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和王洛宾的“忘年恋”:在错的时间里遇到了对的人

三毛,一位走过撒哈拉沙漠的文艺女神;王洛宾,一位天山脚下唱着情歌看夕阳的歌王。

因为一次“万里迢迢”的探望,1990年,三毛与王洛宾,谱写了一支有始无终的跨世恋曲。

三毛和王洛宾的“忘年恋”:在错的时间里遇到了对的人

三毛

1991年,三毛在台北自缢去世,这成了她最后一段生命时光的绝响;而王洛宾,在这之后数年间,则被不断问到有关于三毛的种种,这成了他避之不及,一戳即痛的内心悲怆。

由于世人偏爱传奇故事,人们便常以“旷世绝恋”,来重述“文艺女神”三毛与“西部歌王”王洛宾之间有缘无份故事。三毛的朋友评价说,这是一段“恩怨情仇”;三毛的姐姐则表示,“这是长晚辈间的感情传递,只是三毛对长辈表达爱的方式不同”而已。

究竟孰是孰非?感情之事偏偏最不易求证。

三毛和王洛宾的“忘年恋”:在错的时间里遇到了对的人

王洛宾

“文艺女神”对“西部歌王”怦然心动

三毛在小时候就喜欢王洛宾的歌,像《青春舞曲》《达坂城的姑娘》《半个月亮爬上来》等等,她都耳熟能详。而三毛最终决定去探望儿时歌声背后的那个人这件事情,还要从一个故事讲起。

1989年,香港女作家夏婕在前往新疆访问过王洛宾后,在《台湾日报》发表了三篇《王洛宾老人的故事》,很受读者欢迎。

三毛感动于这样的故事:每天黄昏,他都坐在门前看夕阳;天黑后,总要对着悬在古旧墙壁上的太太遗像,弹一首曲子给她听

她说:“这个老人太凄凉太可爱了!我要写信安慰他,我恨不得立刻飞到新疆去看望他!”

于是,三毛向夏婕要了王洛宾的地址。

1990年4月,三毛参加了台湾的一个旅行团,赴敦煌、吐鲁番游览。16日,旅行团为搭乘返程航班在乌鲁木齐短暂停留。午后,她请假离队,以转交《明道文艺》主编委托代送稿酬的名义,只身一人循着地址找到了王洛宾的家。

此时77岁的王洛宾,对47岁的三毛知之甚少,只听说过她是台湾著名作家,但是到底写了些什么书,他一本也没看过。不过出于礼貌,他还是热情地接待了三毛。这次的相见与交流,在惬意的气氛中进行,他们“谈得很投机”。

三毛和王洛宾向对方聊了自己的经历和创作。三毛为王洛宾演唱了自己作词的《橄榄树》,王洛宾则为三毛唱起了他在狱中创作的作品《高高的白杨树》。当唱到“孤坟上铺满了丁香,我的胡须铺满了胸膛”时,三毛哭了。

三毛和王洛宾的“忘年恋”:在错的时间里遇到了对的人

对于三毛的初次造访,王洛宾记忆深刻。他以动情的笔触,记下了这次的相见:

“是谁在敲门,声音那样轻,像是怕惊动主人。打开房门顿吃一惊,原来是一位女牛仔。模样真迷人——镶金边的腰带,大方格的长裙,头上裹着一块大花巾,只露着滴溜溜的一双大眼睛。”

“我把客人引进客厅,端水返回时,她正摘下礼帽,打开花巾,对着钢琴上的镜子一甩头,弯卷的髮发披满了肩头,简直是神话中的仙女动作。”

王洛宾评价三毛:“真是一个热情、开朗、洒脱、无羁的女人!”

第二天晚上,王洛宾到宾馆为三毛送行。当他向服务员询问三毛时,惊动了宾馆上下的人。原来,三毛登记住宿的证件上使用的名字是她的本名陈平,这没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如今王洛宾突然到访说要找三毛,顿时引起轰动。

男女服务员奔走相告,抱来一大堆三毛在大陆出版的书,请她签名,王洛宾这才得知,三毛的影响力原来如此之大。

面对来自粉丝们突如其来的冲击,二人再没机会静静倾谈。分别时三毛告诉王洛宾:“9月份我一定再来看望您,请给我写信。”4月27日,在三毛离开乌鲁木齐仅9天后,她反倒先给王洛宾寄来了第一封信。

在信中,她把两人的这次相识看作是不可抗拒的天意,而且她也不认为彼此之间有年龄上的界限,并率性地宣言:你无法要求我不爱你!

这是三毛一生中,在丈夫荷西故世后的唯一一次心动。她那时岂会料到,自己的此番主动示爱,竟会无疾而终!

