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帘不危政:安分守己的宋代太后

宋代垂帘太后在其垂帘期间能够自我约束,行事谨慎,都在稳定朝局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虽然也会有些行为对朝政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但是相比汉唐后妃,宋代垂帘太后是比较贤能的。发挥的积极作用远大于消极作用。

宋代太后垂帘听政,在国家处于特殊时期时,保证皇权的顺利过度和维护国家的大局稳定,可以说是对皇权的一种补充,是特殊时期皇权的一种象征。宋代太后垂帘不危政的原因,首先是宋人吸取了唐代的教训。鉴于唐代后妃乱政的情况,宋代“女子之防尤严”。太后垂帘听政只是暂时代行皇权。

垂帘不危政:安分守己的宋代太后

1、

与以往朝代具有野心的太后相比,宋朝太后总体上来讲是很安分的。宋以前的后妃尤以汉唐后妃表现出极大的野心和为帝情结,同样宋代的垂帘太后也有野心。她们身处后宫,她们会认为能够参与政治是其人生最大的价值体现,还有就是宫中后妃之间斗争非常残酷,想要在宫中立足是十分困难的,所以太后想要通过参与政治、获得政治地位的方式来保障自己在宫中的地位。

其中刘太后表现地最为突出,是宋朝各方面制度的抑制,使其懂得进行自我约束。自古以来,对皇后的要求是,皇后负责内治,国政应由皇帝掌管。唐代时,当高宗想逊位给武后时,大臣郝处俊劝谏高宗不应逊位武后。郝处俊所提“天子治阳道”即天子管理国政,“后治阴德”即皇后负责内治。

这同时也体现了整个宋代社会对皇后的要求。在《册曹皇后文》中有所体现。史载:“天地定位,阴阳相成,人道贯之,以纲大伦,后德配之,以熙内治,圣人有以端本也。”确实,宋代太后总体来讲能够安分守己进行自我约束,不主动去干预朝政。

垂帘不危政:安分守己的宋代太后

在史料中多次出现皇帝和大臣多次请求太后垂帘听政的文字,由此可知,宋代太后垂帘听政都不是她们主动要求的,有的是先皇嘱托,有的是在大臣和皇帝的一再请求下才垂帘听政的。向太后对徽宗请求其听政的请求予以拒绝,表示当国事稳定即还政给皇帝,一定不会像刘太后和高太后一样终身称制。曹太后也是在大臣的请求下垂帘听政的。高太后在哲宗时垂帘听政,“群臣诣内东门请太皇太后听政,是,表三上。从之。”高太后是在大臣的多次请求下垂帘听政。《长编》史料中的“不得己”三个字充分地反映了高太后是在大臣的多次请求下才答应垂帘听政。谢太后同样在大臣的多次请求下才垂帘听政,《宋史》记载“太后年老且疾,大臣屡请垂帘同听政,强之乃许。”可知,谢太后是在大臣的多次请求下才垂帘听政的。这是和以往历朝历代所不同的。

刘太后是宋代第一位垂帘听政太后。在她听政时期,非但不重用外戚,且能自我抑制。天圣六年,“太后幸赠侍中刘美第,左司谏刘随奏疏劝止,太后纳其言,自后不再复驾。”反映了刘太后的自我约束。刘太后是所有垂帘太后中垂帘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但是刘太后也能进行自我约束,不能说宋代垂帘太后没有野心,而是她们懂得自我抑制。

垂帘不危政:安分守己的宋代太后

曹太后垂帘听政期间能够自我约束。神宗看曹太后年事己高,提出让曹太后与弟弟见一面,曹太后予以拒绝:“外戚自来未有辄入禁掖者,安可以我开其端。”可见,曹太后行事谨慎,在垂帘期间不独断专行,而是听取大臣们的的意见。

据史料可知,曹太后进行自我约束,即使是年老时也能够自我约束,不与其弟弟见面。当英宗稍微痊愈时,曹太后即降手书还政,后英宗将要康复时,曹太后又降诏书还政。曹太后懂得自我抑制,行事谨慎,曹太后有远祖葬河南,派内侍去修坟墓,告诫内侍不可扰乱州县人民,果然没有人知道此事,直到内侍死在墓所,那里的百姓才知道。可知,曹太后做事低调谨慎。

