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影視劇中劉墉和紀曉嵐沒有碰過面?

142207293


劉墉1719年出生,紀曉嵐1724年出生,劉墉比紀曉嵐大5歲。

劉墉32歲考取二甲第四,入朝為官,紀曉嵐31歲考取二甲第二,入朝為官,兩人入朝都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

兩位才子年齡相當,紀曉嵐還是劉墉之父劉統勳的門生,兩人也算是師兄弟了。

兩人經常互贈硯臺,還經常一起談論佛經,紀曉嵐和劉墉兩個人的關係還是很好的。

他們兩人這麼好關係,應該經常出現在各自的生活中,可是在現在的影視作品中從來沒有碰過面。

主要是下面的原因:一是紀曉嵐入朝前二十年他們沒在一個地方為官1755年,劉統勳因為辦理軍務失宜被下獄,36歲的劉墉受牽連也被懲治1756,37歲的劉墉被外放為地方官,此後20餘年主要在地方為政,先後擔任過安徽學政、江蘇學政、太原知府和江寧知府等職。

而紀曉嵐在入仕之後一直呆在京城,從事纂修相關的工作,除了45-48歲期間因為兩淮鹽引案被髮配新疆。

從時間上計算紀曉嵐在入朝為官一年後劉墉就調任地方。

因此紀曉嵐在入朝為官的前二十年都沒跟劉墉在一個地方為官,如果不是編劇特意而為,他倆肯定在這段時間不是在一起的。

二是劇情需要,編劇特意這樣設定的而在影視拍攝時,為了更深刻的刻畫人物,一般都不會讓他們同時出現,不然他們兩個人同臺出現的話,和珅究竟跟誰玩尼。

而且,在1776年,57歲的劉墉詔授內閣學士,任職南書房後,來到進城後的劉墉一改地方上為官的剛烈,任何事情都充當和事佬,乾隆曾斥之為遇事模稜圓滑。

這樣的他也就不可能跟和珅當面硬剛。

不過如果有哪位喜歡他們兩位的仁兄,到時可以寫一部他們的劇本。

劉墉的書法極為出眾,是一位大書法家,他的小楷寫得很是不錯,留世的作品也比較多,據說紀曉嵐經常請劉墉為其寫對聯。

劉墉與紀曉嵐都比較喜歡硯臺,他們經常相互之間饋贈硯臺,有一次劉墉送給紀曉嵐一方不錯的硯臺,並且詩:石理縝密石骨剛,贈都御史寫奏章,此翁此硯真相當。通過這句詩,我們可以看出,紀曉嵐為官心思縝密、剛正不阿,受到了劉墉的欣賞,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們之間友好的關係。

劉墉與紀曉嵐同是乾隆朝三大中堂之一,他們學士淵博,乾隆曾任命紀曉嵐為總裁編輯大型叢書《四庫全書》,而當時的副總裁就是劉墉。他們除了學識淵博之外,在為官處事上也多有相似之處,聰明絕頂自不必說,為官也比較剛正又不失詼諧圓滑。此外,劉墉與紀曉嵐都比較喜歡佛學,兩人經常在一起談論佛法,我想這也是他們高壽的秘訣之一吧,據史書記載,劉墉活了八十六歲,紀曉嵐活了八十二歲,這在當時算是高壽了。

從以上可以看出,歷史上的劉墉與紀曉嵐私交甚好,關係很不一般。


蘇妹影視


滄州最著名的特產是金絲小棗,但金絲小棗卻一直沒能成為朝廷的貢品,這其中的原由,傳說還是因為劉墉和紀曉嵐鬥智造成的。

劉墉和紀曉嵐私交不錯,好詼諧,又都是乾隆皇帝的寵臣,有一年兩個人上書乾隆,請假回鄉祭祖,乾隆皇帝爽快的答應了他們的請求,卻提出一個條件,讓劉墉和紀曉嵐回家後,每人帶些當地的土特產給皇帝嚐鮮。

