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的核心是什麼?

五湖散人李清楓


中國文化的核心是個大命題。

宇宙萬物,表象至繁。

文明和文化的重要性就在於要從紛繁複雜的表象之中找到簡單的本質,即大道,然後就可以指導自己在萬事萬象之中的行為了。

即所謂“大道至簡、執簡馭繁”。

那麼,文明的靈魂和文化的核心究竟是什麼?

全世界所有文明的靈魂和文化的核心都是本原論,因為本原是萬物的終極存在和終極依據,是事物的統一具備、普遍聯繫和公允相關的存在。

古今中外的思想泰斗、學界精英、文化領袖、藝術大師和大科學家,畢其一生的終極追求就是打開萬物終極的大門。這條路浩瀚無垠、玄妙難測、滿眼虛妄、崎嶇不平、充滿奧義,他們卻無怨無悔、孜孜追求……

人類研究本原的歷史貫穿人類的哲學史,主宰人類的思想史,所有族群的本原研究史就是其文明史的靈魂和文化史的核心所在。

圖1 全世界所有文明的靈魂和文化的核心都是本原論

伏羲用太極本原論開啟華夏文明

文明的靈魂在文化,而非物質;

文化的核心在哲學,而非藝術;

哲學的焦點在本原,而非思辨。

要找到中國文化的核心,首先需要找到中華文明的源頭。

伏羲一畫開天、以一擬太極,創立先天八卦,開啟了華夏族群的原生文明,因此被尊為人文始祖,伏羲太極本原論就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所在。

由伏羲肇始的中華文明從古至今出現了對中國文化影響較大的太極、氣、易、道、德、理、心七大本原論。

伏羲把太極八卦作為記錄其文明思想和文化核心的符號載體。

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

太極圖是萬物內部存在著的本原——陰陽二氣的運行示意圖。

圖2 中華文明之源是伏羲創立的太極本原論


在中國文化之中,易、道、氣、一、和、中、天、德、理、心、太極、元氣、陽陽、五行、自然等名稱,其名不同,都“能指”萬物本原,“所指”各有其側重和差異。

神農、黃帝把元氣論拓展到了生命領域

全人類的知識寶庫之中,生命學大約佔到其總量的一半左右。

神農是最早研究本草生命學的三皇之一,傳承下來的有《神農本草經》。

五帝之首的黃帝軒轅氏與岐伯、雷公等人坐而論道,用元氣論奠基,構建起了中醫學奠基之作——《黃帝內經》。

圖3 黃帝與岐伯坐而論道的雕塑

從兩漢開始,直至明清兩代和民國學者都喜歡考據,然而考據來、考據去,其核心不是學術的真偽,而是是否有後人痕跡,只要有後人痕跡,就立論該書是偽作,進而不可信。

相反,《聖經》從公元前13世紀到公元3世紀,1500多年曆經40多個作者才有後來的模樣,只說這些作者都是由神啟示他們而作(中國有“好文乃天成,妙手偶得之”的說法)。

筆者認為,所有的人類文明都有傳承性,作為著作肇始者的名人,為了文化傳播用其名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只是考據是不是書名作者一人獨立完成,而不去甄別其學術真偽,不去偽存真,僅因考據作者有後人痕跡,進而全盤斷定著作真偽的考據方式不合理。

文王是易本原的集大成者

宇宙表象至繁,萬物大道至簡。

易,日月為易,陰陽也,變化、改變也。

《易》有兩個“三易”。

第一個“三易”是——“變易”、“簡易”、“不易”之說,從中可看出中國文化核心之理。

萬事萬物處在不斷的“變易”過程中,表象至繁,文化核心的使命就是將其中“不易”的本質,用“簡易”的語言抽象出來;大道至簡,有了至簡的大道,人們就可以執簡馭繁。

圖4 文王是易本原論的集大成者

第二個“三易”,是指《連山易》即《夏易》、《歸藏易》即《商易》與《周易》,《夏易》與《商易》消亡於東漢宮廷火災,《周易》是文王傳承《伏羲易》、《夏易》與《商易》後的集大成之作。