高太后在哲宗时以太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其垂帘时间长达九年,仅次于刘太后。高太后在垂帘时能够进行自我约束,当朝臣提出依照天圣故事行庆会称贺之礼时,高太后予以拒绝。高太后虽然扶持哲宗有很大的贡献,但依然行事谨慎,懂得自我约束。还有一事也体现了高太后的自我约束,廷试举人,有大臣请求高太后与皇帝同御文德殿,遭到了高太后的拒绝。即使大臣请求,但是高太后还是拒绝的,而且其认为女人当政并不是国家的美事,高太后的思想也代表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在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下,太后身处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也同样受这种思想的影响,能够自我约束,不能也不敢作出一些出格的举动。

垂帘不危政:安分守己的宋代太后

向太后作为宋代垂帘听政的太后之一,其能够进行自我约束。垂帘仅六个月即宣布撤帘归政,充分说明了向太后的自我约束。高太后想要为向太后修葺庆寿宫,向太后推辞说:“安有姑居西而妇处东,读上下之分,不敢徙,遂以庆寿后殿为隆裕宫居之。”

宋代太后进行自我约束而且把前朝的太后当作自己学习的榜样。孟太后将高太后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太后的品德世代承袭,所以宋代太后没有造成大的祸乱。孟太后对于高太后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由于孟太后对高宗的建议,使高宗命人重新修了《神宗》、《哲宗实录》,来纠正之前对于高太后的诬陷。同时,孟太后把高太后作为学习的榜样,从而来指导自己的言行。

宋代太后的自我约束与其他朝代参政者形成极其鲜明地对比。汉唐的皇后如吕后、武则天等是极其有野心的,为了实现其操控朝政的目的不择手段,而宋代太后的种种行为显得非常的反常,但联系当时的政治制度和社会背景又是可以理解的。

垂帘不危政:安分守己的宋代太后

2、

宋代垂帘太后不仅能自我约束,而且对待外戚,也能进行约束,这与以往朝代的参政太后不同。前朝太后参政大多重用外戚,形成外戚势力,进而形成外戚政治,而终宋之世都不存在外戚势力。太后有意地去抑制外戚,在选择皇后时也倾向于选择没落的家族,以免扰乱朝政。这在刘太后为仁宗择后时有所体现,从源头上去抑制外戚。

宋代没有形成外戚政治与太后对外戚的抑制有很大关系,甚至当皇帝想要重用外戚时太后也是拒绝的。曹太后时,大臣提议升曹佾为使相,曹太后再三不许。高太后垂帘听政时,对外戚也多加抑制。高太后垂帘之初,宰臣蔡确为了讨好高太后,提议将与西夏战争中大败的高遵裕,即高太后的叔叔迁复,以此来取悦高太后,但遭到了太后的拒绝,还表示以后高氏推恩,都不可以推恩到高遵裕。

高太后侄子高公绘、高公纪当转观察使,高太后也竭力反对,在皇帝的再三恳求下,仅迁一秩。最后,终高太后之世,都没有改迁。高太后对皇帝提拔其弟也予以拒绝,关于此事《东都事略》亦有记载。

向太后,在哲宗时被尊为皇太后,在徽宗朝时垂帘听政,“后平居无玩好,阅祖宗实录实训,遂以通知故事。向氏有援他族例迁官者,后曰:‘吾族未尝有此,岂可以恩废法?”

垂帘不危政:安分守己的宋代太后

综上,当皇帝想要重用外戚或提拔外戚时,都遭到了太后的拒绝,这在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的现象,反映出宋代太后的优秀品质,能够抑制外戚。

宋代没有形成太后政治,同样也没有形成外戚政治。太后政治和外戚政治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这和太后对外戚的约束有很大关系,和外戚对太后的约束及其自我约束也有关系。与以往朝代外戚借助太后在宫中的势力干预朝政权倾朝野相比,宋代外戚也和太后一样,懂得自我抑制,且对太后的一些不合适的行为能进行劝阻。

南宋时,吴太后在光宗时垂帘听政,其弟吴据建议吴太后不要垂帘太久,让其早立皇子,撤帘还政。吴太后确实听了其弟的建议,在立嘉王后即撤帘还政,垂帘时间仅六个月。杨太后(宁宗皇后)在理宗时垂帘听政,其外甥杨石建议杨太后早日撤帘,并列举了刘太后、曹太后、高太后的例子,认为其垂帘听政都是因为有过抚养之恩,或是皇帝尚年幼,但现在皇帝己具备处理朝政的能力,就不需辅政了,如迟迟不还政,恐怕会像汉、唐女主一样遭天下人的谴责。在杨石的建议下,杨太后就很快撤帘归政,杨太后能够撤帘还政与其外甥的劝谏有直接关系。

撰稿/潘雨【读史品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