一個月的假期轉眼即過,劉墉卻把皇帝的交代給忘得一乾二淨,他是山東人,在路過滄州時,才把土特產這件事想起來。

劉墉突發奇想,從滄州採辦了一批金絲小棗帶回北京。而就在同一天,紀曉嵐也帶著金絲小棗回到京城。

劉墉先下手為強,沒有回家,先進宮把金絲小棗呈給皇上。乾隆皇帝一嘗,果然是龍顏大悅,對劉墉供奉的金絲小棗讚不絕口。

到了晚上紀曉嵐得到這個消息後就犯了愁。他總不能拿一模一樣的東西去敷衍皇帝,好在紀曉嵐也足智多謀,眼珠一轉,計上心來。從菜市場買了幾根瘦乾的白蘿蔔進獻給皇帝。

乾隆也沒有多想,拿起蘿蔔“吭哧”一口,結果辣得涕淚長流。

乾隆很不高興,怒斥紀曉嵐,又誇讚劉墉帶來的東西好吃。紀曉嵐回稟道:“滄州地瘠民貧,這蘿蔔已經是他們最好的食物,而且產量不高,萬歲體察民情,就該免了滄地的稅負”。

乾隆被紀曉嵐戴了個高帽,有些飄飄然,但又不甘心少了一地的稅負,於是又找紀曉嵐問計。

紀曉嵐只說了一句:你劉愛卿供奉的特產是“鬥地打擔糧”(意思是說巴斗大的一塊土地就能打一擔糧食),然後就沒了下文。


乾隆皇帝心領神會,於是召見劉墉,命令他以後每年滄州的稅負都由山東來承擔。

劉墉聰明反被聰明誤,只能咬牙答應下來,然後連夜派人回山東,修改丈量土地的標準,從那以後,山東一畝地的面積比其它地方要大一倍。

乾隆皇帝雖然給山東加了一倍的稅負,但由於丈量土地的方式改變,山東的稅負並沒有增加多少。

對於這件事,劉墉和紀曉嵐心照不宣,誰也不敢說破。

而金絲小棗作為貢品,每年山東還要到滄州來採辦,劉墉對此耿耿於懷,後來他在山東主持修建了無梁殿,回來騙皇帝說那些“鬥地打擔糧”的莊稼,都被神仙收去蓋了無樑殿,乾隆不信,派人去山東私訪,果然沒有找到金絲小棗樹的影子,最後只得作罷。


民間傳說,請勿當真。


花近高樓1


劉墉和紀曉嵐是乾隆時期的兩個著名人物,二人年紀相仿,同殿為臣,一個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太子太保;一個是協辦大學士,太子少保,都是一品大員,但是為何兩人沒有見過面呢?

劉墉和紀曉嵐私交不錯,好詼諧,又都是乾隆皇帝的寵臣,有一年兩個人上書乾隆,請假回鄉祭祖,乾隆皇帝爽快的答應了他們的請求,卻提出一個條件,讓劉墉和紀曉嵐回家後,每人帶些當地的土特產給皇帝嚐鮮。一個月的假期轉眼即過,劉墉卻把皇帝的交代給忘得一乾二淨,他是山東人,在路過滄州時,才把土特產這件事想起來。劉墉突發奇想,從滄州採辦了一批金絲小棗帶回北京。而就在同一天,紀曉嵐也帶著金絲小棗回到京城。劉墉先下手為強,沒有回家,先進宮把金絲小棗呈給皇上。乾隆皇帝一嘗,果然是龍顏大悅,對劉墉供奉的金絲小棗讚不絕口。到了晚上紀曉嵐得到這個消息後就犯了愁。他總不能拿一模一樣的東西去敷衍皇帝,好在紀曉嵐也足智多謀,眼珠一轉,計上心來。從菜市場買了幾根瘦乾的白蘿蔔進獻給皇帝。