老子道本原是中國文化的巔峰之作

老子《道德經》揭示了:

①自然之奧(第62章:道者,萬物之奧);

②生命實相(第76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

③人事要害(第58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是中華文明的最高思想成就,是中國文化的巔峰之作。

就全人類而言,老子思想是全人類的巔峰所在,絕對可以“登泰山而小天下”。

太極、氣、元氣、一、易、道、和、陰陽等,均是中國文化給萬物本原起的名字。

太極=氣=元氣=一=易=道=和=陰陽=自然,這些名詞“能指”均是萬物的終極存在——本原,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之中,又各有其不同的“所指”。

孔子德本原偏離了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

孔子是儒家始祖,是對大中華文化圈影響最大的思想家。他“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論語》是其弟子整理孔子言行而成。孔子對先秦典籍的傳承居功至偉,但他也有根據儒家意識形態需求篡改先秦典籍之過,但總體來說還是功大於過。

作為執弟子禮、數次不遠千里請教老子、屬於老子親傳弟子之一的孔子,並未傳承老子的道本原,孔子認為道玄妙難測,微言大義,他轉而研究人類社會的倫理道德,傳承了周公旦“敬德保民”的德本原思想(《論語·八佾》子曰:“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自漢武帝接受董仲舒思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孔子被供入人文廟堂成為了“文聖”,中國學界呈儒顯道隱格局。

孔孟之道尊禮而貴德,主要訴求在“修齊治平”的政治功利;

老莊之道尊道而貴德,鄙視禮(老子第38章: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主要的訴求在“道法自然”的人文真理。

從邏輯上來看,道是本,德非本。道為德本,德唯道從。道才是終極依據。道為體,德為用。在道上為德,不在道上為不德(斯賓諾莎“德行即自我保存”)。

朱熹用理本原悍然否定氣本原

前朱熹時代,從儒家始祖孔子開始,都是對老子道本原即氣本原敬而遠之,認為道玄妙難測,研究範圍從至大無外的天地宇宙,到至小無內的不可見世界,微言大義,字字珠璣,儒家自認為搞不清楚,自己退而求其次,研究人類社會的倫理道德問題算了。

朱熹提出“理氣說”即理本原,悍然否定氣本原。

認為:“理在氣先。理產氣,並寓於氣中。”

本原是人類一切思想和文化的終極存在和終極依據,是邏輯的原點,本原出錯,自然就會失之毫釐,差之千里。因此,本原的邏輯體系一定要嚴謹。然而,朱熹“理氣說”的邏輯並不嚴謹。

既然“理在氣先”,理源於何處?理是何者所生?理是什麼?

“理產氣”,精神範疇的理如何產出有物質屬性的氣?“理產氣”的能量動力來自哪裡?

“並寓於氣中”,理在氣先,理未產出氣前,理寓於何處?

朱熹自己尚有“理氣一體說”,與“理氣說”自相矛盾:

“天下未有無理之氣,亦未有無氣之理。”

在氣先的理,不就是無氣之理嗎?

朱熹對後世學界影響極大,元明清三朝的科舉考試依據的四書五經範本就是朱熹所著,使中國文化從南宋開始,就偏離了氣本原的正確軌道,走向了理本原的歧途。

王陽明心本原屬於唯心論

心本原的創始人是陸九淵,他提出“吾心即宇宙”的心本原論。

王陽明是心本原論的集大成者,也是從16世紀開始,對大中華文化圈影響最大的思想家,而且他一生立功立德立言,成就冠絕有明一代。

因本文是在探究世界的真理,而“心”之一字,非指心臟實體——在中醫裡心臟實體為心包,“心”是指思想、感情。

朱熹的理本原和王陽明心本原均屬唯心論範疇,均是偽非真。

《尚書·大禹謨》曰:“人心惟危。”

