幼奈是取亂之道,他自己就是一個例子,如果朱元璋不是隔開他們這幾個兒子去立孫子,他也不會“靖難”篡位。 他生性端重沉靜,言行識度,喜好讀書。由於他的儒雅與仁愛深得皇祖朱元璋的喜愛。所以在1395年,就深得朱元璋喜愛冊封為燕王世子,所以為了穩定,還是立嫡長子朱高熾為太子繼位。

第二,雖然兒子朱高熾腿腳不便,但是他為人性格不錯,適合做一個仁政之君,大明經歷開國以及靖難之役後,正是需要走養民生息其施以仁政的國策,這點朱高熾就能做到。

反觀朱高煦,雖然勇武過人,勇冠三軍,有朱棣霸氣的影子,但是了文化不好,還脾氣暴躁,一身戾氣,如果他繼位,可能在疆土上暫時會更加擴大,但是了免不了窮兵黷武,好大喜功,甚至難免會走隋煬帝的老路,過渡的投資民眾,從而拖垮大明王朝。

第三, 朱高熾作為世子的時候雖然確實沒有什麼重大的錯誤,因此廢之無名,很重要的一點是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敏慧異常,深得朱棣的喜愛,著名的文臣解縉曾經以“好聖孫”來說服成祖,成祖終於下定了決心,於公元1404年立朱高熾為太子。





一米八2022


永樂大帝朱棣,皇位得之不易,為什麼選了又胖又殘疾的兒子繼位?

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朱高熾登基為帝,只是在位時間很短,也只有一年。朱高熾長相很一般,還肥頭大耳,另外朱高熾腿腳有問題,也許曾得過小兒麻痺,行走的時候需要有人攙扶。

其貌不揚、身有殘疾的朱高熾,最終卻被朱棣立為太子,幾經曲折之後,朱高熾還是繼承大統。為何英明神武的朱棣偏偏選擇朱高熾作為繼承人呢?

第一個原因:嫡長子繼承製

自古封建王朝都大多以嫡長子來繼承皇位,對於皇室來講,嫡長子就是皇后的長子,從商朝開始,這個宗室制度就流傳了下來。在明代,祖宗家法還是很有一席之地的,皇帝是一朝天子,但立太子問題上,很多大臣也會參與其中。

甚至大臣們會以立太子事宜為己任,一旦皇帝在繼承人問題上有分歧,雪片般的奏摺就會飛到皇帝的辦公桌前,也會令皇帝不堪其擾。在考慮繼承人問題上,朱棣主要考慮的就是立嫡長子朱高熾,這個在明面兒上最靠譜,哪怕朱高熾有殘疾,立他為太子有理有據,大臣們也會認同。

第二個原因:朱高熾有戰功

朱高熾曾經堅守北平城,成功抵禦李景隆的進攻!

朱棣得位不正,他幾乎是僅有的,以藩王身份造反成功的特例。不過哪怕殺掉再多的建文舊臣,也無法掩蓋其篡位的事實,這就像是一場豪賭,朱棣則贏得了賭局。而對於靖難這場戰爭,不僅是朱棣的奪位戰,也是朱棣兒子們的權力爭奪戰。

最終朱棣會死,那他的兒子中的一位就能得到皇位,想來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都很明白其中的利害關係。

建文元年十月,朱棣率兵出北平,去找寧王討要朵顏三衛騎兵,朵顏三衛是全部由蒙古人組成的精銳,也是靖難之役的中堅力量。此時守衛北平城的就是朱高熾,守城這個工作十分不討好,守住了可能算不上什麼功勞,而一旦失手就會是大麻煩。

史料記載:

“成祖舉兵,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萬人拒李景隆五十萬眾,城賴以全。 ”

朱高熾沒有多想,他的目的只有一個,守住北平城,等待父親歸來。面對李景隆五十萬大軍,朱高熾合理分配了兵力,穩住軍心,在一場激烈的攻城戰之後,北平城巋然不動,朱高熾立下大功。