乾隆也沒有多想,拿起蘿蔔“吭哧”一口,結果辣得涕淚長流。乾隆很不高興,怒斥紀曉嵐,又誇讚劉墉帶來的東西好吃。紀曉嵐回稟道:“滄州地瘠民貧,這蘿蔔已經是他們最好的食物,而且產量不高,萬歲體察民情,就該免了滄地的稅負”。乾隆被紀曉嵐戴了個高帽,有些飄飄然,但又不甘心少了一地的稅負,於是又找紀曉嵐問計。紀曉嵐只說了一句:你劉愛卿供奉的特產是“鬥地打擔糧”(意思是說巴斗大的一塊土地就能打一擔糧並且他們的關係還不錯,論師承,二人能算系出同門。劉墉的爹是乾隆初期極為倚重的劉統勳。而劉統勳正是紀昀鄉試時的主考,按當時的風氣,劉統勳算是紀昀的恩師,而且他修四庫全書,也是劉統勳舉薦的。並且劉墉和紀曉嵐都愛收集古硯。兩人還經常相互贈與,相互交流。他們的形象經常出現在影視劇中,大都是和珅的苦主,與和珅鬥智鬥勇,極為出彩。

第一,這應該是電視劇本的安排,比如在《鐵齒銅牙紀曉嵐》和《宰相劉羅鍋》這兩部電視劇中,劉羅鍋和紀曉嵐均沒有彼此,只有一個共同的對手和珅,完全是為了藝術效果。而且兩部電視劇名已經點名了主要簡述的人物,倘若在鐵齒銅牙紀曉嵐中在描寫過多的劉羅鍋,在劉羅鍋中過多描寫紀曉嵐,這就太過於喧賓奪主。

第二,他們彼此為政的地方不同。劉墉從1756年起就外放為官,此後20多年都主要在地方為政,先後擔任過安徽學政、江蘇學政、太原知府和江寧知府等職。而紀曉嵐1756年伴駕熱河,1758年任英武殿纂修,1759年任功臣館總纂等,都主要在中央任職。所以說劉墉與紀曉嵐交集比較少。在對待和珅的問題方面,劉、紀均不是和珅一黨,和珅權勢熏天之際,二人也不肯依附。劉墉表面懶散,甚至乾隆也說他不實心任事,但在嘉慶查抄和珅時,劉墉奉旨而行,不怕得罪遍佈朝野的和珅黨羽,查實了和珅的二十大罪。可以看出劉墉在乾隆當朝時是有意裝糊塗,鬥不過和珅和乾隆,就回避,是一種策略。而紀曉嵐比較圓滑,經常善意提醒和珅,雖然也常有爭論,但和珅從未刁難過紀曉嵐,甚至還時常關照過紀曉嵐。乾隆一朝文字獄極其厲害,修訂四庫全書的主要大員中僅紀曉嵐一人得以善終,說明紀曉嵐很會來事,是另一種處世為官策略。因為二人性格、特點及與和珅的關係,更主要劇情的需要和藝術效果,所以突出紀曉崗而隱敝了劉墉。


最美不過八大關


近些年來清廷劇太多太濫了,二月河的清帝史小說掀起了清廷熱,影視劇更是極盡所能地渲染大清王朝那些秩聞趣事,吊足了讀者和觀眾的胃口。但是,不論小說還是影視劇都不能無限地改編或添枝加葉,總要有些根據的。

劉墉(1719~1804),32歲中進士,紀曉嵐(1724—1805年),31歲中進士。他們都是生於乾隆年間,卒於嘉慶年間,而且是同朝官。所大學士英和《恩福堂筆記》載,紀曉嵐與劉墉關係極好,紀曉嵐文才好,劉墉字寫的好,二人之間常有詩聯寫作交流,筆硯相贈。

紀曉嵐鄉試時,劉墉的父親劉統勳是主考,按當時的風氣,劉統勳當是紀曉嵐的恩師。紀曉嵐參與四庫全書的修訂,是劉統勳推薦的。由此可知,紀曉崗與劉墉之間的關係不是一般的好。