三毛和王洛宾的“忘年恋”:在错的时间里遇到了对的人

三毛第一次见王洛宾

滚滚红尘中难有静好的二人世界

回到台湾后,三毛将自己与王洛宾的相见和谈话,整理成《西北民歌之父王洛宾一鞭钟情》和《在那遥远的地方找到了原作者》二文,分别在台湾报纸和新加坡《联合早报》上发表,引起了巨大反响;王洛宾则应大陆媒体之邀,写下《海峡来客》和《回访》两篇短文,在《团结报》上刊登。

此后3个多月的时间,两人共写了10余封往来信。面对三毛无遮无拦,跃然纸上的炽热感情,作为写过无数情歌的艺术大师,王洛宾绝不是不解风情之人。相反,正是三毛的率真与坦诚,让他已经死水一潭的心湖又泛起涟漪,但横亘在两人之间的现实又令他惴惴不安。

三思之后,他主动写信给三毛,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彷徨:萧伯纳有一把破旧的雨伞,早已失去了雨伞的作用,但他出门依然带着它,把它当作拐杖用。

王洛宾在信里不无忧伤地自嘲,“我就像萧伯纳那把破旧的雨伞”。

之后,王洛宾渐渐地减少了给三毛写信的次数。为此,三毛多次匆匆来信,嗔怪他:“你好残忍,让我失去了生活的拐杖!”

1990年8月,三毛在北京为电影《滚滚红尘》补写旁白。工作结束后,她搭乘飞机于23日傍晚抵达乌鲁木齐。王洛宾穿着精致的西装,打着领带,走到机舱口迎接三毛。三毛与王洛宾并肩缓缓步下舷梯,接受了10多名男女少年献上的献花。

三毛和王洛宾的“忘年恋”:在错的时间里遇到了对的人

如此隆重的欢迎仪式,使三毛大感意外。后来她才知道,当时的一个电视摄制组,正在筹划拍摄一部反映王洛宾音乐生涯的纪实性电视片。听说三毛要来,特意策划了这段欢迎的情节,以壮声势。

但此事并没有先期告知三毛,这多少令她有点儿别扭。

到了乌鲁木齐市区之后,三毛住进了王洛宾家,后者也早已为她准备好一间住房,有床,有书桌,还有台灯。

三毛穿上她在尼泊尔旅行时专门定做的一套十分精美的藏族衣裙,学起《在那遥远的地方》歌中女主角卓玛的打扮。她还和王洛宾各骑一辆脚踏车,奔走于乌鲁木齐街头,进出百货公司、瓜果摊、菜市场,买菜做饭给王洛宾吃。

只不过,三毛原以为只属于两个人的宁静生活,却时常会被王洛宾要参加拍摄的电视记录片摄制工作打断。摄制组一会儿把他拉出去拍外景,一会了又要到寓所来实拍,有时还要拉上三毛配合演一出“好戏”……

后来三毛病了,王洛宾请来医生为她诊治。因担心三毛会感到孤单和不便,他又雇请了一个女孩来照顾她的起居,直至病愈。虽然尽着主人的责任,热情接待着三毛,但他始终未来得及细品她的此番来意,以及她对自己深沉的爱意。

9月7日凌晨,三毛带着那只原本盛满衣物的手提箱离开了,王洛宾在机场与她告别。

12月11号,这一天是三毛最后一次给王洛宾写信,告知他自己已与一位英国老友订婚,并感谢王洛宾曾经的招待。

事实上,三毛并没有跟任何人订婚。

三毛和王洛宾的“忘年恋”:在错的时间里遇到了对的人

把等待写成寄给逝者的恋歌

1991年1月5日凌晨,王洛宾从收音机里,听到了三毛自杀身亡的消息,仿佛一个晴天霹雳,令他悲痛不已。

此后一段时间里,他开始整瓶整瓶地喝酒,麻醉自己的神经。

在他家门厅的前台上,摆放着一张三毛的照片,还有三毛临走前剪下的,留存在乐谱本内,用白绢包起来的一缕秀发。

王洛宾始终觉得自己是愧对三毛的,更有负于三毛的。

三毛和王洛宾的“忘年恋”:在错的时间里遇到了对的人

三毛写给王洛宾原信

必须承认,三毛是吸引他的。作为一个写出那么多情歌的西部歌王,他本不该是一个缺乏勇气去爱的人。但是考虑到自己已年近八旬,同三毛之间有着30岁的年龄差距,再加上囿于子女、舆论等方面的考虑,面对三毛主动给出的一份爱情,他心有所动又惴惴不安。

彷徨之后,他留给自己的只有等待。而等待,成了王洛宾生平所写最后一首情歌的主题,它的副题是“寄给死者的恋歌”:

你曾在橄榄树下等待又等待,我却在遥远的地方徘徊再徘徊,人生本是一场迷藏的梦,请莫对我责怪。

为把遗憾续回来,我也去等待,每当月圆时,对着那橄榄树独自膜拜。

你永远不再来,我永远在等待,等待等待, 等待等待,越等待,我心中越爱。

三毛和王洛宾的“忘年恋”:在错的时间里遇到了对的人

1996年3月14日,一代歌王王洛宾驾鹤西去,享年83岁。但愿在另一个世界里,爱或等待,无论对于他,还是对于三毛来说,都不再是需要伴着痛苦而刻意隐忍的难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