人之心,與生俱來就有危機感、恐懼感和不安全感,這是人類一切行為的原動力之所在。

陽明四句偈“無善無噁心之體”立論為偽,“有善有惡”未發,與“無善無惡”發不了,不是一回事。剛出生的新生兒就會與孿生兄弟爭奶頭,這不正是“已發之惡”嗎?豈是“無善無惡”。

世界的真相是“一陰一陽之謂道”,王陽明卻“存善去惡是格物”,格物的目的是認知世界真相,世界真相是善惡共體,王陽明格來格去卻格出“存善去惡”的結果,豈不是偽?

其立論源自孔孟之“性善論”,但“善”是人類教化所推崇的目的,卻不是本原,本原是善惡共體。沒有了惡,何來善?

文喜有話說

2019.8.21.


文喜有話說


我們中國文化,在世界的文化系統中,談不上最為悠久,但我們的文化最有生命力。其他文化系統最終都變成了被征服者的文化,比如古希臘文化、古印度文化等。而中國文化,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和融合力,管你是哪裡的文化入侵中原文化,最終都會被中華文化所融合所同化。不管是來自西北的還是來自東北的異族,他們可能是軍事上的征服者,但最終都會變成融合於中華文化的被征服者。

五千年來,中華文化不絕如縷,他們從長江走來,從黃河走來,從潺潺小溪匯聚成大海,最終形成五千年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不僅是中國的,是亞洲的,它在亞洲形成了以儒家學說為紐帶的東亞文化圈。中國文化更是世界的。

那麼中華文化到底有什麼樣的特點,中華文化精神中到底有什麼樣的核心精神呢?

我覺得,談中國文化的特點不能離開中國的地理環境和社會結構。中國的地理環境相對比較封閉,屬於典型的農業社會。農業社會的人們,往往比較現實,因為我們看到“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有耕耘才會有收穫,這就是中華務實、不迷信精神的根源。所以說,我們中華文明是黃色的農業文明,農業文明的特點就是與大自然特別親近,形成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觀,同時也特別重視族群的關係,由此形成了安土重遷的文化精神,所以杜甫說,“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第二,中國文化是典型的家族本位。中國人特別講究親情,講究孝道。孔子所說的“仁者愛人”,其實這種愛是由近及遠的愛,是建立在血緣關係上的愛。人首先要愛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然後再愛別的親戚朋友等。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儒家的“五倫”,就是要人處理好這物種社會關係。在“五倫”中,君的關係比較特殊,中國文化中是把臣與君的關係,看成是類似於父子之間的關係的。

在這種建立在血緣關係基礎上的人際關係的基礎上,中國形成了強烈的家族宗親本位的文化。即使是國家與它所統治的區域,其實也是具有血緣關係的。統治者總是把自己的兒子等派往各地,建成一個諸侯國,諸侯國的國君再按照這樣的原則分封下去,最終落實到家和個人。所以中國形成了穩固的家國一體的理念,這也是中華文化中家國一體的愛國主義精神的根源。

這就像是顧炎武先生所說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們每個人都相信,“覆巢之下豈有完卵”的道理,有國才有家,所以在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總是愛國主義思想最為高漲的時候,總是中華民族的凝聚力達到最高點的時候,而中華民族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每一次都能將中國從苦難中救出來,並最終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大道。

好玩的國學認為,中華民族的核心精神,有以下幾條。正是這些與眾不同的精神,成就了中華民族的精神,也讓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而鳳凰涅槃。

