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個小人物,創下了一人滅印度的神話,李世民之死卻受到牽連

在藏漢民族交往的歷史上,有這麼一個奇人,他就是王玄策。這個出生在河洛的漢人,他的名字雖然在歷史上並不那麼給人留下深刻的記憶。然而,這樣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奇人卻留下了借兵破天竺的傳奇,這個傳奇也再一次見證了藏漢民族友好交往的親親之誼。

天竺(印度,即漢代的身毒國,或稱婆羅門),史載:天竺,在蔥嶺之南,距長安九千六百餘里,其國分為中、東、南、西、北五天竺。隋煬帝時,曾遣裴矩通使西域諸國,唯天竺,拂林未至,煬帝深以為恨。到了唐時,中天竺王屍羅逸多征服四天竺。

王玄策一生中至少有過三次,也有說四次出使天竺的經歷。第一次出使天竺,是在公元643年(貞觀十七年)。第一次出使西域,是應唐太宗之命對中天竺的回訪。早在公元641年(貞觀十五年),天竺的中部有一個叫摩伽陀(中天竺)的小國,國王屍羅逸多,遣使者上書,表示希望與唐朝通好。

他是一個小人物,創下了一人滅印度的神話,李世民之死卻受到牽連

李世民像

屍羅逸多在十多年前對盛世唐朝已十分仰慕。公元631年,一位風塵滿面的高僧來到了摩伽陀國。他就是《西遊記》中唐僧的原型——玄奘法師。玄奘以個人的名義到天竺學習佛教。公元629年,他從涼州出玉門關西行歷經艱難抵達天竺。他初在那爛陀寺從戒賢受學,後又遊歷天竺各地。並與當地學者論辯,從此名震五竺。631年他到摩伽陀國宣講大乘佛教教義,受到推崇佛教的屍羅逸多的重視。他在與玄奘的交談中,瞭解了唐朝的興盛。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大唐沙門玄奘奉詔西至其國球求取梵經。屍羅逸多召見玄奘,問道:“聽說你們國家出了一位聖人,曾作《秦王破陣樂》,請你給我說說他是怎樣一個人。”

玄奘就向他介紹了唐太宗評定禍亂,四夷賓服的情況,屍羅逸多聽了很是敬仰。因而便希望與唐通好,加強交流。

屍羅逸多的請求也是唐太宗的希望。他渴望在域外樹立自己的威望,建立關係,加強交流。中天竺使者來到中原,太宗李世民感到這是一個宣揚國威的好機會,便讓當時的雲騎尉[1]梁懷璥帶上太宗李世民的親筆書信跟隨中天竺使者一同到天竺向屍羅逸多表示友好。屍羅逸多收到唐外交書信後,再次派使者來到中原。唐太宗決定再次回訪天竺,這一次太宗李世民派遣使者李義表、王玄策前往天竺。

這次回訪,《法苑珠林》卷三十九引《王玄策傳》,十分具體的記載了這次出使的情況。說,“奧以大唐貞觀十七年(643)三月內,愛發明詔,令使人朝散大夫行衛尉寺丞上護軍李義表、副使前融州黃水縣令王玄策等。送婆羅門客還國。”[2]

李義表、王玄策的天竺之行,唐太宗派了22個人隨行。這次王玄策是以副使的身份,伴隨正使、朝散大夫李義表和摩伽陀國使者出使天竺的。此時,玄奘法師受屍羅逸多的邀請,仍在摩伽陀國宣講大乘佛教教義。由於玄奘的出色演講,因而獲得了“大乘天”的尊號,這次宣講屍羅逸多請玄奘法師騎象巡遊天竺,宣講佛法。玄奘所到之處受到熱烈的歡迎,因而,一時間在天竺出現了“中國熱”。受這種熱潮的影響,當李義表、王玄策一行到天竺後立即受到摩迦陀國人民的熱情歡迎。

李義表、王玄策一行走的是新開通的吐蕃、尼泊羅(尼泊爾)的“車道”,這比玄奘去天竺時走的路線要近。這次出使西域也是唐王朝使團首次取道絲綢之路,這以後中印間吐蕃絲綢之路更加繁榮。

