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有一所著名的经济研究所

西南联大有一所著名的经济研究所

了解西南联大历史的人应该已经知道这所研究所: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


西南联大有一所著名的经济研究所

西南联大时期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研究院南开商科研究所经济学部。西南联大组织模式有点复杂,虽然冠以联大名,但实际还是独立于联大的归属南开大学的研究所,绝大多数经费仍由南开大学自筹解决,在当时抗战环境中,“化缘”资金严重短缺,1931年后美国罗氏基金会捐助直到联大解散返校,这期间得以继续坚持各项经济研究,定期发布著名“南开指数”。就是这样一所研究所,其贡献卓著,可谓壮哉!

01我们先了解下它的历史沿革与发展

1927.9 社会经济研究委员会成立,是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前身,何廉任主任。

1931.10《南开指数年刊》创刊。1934年改组成立商学院,另设商科研究所经济学部(简称经济研究所)。

1935.7 经济研究所开始招收研究生,是我国自己培养的、教育部承认的第一批经济学硕士

1939年夏 在重庆沙坪坝南开学校内恢复经济研究所,同时设昆明办事处。

1947.8 政治经济学院改为财政经济学院,下辖经济学系、企业管理系(原为工商管理系)、财政系、金融贸易系(原为货币银行系)、会计统计系、经济研究所等六个单位。

至1950 年共招收13 届60 多名研究生,培养了一大批海内外著名的经济学家和高级管理人才。

1979.9 经济系和经济研究所招收文革后第一批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学制三年。

1982.4 首批授予博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点)及其指导教师,世界经济:滕维藻,中国经济史:傅筑夫

1983.11 教育部批准我校成立经济学院,谷书堂任院长。

1984.2 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成立,李竞能任所长。

1985.2《南开经济研究》创刊,向国内外公布发行。

1987.1 台湾经济研究所成立,鲍觉民

任所长。

1987.5 交通经济研究所成立,桑恒康为所长。

1987.11 国际经济研究所成立,李卓敏任所长,杨叔进任执行所长。

1987.11 南开大学与北美精算学会签署了合作培养精算学研究生协议,并于 1988 年招收第一届研究生。

1997.11 南开大学对经济、管理学科调整。调整后的经济学院设有经济学系、金融学系、国际经济贸易系、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经济研究所、国际经济研究所、人口与发展研究所、交通经济研究所、台湾经济研究所、国际经济法研究所、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研究中心等 11 个单位。

2000.12 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逄锦聚任中心主任。

2000.12 跨国公司研究中心,冼国明任中心主任。

2000.12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研究中心,

宫占奎任中心主任。

2002.6 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成立,刘秉镰任所长。

2007.12 数量经济研究所成立,张晓峒任所长。

2012.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组建。

2013.1 第三次学科评估,理论经济学科排名全国第四,应用经济学科排名全国第六。

2017年 第四次学科评估,理论经济学科排名全国第三,应用经济学科排名全国第八。

可以看出,经济研究所的力量在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商业学科的调整与发展中起了骨架作用,为八十年代以后派生出的一系列专业研究院/所/中心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实最值得我们去回忆去探究的还是那段令国人刻骨铭心,令世人骄傲的西南联大时期。

02西南联大时期经济研究所的组织与运行机制

西南联大有一所著名的经济研究所

国立西南联大是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联合组建,师生及学科各有千秋,统一组织起来有点复杂。看了一些史料,也是有点头晕,就拿教师薪俸发放来讲:1939年8月统计,南开大学参加西南联大教职员中包括杨石先、黄钰生、陈序经等14人由本校发薪俸,其他包括张伯苓、姜立夫等23人由联大发放薪俸。我大致理解的是本科是三所大学共同招生,学籍为西南联大(组建前招的学生学籍仍归各校管理),各学科教学资源共享,统一管理。研究生则以西南联大名义三校联合招考,报考分流到各大学研究所负责培养和管理,是一种教学合作、研究独立运行的有机联合。西南联大名下所属研究机构分别如下图所示:

西南联大有一所著名的经济研究所

其中南开大学有两个研究所:边疆人文研究所,经济研究所。

经济研究所是三校中唯一的一个经济类专业研究所,也是当时华北创立最早的经济研究所,说其地位翘楚,份量巨大一点不为过。

我们再看一下经济研究所的机构组成:

1938 陈序经任联大法商学院院长、经济研究所主任;

1939年夏 在重庆沙坪坝南开学校内恢复经济研究所,同时设昆明办事处。

所长:何廉

研究主任:方显廷,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共9人,1942年增至27人

主要成员有:何廉、方显庭、吴大业、陈序经、李卓敏、鲍觉民等;

1946年机构组成是:

主任:何廉

研究主任:方显廷

教授:张纯明、吴大业、叶谦吉、陈振汉

研究员:汪祥春、藤维藻、于登斌、杨叔进

助理研究员:张本懿

助教:邓绶林

图书馆主任:郑钟琨

秘书:陈文明

调查员:丁恒洲

研究员中的汪祥春、藤维藻、杨叔进

就是西南联大时期从经济所毕业的研究生,1946年返校时已经留在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了。

03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在西南联大时期的人才培养

我这里有一份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北大、南开研究院二十九年(1940年)度招生简章,我选取其中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本年度本大学研究院招考第一年学生,男女兼收;

南开大学商科研究所经济学部招考的研究方向为:

1、经济理论(包括国际贸易与货币理论);2、经济史;3、农业经济;4、工业经济;5、统计学;

考试科目:国文、英文、经济原理、货币与银行、统计学;

另外还有一份附录,关于三校研究院暂行办法,有关于当时研究生的奖助待遇的说明,也摘录部分给大家了解:

1、凡成绩及格的研究院学生可以申请津贴,此项津贴每年每人600元,按月发放。津贴名额为10人,每一研究部门不超过4人;

2、研究院学生成绩优异者,年终给予甲种或乙种奖学金,甲种300元,乙种150元。获甲种奖学金的总成绩平均分不得少于80分,获乙种奖学金的总成绩平均分不得少于75分。奖金人数不超过10人,已获得津贴的学生不受影响仍可以参与评奖;

怎么感觉那时的研究生待遇还很丰厚?那津贴一年600元是多还是少呢?我看了杨敬年先生(毕业于经济研究所的第二届研究生,著名经济学家)的一篇回忆文章,他战时去重庆行政部工作月薪是200元,是研究生津贴的4倍,与我们现在社会收入比较也是相当的。有津贴还有年终奖学金,和我们现在体制也差不多,只是那时津贴有人数限制,现在的研究生助学金是人人有份。

据史料统计,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从1939年恢复到1945年联大时期共招收7届研究生(第三届到第九届)共35名,毕业学生有24名,其中6名因各种原因未毕业,还有第九届的5名研究生是在联大解散返校后毕业的。

这35名研究生的生源质量(本科毕业学校)如何呢?说出来估计要震住你了!

我完整统计了一下:武汉大学:7人;清华大学:4人;中央大学:4人;燕京大学:4人;中央政治学校大学部(与黄埔军校并列一文一武的学校):3人;西南联合大学:3人;重庆大学:3人;东北大学:2人;浙江大学/金陵大学/东吴大学/湖南大学/大夏大学:各1人。

是不是杠杠的?顶尖人才悉被纳入经济研究所。

西南联大有一所著名的经济研究所

西南联大有一所著名的经济研究所

他们的毕业论文从题目来看,既有理论高度,又有接地气的实际研究。研究范围涉及经济史、经济理论、国际经济、货币银行、工业经济、农业经济、经济统计7大门类,举几个论文题目:

西南联大有一所著名的经济研究所

西南联大有一所著名的经济研究所

王正宪的《重庆战时组别物价之研究》;文广益的《四川省农佃制度及其改革之途径》;

屠修德的《沙坪坝学生生活费的研究》;沈庆生的《战后国际货币本位问题之研究》;

杨叔进的《经济扩展与货币政策》;汪祥春的《利息理论的发展》;

藤维藻的《经济进步与经济变动中之农业与工业》。藤维藻先生大名鼎鼎,大家都知道吧?第六届(1943年)经济研究所毕业生,后任所长,南开大学校长,著名世界经济学家,现在的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大楼前立有他的塑像。

04战时(西南联大时期)经济研究所的研究工作成果累累,为战时及战后国家经济政策制定与建设贡献巨大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从建立起就树立用近代经济学研究方法研究中国经济,带着问题研究。除了继续战前的研究项目外,战时特别针对性地开始以下研究:

1、战时通货膨胀的研究:搜集战时实际资料开展经济调查,包括家庭收支、批发物价、零售物价、生产数量、工资与薪给、外汇汇价及黄金价格等,撰成

《物价继涨的经济学》。相关研究还有中国战时物价与生产,中国战时外汇问题,重庆金融市场等;

2、中国农业经济的研究:开展了中国之农业金融,战时粮食政策与粮食管制,川北米面之生产成本,中国土地利用等专题研究,都是通过实地调查,整理分析得出的成果;

3、战后经济建设的研究:带着战后经济建设关系国家前途的理念,提前着手研究,开展国际经济之重建与战后中国,战后中国经济问题研究,战后经济建设期中内外资金需求数额估计及其筹措方案等主要三个专题的研究工作,出版了《战后中国经济问题》一书;

4、中国经济史的研究:以中国棉纺织厂区位变更史和中国人口移植史二个专题为中心进行研究;

5、社会与文化问题研究:出版《中国文化诠释》《文化学概观》;

6、统计工作:编制指数有

《重庆市批发物价指数》,《重庆市公教人员、商人及地主与工人之生活费指数》

这里要着重说一下享誉全球的”南开指数“

1934年经济研究所将发行的《经济统计季刊》改名为《政治经济学报》,取消了统计附录创刊,将本所编制的各种指数,每年汇编成单行本出版,七七事变时出至第二期。到1944年5月改为《南开统计周报》,复校时停止。期间出版发行的南开指数专刊还有:《中国进出口物价物量及物价交易指数》,《华北批发物价指数》,《天津工人生活费指数》,《天津外汇指数》。《上海外汇指数》等。

从2003年开始南开大学连续17年发布“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简称“南开治理指数”,这是新时期的南开指数。

05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开创了中国经济”实证研究“的先河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秉持”知中国,服务中国“及”学术中国化“的理念,在方显廷的率领下,以

乡村工业和农村经济为核心,开展了大量而广泛的社会实地调查。有评价说: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是第一个私人的大规模开展社会调研的研究机构,其社会调查开“风气之先”,“不仅在国内独树一帜,在西方也产生很大的影响”。

形成了一个著名的群体:三四十年代以“何廉、方显廷、张纯明、毕相辉、陈振汉、吴颂先”等欧美留学生为主体的“南开经济学人”。

我忍不住要介绍下这位南开名师:方显廷。

有人把他比喻为一架不休止的机器,1929年从耶鲁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后,就来到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工作,此后十几年,他把全部身心贡献给了事业。

这个洋博士的治学准则并不唯西方马首是瞻,而是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际调查。他开展的第一个项目就是调查天津地毯工业,他率人走进天津地毯业的大小工厂、作坊和工人中间询查访问,详细了解生产组织、制度、发展沿革、生产状况、设备与技术、厂房和工人生活状况,获得大量翔实的原始资料,然后开始归纳整理和统计分析,常常通宵达旦,守着一台打字机,终日不停地打。那段时间,他放弃新婚假期,白天跑木斋图书馆,晚上还要在寒夜中多次为孩子盖被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坚持写作,他却乐趣无穷。

到1937年整整8年间,他坚持实地考察和统计与实证的方法,从天津工业调查研究入手,后推及河北、山东乡村工业、农业经济,进而又进行地方行政、地方政权、社会组织及文化等问题的研究。为搞明了经济现状历史背景及其发展演进,还着手中国经济史的研究。足迹遍及天津地毯业、棉纺织业、棉花运销业、制鞋业、粮食及磨坊业等工厂作坊,深入华北乡村工业如河北高阳县的织布业、宝坻县的手织工业等。

方显廷先后写出了众多著名的论文专著,代表作有:《天津地毯工业》。《中国工业化之统计分析》,《河北省之工业化与劳工》,《天津织布工业》,《中国之乡村工业》,《中国之粮食及磨坊业》,《华北乡村织布工业与商人雇主制度》,《由宝坻之手织工业观察工业制度之演变》,《中国之合作运动》,《天津棉花运销概况》,《中国之棉纺织业》等。

他不照搬西方经济学理论,而是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建立起一套纯熟的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方法。形成了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与众不同的研究特色与风气,延续至今,造就了几代著名经济学家。

本文内容参考:《南开逸事》《抗战烽火中的南开大学》及南开大学官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