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敢跟和珅鬥法的漢官,備受乾隆、嘉慶信任,不是劉墉、紀曉嵐

經過眾多清廷劇的演繹,導致很多人相信乾隆朝的兩大漢官-劉墉、紀曉嵐,是權臣和珅的“剋星”,但事實上卻是大錯特錯。因為無論是史料記載,還是常理推斷,官爵、地位都不如和珅的劉、紀,對前者的態度只能是憤恨、畏懼,而絕不敢跟他叫板。不過在當時,和珅的確有一位漢官“剋星”,讓他既恨又怕。此人,便是嘉慶帝的老師、狀元宰相王傑。

唯一敢跟和珅鬥法的漢官,備受乾隆、嘉慶信任,不是劉墉、紀曉嵐

王傑是唯一敢跟和珅叫板的漢官

王傑字偉人,號惺國,陝西韓城人,自幼聰明好學,青年時期曾在江蘇巡撫陳宏謀、兩江總督尹繼善的府中擔任幕僚,經常替他們構思、繕寫奏摺,因文筆、書法極佳,很受兩位督撫的信任(“歷佐兩江總督尹繼善、江蘇巡撫陳宏謀幕,皆重之。”見《清史稿·卷三百四十·列傳一百二十七·王傑》)。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王傑以陝西省會考解元身份,參加在京城舉辦的會試,並以第三名的身份參加殿試。在殿試當中,乾隆帝親自批閱試卷,在翻到王傑的卷子時,發現其字跡工整清秀,頓時便有種賞心悅目的感覺。皇帝端詳一會兒後,發覺字體十分眼熟,突然間想起尹繼善呈遞過來的奏摺,跟王傑試卷上的字跡如出一轍。

唯一敢跟和珅鬥法的漢官,備受乾隆、嘉慶信任,不是劉墉、紀曉嵐

乾隆帝親自點王傑為狀元,對他深為倚重

乾隆帝經過詢問後方知,自己的猜測一點兒沒錯,試卷果然是尹繼善的幕僚王傑所寫。乾隆帝微微頜首,然後便向人詢問王傑的人品,在得知其品行端正後,心裡就更加高興,於是很想把他圈為頭名。但為了不看走眼,乾隆帝又親自將王傑招來面試,看到他果然風度翩翩、才華橫溢,滿意之餘便把他點為狀元。

乾隆二十六年,成進士,殿試進呈卷列第三。高宗熟視字體如素識,以昔為尹繼善繕疏,曾邀宸賞,詢知人品,即拔置第一。及引見,風度凝然,上益喜。引文同上。

王傑中狀元后,初在南書房當值,後經多次升遷,官至內閣學士。從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起,王傑由刑部侍郎漸次升遷為吏部侍郎、右都御史、軍機大臣、上書房總師傅等職務(很多文章中寫道,王傑在擔任上書房總師傅時,曾讓未來的嘉慶帝罰站,因史書並無記載此事,恐是後人杜撰,故不予採信)。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王傑出任東閣大學士職務,正式進入宰相行列中。

唯一敢跟和珅鬥法的漢官,備受乾隆、嘉慶信任,不是劉墉、紀曉嵐

和珅對王傑恨之入骨,但又無可奈何

從乾隆晚年到嘉慶初年,王傑身居中樞要職達十餘年時間,在任期間以清正廉明、直言敢諫著稱,是朝中清流派的核心人物。乾隆帝晚年,和珅憑藉皇帝的寵信專權,幾乎達到一手遮天的程度,漫說漢官同僚不敢跟他抗衡,就連高級滿官都要畏懼他三分。唯有王傑不怕和珅,但凡有政見不合,一定會跟他據理力爭。和珅對王傑恨得牙根癢,但礙於王傑受皇帝信任,對其也是無可奈何。

傑在樞廷十餘年,事有可否,未嘗不委曲陳奏。和珅勢方赫,事多擅決,同列隱忍不言,傑遇有不可,輒力爭。上知之深,和珅雖厭之而不能去。引文同上。

和珅很懂得隨機應變,非常清楚若自己跟王傑一味地硬碰硬,根本得不到“好果子吃”,於是改而採取討好手段,對後者改打“溫情牌”。話說某次內閣議政結束後,和珅便拉過王傑的手仔細端詳,然後諂媚地跟他講:“王狀元的手竟然如此柔嫩光潔,真是令人羨慕。”

唯一敢跟和珅鬥法的漢官,備受乾隆、嘉慶信任,不是劉墉、紀曉嵐

和珅想討還王傑,但遭遇對方的冷臉

沒想到王傑根本不領情,而是板著臉對他說:“王傑的手雖然好,但卻不會伸手撈錢,有什麼好?”和珅聽後,知道王傑這是在暗諷自己,感覺內心受到萬點暴擊,頓時羞慚至極(“傑每議政畢,默然獨坐。一日,和珅執其手戲曰:‘何柔荑乃爾!’傑正色曰:‘王傑手雖好,但不能要錢耳!’和珅赧然。”引文同上)。

等到乾隆帝駕崩、嘉慶帝親政後,隨即便宣佈和珅二十大罪狀,逼使後者自縊身亡。在查明和珅貪汙納賄的種種罪狀,及後續審訊過程中,王傑都參與其中,可稱得上是和珅“終結者”之一。

唯一敢跟和珅鬥法的漢官,備受乾隆、嘉慶信任,不是劉墉、紀曉嵐

王傑病故後,嘉慶帝甚為悲傷

在扳倒和珅後的第二年(1800年),年已76歲高齡的王傑選擇功成身退,並回到老家韓城居住。離京前夕,嘉慶帝賜給王傑一把乾隆御用過的手杖和御製詩兩首,以此表來尊敬和器重。嘉慶九年(1804年),在入朝謝恩期間,王傑病逝於京師,終年八十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