第一是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就像林則徐說的那樣,我們每個人的血液都流淌著這樣一種信念:“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就像曹植所說的那樣,“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第二是以民為本的精神。商紂王覺得自己是上帝的兒子,而老百姓不值一文。但商紂王在周人兵臨城下的時候,也沒有人來救他。而周文王周武王認識到,“民之所欲,天必從之”。這是以民為本理念的根源。孔子說仁者愛人,要統治者實施“庶富教”,實現小康和大同世界,孟子說“民貴社稷次之君輕”,這些都是“民為邦本”的政治理念。而尚書中更是說,“民為邦本,本固邦寧”。

第三是高度重視道德修養。中華文化特別重視道德修養。不管是儒家還是道家,是墨家還是法家,都強調道德修養。儒家的理想人格聖人、道家的理想人格神人,都是具有高尚的道德修養的人。中國人相信人可以實現不朽嗎,但是必須要“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把立德作為人生不朽的第一要義。

第四是死了都要乾的積極進取的人生精神。這來自於《易經乾卦》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中國人講究只要幹不死,就往死裡幹,總有成功的一天,實在無法成功,那就只能是天命。但中國人更重視自我的努力,儒家說“盡人事待天命”,而道教說的更堅決,“我命在我不在天”,強調個人的努力。所以這就造就了中華民族異常勤勞的特點。

第五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包容精神。前面說的中華文化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同化力和包容力,就與這種寬容的精神有關。

第六是重視集而忽視個人。與西方的高度重視個人的自由和價值不同,中國人從來都認為,個人的利益應該在集體中實現,個人的價值離開了集體的價值就會變得沒有價值。西方人說不自由毋寧死,而我們中國人說見義勇為。也就是說,我們高度重視義與利之間的關係。所謂的見義勇為就是把義字放在第一位,把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第七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可不是折中主義,也不是和稀泥,更不是沒有原則,而是務實的現實的理性主義。我們做事情求的是不偏不倚。這在方法論上表現為過猶不及,在人際關係上,講究和諧之道。中國人比較少有那種迷狂,這也與中國人的中庸之道、和諧之道精神的滋潤有關。


好玩的國學


暫且不論中國文化的核心是什麼,就中國文化這一概念就存在各種觀點,在此文中關於中國文化的闡述,也僅僅是選取一家之言。1989年王文成在《中國文化中的亞文化及其分類》一文中提及,中國文化是指中華民族這一社會共同體經過五千多年的辛勤勞動和艱苦探索,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而中國傳統文化是以老子、孔子為為代表的儒道文化為主體,中國五千年曆史中延綿不斷的政治、經濟、思想、藝術等各類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的總和。從字面理解,似乎大同小異,然而從其實質來說,中國文化其涵義更為深遠,其囊括範圍更廣,簡而言之,中國文化包含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文化涵蓋人們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大而雜",推及其中某個,又覺得"精而巧"。有人說了解中國人應該先了解中國文化,要了解中國文化,就得了解其真正的思想內核,易中天在東南大學的一次演講中,就曾提到中國文化的思想內核,他認為在種種具體的文化方式之上,存在一個統率一切方式的總方式,這就是民族文化的"思想內核",而中國人的思想內核大體可以總結為"群體意識"。

西方文化的思想內核是個體意識,比如美國人權至上,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在學校考試成績不能公佈,寫的日記父母老師不能看,這都是侵犯隱私的,他們自由介紹是總會先說我是誰,其餘可酌情省略,而中國不是這樣的,我們小時候寫的日記週記老師家長隨便看,還有甚者,老師強行要求上交日記以表達對學生生活心理健康的關愛。我們做很多事情明明只是為了自己,可我們從小被教育的是讀書是為了奉獻社會、報效祖國,我們每次開學自我介紹的時候,都需要一大堆名詞來給自己做一個附加說明。