和珅生於1750年,小劉墉31歲,小紀曉嵐26歲。和珅應當算是小字輩。

在對待和珅的問題方面,劉、紀均不是和珅一黨,和珅權勢熏天之際,二人也不肯依附。劉墉表面懶散,甚至乾隆也說他不實心任事,但在嘉慶查抄和珅時,劉墉奉旨而行,不怕得罪遍佈朝野的和珅黨羽,查實了和珅的二十大罪。可以看出劉墉在乾隆當朝時是有意裝糊塗,鬥不過和珅和乾隆,就回避,是一種策略。而紀曉嵐比較圓滑,經常善意提醒和珅,雖然也常有爭論,但和珅從未刁難過紀曉嵐,甚至還時常關照過紀曉嵐。乾隆一朝文字獄極其厲害,修訂四庫全書的主要大員中僅紀曉嵐一人得以善終,說明紀曉嵐很會來事,是另一種處世為官策略。

因為二人性格、特點及與和珅的關係,更主要劇情的需要和藝術效果,所以突出紀曉崗而隱敝了劉墉。


梅園布衣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劉墉1719年出生,紀曉嵐1724年出生,劉墉比紀曉嵐大5歲。

劉墉32歲考取二甲第四,入朝為官,紀曉嵐31歲考取二甲第二,入朝為官,兩人入朝都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

兩位才子年齡相當,紀曉嵐還是劉墉之父劉統勳的門生,兩人也算是師兄弟了。兩人經常互贈硯臺,還經常一起談論佛經,紀曉嵐和劉墉兩個人的關係還是很好的。

他們兩人這麼好關係,應該經常出現在各自的生活中,可是在現在的影視作品中從來沒有碰過面。

主要是下面的原因:

一是紀曉嵐入朝前二十年他們沒在一個地方為官

1755年,劉統勳因為辦理軍務失宜被下獄,36歲的劉墉受牽連也被懲治

1756,37歲的劉墉被外放為地方官,此後20餘年主要在地方為政,先後擔任過安徽學政、江蘇學政、太原知府和江寧知府等職。

而紀曉嵐在入仕之後一直呆在京城,從事纂修相關的工作,除了45-48歲期間因為兩淮鹽引案被髮配新疆。

從時間上計算紀曉嵐在入朝為官一年後劉墉就調任地方。

因此紀曉嵐在入朝為官的前二十年都沒跟劉墉在一個地方為官,如果不是編劇特意而為,他倆肯定在這段時間不是在一起的。

二是劇情需要,編劇特意這樣設定的

而在影視拍攝時,為了更深刻的刻畫人物,一般都不會讓他們同時出現,不然他們兩個人同臺出現的話,和珅究竟跟誰玩尼。

而且,在1776年,57歲的劉墉詔授內閣學士,任職南書房後,來到進城後的劉墉一改地方上為官的剛烈,任何事情都充當和事佬,乾隆曾斥之為遇事模稜圓滑。這樣的他也就不可能跟和珅當面硬剛。

不過如果有哪位喜歡他們兩位的仁兄,到時可以寫一部他們的劇本。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機車boy阿超


首先先看一下劉墉吧,清乾隆年間官員,劉墉(1719年 — 1804年),字崇如,號石庵,清朝政治家、書法家,大學士劉統勳長子。祖籍安徽碭山,出生于山東諸城。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寧府知府、內閣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等職,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潔聞名於世。劉墉的書法造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學大家,被世人稱為“濃墨宰相”。 嘉慶九年十二月(1805年1月)病逝,時年八十五歲,追贈太子太保,賜諡號文清。

然後看一個紀曉嵐履歷,清乾隆年間官員。紀昀(1724.7.26-1805.3.14),字曉嵐,獻縣(今河北滄州市)人。清代政治家、文學家,乾隆年間官員。歷官左都御史,兵部、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太保管國子監事致仕,曾任《四庫全書》總纂修官。嘉慶十年(公元1805)二月,紀昀病逝,因其“敏而好學可為文,授之以政無不達”(嘉慶帝御賜碑文),故卒後諡號文達,鄉里世稱文達公。