對此朱棣是印象深刻的,這個有先天殘疾的兒子,卻能有如此本領,讓他這個做父親是深感欣慰。這次守城之戰,給朱高熾積累的軍中威信,也成為他之後繼位的重要政治資本。

第三個原因:朱棣十分喜歡孫子朱瞻基

所謂隔輩親一般指爺爺和孫子的感情,有時候爺孫的感情甚至成超過父母。對於朱高熾,朱棣是有所懷疑的,但對朱瞻基,朱棣是極為寵愛的,朱瞻基不僅聰明伶俐,善於詩詞繪畫,且能力出眾。

在朱棣北伐中,他時常帶上孫子朱瞻基,著力培養這個皇太孫。永樂十二年,朱棣二次北伐,同樣身邊帶著孫子朱瞻基。在忽蘭忽失溫之戰中,朱瞻基突然失蹤在亂軍之中,由於明軍衝擊太猛,朱瞻基也一度陷入敵人包圍之中。

得知朱瞻基失蹤,朱棣幾乎要崩潰,馬上命令部隊急速出擊,這才救出了身陷重圍的朱瞻基,可見朱棣對朱瞻基極其重視,甚至超過了他的兒子們。也正是因為對朱瞻基的喜愛,才決定讓朱高熾接任帝位。

第四個原因:朱高煦有陰謀奪權的企圖

朱高煦是朱棣的次子,在靖難之役中立下赫赫戰功,他繼承了朱棣的好戰的熱血,不僅勇猛無比還能冷靜判斷形勢,是少有的優秀將領。

史料記載:

“白溝河之戰,成祖幾為瞿能所及,高煦帥精騎數千,直前決戰,斬能父子於陣。”

在白河溝之戰中,朱棣陷入苦戰,正是朱高煦及時率兵救援,才救下了朱棣,反敗為勝。除了戰功卓著,朱高煦也繼承了朱棣的陰險狡詐,為達目的無所不用其極的特點。

在靖難之時,朱高煦是能征善戰的將軍,朱棣繼位後,朱高煦則一直在暗地中培養勢力,有不良企圖。以朱棣的精明當然能看出朱高煦的陰謀,朱棣曾多次要求朱高煦儘快去屬地就藩,朱高煦則死纏拉倒就是不去。

不僅如此,朱高煦還得多次說朱高熾的壞話,降低朱高熾在朱棣心中的印象分。長此以往,朱棣也開始厭煩這個狡猾的二兒子,所以最後立長子朱高熾也在情理之中。

朱高熾能力有限,身有殘疾,但這不妨礙他是個有作為、有抱負的皇帝,他繼位後修正了朱棣的種種錯誤,廢除了很多苛政,也為很多人平反了冤獄。朱高熾的短暫統治,為了仁宣之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朱棣沒有選錯人。

參考資料:《明史·仁宗》 、《明史·列傳第六》


楊角風發作


這個腿腳不便的兒子指的就是朱高熾吧。

朱高熾可是朱棣的嫡長子,在洪武朝都被立為了燕王世子;朱棣靖難成功後,朱高熾就是太子。而且在朱棣靖難的時候,朱高熾留守北京城,並把朱棣的根據地給守住了。


朱高熾這個人喜歡沉靜,喜靜不喜動,喜愛讀書,言談得體,十分有涵養的一個人。朱高熾看著非常儒雅,又有仁愛之心,朱元璋十分喜歡這個孫子。


朱棣每次北征蒙古,都是留下朱高熾監國攝政,所以洪熙朝雖然不到一年,但在永樂朝可以看到朱高熾的主政風格,畢竟朱棣是個愛打仗的主。


因為朱高熾不喜武,一直坐著處理政事,身體鍛鍊少,每天吃的還好,營養過剩嚴重,導致朱高熾過度肥胖,自行行走都比較困難。朱棣咋看這個兒子都不像自己,想把這個兒子換掉,改立風格像自己的朱高煦。可是朝臣都支持朱高熾,還勸說朱棣廢長立幼自古取亂之道。在文官獨大的明朝,皇帝不是可以隨心所欲的立誰為繼承人;比如後來的萬曆皇帝要立小兒子朱常洵,可是大臣們不依不饒的支持長子朱常洛,就這麼著僵持了十幾年,萬曆皇帝不還是妥協了。朱棣同樣是因為文官們的制約。文官們不需要一個像朱棣一樣,經常御駕親征的皇帝,只需要一個可以處理朝政的皇帝,打仗就由武將去完成就可以了。而朱高熾十分要文官滿意,還是嫡長子,只要他不死,文官一定堅決支持朱高熾的。