中國人是不能脫離群體而生存的,而家庭是中國社會最小、最基本、最不可分割的單位,一箇中國人的所有行為都與他所屬的這個家庭息息相關,比如古時候科舉考試金榜題名了,那叫光宗耀祖,如果不幸下獄,也叫家門不幸,中國人的一生都在一個集體與另一個集體之間轉換或者交錯,而我們從未脫離過群體,而且中國人有一種文化衝動,常常要把非血緣關係泛化或者轉化為血緣關係,我們習慣較為親近的人際關係,同一個老師的學生叫師哥師姐,就算只是同校也要叫學長學姐,同寢室或者關係好的人叫兄弟或者姐妹,我們也習慣融入一個又一個的團體,習慣以某個團體的一員來標榜自己:我是某某大學的,我是某某專業的,我是某省的,我是某單位的等等,不勝枚舉。

我們的文化也來源於這種群體意識,中國文化的形成發展流變都與此思想內核緊密聯繫在一起。舉幾個例子,中國的飲食文化是其中代表,我們中國人喜歡吃團圓飯,人多熱鬧,一大桌子菜,一人一雙筷子,吃著同樣的食物,分享的也是同樣的生活瑣事。中國的菜大多都是搭配著的,並不是像西方一人一份牛排一份沙拉就足矣,如果讓你一人吃一盤宮保雞丁也許你會樂意,但如果讓你一人喝一碗紫菜蛋花湯呢?這頓飯必然吃得十分憋屈,所以中國人不管是下館子還是家裡做菜,都講究一個搭配,葷素搭配、冷熱搭配、菜湯搭配等等,我們會照顧到整個飯局的人,愛吃與不愛吃的都有考慮。再比如中國的文學創作,屈原投江是因為國家被滅,他的愛國情懷不允許他苟活於世,他願以死明志。文天祥的"一片丹心",岳飛的"精忠報國",這都典型的集體主義戰勝個人主義的例子,若是還覺得有些牽強,就說我國的四大名著,《西遊記》師徒四人齊心協力方能取得真經,《水滸傳》梁山好漢也湊齊了一百零八個才唬的朝廷寢食難安,《三國演義》雖天下三分講的也是一個團隊想滅掉另一個團隊統一天下的合作精神,《紅樓夢》整本書都在將賈府內人與人的來往關係娓娓道來,這就是中國人的文化,一日三餐如此,我們日復一日的生活工作也是如此,我們的一言一行早已將這種群體意識融入其中。


一往文學


🌹愛國主義——中華文化的核心!

📒朋友,我們常聽人說:“葉落歸根”。無論你是天涯海角,還是浪跡四海,最終都要“葉落歸根”。葉落,是指離世;歸根,係指故土祖國。最終還是回家回國。這就是中華文化的核心所致——愛國!

📔朋友,約五千年的時候,炎帝和黃帝為什麼聯合?為什麼歷經艱難打敗東方的蚩尤部落?目的就是保衛“家園”,使部落成員有個生產繁衍的平安環境(那時沒有“國”的概念)。但炎黃奠定了誓死保衛家園的“愛國”基礎,傳承後人至今。

📒網友們,我們都知道“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還有“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這些情繫故土的樸實話語,飽含著中華文化的“家國情懷”!

📔朋友,正是由於對中華文化核心的認同,我們民族總是能夠:以國家大計為要,化分為合、化亂為治;拋棄前嫌,重歸統一。使分裂為團結;變個體為整體。這就是我們中華文化核心所產生的凝聚力、向心力!

📒屈原為什麼發出“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就是憂國惜民,最終以身殉國。

📔北宋范仲淹為什麼發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諸葛亮為什麼“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就是中華文化的核心——愛國情懷所致。

📒我們的民族英雄和賢達志士不斷地呼喊出誓言:“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為了新中國,前進”;“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敢於去死,就怕不死”……所有這些,都體現著中華文化的核心——關心江山社稷,維護民族獨立,為“報國”而英勇獻身的精神品格。這種精神是我們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結晶,代代傳承,永續發展,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的愛國情懷。

📔愛國主義——中華文化的核心!愛自己的祖國——公民的人格底線!





笑看東籬


中華文化的核心是什麼?

