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都天京後,為何北王韋昌輝很少帶兵打仗?是軍事不行嗎

1852年9月,天地會出身的悍將羅大剛率2000精兵殺進永安,奪取軍興以來攻佔之第一座城市,其意義非同凡響。同年12月,天王洪秀全在永安進行分封建制,初步建立政權。《封五王詔》曰:“封楊秀清東王九千歲,轄東方各國;封蕭朝貴西王八千歲,轄西方各國;封馮雲山南王千歲,轄南方各國;封韋昌輝北王六千歲,轄北方各國;封石達開翼王五千歲,羽翼天朝。以上所封之王,俱受東王節制。”此為首義五大王。永安冊封之王,含金量沒得說,遠非日後濫封之諸侯可比,是真正的“王”。不知大夥有發現不,西王、南王早逝,翼王石達開戰功赫赫,而北王韋昌輝定都天京後就很少外出打仗,貌似被邊緣化,是他不行嗎?

定都天京後,為何北王韋昌輝很少帶兵打仗?是軍事不行嗎

永安首義五大王之含金量高,這點毫無疑問,北王韋昌輝之能力應該也不差,否則豈能混得這麼好。韋昌輝,廣西桂平人,與楊秀清同飲尋江水,同砍十萬大山之柴火,是鐵桿老鄉,如假包換。金田起義時,韋昌輝帶來2000兵馬,再加上之前他投入之鉅額資金,這奠定了他在太平天國中之地位。起義後,韋昌輝便獨立領軍作戰,在廣西轉戰期間,屢立戰功,蔡村江之戰、中平之戰、獨鰲山之戰、官村之戰、永安突圍戰等,都是奮力拼殺在第一線,與蕭朝貴、羅大剛並稱早期軍事“三駕馬車”。李秀成在《自述書》評價:“見機靈變之急才足有”可知,韋昌輝還是很厲害的。要知道,李秀成評價諸王都是不留情面,若是不行,就直接說,毫不遮掩。例如,李秀成評價秦日綱:“並沒什麼才情”;評價洪仁發、洪仁達兩位草包,“既無算計,又無才情”,絲毫不給面子。

定都天京後,為何北王韋昌輝很少帶兵打仗?是軍事不行嗎

從今天起義後韋昌輝所參與之軍事行動以及李秀成對他的評價來看,北王確實很有料,是貨真價實、如假包換的“王爺”,冊封“首義五王”當之無愧。太平天國早期,雖說缺點不少,但在賞罰方面還是做得比較好,能夠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力,從而調動團隊成員之積極性,將蛋糕做大做強。王朝創業之初,若想提高地位,樹立威望,最好的方式就是上戰場,指揮千軍萬馬,衝鋒陷陣,立下赫赫戰功。道理簡單,創業之初,軍事鬥爭是第一位,其他雜事、瑣事,統統要讓路。韋昌輝,北王六千歲,地位顯赫,軍事水平也高,在太平天國急需軍事人才之時,理應披掛上陣,統帥千軍萬馬。然而,定都天京後,韋昌輝基本一直呆在首都,很少外出領兵作戰(後來去江西,因為楊秀清已經找不出其他人去了)。這是為何呢?

定都天京後,為何北王韋昌輝很少帶兵打仗?是軍事不行嗎

其一、韋昌輝是“軍師”,主要負責政務,執掌天國核心機密

南王馮雲山給太平天國設計出一套特殊政體,名為“軍師負責制”,將國家權力分散到“軍師”之手,軍師相當於秦漢時期的丞相,位高權重;天王則是國家虛位元首,臨朝不理政,沒實權,也沒直屬部隊,只是象徵性存在。那麼,誰才是軍師呢?本來只是馮雲山一人,可楊秀清、蕭朝貴這兩傢伙半路出家,玩起“跳大神”,分別取得“天父傳言”、“天兄傳言”之資格,也位列軍師,且楊秀清還是左輔正軍師,是老大。為了制衡楊秀清、蕭朝貴,洪、馮又將韋昌輝拉進軍師行列,從而形成楊、蕭、封、韋四大軍師並列之局面。蕭、馮半路被清軍炮擊而亡,僅剩下楊、韋兩位軍師。定都天京後,政務繁忙,韋昌輝理應留下來協助楊秀清處理,誰讓他也是軍師呢。當然,韋昌輝不是正軍師,而是副軍師,地位還是低於楊一等。可以說,韋昌輝忙於政務,沒時間帶兵。

定都天京後,為何北王韋昌輝很少帶兵打仗?是軍事不行嗎

其二、“江南大營”、“江北大營”圍攻天京,而北殿則承擔京師衛戍重任

1853年3月,太平軍殺進南京,改名天京,將其作為首都,正式建立起與清王朝相對峙之農民革命政權。不久,向榮、張國樑率1.7萬八旗、綠營趕到南京城東,在孝陵衛、紫金山一帶紮下大營,是為“江南大營”。欽差大臣琦善、陳金綬、勝保率萬餘清軍抵達揚州,組建“江北大營”。兩座大營從東、北兩面同時威脅天京安全,並阻止太平軍東征蘇常、北伐中原。八旗、綠營雖然不行,但向榮、張國樑彪悍無敵,麾下直屬部隊也能征慣戰,在廣西就讓太平軍吃了不少苦頭;大營“紅單船”往來江面,經常截斷糧道,給天京造成不小壓力。北伐、西征後,天京衛戍重任由北殿負責,韋昌輝總理軍務,防備兩大營,確保核心地帶安全。所以,韋昌輝無法抽身,不能外出,只能鎮守天京,確保大本營安全。

定都天京後,為何北王韋昌輝很少帶兵打仗?是軍事不行嗎

其三、楊秀清權力慾望強烈,壓制韋昌輝,不想讓其有超越自己之機會

忙於政務、確保天京安全,使得韋昌輝沒時間、沒精力外出。然而,這不是主要原因,因為政務很快就被東殿壟斷,自己很難插手;天京衛戍重任,也由北殿轉到翼殿,由石達開負責。那麼,真正北王讓韋昌輝無法外出帶兵作戰之原因是什麼呢?很簡單,楊秀清權力慾望強烈,處處壓制韋昌輝,不想他有超越或者威脅自己地位之機會。定都天京後,由於西征戰事吃緊,韋昌輝兩次掛帥出征,可還沒成行,就被楊秀清給換了,第一次是弟弟韋俊,第二次是秦日綱,搞得北王相當憋屈與無奈。蕭、馮相繼陣亡,僅剩下楊、韋兩位軍師,而楊權力慾望強,彼此之間的矛盾是可想而知。要知道,韋昌輝可是經常無故被“杖責”,有時被打得好幾天都下不了床,受盡了屈辱。試想,若是北王外出作戰,立下戰功,對楊秀清能不是威脅嗎?東王怎會容忍別人挑戰自己權威呢。

定都天京後,為何北王韋昌輝很少帶兵打仗?是軍事不行嗎

綜上所述,北王韋昌輝軍事能力強,思維敏捷,“見機靈變之急才足有”,是貨真價實的王爺。然而,由於蕭、馮過早陣亡,韋昌輝一躍而成僅次於楊秀清之實力派二號人物,這注定了他少有外出領兵作戰之機會。楊秀清壓制韋昌輝,也不難理解“天京事變”時,北王為何會下狠手了。對此,各位又是如何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