過去即歷史


朱棣並不看好這個身材肥胖、腿腳不便的兒子朱高熾,但他最終還是立朱高熾為太子。朱棣是一代明主,他之所以選擇一個身體有缺陷的兒子繼位,其中自然是有原因的。

這道題目中所說的朱棣的那位腿腳不便的兒子就是指長子朱高熾。實際上朱高熾不僅腿腳不便,而且身體肥胖,體弱多病,這也是朱棣不太願意將朱高熾立為太子的原因之一。

朱棣在考慮太子人選時一共有三位兒子在世,其中三子朱高燧資質平庸,朱棣從沒將其當做皇位繼承人考慮。

長子朱高熾和次子朱高熙則各有優勢。

朱高熾的優勢一方面在於他是長子,按照太祖朱元璋立的規定,朱高熾是皇位的第一繼承人。

朱高熾另一方面優勢在於他為人較為仁厚,與閣臣等相處的較為融洽,比較得百官之支持。朱高熾雖然沒什麼戰功,但在靖難期間守住北平,而且平日裡沒犯什麼錯。

此外,朱高熾還有一層間接的優勢,那就是朱棣很喜愛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據說朱瞻基和朱棣長的很像,而且朱瞻基是應朱棣夢而生,朱棣想隔代傳位給朱瞻基,這是他朱高熾為太子的一個原因。

朱高熙的優勢在於他驍勇善戰,曾經隨父靖難,屢立戰功,而且數次救朱棣於危難間。在朱棣眼中,朱高熙的個性才更像他自己,朱棣甚至在靖難期間曾向朱高熙暗示要將皇位傳給他。

朱高熙雖然打戰還行,但是生性兇悍,不學無術,不僅許多臣子不喜歡他的作風,就連在洪武時期朱元璋也對朱高熙頗為不滿。可以說朱高熙除了靖難有功,救過朱棣外,乏善可陳。

正是因為兩位皇子各有優勢,所以朱棣在立太子時也是再三猶豫,遲遲不能拍板。後來以解縉為首的文臣在朱棣面前說長子朱高熾的好話,而且還切合時宜的以“好聖孫”提醒朱棣,意思就是提醒朱棣立長子朱高熾為太子,將來好傳位於好聖孫朱瞻基。

經過再三權衡,朱棣終於選定長子朱高熾為皇位繼承人。

綜上所述,腿腳不便的朱高熾之所以被選為皇位繼承人主要是因為他是長子,而且生性仁厚,頗受百官支持,此外是因為朱棣喜愛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朱棣想隔代傳位給朱瞻基,這也是朱高熾被選為皇位繼承人的原因之一。


歷史守望者




有句話叫“上帝在關閉了一扇門的同時,一定會為你打開一扇窗。 ”這句話用在朱棣的嫡長子朱高熾身上,是最貼切不過了。

朱高熾從小腿腳不好,走路不能支撐,需要人扶持。用我們現在的話講就是得了小兒麻癖症,落下了殘疾後遺症。

在古人眼裡有殘疾的人被視為六根不全,是被瞧不起的,在許多方面受制度限制,比如科舉、做官等。

但在明朝大老闆朱元璋眼裡他的這個孫子朱高熾就像是個神童,朱元璋雖然不喜歡他的小兒子燕王朱棣,但他非常喜歡朱棣的兒子朱高熾,所以朱元璋親自立朱高熾為燕王世子。

腿腳不便的朱高熾的“另一扇窗”被打開了,從此他的“勢氣”不減,說他借“勢”也好,順勢也罷,終於坐擁了天下。

明仁宗朱高熾(1378年8月16日-1425年5月29日),明朝第4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和徐皇后的長子。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九月至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在位,年號洪熙。