一、儒家。

親親之愛:父母有慈、兒女有孝,兄長有愛、弟妹有敬,丈夫有情、妻子有義。

勤奮好學,樂觀向上。自強不息

湯武革命,誅殺暴君。【孔子此言,導致中國改朝換代頻繁。每次改朝換代,人口減半。】

儒家還主張立法為民,司法獨立,疑罪從無,不罪無辜。孔子可謂人類法治思想的鼻祖。

二、道家。

順應天道。日月星辰,人類萬物皆循道而生,循道而終。

三、法家。

幫君主馴奴才。

韓非子謂之:從主之法,順主之為,專心於事主者,為忠臣。寡聞從令。

韓非子還提出了三綱理論: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順則天下治,三者逆則天下亂,此天下之常道也。

韓非子甚至提出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主而誅臣,焉有過!

法家主張法律體現君主的意志。君主牢牢鉗制刑法。寧枉勿縱。夷族連坐。

法家是法治的頭號死敵。

四、鬼谷學派。

鄙人把鬼谷學派總結為兩個字——揣摩。我上小學的兒子總結為讀心術。即揣摩君主心理,拍君主馬屁。

五、墨家。

存天志,滅人慾。墨子認為慾望是萬惡之源,主張扼殺人的一切慾望和精神需求。

六、楊家。


【圖中是楊朱第70代後人】

楊朱學派的核心思想是重生貴己。自己最尊貴。珍愛自己的身體和生命。主張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奉天下於一身,與取也。人人不拔一毛,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也。

一毛不拔是對楊朱思想的高度概括。

一個人的權益相當於人體之一毛,全體13億中國人相當於整個身體。全體人民的利益是由一個個人權益組成。若可以損害某一人的利益,就可以損害每一個人的個人利益。最終損害的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利益。

兩千多年後的德國皇帝威廉一世,便是楊子的超級粉絲。在德國國家工程的拆遷過程中,遇到了一個的釘子戶。拆掉這個釘子戶的磨坊之後,該農夫一紙訴狀,將皇帝告上法庭,要求其重建祖上留下的遺產。最後,威廉一世不但重新修建了農夫的磨坊。還給後世留下了擲地有聲的名言:“即使是農夫最破敗的茅屋,也是他的城堡。風能進,雨能進,國王的軍隊不能進。”

一個農夫的茅屋在整個國家來說,相當於人體之一毛。只有人人不拔一毛,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才能大治,社會才能進步,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楊朱學派


中國文化沒有核心。

通常我們所謂的中國文化,按照中國傳統文化來說,從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為首頁,當時儒家、法家、墨家、陰陽家林林總總,雖然秦國以法家而成霸業一統中國,之後焚書坑儒搞了個政治正確,但漢朝又搞了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法家一家獨大到儒家獨尊,這個過程也不過百年,到三國時期兵家和縱橫家大行其道,兩晉南北朝又崇尚玄學,也即是道家,隋唐時期道家佛家交相輝映,在之後宋元明清就更是異彩紛呈。

我們縱向來看,儒釋道三家在中國始終是主旋律,三種文化你方唱罷我登場。

大多數人認為儒家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核心,這個有道理,因為儒家的“仁”“和為貴”“中庸”以及“天行健”“厚德載物”等思想始終在歷朝歷代充當道德輿論的圭臬。

然而這一大堆思想,那個才是核心嘞?


