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古国——奄国,奄人发明腌菜,“俺”跟奄人有关

奄国,古籍中也叫盖国。奄有嬴姓和子姓两种说法,《史记·秦本纪》记载有“运奄氏”,出自嬴姓,《战国纵横家书》苏秦谓燕王章也有“

秦将不出商阉(奄)”说法。另古籍中多见奄、徐并称,徐国为伯益之后,嬴姓,《今本竹书纪年》记载:“(成王)二年,奄人、徐人及淮夷入于邶以叛。”西周初年奄人和徐人一起参与了反叛,并受到周人的严厉打压,奄徐族人就像一对患难与共的兄弟一起逃奔南下。《山海经》中载有“盖余之国”,研究认为“盖余”即为奄徐——奄人和徐人的统称,并形成盖姓和余姓,今江苏赣榆(盖余)或与此音转有关。

殷商古国——奄国,奄人发明腌菜,“俺”跟奄人有关

常州春秋古奄城

但何光岳认为奄为子姓,是商族的分支,在南庚继位之前已在奄地立国,后南庚即位为商王在此定都,遂有“南庚都于奄”的说法。彭邦炯也说:“祖乙所迁的耿,南庚所迁的奄,均是他们即位前的封邑。”当然,奄为商都并不能直接说明奄国一定是子姓,也不排除商人驱逐嬴姓奄人后再封为子姓奄国的可能。不管嬴姓或子姓,奄国曾作为商朝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枢机要之地,经历三代,遂称“商奄”,其族人也叫“商奄之民”。盘庚迁殷(河南安阳)后,奄地仍为奄国,由南庚后人继祀,其国力在东夷地区仍然不可估量。那么商代奄国的地理位置在哪?古籍中都说“奄地在鲁”,“今山东曲阜县县城东二里有奄城,为故奄国。

殷商古国——奄国,奄人发明腌菜,“俺”跟奄人有关

鹌鹑

“奄”字不见甲骨文,估计是从别的字衍化而来。“奄”的来历也有不同说法,一种认为“奄”来自“鼋(yuán)”,“鼋”在古籍中记载为“大鳖”或“大龟”,为奄族族徽,常兴照在《商奄、蒲姑钩沉》中认为奄人以“灵龟”为部族图腾。《诗经》:“奄有龟蒙”,龟蒙即为龟山和蒙山。但也有说法“奄”即为“盖”,古籍中将“商奄”多说成“商盖”,如《韩非子》:“(周公)将攻商盖。”《说文解字》说“奄”为“覆也”,即为“盖”,是“覆盖”之意,故“奄”就是“盖”。又大者可以盖之,故“奄”意当为大,奄盖,即为掩盖。何光岳认为奄人善制腌菜,其腌制的器皿上盖有一尖顶盖器即为“奄”。今山东和东北一带的人自称为“俺”也与古奄人有关。东夷部族以鸟为图腾,奄人也有其崇拜的鸟图腾,叫“鹌”,就是现在的鹌鹑。

殷商古国——奄国,奄人发明腌菜,“俺”跟奄人有关

西周时期禽簋

奄国在甲骨卜辞中的记载尚未被发现,只能依据古籍记载,其历史主要集中在周初成王时期。奄国是商族的一支,与他同出自商族的还有个大族叫薄姑,奄国和薄姑国是商周之际东夷地区的两大强族。直到周成王时,以奄国和薄姑国为首的东夷十七国趁“三监之乱”起兵反周,被周公旦残酷镇压。这就是西周初著名的“周公东征”,此次东征是继武王克殷后周族又一次对殷商后裔的大规模清洗。《韩非子·说林上》记载:“大难攻,小易服,不如服众小以劫大。乃攻九夷而商盖服矣。”这是东征途中有人向周公献上的战术请求,就是大国难攻,小国容易降服,不如先收服一众小国再联合讨伐大国。说明奄国是大国,不易降服,周公在收服了一众小国之后使奄国彻底陷入孤立,从而轻松灭了奄国。

殷商古国——奄国,奄人发明腌菜,“俺”跟奄人有关

西周禽簋铭文

汉代《尚书正义》载:“成王既践奄,将迁其君於蒲(薄)姑。”出土西周铜器“禽簋”铭文也有“王伐奄侯”的记录,“践”是践踏之意,可见奄国并不是被简单的降服,而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重创。大批奄人被杀被阉,发配为奴,将奄国国君押往薄姑(已亡)统一看守。《左传·定公四年》记载:“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于少皞之虚。”奄国亡后,其故地封给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建立鲁国。奄人则四散,部分奄国贵族被迫往南迁徙。《吕氏春秋·古乐》记载:“王命周王践(殷人)伐之。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奄人为主)。周公遂以师逐之,至于江南。”周军一路追杀奄人,将他们驱逐到江南为止。其中一支奄人渡过长江迁到今江苏常州淹城扎根,今有春秋淹(奄)城故地,此奄国到春秋晚期被邻近的吴国兼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