01

朱高熾生性沉靜、為人仁厚,正是朱元璋期許的太平之世後繼者的素質。朱元璋為他豎起了第一道“勢氣”。



朱元璋及他的兒子們都是在馬背上打江山的人,個個驍勇善戰。但是朱高熾卻是個身體有缺陷的人,腿腳不便,走路都需要內侍太監扶著,更不要說騎馬射箭了。

但是小朱同志卻有另外一種秉異,自小喜歡讀書,請了許多有名的學者跟著學習,腦子很聰明,性格沉穩,為人仁慈忠厚,言行識度,讓人挑不出毛病。

洪武二十八年,冊為燕世子。嘗命與秦、晉、週三世子分閱衛士,還獨後。問之,對曰:“旦寒甚,俟朝食而後閱,故後。”——《明史·仁宗紀》

朱元璋曾命朱高熾和秦王、晉王、周王的世子分別去檢閱軍隊,朱高熾獨自最後回來。老朱問他為什麼,小朱回答說:“清晨太過寒冷,是等到士兵們吃完早飯後再檢閱,所以落在了最後。”老朱聽了心裡直樹大拇指,沒想到這個孫兒小小年紀還有這種見識。

又命分閱章奏,獨取切軍民利病者白之。或文字謬誤,不以聞。太祖指示之曰:“兒忽之耶?”對曰:“不敢忽,顧小過不足瀆天德。”

朱元璋又要這幾個世子分別審閱奏章,唯獨小朱只拿關係軍民利益和百姓疾苦的奏章看,有文字謬誤的沒有聽見他回奏,老朱又問小朱是不是忽略了這些?小朱答沒有忽略,只是因為小錯不足以失去大的德行。

通過幾次考驗,朱元璋對他這個孫子那個滿意啊,這就是將來朱家子孫的榜樣!就這樣朱高熾在燕王封地的地位被確立了,只要朱元璋活著,他的地位就沒人能撼動。

02

朱高熾在燕王內閣成員中威望很高,及到朱棣登基後,滿朝文武都認可朱高熾為太子。朱高熾獲得了第二道“勢氣”。

朱棣有3個兒子,都是徐皇后所生,老大朱高熾因為腿腳不便長期得不到鍛練,身體越來越胖。

再加上小朱同志喜靜不喜動,喜歡讀書,年少時將大部分時間用於儒術研究上,身體是越發的胖了,體質也差。



身有殘疾之事老爹朱棣心中就有疙瘩,再胖成個球,朱棣就覺得這個兒子橫看豎看就有點不喜。

朱棣不喜老大朱高熾,是因為有老二朱高煦比著,朱高煦勇猛異常,最像他老子朱棣。

可惜內閣朝臣堅決擁立嫡長子朱高熾,就是不妥協。朝臣擁護朱高熾是有原因的。

朱高熾仁愛、儒雅、博學、機敏,深得內閣和朝臣的擁戴,而且他是大老闆朱元璋親自立的燕世子,是合法繼承人,在封建社會,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小朱還是嫡長子,最符合封建社會長幼有序的制度。



朱棣起兵靖難期間,命瘸腿兒子小朱留守北平(今北京),自己則帶領全部人馬去解救永昌。小朱當時就帶了1萬人馬守城,建文帝卻派遣李景隆帥50萬軍隊圍攻北平。

對於老百姓來說,打仗勝負和他們關係不大,換個當官的,他們一樣當老百姓,一樣生活吃飯。但是架不住小朱同志善撫士卒和民心,軍民一心抗敵,可以看出他在軍民中有很高的威望。

由於兵力懸殊極大,北平城門幾度要被攻破,關鍵時刻小朱顯示了他的聰明才學,正直11月,趁著南軍停攻間隙,指揮人連夜往城牆上潑水,城牆結成冰疙瘩。待到次日,南軍來看,別說攻城了,連個搭手的地方都沒有,怎麼攻,只能望城興嘆。