另類文史


華夏的本是什麼呢?道為體,儒為用,法為術。道儒法三家同源一體。何為至道,這就是華夏的至道,大道,大學。

要正本,務必就要廢國學這個概念,驅逐依附在國學這個概念而寄生的夷狄胡教和其他雞零狗碎的破爛。重新起個名字,現在先暫定為華夏學,國學一詞和它所代表的東西,以後勢必會被撥亂反正滌除掉。從人們被汙染很久的腦子裡,一併的滌除掉。

華夏的源,則在先秦諸子。主要是先秦諸子之學。道家,是黃帝老子莊子。儒家,是孔子孟子荀子。法家,是管子商君韓非子。

道對應體,儒對應用,法對應術,兵對應存。這樣,整個華夏道術體系,才完備。


至道陳陽


中國傳統文化特徵一個字形容:家。窮則獨善其身,能則獨親其親,達則兼濟天下。詳細可以分為家、親、國、天下四個層次。

按照梁漱溟先生的意見,中國文化主要有四個特徵:以下是湯之銘整理梁老師觀點。

一、地大物博人口眾多。

二、三千年來多次民族融合形成漢族。其中漢字和漢語言在傳承中起重要作用。

三、歷史長久,眾多英雄和姦佞小人,給後代啟發。

第四為不明顯的特徵,中國傳統中,知識經濟軍事政治都是中國文化的短處,但是卻延綿不絕。

第五、中國文化早熟。在春秋戰國時期形成、文化二千多年來停滯不前,社會二千多年進步不大。

第六、世俗社會,中國是恭禧發財升官的社會,沒有任何一種信仰和宗教佔據主流。

第七、家第一,親戚鄰裡朋友同事是第二重社會生活。即本人在主題中總結的窮能生活。

第八、中國的學術、發明和技術發展,和科學不存在聯繫,科學水平低下包括中醫學。只有技術無科學。

第九、民主自由平等等現代政治學觀念沒有形成。中國政治法治化文官化和民主化進程在宋朝滅亡後中斷。

第十、鄉村中道德氣氛特重。重道德,少宗教。

第十一、國家類型屬於家國天下、一方面具有天下性另一面具有國家性,家天下則合久必分循環治亂而無真正進步與革命。不屬於普通的封建國家。

第十二、無士兵的文化,只有流氓當兵兵匪不分,軍民敵對仇視。普通有兵文化存在專業為士兵貴族浪人武士,形成階級和尚武學傳承。或者如未開化蠻族兵民合一,全民皆兵,如二戰蘇聯、蒙古早期、洪秀全匪亂。

第十三、孝子賢孫文化。孝在中國文化上作用至大地位至高,以孔丘代表。

第十四、不合作人士的隱士文化。

總之、上述文化核心是家、親、國、天下。家排在首位。

中國傳統文化基礎是社會生產農村自給自足的家庭化,現代和當代社會是社會生產工業化電氣化,現代人活著更多的依賴社會分工合作形成組織,更多的有組織的社會化行為從而形成社會性的文化。人類是學習能力最強的動物,幾百年以後,在全球,政治經濟文化將有融合趨同的趨勢。


湯之銘


中國人的世界觀,道法自然。中國人信過鬼神,敬奉上天,但在天之上,抽象出了一個規律性的道,而道之上,有一個管總的東西,它不是人格化的神,上帝。而是這世界的本源,自然。在自然之下,天,地,人稱為三才,天大,地大,人亦大,三才並列。因此,中國人沒有原罪的負擔,一切努力不是為了自我救贖,而是無限接近自然,去踐行道的法則,做一個世界的拯救者。

中國人的價值觀。最著名的是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四句話雖出自宋人張載之口,然而其意趣可追溯到《易傳》乾坤二卦的精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種價值觀是與中國人的世界觀相呼應的,因此,五千年劫波渡盡,在歷史的沉淪中,總有那麼一批人,從血泊中站起,踐行著這樣的價值觀,從而成為這個民族重新崛起的脊樑。