最後比較一下,不難看出,他們不但有交集,而且交情不錯。

①劉墉的父親對紀曉嵐的有知遇之恩。

②後來紀曉嵐被髮配的案件,恰是劉墉負責。

③此外,舉薦紀曉嵐擔任四庫館總纂官的,也是劉墉。

④和珅專權數十年,內外諸臣,無不趨走,唯劉墉、紀昀等為數不多的幾個大臣始終不曾依附。

⑤他們一個善文,一個工書,卻都有收藏硯臺的癖好。有時相互贈送,也常為一個心愛之物而互相攘奪,但彼此都恬不為意,並以之為笑談。

之所以電視劇中不碰面,我才是因為他們是一類人,放在一部電視劇中,會沒有另類特色,而把誰寫成反面人物,歷史都不會答應的。


狸兒媽媽


劉墉和紀曉嵐服務於同一個皇帝——乾隆皇帝,但是在朝任職的時間差了將近二十年,因為乾隆皇帝是中國有皇帝稱號的帝王中活的歲數最大的一位,親自執政的時間就達到60年!他剛坐金鑾殿時出生的臣民,在他當太上皇的時候也是老年人啦。

劉墉(1719—1804)

乾隆四十一年(1781年)以前,劉曾在山西、江西、陝西、江蘇等地擔任地方官。

1781年以後,劉基本上都是在朝廷任職。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六月授予協辦大學士,正式入閣成為副宰相級人物。嘉慶二年四月(1797年)授予體仁殿大學士。

劉墉是清代三大書法家,八十多歲仍身體健康,雙目炯炯有神。他一直在內閣工作,直到去世。

紀昀,字曉嵐(1724~1805)

乾隆十九年(1754年),紀昀入翰林院任庶吉士。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紀曉嵐給正被朝廷審察的兩淮鹽政盧見曾通風報信,儘管紀的手段高妙,仍被劉統勳偵破,結果紀受到法律懲罰,被髮配新疆。

劉統勳是劉墉的老爸,也是紀曉嵐的宗師——就是考取功名時候負責批改卷子和錄取的主考官。在政治上,劉統勳比他兒子能耐大得多。紀曉嵐的發展,也一直得到老劉的關照。

乾隆三十六年,為了編書需要,劉統勳向乾隆舉薦,紀得以返回京城。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紀擔任四庫全書總纂官。

乾隆五十八年,紀編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路太長夢會碎


看待歷史人物要站在當時所處的環境下看待,評價歷史人物也是在當時的背景下來看,在影視劇當中要刻畫人物主題,有矛盾的衝突點,有善惡正義之分。所以在影視劇中會角色刻畫,突出紀曉嵐,另外突出劉墉,讓我們分別探討:

紀曉嵐與和珅爭鬥過嗎?<strong>

從瞭解來看以為鬥不起來,老紀與和珅的關係,大概屬於有意識的若即若離。

首先是年齡和分工問題。他們真正開始共事的時間,大約是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這一年十一月,和珅出任國史館副總裁,紀曉嵐則是《四庫全書》館總纂官,共同主持編修工作。而在這之前,和珅一直擔任御前侍衛,中間有著文武之別、滿漢之分以及年齡懸殊等三條鴻溝。其時,紀曉嵐已經是52歲的飽學鴻儒了,和珅才26歲,劉墉1719年人,紀曉嵐1724年人而和珅則是1750年人。

其次各有恩寵。紀曉嵐中間受到親家獲罪牽連而被謫戍烏魯木齊的經歷外,其他時間基本都在皇帝身邊,所以恩寵不亞於和珅,又因為其博學多識,乾隆說他“學問素優,予以外任,轉恐不能盡其所長”;嘉慶贊他“敏而好學可為文,授之以政無不達”。