出使西域,李義表、王玄策一行順道到了吐蕃拜見了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當時,文成公主剛剛嫁到吐蕃,思鄉之情難免,得知唐朝使者來到吐蕃,立即出迎接見。

得知唐朝使者到來,松贊干布、文成公主和尼泊羅墀尊公主親自走出王宮迎接。在紅山宮內,李義表、張玄策等獻上了唐朝國書及文成家書等信物,李義表說:“中天竺國派人赴唐朝拜,太宗皇帝想打通通往尼婆羅、天竺等國通路。特命下官等組織人馬,護送客使歸國,因此路不熟,所幸有驛站嚮導,住食行進十分方便。”

松贊干布說:“打通由長安到邏些、到尼婆羅、再到天竺的道路,這是太宗父皇深謀遠慮高瞻遠矚的結果。驛站自開通以來,唐蕃加強了聯繫,也得到了更多的幫助。希望上國使臣在這裡多住些日子,第一次來此地,也適應一下天氣。”

此時,看到家鄉親人的文成公主感到分外高興。想盡辦法給予方便。她對李義表、王玄策說:“你們這次出使西域,肩負著父皇交代的重任。有什麼困難只管提出,我們將盡力幫助。”

這時候,站在旁邊的墀尊公主也插話說:“你們路過尼泊羅,我會寫一信告訴我的侄子,讓她好生接待你們。”

他是一個小人物,創下了一人滅印度的神話,李世民之死卻受到牽連

歷史上的王玄策

文成怕他們不懂,忙插話說“她是尼泊羅墀尊公主,她的侄子,就是現在的尼泊羅國王。”

墀尊說:“讓他們好好接待你們,幫你們順利完成任務。不過你們第一次到尼泊羅,也應觀光遊覽一番,可以不虛此行。”

李義表、王玄策等聽了後,非常高興,連忙起身道謝。這樣,李義表、王玄策一行在吐蕃小住了幾日,然後又拿著墀尊公主的家書啟程前往尼泊羅去了。

此時,尼泊羅已經臣服吐蕃,唐王朝與吐蕃建立的姻親關係,使尼泊羅國對唐朝十分仰慕,當國王那陵提婆聽說大唐使臣取道尼泊羅前往天竺時,非常高興。立即熱情接待了李義表一行,並陪同李義表一行參觀了阿耆婆沵池。 此後,尼泊羅國王又於公元647年,遣使入唐,隨帶菠稜、酢菜、渾提蔥等。(菠稜即菠菜。據《冊府元龜》記載,菠菜就是此次傳入中國的)。

王玄策一行第一次出使天竺就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此次,他們在天竺留居了近兩年,曾在王舍城北耆闍崛山瞻仰佛跡,鑿石為銘,又在摩訶菩提寺(大覺寺)立碑,記下使團的活動情況和觀感。歸國時帶回了屍羅逸多饋贈給大唐的火珠、鬱金和菩提樹等。[3]

第一次出使天竺,李義表、王玄策順利地完成和平友好使命,大概於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初回到長安。這次成功出使天竺,加強了唐朝與摩伽陀國的聯繫。由玄奘遊歷天竺的佛教交流發展到政治、經濟、文化、貿易等諸多方面的交流。受唐朝與摩伽陀國交流的影響,唐朝與天竺各邦國都建立了友好的關係。

第一次與天竺建立友好關係後,公元647年,唐太宗李世民決定再派使者前往天竺。這一次,李世民命王玄策為正使、蔣師仁為副使一行30人出使西域。此行的任務應該有三:一是出使天竺。二是拜會吐蕃王松贊干布,睦鄰友好。三是拜見文成公主。

王玄策第二次出使西域,史書也有記載,說是為了求取天竺國的熬糖之法。唐《雜錄》記載:“(貞觀)二十一年三月十一日以遠夷各貢方物,其草木雜物有異於常者,詔所司詳錄焉。”又記載“西蕃胡國出石蜜,中國貴之,太宗遣使至摩伽陀國取其法,令揚州剪蔗之汁,於中廚自造焉,色味逾於西域所出者。”