中國人的人生觀。中國人的人生觀從來不是以個人為中心的,而是以家庭為中心。這種人生觀使中國社會有了穩固的基礎,因為從生物學角度講,人從出生到自食其力,需要十幾年的時間,從喪失勞動能力到自然死亡又需要十幾年時間,因此,一個人是很難獨立成活的,而一個家庭卻可以完成撫育成長養老送終的責任,成為一個自循環體。所以說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為了使家庭成為一個整體,中國人在家庭內確立了一對很重要的觀念,孝慈,上慈,完成子女的撫育成長,下孝,完成長輩的養老送終。而個人不足以成為一個細胞,它不能完成自循環,更不能分裂出新的細胞。在這樣的人生觀下,中國人衍生出強烈的公私觀念,漢字中公私兩字生動的展示了這種人生觀,自環者謂之私,背私者謂之公。私是象形字,象一條可憐的捲曲的蚯蚓,公是會意字,捨己為人,大公無私是中國人倡導了幾千年的人生觀。

有了這三觀做中國文化的內核,有仁義禮智信五種普世價值做為中國文化的外延,成為中國文化生生不息的根本動因。(原創作品,不得抄襲)


梅里一了



很有興趣回答這個問題。不得不說這是一道難題。之所以難是因為針對這個問題有各種大師、專家級別的多種論調,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很難判斷究竟哪種回答更準確。而我一介草民,回答這樣的問題多少有點誠惶誠恐,那又如何?

我理解的中國文化主要包含兩大部分,一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二是繼往開來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其中中華傳統文化是根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發展。

探尋中國文化的核心,很容易與具體文化表現和文化派別混為一談。文化的概念顧名思義就是“以文化之”,是指人類對“美好”的追求,即從美好的願望出發,經過追求的實際行動,最後得到美好的結果。所以說,文化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而文化註定以人的參與為載體,那麼文化的核心必然要歸結到人的思想層面,即思想文化。而思想文化的源泉和精髓自然便是文化的核心理念。

中國人的思想文化的源泉有著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發展的底蘊,受傳統的以儒家、道家和法家為代表的諸子百家思想影響,經過中華民族千百年來飽受苦難,不屈不撓,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的磨練,中華兒女自覺形成了家國情懷。所以,中國文化的核心必然是世代中國人的“家國理念”。

中國文化的家國核心理念是以華夏文明為基礎,以漢文化為代表,充分整合全國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它包含著全體中國人深厚的骨氣和底氣,它承載著全體中國人的驕傲,它是我們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和動力。諸如“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精忠報國”的愛國情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捨生取義”的犧牲精神,“革故鼎新”的創新思想,“扶危濟困”的公德意識,“國而忘家,公而忘私”的價值理念等,一直是中華民族奮發進取的精神動力。此外,“天人合一”、“天下為公”的社會理想,“以人為本”、“民惟邦本”的治國理念,“載舟覆舟”、“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止戈為武”、“協和萬邦”的和平思想,“與人為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處世之道,“儒法並用”、“德刑相輔”的治理思想,“和為貴”、“和而不同”的東方智慧,一直是中華民族治國理政的思想淵源。甚至,我們正努力建設的小康社會的“小康”這個概念,也是出自《禮記·禮運》,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追求的理想社會狀態。

不得不說,以家國情懷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體現著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生產生活中形成和傳承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家國核心理念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這個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可以概括為: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建功立業。這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

家國情懷,家國理念不僅有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傳承,而且我們革命時期的紅色文化,繼往開來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都同樣以家國理念為核心,同樣體現著家國情懷。無論是革命時期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抗聯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還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雷鋒精神、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還有當代的航天精神、北京奧運精神、抗震救災精神,這些富有時代特徵、民族特色的寶貴財富,無一不是家國情懷的再生再造、凝聚和昇華。

脫胎於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家國情懷,家國理念作為中國文化的核心,不僅是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文化方向,同時也是我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推進文化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文化自信。我們文化自信的明顯特徵是我們有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有著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及社會主義榮辱觀。在短短几十年的社會主義實踐中,我們創造了中國道路、中國模式、中國奇蹟,這已充分證明了中國文化,家國情懷無比強大的生命力。

所以,身為中國人沒有理由不自豪,沒有理由不自信,更沒有理由不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