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紀曉嵐

歷史上真實的紀曉嵐

說起紀曉嵐,相信大部人腦海裡首先浮現的就是張國立老師扮演的《鐵齒銅牙紀曉嵐》。他與張鐵林的乾隆,王剛的和珅三個人為我們聯合奉獻了一臺非常經典的電視劇。

由於那劇實在太過於經典,甚至讓很多人都誤以為那就是歷史。但實際上翻翻書,就會發現,電視劇裡的情節,真真假假虛虛實實。

首先,值得一提的就是他們三人的關係。在電視劇裡的三個人貌似整體混在一起,一起工作,一起吃飯,一起插科打諢,一起遊山玩水,簡直就是一箇中年偶像天團真人秀。

但實際情況卻不是那樣,要說滿人出身的和珅天天跟乾隆在一起還有可能。但紀曉嵐要想見到乾隆就沒那麼容易了。而各種民間傳說中屢次乾隆面前“智鬥”和珅的橋段,更是無稽之談,大家當聽相聲聽個樂子就行了。

因為與和珅一出生就是正八經的滿人不一樣,紀曉嵐是個漢人。在那個年代,漢人要當官可比滿人難多了。

滿人生來享受少數民族加分政策,但凡有點才華的都能當個小官。要是稍微再努力點,混了三四品也是問題不大的。

比如和珅,滿洲正紅旗二甲喇人,全名鈕祜祿·和珅。多數一句,乾隆的母親也是姓鈕祜祿的。人家20多就當官了,25歲就成了御前侍衛,整天有機會皇帝面前轉悠。

而紀曉嵐25歲的時候,還是一個一文不名的窮秀才,在努力複習的考試呢。

不過還好功夫不負有心人,憑藉努力和才華,在他30歲的時候,參加科舉考了了22名。之後進入翰林院,算是偶爾能見一見皇帝。

和珅在當了皇帝保安小隊長5年後,紀曉嵐才剛剛進入中央。但是卻也沒得到什麼重要的官職,只是擔任些無關緊要的官職:英武殿纂修,功臣館總纂,國史館總纂,方略館總纂。具體說來,就是各種的纂,是個負責寫書的,紀曉嵐的工作是為國家編寫史書。

大家不難想象,就這樣的地位,怎麼可能和當時已經以火箭速度升到了一品官的和珅插科打諢、談笑風生呢?

不過大家也不要失望,雖然三個人的關係是假的,但是紀大人的詼諧幽默那倒是真的,有清朝的各種人寫的文章為證,在各種筆記文章中,很多人都留下了佐證,可以想象的到,當時的紀大人的詼諧是已經是小有名氣了。

但是好景不長,很快,紀達人就將踏上一個漫長的公費旅遊的征途,這個旅遊的地方還有點遠--新疆。

事情是這樣的,紀曉嵐有個親家,叫盧見曾,這哥們當時是兩淮鹽政,這官名一聽就知道油水多啊,名副其實的肥缺。肥到什麼程度呢,清朝著名小說家曹雪芹小時候,他小時候家裡人當官的是江寧織造,和這個兩淮鹽政差不多一樣肥。大家再想想紅樓夢那些腐朽的生活場景,很多場面都是得曹雪芹親身經歷過的才能寫得出來。

面對這種情況,當那個萬惡的封建社會,大多數官員都會趁機撈上一把,這位盧大人也不例外。但是不知道是什麼原因,盧大人卻被告發了,被人直接上摺子捅到了紫禁城。

紀曉嵐一看,這不行,我得和親家說一聲,讓他想辦法把這事情給壓下來。

於是紀曉嵐就給親家寫了一封信,這信在後來被添油加醋得頗具浪漫主義色彩,傳說紀大人在一個很大很空的信封放了點茶葉,放了點鹽。合起來就是“查鹽空”,說的是要有人來查鹽的虧空了。

但是最終事情不僅沒有被壓下來,反而還牽連到了紀曉嵐。最終盧見曾發配塞外放羊,紀曉嵐發配到烏魯木齊種葡萄。

直到今天,烏魯木齊還立著紀念紀曉嵐到此一遊的雕像。

發配的過程中,紀曉嵐則沿途收集素材,寫成了《閱微草堂筆記》,這本書在中國文學史上很有地位,民國的時候,魯迅總結中國小說史,還專門高度讚揚了這本書。後因乾隆想編撰一本讓自己能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的書,思來想去,又召回了紀曉嵐。

寫完了,紀曉嵐從此一路官運亨通,最後做到了禮部尚書,相當於與教育部長+宣傳部長+外交部長。

總算有些電視劇裡三個人整天混一起的可能性了。

但很快他將迎來了一次沉痛的打擊。很沉痛的打擊。

事情是這樣的,當時紀曉嵐認識一個官員,覺得他挺有學問的,就向乾隆舉薦他。但是不知道乾隆那天是心情不好,還是對那個官員有意見,或者別的原因。總之乾隆看了紀曉嵐的摺子後勃然大怒。回覆道:“我看你文學方面有才華,才讓你領導編書,不過就是像樣唱戲的戲子一樣養著你,你為什麼妄談國家大事!”

“朕以汝文學尚優,故使領四庫書,實不過以倡優蓄之,爾何妄談國事!”--天嘏《滿清外史》

這是個無以復加的侮辱。對於知識分子來說,沒有比名節和榮譽更重要的事情了。而現在居然被用來了“倡優”比較,紀曉嵐心中的鬱悶可想而知。

但是紀大人即沒有尋死,也沒有覓活,只是從此專心做官,心態還愈發豁達,只是說話更謹慎,不太愛參加各種聚會了。

是啊,在生活中,當我們面對的是既無可奈何又無力改變的事情時,我們不妨做一個有幽默感,內心豁達開朗的人,只有這樣的人,才不容易做牛角尖,活得長。比如這位紀曉嵐,就活了82年,眼看乾隆退位,乾隆駕崩,和珅被抄家,和珅被賜死。

最後病逝的時候,嘉慶評價他,“敏而好學可為文,授之以政無不達”,賜了文達的諡號。

清朝是一個知識分子壓抑而苦悶的朝代,但唯獨這位紀大人,活出了風格,活出了水平。直到今天,還以一個詼諧的形象活在我們的心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