這一記載中,雖然沒有提到王玄策的名字,但以其對照《新唐書》的記載,不僅可以斷定都是同王玄策出使天竺直接相關的史料,而且可以清楚地看出王玄策第二次出使天竺的任務,主要目的是求取天竺的製造蔗糖之法,這次出使雖經波折,但最終獲得成功,從而豐富了中國食品。[4]

王玄策出使西域,在當時交通條件,運載工具十分落後的情況下,他們的壯舉令人欽佩。可以肯定的是,他們西行途中,一定經歷了很多的困難,這其中也產生了很多的故事和傳奇,但這個過程,史籍沒有記載,作者也無意杜撰。但讓王玄策一行感到幸運的是,他生在大唐,他的官方身份是以大唐使者的身份出使西域,因而,他們一路之上也得到了一些部落的幫助。在途經吐谷渾等部落時,這些國家或者部落紛紛給他們送來食品、貢物,使他們進入天竺多了一些生活上的保障。

他是一個小人物,創下了一人滅印度的神話,李世民之死卻受到牽連

王玄策從印度帶回一個人,唐太宗熱情接見了他,不久之後就死了

遺憾的是,她們到天竺時,摩伽陀國卻發生了政變,國王屍羅逸多在政變中身死,國內局勢十分動盪。纂位的新王阿羅順那聽說大唐使節入境,竟派了2000兵將伏擊。試圖阻止王玄策一行入境,王玄策立即率從騎30人迎戰。但因寡不敵眾,大多數人戰死。王玄策和副使蔣師仁被阿羅順那活捉並扣押起來,沿途諸國敬奉的財物也被阿羅順那洗劫一空。

王玄策是個勇敢智慧的人,他和副使蔣師仁設法越獄逃跑。被扣押的當夜,趁看守不備之機,他們成功逃出。

逃出阿羅順的魔掌後,王玄策心想,難道就這樣逃回大唐嗎?他心有不甘。在他看來,作為聞名四海的唐王朝的使臣被俘,從騎大多戰死,這是唐王朝的恥辱,他必須設法懲罰這個發動叛亂的佞臣。於是,他策馬自天竺大陸北上,一路奔逃渡過了甘地斯河和辛都斯坦平原,以喜馬拉雅山脈為目標尋求援兵,王玄策先是來到了尼泊羅王國。在這兒,他與尼泊羅的那陵提婆談判,王玄策就以迎娶太宗養女文成公主而與唐具友好關係的吐蕃王的名義,向尼泊羅的那陵提婆借兵。借用了七千尼泊羅騎兵。接著,尼泊羅又飛報吐蕃。

在尼泊羅向吐蕃王松贊干布奏報唐使王玄策借兵一事的同時,王玄策也來到了吐蕃。他先拜見了文成公主,向她陳述了唐使團在天竺的遭遇。文成公主聽了王玄策的陳情,立即引他去見松贊干布。

王玄策見到松贊干布的時候,松贊干布正在和王孫芒松忙贊討論朝政事宜。在文成公主的引薦下,王玄策向松贊干布行了一禮說:“大唐右衛率長史王玄策參見贊普陛下金安。”

松贊干布看這人時,只見他衣衫襤褸,冠飾不整,身材不算高大。然而,挺身昂首,不卑不亢,舉止得體,顯得十分精幹。於是賜坐,關切地問道:“聽說王大人出使天竺,今來吐蕃是途經此地、還是特意而來?不知為何如此狼狽?”