保住了北平城,小朱更是被軍民擁戴。北平防禦戰是朱高熾的機遇,這一戰為他集下了政治資本。

雖然朱家老二朱高煦跟著朱棣靖難過程中驍勇善戰,還救過朱棣的命,但是當朱棣回到北平,看到朱高熾為他守住的大後方老巢,感慨萬千,他暗中許諾老二的話恐怕無法兌現了,任何功勞都無法和守北平老巢可比。

其實朱家老二朱高煦渾身的毛病,“自幼生性兇悍,洪武年間與秦、晉、燕、週四王世子一同被明太祖召往京城學習,但卻不肯向學,而且言行輕佻,明太祖對他非常厭惡。”就屬於有勇無謀之人,大家都看得清楚,就朱棣犯暈。

03

朱高熾娶了個好老婆,生了個好兒子,朱棣最喜歡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好聖孫”成為朱高熾的第三道“勢氣”。

“朱高熾的老婆張氏有著朱元璋的馬皇后、朱棣的徐皇后之風,見識遠大而乖巧伶俐,是個不折不扣的賢內助,”古代命書的說法有“旺夫命”。

張氏對自家外戚約束嚴格,不許他們參與政事。張氏對朱棣夫妻很是孝順,夫妻二人很喜愛張氏這個兒媳,而且張氏所生長子朱瞻基聰慧好學,深得朱棣寵愛。



著名的文臣解縉曾經以“好聖孫”來說服朱棣,意思是說皇上有個好孫子,後繼有人了,朱棣一想,孫子輩皇帝有著落了,起碼3代之內政局是穩住了,當然就認可孫子他爹朱高熾了。

04

朱棣的原配徐皇后,堅決支持冊立長子朱高熾。朱高熾又有了第四道“勢氣”。

徐皇后生了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長子朱高熾被明朝大老闆朱元璋立為燕世子。

“龍生九子,各不相同”,知子莫若母,老大朱高熾聰明仁厚不記仇,老二朱高煦勇猛兇悍,老三朱高燧善攻心計,徐皇后把兒子看的很透,所以她堅決站在朝臣一方支持老大朱高熾。



徐皇后是中山王徐達的長女,她天資聰穎,嫻靜喜歡讀書,堪稱女中儒生,人稱“女諸生”,深得朱棣信任。連皇后都支持瘸腿兒子朱高熾,朱棣最後也放下了,順水推舟選了朱高熾。

其實朱棣只是擔心小朱過於仁弱,將來會遭人脅迫。

05

結束語。

朱高熾繼位是上上下下全票通過的,雖然身有殘疾,但瑕不掩瑜,終將成為一代明君。

朱棣最終選了腿腳不便的兒子朱高熾繼位,也彰顯了他的英明,不然以後哪來的“仁宣之治”。

朱高熾繼位後做了轟轟烈烈一系列變革,可惜在位僅8個月就忽然駕崩了。看起來肥胖引起的健康風險古來就有,朱高熾好像就是突發的心梗、腦梗或是腦出血這一類的心腦血管疾病,導致明朝一代明君早逝,不然明朝的歷史可能要改寫。


妖百慧1


朱高熾最終能勝出,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

朱棣作為造反上來的皇帝他一直對外鼓吹,就是當皇帝一定是最能幹的,不能選擇單純地遵從嫡長子繼承。那麼如果他堅持這個邏輯,就應該讓老二朱高煦當繼承人了。可是他絕不能這樣做,因為他心知肚明,如果不堅持嫡長子的繼承製度,一定就會引發後果:一個皇帝肯定會有好多兒子,所有的兒子都覺得自己最能幹,應該自己上,這就意味著每次換皇帝的時候,都會引發奪嫡之爭,如果嚴重的話,就會重演靖難之役這樣的全面內戰。這樣折騰幾回,帝國還有得好嗎?所以不管他在情感上是多麼傾向於自己的二兒子朱高煦,但在理智上他知道,一定得讓這個朱高熾當皇帝,否則子孫們有樣學樣,這就永無寧日。