另外,在與和珅相處的時間裡,紀曉嵐曾兩次為鄉試的考官,六次為文武會試考官,門生故吏遍天下,所以和珅也會有所顧忌,不會隨意得罪的。

再者無利害衝突。紀曉嵐以其風流的性格、儒雅的氣質與人交往,融合通達,極少得罪人,他是不會公然得罪和珅的。且紀曉嵐終其一生只幹了兩件事——主持科舉和編修。

和珅到底死於誰手<strong>

“和珅跌倒,嘉慶吃飽”,誰受益誰就有嫌疑,嘉慶皇帝難脫干係。但嘉慶有沒有幫手呢?總不能隨隨便便砍和珅的頭吧?總得有人先炮打和珅的司令部,皇帝才能找到藉口拍板決策。這個先開炮的人是誰呢?種種跡象表明,劉墉倒是有可能。

首先,劉墉跟和珅是政敵,一個剛正廉潔,一個鉅貪大腐。

其次,從乾隆四十六年開始,劉墉基本乾的專搞官員風紀和人事考選任免,而和珅柄權,他動真格的就會遇到巨大阻力,其間出現種種矛盾衝突在所難免。其職位是都察院左都御史和吏部尚書的差事。

其三,彈劾和珅不法的人是劉墉的老部下王念孫,二人之間似有師生之誼,性格也頗為相似。另外,王念孫是紀曉嵐的門生,而紀曉嵐又是劉墉之父劉統勳的門生,不得不算是一條。

其四,嘉慶跟紀曉嵐、劉墉之間有著良好的私人關係。嘉慶皇帝尊敬紀曉嵐,但絕不會跟他討論軍政大事,劉墉則不同,他有豐富的經驗。嘉慶七年(1802年),嘉慶駕幸熱河,居然命劉墉留京主持朝政。也就是說,嘉慶對和珅的不滿情緒,可能有意無意地表現或直接透露給劉墉。

聯繫起來看,如果不是嘉慶授意劉墉要法辦和珅,如果不是劉墉借乾隆駕崩之機再授意王念孫彈劾和珅,就很難理解王念孫的膽量從何而來了。乾隆在世的時候,他為何不上交彈劾狀?而乾隆去世第二天,他就跳出來了呢?年紀輕輕的王念孫怎麼會知道嘉慶皇帝不待見和珅?

其五一點最為關鍵,和珅植黨營私、擅權納賄一案,是劉墉等人奉旨具體核查辦理的。

也就是說,和珅的二十條大罪,都是劉墉和諸王大臣在嘉慶的授意下給梳理出來的,至於乾隆遺詔啥的,只是託詞罷了,有皇帝的授意,莫須有都能殺頭。

紀曉嵐這個時候在幹嗎?籌辦高宗(乾隆)實錄館,就是在忙著找地方、選擇寫手,準備幫乾隆皇帝寫回憶錄,他可沒工夫參與偵辦和珅案。

所以影視劇中因為清朝時期的傳說以及可講述的故事比較多,人們對於大貪官和珅的印象是總要有正義來與之抗衡,加上張國立王剛張鐵林三位老師四十多年鐵三角關係,四部鐵齒銅牙紀曉嵐以及宰相劉羅鍋都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對於影視劇中和珅的財力以及謀算,大家可能會自然的想到同朝為官,紀曉嵐與劉墉為何不聯手對付和珅,實際從當時的環境來看,並不是簡簡單單的善惡之分,歷史沒有正確以及錯誤之分,需要辯證的來看待。純屬個人觀點,加之參考百度百科。


影劇專場


劉墉和紀曉嵐是乾隆時期的兩個著名人物,二人年紀相仿,同殿為臣,一個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太子太保;一個是協辦大學士,太子少保,都是一品大員。

並且他們的關係還不錯,論師承,二人能算系出同門。劉墉的爹是乾隆初期極為倚重的劉統勳。而劉統勳正是紀昀鄉試時的主考,按當時的風氣,劉統勳算是紀昀的恩師,而且他修四庫全書,也是劉統勳舉薦的。並且劉墉和紀曉嵐都愛收集古硯。兩人還經常相互贈與,相互交流。他們的形象經常出現在影視劇中,大都是和珅的苦主,與和珅鬥智鬥勇,極為出彩。



不過有趣的是,在電視劇裡他們很少同時出現,有劉沒有紀,有紀沒有劉。這是為何呢?



原因有兩點!