松贊干布的詢問,王玄策回答說,玄策奉太宗皇帝陛下之命出使天竺。原先中天竺王屍羅逸多在位時,與唐結好,太宗之意在於通過屍羅逸多聯絡其餘四天竺,建立關係。不幸的是,中天竺王屍羅逸多病故,大臣阿羅那順篡位,非但不欲結好,反而發兵襲擊大唐使團,現在使團從人大部分戰死。因此,懇請贊普出兵幫助討伐。

此時,文成公主下嫁吐蕃已是七年有餘。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的日子裡,推動了吐蕃農業、文化、醫學等很多方面的發展,松贊干布一直心存感念。唐使節在摩迦陀國的遭遇,文成公主也向松贊干布請求說:“唐蕃現在親如一家,請贊普出兵天竺,討伐阿羅那順。”

松贊干布聽了王玄策的一番陳述,不由得義憤填膺,他說:“竟然有這等事!唐蕃和親,如同一家,本王豈能坐視不管!請王大人不要著急,暫回館舍歇息歇息,本王現在就召開王廷會議,商討討敵之策。”

王玄策謝過贊普,告退而去。松贊干布對大相祿東讚道:“東贊大相,本王想發吐蕃之兵,幫助大唐討伐天竺,以除佞臣阿羅那順,卿以為如何?”

松贊干布的徵詢意見,祿東贊回答說:“陛下,長途勞師,怎麼能夠作戰呢?此距天竺道途遙遠,出大軍征討,糧秣難以接濟,氣候也難以適應,師到之時,已成強弩之末,倘敵人以逸待勞,不僅不能救人之難,而自身也且難保。”

聽了祿東贊對勞師遠征不利作戰的擔憂後,松贊干布又解釋說:“挑選精銳之士,輕裝奔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其不備,五千人馬可亦!”

松贊干布的這番話,讓祿東贊感到贊普的英名。連說:“陛下英明,兵家之道,貴在神速,如此定能助唐討伐逆賊成功!”

公元648 年 (貞觀二十二年)5月22日,松贊干布派出1200名精銳騎兵會合尼泊羅7000騎兵。此外,王玄策還以大唐天子的名義,檄召臨近處各大唐藩屬國,又集兵馬萬餘,自為總管、蔣師仁為先鋒,直撲天竺。共同討伐阿羅那順。

在摩伽陀國茶博和羅城外,王玄策用“火牛陣”一仗擊潰天竺數萬象軍。阿羅順那大驚,守城不出,玄策一心報仇,拿出唐軍攻城的各種手段——雲梯、飛箭、火攻。經過三天的猛攻。大破篡奪王位的阿羅那順軍,殺三千餘人。茶博和羅城被攻破後,愴惶失措的守城士兵紛紛投水逃命,結果被護城河淹死的將近一萬人。

王玄策的猛烈攻擊,阿羅那順放棄茶博和羅城逃走後,又集結殘餘部眾,回軍攻擊蔣師仁,蔣師仁士氣正盛,英勇反擊,再次擊敗敵軍,生擒阿羅那順。阿羅那順的殘餘部眾攜帶阿羅那順的王后和太子,逃到乾陀衛江(可能為天竺河),佈防據守,準備伺機反擊,蔣師仁乘勝追擊。正所謂兵敗如山倒,阿羅那順的部眾已經喪失了戰鬥力,在大兵壓境之下紛紛乞降,阿羅那順的王后及太子,以及降兵一萬二千人悉數被蔣師仁俘獲。王玄策借吐蕃、尼泊羅之兵取得如此重大的勝利,使天竺各邦國十分震動,許多城市和村落紛紛歸附。討伐阿羅順那所取得的重大勝利,王玄策和蔣師仁再一次到尼泊羅和吐蕃表示致謝。王玄策等從尼泊羅抄近路,到了邏些後。立即前往贊普金帳,拜見贊普、公主,並表示了感謝相助。說:“這次沒有贊普等人的援助,末將等就無法勝利取回各國所獻禮品。”

松贊干布說:“王大人不要說,我們是一家人,一家人不說兩家話嗎?能為父皇盡力是本王的榮幸。”

這一次,王玄策、蔣師仁到吐蕃致謝。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熱情的設宴款待了王玄策一行。席間,松贊干布還讓吐蕃使者跳起了熱情豪放的甲諧舞。

甲諧舞表演的陣容往往十分強大。在金帳內無法進行。於是,松贊干布就安排在紅山宮外的廣場上進行。在廣場上,松贊干布、文成公主和王玄策等人觀看著這粗放的舞蹈。近百名舞者踏著矯健的舞步,盡情的舞動著,讓王玄策看得心神搖盪,連聲喝彩。