第二個原因,

就是二兒子朱高煦,他漸漸地失寵了。首先戰爭結束了,再也用不著這麼個武將,雖然原來救過朱棣的命,但那已經是以前的事了,原來支持他的那些老將們漸漸也就凋零了,沒有人在老爹面前繼續說他的好話了。而且朱高煦這個人脾氣、性格也有一點問題,漸漸地野心露出。朱棣這樣多疑的人,肯定會擔心要是朱高煦哪天也搞一個“玄武門事變”可怎麼辦呢?沒準兒自己還會被兒子宰了。所以這個念頭如果一起,朱棣一定會防著他。

第三個原因,

朝中文官集團的支持。朱高熾雖然是個腿腳不好不被待見的太子,但畢竟是嫡長子,文官集團從小受孔老夫子的教育,特別講究宗法制度這一套,所以時間越來越長,文官集團其實是漸漸地趨向於朱高熾的。後來朱高熾之所以能夠成功繼位當皇帝,跟文官集團的效忠也是分不開的。



白頭山第一巴圖魯


自古以來,帝王選擇儲君都是一件極為重要的事情。這不僅僅是家事,更是國家大事,對一個王朝國家的未來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如何選擇最適當的儲君歷來都是帝王需要面臨的“考題”。

明成祖朱棣在選擇儲君時,同樣碰到了這樣的難題。其實說難也不難,比起後世的康熙帝來說,朱棣只不過是一個二選一的問題而已。擺在朱棣面前的就是,立長子朱高熾還是次子朱高煦?



歷史告訴我們,朱棣最終選擇的是腿腳不便、體型寬胖的長子朱高熾。不得不說,朱棣還真的是選對了人,要不然也就沒有後來的“仁宣之治”了。那麼,朱棣為何會選擇朱高熾呢?換句話說,相比較朱高煦,朱高熾有哪些優勢?

一、“嫡長子繼承製”是重要原因,朱高熾名分早已定下

朱高熾是朱棣正妻所生的嫡長子,早在朱元璋時期就已被立為燕王世子,可以說名分早已定下。



朱元璋在大明朝建立之初就冊立了嫡長子朱標為太子,並且傾盡所有資源培養他成為皇位繼承人。這幾乎就是給整個大明朝立下了“嫡長子繼承製”的傳承製度。即便在朱標太子英年早逝後,朱元璋還是按照這個制度冊立了皇長孫朱允炆為繼承人。

朱棣的皇位是從侄兒建文帝朱允炆手中奪來的,但他起兵造反時所用的藉口乃是“清君側”。從這裡也可以看出,朱棣對於建文帝繼承皇位的合法性是認可的,只不過建文帝削藩將朱棣逼上了絕路。



也就是說,朱棣雖然篡位,但他對於朱元璋所立下的皇位傳承製度是認可的。因此,作為朱棣嫡長子的朱高熾顯然是儲君的第一候選人。

二、朱高熾“身殘”但能力足夠,朱棣沒有越過他改立朱高煦的理由

在靖難之役初期時,朱高熾奉命堅守北平。面對李景隆的50萬大軍,朱高熾令人不斷的往城牆上澆水,利用雪天的天氣條件,最終成功守住了北平城。這一次的勝績既展現出了朱高熾不俗的指揮作戰能力,贏得了朱棣的信任,又為其今後政治資本大大的加了分。



在朱棣領兵在外時,朱高熾留守監國,鍛煉出了很好的治國才能,也能夠很好的處理各種朝政大事,既能夠讓朱棣對“後方”安心,也贏得了滿朝文武的認可和擁戴。

可以說,朱高熾除了身體上的缺陷外,在能力上是沒有讓人詬病的地方。朱棣沒有理由僅僅因為他身體上的缺陷而貿然跳過他改立朱高煦為儲君。

三、戰爭過後“仁政”才是正確方針

經過了“靖難之役”和北方的戰爭,整個大明朝需要“休養生息”。這個時候需要帝王的“仁政文治”,而不是“武治”。

不可否認,在靖難之役中朱棣次子朱高煦展現出了不俗的軍事統帥才能,也數次救朱棣於危難之中,可謂戰功彪炳。但當時明朝因為“靖難之役”的緣故,新朝功臣多為武將。如果讓同樣“好武”的朱高煦繼承皇位,必然是以武治國,會令本因戰爭而“疲憊不堪”的大明朝更加“虛弱”,這是不利於後世發展的,甚至會動搖大明朝的根基。