第一,這應該是電視劇本的安排,

比如在《鐵齒銅牙紀曉嵐》和《宰相劉羅鍋》這兩部電視劇中,劉羅鍋和紀曉嵐均沒有彼此,只有一個共同的對手和珅,完全是為了藝術效果。

而且兩部電視劇名已經點名了主要簡述的人物,倘若在鐵齒銅牙紀曉嵐中在描寫過多的劉羅鍋,在劉羅鍋中過多描寫紀曉嵐,這就太過於喧賓奪主。

第二,他們彼此為政的地方不同。

<strong>

劉墉從1756年起就外放為官,此後20多年都主要在地方為政,先後擔任過安徽學政、江蘇學政、太原知府和江寧知府等職。而紀曉嵐1756年伴駕熱河,1758年任英武殿纂修,1759年任功臣館總纂等,都主要在中央任職。所以說劉墉與紀曉嵐交集比較少。


白話歷史君


劉墉和紀曉嵐私交不錯,好詼諧,又都是乾隆皇帝的寵臣,有一年兩個人上書乾隆,請假回鄉祭祖,乾隆皇帝爽快的答應了他們的請求,卻提出一個條件,讓劉墉和紀曉嵐回家後,每人帶些當地的土特產給皇帝嚐鮮。

一個月的假期轉眼即過,劉墉卻把皇帝的交代給忘得一乾二淨,他是山東人,在路過滄州時,才把土特產這件事想起來。

劉墉突發奇想,從滄州採辦了一批金絲小棗帶回北京。而就在同一天,紀曉嵐也帶著金絲小棗回到京城。

劉墉先下手為強,沒有回家,先進宮把金絲小棗呈給皇上。乾隆皇帝一嘗,果然是龍顏大悅,對劉墉供奉的金絲小棗讚不絕口。

到了晚上紀曉嵐得到這個消息後就犯了愁。他總不能拿一模一樣的東西去敷衍皇帝,好在紀曉嵐也足智多謀,眼珠一轉,計上心來。從菜市場買了幾根瘦乾的白蘿蔔進獻給皇帝。

乾隆也沒有多想,拿起蘿蔔“吭哧”一口,結果辣得涕淚長流。

乾隆很不高興,怒斥紀曉嵐,又誇讚劉墉帶來的東西好吃。紀曉嵐回稟道:“滄州地瘠民貧,這蘿蔔已經是他們最好的食物,而且產量不高,萬歲體察民情,就該免了滄地的稅負”。

乾隆被紀曉嵐戴了個高帽,有些飄飄然,但又不甘心少了一地的稅負,於是又找紀曉嵐問計。

紀曉嵐只說了一句:你劉愛卿供奉的特產是“鬥地打擔糧”(意思是說巴斗大的一塊土地就能打一擔糧食),然後就沒了下文。

即使沒看過實書,但是通過電視劇的瞭解,我們也知道在當時那個時代,每個人只見他們所站的立場。就像劉玉勇,紀曉嵐和和珅他們三個人。在那個時代和珅的勢力非常的大,滿朝文武大多都依附在他的名下。但是這個世界就是這樣的公平。每一個人都有制服它的剋星。也有不願意屈服的,就像紀曉嵐。在那部電視劇當中,我們可以看到,紀曉嵐和和珅他們兩個的對決。那麼劉墉既不是衣服在和珅腿下的人,但是在電視劇當中卻沒有看到他和紀曉嵐的碰面。這並不能說明他什麼。可能在一部電視劇當中,他所要表達的東西是有限的,如果加入了另一個人可能就要改很多的東西。並且中心就會偏離我猜是這樣的。所以在劇中可能劉墉和紀曉嵐並不能夠碰面,但其實他們兩個人的立場是相同的。並且他們都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

可能兩個人他們都是屬於公正廉明的人,在一部劇中並不能能夠去彰顯兩個人的才華。我們可以去看《宰相劉羅鍋》,就可以知道他其實這一生的是雞也是很出色的。是一個公正廉明的人。

所以他倆在一部劇當中沒有碰面,並不能夠說明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