甲諧舞是文成公主遠嫁吐蕃後,結合吐蕃的舞蹈重新編演創造。舞蹈動作十分粗獷豪放,其道具主要是長葉腰刀、馬鞭以及裝在刀鞘內的小刀和筷子等,表現藏民族剽悍而又勇敢的性格。“甲諧”的歌詞內容也比較豐富,一段歌詞有相應的一連串動作來表演,因此“甲諧”的表演時間有長有短,長的可以連續跳一整天。

當時,文成公主嫁到吐蕃後,在她幫助墀尊公主建成大昭寺,舉行典禮儀式的時候,文成公主看到舞者都穿著氈袍,舞姿和音樂的節點也顯得很不合拍。於是文成公主向松贊干布建議,讓她們都統一穿著從唐朝帶來的絲綢舞裝,並讓漢地的舞師教授他們如何跟上樂器的節奏。自那以後,具有漢地民族特色的甲諧物在吐蕃之地漸漸地傳承了下來。

王玄策、蔣師仁到吐蕃致謝後,又小住了幾日,然後辭別了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押解著阿羅順那返回了唐朝都城長安。

這一戰後,松贊干布也專門遣使向唐太宗獻捷。太宗皇帝十分高興,召集群臣相慶,並且虔告宗廟。此役中,由於東天竺的尸鳩摩羅王(唐史譯作童子王)援助阿羅順那,王玄策準備順勢再攻打東天竺。尸鳩摩羅王嚇得魂飛魄散,忙送牛馬萬頭,弓刀纓絡財寶若干,向王玄策謝罪,表示臣服大唐帝國,王玄策方才作罷。

尸鳩摩羅王和中天竺王屍羅逸多生於同一時期,在唐太宗派遣使者李義表出使天竺的時候,也有心與唐朝結好,特別是尸鳩摩羅王聽李義表介紹了中國的道教文化和《道德經》,對此表現出了極大興趣。

他是一個小人物,創下了一人滅印度的神話,李世民之死卻受到牽連

飲馬天竺

這次,王玄策聯合吐蕃、尼泊羅討伐中天竺,捉拿阿羅順那。尸鳩摩羅王派出使者到唐朝謝罪,敬獻方物,表示對唐朝的仰慕。

同年10月,尸鳩摩羅王再次派遣使者帶上奇珍異物,東天竺地圖入貢長安,向李世民表示與唐通好之意。同時,尸鳩摩羅王還上書李世民提出請賜《道德經》。唐太宗李世民當即下詔,令玄奘同道士蔡晃、成英等人將《道德經》譯成梵文,贈賜給東天竺。[5]此後,《道德經》在天竺的傳播,直接影響了天竺佛教密宗在迦摩縷波等地的形成。

這一次討伐天竺,取得了重大勝利。這一史實有著這樣的記載:貞觀十年,沙門玄奘至其國,將梵本經論六百餘部而歸。先是遣右率府長史王玄策使天竺,其四天竺國王鹹遣使朝貢。會中天竺王屍羅逸多死,國中大亂,其臣那伏帝阿羅那順篡立,乃盡發胡兵以拒玄策。玄策從騎三十人與胡御戰,不敵,矢盡,悉被擒。胡並掠諸國貢獻之物。玄策乃挺身宵遁,走至吐蕃,發精銳一千二百人,並尼泊羅國七千餘騎,以從玄策。玄策與副使蔣師仁率二國兵進至中天竺國城,連戰三日,大破之,斬首三千餘級,赴水溺死者且萬人,阿羅那順棄城而遁,師仁進擒獲之。虜男女萬二千人,牛馬三萬餘頭匹。於是天竺震懼,俘阿羅那順以歸。二十二年至京師,太宗大悅,命有司告宗廟,而謂群臣曰:“夫人耳目玩於聲色,口鼻耽於臭味,此乃敗德之源。若婆羅門不劫掠我使人,豈為俘虜耶?昔中山以貪寶取弊,蜀侯以金牛致滅,莫不由之。”[6]