朱高熾性格寬厚仁義,且喜好讀書。他若繼位必然是施以“仁政”治國。不要忘了,朱允炆之所以被朱元璋選中,很大程度上就是他“仁厚”的性格。在對於後世治國理念上,朱棣和朱元璋在這點上可謂不謀而合,也可以看作是當時局勢下的最佳選擇。

四、“好聖孫”!出於大明長久發展考慮

朱棣就立儲問題曾問過解縉。而解縉的回答是:“世子仁厚,應該立為太子。”但朱棣並沒有表態,直至解縉又說了“好聖孫”三個字,朱棣才開懷大笑,從而堅定了立朱高熾的決心。而這位“好聖孫”就是後來的明宣宗朱瞻基,他與朱高熾共同開創了“仁宣之治”。



雖然朱高熾的身體缺陷讓朱棣立儲之心搖擺不定,但皇長孫朱瞻基的存在又令朱棣“心動不已”。朱瞻基聰慧異常,自幼便深得朱棣的喜歡,如果傳位給朱高熾,那麼將來繼承皇位的必然就是朱瞻基。這樣一來,大明朝至少有兩代是可以安穩發展的。

反觀次子朱高煦的子嗣,各方面都與朱瞻基差之甚遠。站在大明朝長久的發展角度來看,此時困擾朱棣的立儲問題已然成了“選項唯一的單選題”。



綜合以上的諸多原因,腿腳不便已然成為了一個可以忽略的小瑕疵。朱棣選擇朱高熾為繼承人,是當時大明朝局勢以及長久發展的客觀角度上的唯一,也是最佳選擇。

我是月關略萌,專注歷史領域。以上是我的原創回答,不足之處懇請大家留言指出。希望大家可以多多關注我,您的支持是我前進最大的動力。


月關略萌


明成祖朱棣,一位靠造反起家的皇帝,經歷過無數次是生死,最終登上皇位,成為明朝的第三位皇帝。登基成為皇帝后,朱棣先後五次御駕親征蒙古,全以勝利告終。如此威猛的皇帝,在選擇繼承人時,不選擇驍勇善戰的朱高煦為皇帝,卻選擇腿腳不便的大胖子朱高熾為皇帝,其實原因在於一個人,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

朱高熾從小到大都沒有得到朱棣的寵愛,反而朱高熾令朱棣非常懊惱。朱棣經常懊惱為什麼自己這麼威武,卻生了個這麼窩囊的兒子,完全沒有一點的帝王之相。不過生的窩囊的朱高熾卻生了個非常機靈的兒子朱瞻基。朱棣雖然對朱高熾非常討厭,但對朱高熾的兒子非常喜愛。在自己批閱奏摺時經常叫上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在旁觀看學習,從來沒有叫過別人。關於朱棣把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當成繼承人來培養的跡象,史料中的記載非常之多。比如朱棣一次御駕親征蒙古時,不帶上朱高煦,朱高熾,偏偏只帶上朱瞻基,目的很簡單,為了樹立威信。

朱瞻基在蒙古跟隨將領追殺蒙古人的消息傳到朱棣耳裡時,朱棣震怒,即刻派人出去尋找朱瞻基,尋找到朱瞻基後,朱棣非常喜悅,畢竟帶朱瞻基來是為了樹立威信,如果把朱瞻基給整沒了,那麼就白費了自己那麼多年培養的心血。帶著朱瞻基追殺蒙古人的那位將領,害怕朱棣責罰自殺身亡。種種跡象表明朱棣之所以立朱高熾為太子,就是因為他的兒子。畢竟如果朱高煦為太子,那麼下一位皇帝就是朱高煦的兒子。要朱瞻基為皇帝的話,只有立朱高熾為太子。

這也是為什麼朱棣不選擇威武的朱高煦為太子,而是選擇瘸腿胖子朱高熾為太子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