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的“虎”式、“豹”式和“象”式坦克

希特勒的“虎”式、“豹”式和“象”式坦克

和许多当过几年兵的门外汉一样,阿道夫·希特勒对新式武器特别着迷。他在整场战争期间频繁干涉武器的设计工作,并且对干涉的结果过分自信。在1943 年新式坦克的研发过程中,希特勒的这个倾向表现得最为明显。希特勒确信,这些新式武器不仅可以帮助德国陆军的复苏,还将确保在库尔斯克夺取胜利。

1943 年夏季德国新式坦克的突然服役是对“坦克恐慌症”迟来的回应,1941 年夏,德国军人首次遭遇T-34 中型坦克和KV(克利缅特·伏罗希洛夫)重型坦克时,曾被这种恐慌所笼罩。不久之后,德国当时的三号(Pz.Kpfw III)和(Pz.Kpfw IV)四号中型坦克,逐步换装更强大的火炮并加厚装甲。到1942年夏季,四号坦克已经配备了足以击穿T-34 和KV 坦克装甲的长身管75 毫米火炮。因为三号坦克的炮塔太小,无法安装这样的火炮,所以在1943 年2月,它的底盘不再用于生产三号坦克,改为生产支援步兵的三号突击炮(StuG III)。虽然与坦克比较时相形见绌,但是三号突击炮在进攻中能为国防军的步兵提供必要的直接火力支援。除了这些突击炮,在“堡垒”行动中参战的德国部队仍然装备着432 辆长身管50 毫米炮的晚期型三号坦克;使用改进型弹药时,可以在500 米内击穿T-34 的前装甲。


希特勒的“虎”式、“豹”式和“象”式坦克


一辆“虎I”式重型坦克后面跟着轻得多的三号坦克

火炮升级后的四号G 型坦克是德国进攻库尔斯克时最常见的中型坦克,共有841 辆。它的性能和苏联的1943 年型T-34 基本相当。四号坦克的火炮威力更大,火控更出色,三人炮塔布局更合理,无线电设备也更好。而苏联T-34坦克的装甲和机动能力更加优秀。这两种坦克都具备在典型交战距离内击毁对手的能力,因此战斗的胜负更多地取决于战术、训练和战场环境,而不是技术指标。库尔斯克会战之前,三号和四号坦克都安装了侧面装甲裙板,以防被无所不在的苏联反坦克枪在近距离内击穿德国坦克薄弱的侧装甲。

早在1941年遭遇T-34 之前,德国已经着手研发一种用于突破的重型坦克。1942年秋季,这种坦克投入量产,命名为“虎Ⅰ”式(六号坦克)。“虎Ⅰ”配备一门威力巨大的88 毫米高射炮的改进型,加厚的装甲也足以抵御同时期苏联的坦克和反坦克炮,是1943 年战场上最致命的坦克。它能够在1000 米外击毁苏联的整个坦克编队,面对后者在同距离上的还击时能毫发无伤。举例来说,1943 年7 月5 至6 日两天里,第505 重装甲营的两个连总共击毁111 辆苏联坦克,自身仅损失三辆。15 针对“虎”式坦克,苏联人采取的战术是尽可能迅速地缩短距离,攻击它们装甲比较薄弱的侧面和后方。但这种战术实施起来难度很大,在整个“堡垒”行动期间,两个“虎”式坦克营在战斗中只损失不到十辆坦克,却摧毁了数以百计的苏联坦克。

然而,生产每一辆“虎”式坦克都需要耗费30 多万个工时,在整场战争期间它们只生产出1354 辆,还不到T-34 一个月的产量。生产“虎”式坦克消耗了大量本就捉襟见肘的各种资源,其实可以用于更大量地生产结构简单的坦克,就像苏联和美国所做的那样。另外,在1942—1943 年关键的冬季交战当中,希特勒宁可牺牲技术方面的突然性,也要命令当时尚不成熟的早期型“虎”式坦克参加战斗。屈指可数的几辆新式坦克,没能在斯大林格勒地域造成多大影响。更糟糕的是,1943 年1 月14 日,一辆“虎”式坦克在列宁格勒附近被红军缴获。

红军虽然已经注意到“虎”式坦克带来的致命威胁,但是来不及开发足以对付它的武器。像KV-85 重型坦克这样,第一批能够抗衡“虎”式的苏联坦克,直到库尔斯克会战结束之后才开始服役。在这段时间里,苏联投入使用的是一种重型自行火炮——SU-152(SU 是俄语中自行火炮samokhodnaiaustanovka的缩写)。1943 年1 月,苏联工程师仅用二十五天的时间,就将152 毫米野战炮嫁接到一种过时的坦克底盘上。这种新式武器立即投入批量生产,到1943年5 月,首批四个装备重型坦克杀手的团已经组建完毕,并立即开赴前线,起初每个团仅配备十二辆SU-152。接下来的战斗当中,SU-152 表现出足以摧毁德国“虎”式、“象”式和“豹”式等新型车辆的能力,于是得到了“猎兽人”(Zveroboi)的绰号。