這一戰,松贊干布積極出兵,這是吐蕃與唐朝建立和親聯姻關係後的第二次出兵助唐,這不僅說明了吐蕃與唐王朝聯姻的這一段歷史時期,特別是松贊干布當政的最後十年,唐蕃關係的親如一家,這一時期唐蕃邊界和平,唐史大事記中罕見的不見唐蕃之間戰爭和衝突的記載。

當然,這一戰,吐蕃既得到了唐太宗的稱讚,又獲得了戰利品。中國藏學中心的馬麗華在《風化成典——西藏文史故事十五講》一書中這樣記錄:松贊干布應王玄策之請,發兵一千二百精騎參戰,共俘獲、斬殺天竺兵一萬三千人,得牲畜兩萬餘頭只,攻佔城池一百零八座。阿羅那順的反對者迦摩摟波王拘摩羅聞之大喜,將馬匹財物送往吐蕃,云云。[7]

毋庸說,吐蕃援唐,成為這次戰事的受益者。當然,作為主要策動者的王玄策這一次也有所升遷,王玄策被封為朝散大夫,遺憾的是以後的仕途生涯中,他再無升遷。

是什麼原因造成王玄策後來的官運不佳呢?據說,王玄策是一個深信術士之人,在這次戰役中,他捕獲了一名天竺和尚,此人名叫那羅邇娑婆,成了王玄策的俘虜後,他向王玄策自薦說會些煉丹之術,吃了他練制的仙丹可以長生不老。這讓王玄策非常高興。他知道太宗李世民有渴望長生不老的願望。於是,就把他獻給了唐太宗。那羅邇娑婆在李世民面前吹噓說自己有二百歲高齡,說自己煉製的仙丹,不僅可以長生不老,而且可以飛到天宮裡成為神仙。李世民聽了這些話萬分高興,立即就讓那羅邇娑婆煉製“延年之藥”。於是,天竺和尚時常的拿出一些小藥丸給李世民吃,具有諷刺意味,李世民非但沒有成仙,反而中毒身死。

李世民死後,王玄策受到牽連,雖然沒有治罪,但也仕途受阻。他在高宗朝十餘年的奉職當中,雖然官名屢有變更,但品級始終圍繞著五品官位打轉轉。按照中國官修史書的慣例,五品官是不能在正史中立傳的,因而兩唐書中沒有他的傳記。關於王玄策官運不佳,據說除了薦天竺術士那羅邇娑婆為太宗煉製“不老仙丹”導致太宗中毒身亡後,王玄策再次推薦那羅邇娑婆為高宗李治煉製仙丹,遭到高宗和滿朝文武的反對。稱其為“詭狂”之人。不僅如此,王玄策在參與沙門事俗的辯論中,又站在高宗李治的對面,並以赴天竺所見所聞為佛教徒提供依據。如此等等註定了他官運不佳名不見經傳的命運。[8]

十年後,公元658年(唐高宗顯慶三年)王玄策再次出使天竺。這一次是他的和平之旅、朝聖之行。主要使命也只是奉送一件佛袈裟。

王玄策歷史上三次出使天竺,是唐王朝官方出使西域的壯舉。這一次他參拜了印境的諸多佛寺,或許是為了求得中天竺那次殺孽的寬慰吧,畢竟敵人也有生命。這次出使後,王玄策再無可以大書特書的故事或者傳奇。

————————————

參考文獻:

[1] 雲騎尉:是當時的武官名,隋文帝時設置。唐朝置勳官十二轉,其二轉為雲騎尉,相當於正七品。

[2] 莫任南:《王玄策第二次奉使天竺考辨》,《南亞研究》1991年第3期

[3] 封五昌《唐初三次出使天竺的使者——王玄策》西安晚報2011年4月17日,第10版

[4] 孫修身:《王玄策事蹟鉤沉》,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8月版,第105頁。

[5]孫修身:《王玄策事蹟鉤沉》,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8月版,第121、122頁。

[6] 《舊唐書》列傳第148,西戎。

[7]馬麗華:《風化成典:西藏文史故事15講》中國藏學出版社2009年1月版,第134頁。

[8]孫修身:《王玄策事蹟鉤沉》,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8月版,第260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