苏联军人为SU-152 突击炮取的绰号是“猎兽人”(Zvierboi)

不过,库尔斯克会战期间,能够参加战斗的“虎”式坦克数量很少。瓦尔特·莫德尔的第九集团军只得到(第505 重装甲营的)两个连,每个连有十四辆坦克。在南线,冯·曼施泰因的南方集团军群下辖一支拥有四十五辆“虎”式坦克的独立部队,即第503 重装甲营,“大德意志”师和三个党卫队师还各有一个“虎”式坦克连,整个集团军群拥有102辆“虎”式坦克。

“虎”式坦克通常编组成特别的重型坦克部队,从未打算作为国防军的制式坦克。担任这一角色的是新型的五号坦克,或称“豹”式中型坦克,这种坦克就是为对付苏联的T-34 而生的。最初,德国打算生产一种T-34 的仿制品,不过后来,还是决定生产一种比T-34 更重、武器更强的坦克,作为击败红军的制胜武器。1943 年夏“豹”式坦克首次列装的时候,比同时代所有中型坦克都要重50% 以上,换做其他任何国家的陆军都会把它定义为一种重型坦克。

“豹”式坦克装备新型长身管75 毫米炮,可以击穿当时任何一种苏联坦克的装甲,而厚实的正面装甲足以抵御苏联的制式76.2毫米坦克炮。“豹”式坦克的战术弱点是侧装甲较为薄弱,另外,“豹”式坦克于1943 年春匆匆投入生产,多次遭遇新产品常见的严重缺陷。5 月刚刚服役,“豹”式坦克就暴露出发动机容易起火等机械故障。位于柏林附近的一个专门的工厂疯狂工作,在库尔斯克会战前重新组装和返修出厂了约200 辆“豹”式坦克。这些坦克编成两个营(第39 装甲团指挥的第51 和第52 装甲营),可是它的设计还是不够成熟。1943 年7 月的战斗刚刚进行了五天,“豹”式坦克就只剩下10 辆;有123 辆在战斗中被敌人毁伤,46 辆因机械故障而无法战斗。库尔斯克会战期间,“豹”式坦克在德国坦克乘员当中恶名昭彰,不过,随着设计逐渐成熟,到1944 年它已经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优秀的坦克。然而,像“虎”式坦克一样,“豹”式坦克的造价极其昂贵,操作也很复杂。在整场战争期间仅生产出5976 辆,只相当于苏联三个月的坦克产量。


希特勒的“虎”式、“豹”式和“象”式坦克


“象”式反坦克歼击车

“豹”式和“虎”式坦克后来都成为极为出色的武器,而1943 年出现的第三种新设计,即“象”式反坦克歼击车,却无法相提并论。这种古怪的设计也因出自费迪南·波尔舍博士之手,而被称为“费迪南”式或“波尔舍虎”式。“象”式反坦克歼击车的诞生之路,开始于一次失败的坦克设计竞标,亨舍尔的设计最终获胜并成为“虎Ⅰ”。后来,希特勒要求新型的“虎”式坦克配备一门身管更长(71倍口径)的88 毫米炮。然而,设计出可以容纳这种火炮的炮塔,却需要一个费时费力的漫长过程。为尽快满足这位独裁者的要求,这种长身管的88 毫米炮安装在固定式的装甲战斗室里面,从而诞生了一种使用波尔舍底盘的无炮塔式突击炮。

作为一种差强人意的即兴之作,“象”式反坦克歼击车充分反应了德国人的嗜好,他们不是集中资源,大批量生产性能平平但必不可少的武器,而是痴迷于少量超级武器带来的虚假优势。希特勒坚持要求“象”式歼击车及时投入库尔斯克会战,因此,有76 辆这种古怪的车辆装备到第653和第654重型坦克歼击营。另外,由于这种车辆的预定用途是在远距离摧毁敌装甲车辆,全重67 吨的“象”式并未配备任何机枪,面对使用近距离反坦克武器的苏联步兵时无法自卫。因此,“象”式只能远远待在战线后方的掩护射击阵地。

库尔斯克会战期间,一群红军战俘坐在一个排的德国“豹”式坦克附近

1943 年5 月,在施佩尔和古德里安的合力推动下,德国的坦克月产量达到988 辆这一新高度,其中包括300 辆“豹”式坦克。在这之后,由于“豹”式坦克的生产问题,产量再次下滑。1943 年7 月,库尔斯克地区的1866辆德国坦克中,只有347 辆是这种新式的神奇武器,主力仍然是旧式的三号和四号坦克。希特勒和蔡茨勒指望这些最近才服役的、不太可靠的武器能赢得技术优势。虽然进攻时间因反复生产和修理而一再推迟,但仍只有区区几百辆新式坦克能够参加“堡垒”行动,主要是不可靠的“豹”式。套用温斯顿·丘吉尔的那句名言:在人类战争的历史上,从没有如此大的期望被如此多的人寄托在如此少的东西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