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发现「夏朝甲骨文」的「夏」字?

(一)发现「夏朝甲骨文」?

中国有很多地方自认为是「夏都」,日前,在所谓的【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开馆仪式上,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李维明先生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称:

  • 他在多年前发表两篇文章《夏代、商前期牛骨刻辞试读二例》(2009)和《「夏」字形探源》(2011年)为夏代文字提供了「考古学证据」。
咬文嚼字:发现「夏朝甲骨文」的「夏」字?


  • 他在2003年释读出【郑州二里岗商代牛肋刻辞】上的「乇」字,为「确定郑州商城作为商代第一都(乇都,即亳都)的地位增添了文字例证」:


咬文嚼字:发现「夏朝甲骨文」的「夏」字?

  • 2008年,他确认【春密县黄寨出土的二里头文化牛骨刻辞】为「甲骨文字」,「从而将甲骨文出现的时代由商代早期前推至二里头文化」,同时,「将其中一字试读为『夏』 ,为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的学术论断添加了文字例证。
咬文嚼字:发现「夏朝甲骨文」的「夏」字?

以上书影截图引自澎湃新闻采访稿,【注1】。


说实话,我平时算比较多的关注这个领域的前沿研究动态,但是:

第一,古文字学界就是那「十八罗汉」,好像从没有没听说过李维明这人。

第二,先不论其他问题,我怎么好像从没有听过「夏朝甲骨文上的『夏』 字」这个大发现。





(二)

我将李维明所说《「夏」字形探源》的小文章找到读了一下,说客气点是一种「一家之言」,说不客气一点是毫无说服力。【注2】

1991-1993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密县来集乡黄寨村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后来被称为【黄寨遗址】:

咬文嚼字:发现「夏朝甲骨文」的「夏」字?

考古学家在【黄寨遗址】的「第二期早段文化遗存」中,发现了一块卜骨:

咬文嚼字:发现「夏朝甲骨文」的「夏」字?

图引自,注3

骨头上面有两个用放大镜才能看清楚的细小符号,李维明在他的论文《「夏」字形探源》中,说右边那个符号表示「夏族」的「夏」:

咬文嚼字:发现「夏朝甲骨文」的「夏」字?

咬文嚼字:发现「夏朝甲骨文」的「夏」字?

引自:注1



先不论【河南密县黄寨遗址】是不是历史上夏人活动的遗址,也不论这块骨上两个卜符号是不是文字,就算是「夏代文字」,将上图右边的一个符号释为「夏」,也错得离谱。


首先,他在论文中将甲骨文的「夏」字都搞错了,他将甲骨文的「夒」当成了「夏」。


甲骨文的「夏」从「日」从「页」,像「人在日下」,表示「天气炎热」,本义就是「炎熱夏日」:

咬文嚼字:发现「夏朝甲骨文」的「夏」字?


咬文嚼字:发现「夏朝甲骨文」的「夏」字?


咬文嚼字:发现「夏朝甲骨文」的「夏」字?

咬文嚼字:发现「夏朝甲骨文」的「夏」字?

引自,注4


古文字的「页」其实就是「人突出头部」,「页」的本义就是「头」:

咬文嚼字:发现「夏朝甲骨文」的「夏」字?

咬文嚼字:发现「夏朝甲骨文」的「夏」字?


《說文》:「頁,頭也。」


甲骨文的「夏」跟「夒(猱)」是有点像,都有表示「人」形的符号,但不是「页」。甲骨文「夏」的有「日」部,而「夔」没有,甲骨文「夏」的「日」部是到东周以后才渐渐省去。


「夔」的造字本义,根据《说文》的说法是一种「兽类」或「猴子」的象形,所以有表示「猴子尾巴」的笔划:


咬文嚼字:发现「夏朝甲骨文」的「夏」字?

《說文》:「夒,貪獸也。一曰母猴,似人。从頁,巳、止、夊,其手足。」
咬文嚼字:发现「夏朝甲骨文」的「夏」字?


他把「夒」当作「夏」,认为「夏」有「目、手、止」等符号特征,进而认为甲骨文中有几个「手」从「目」的字都是「夏」。

咬文嚼字:发现「夏朝甲骨文」的「夏」字?

而刚好【黄寨遗址】上的那个符号也是从「手」从「目」,所以,他就认为那个字是「夏」,下面是他的推理示意:

咬文嚼字:发现「夏朝甲骨文」的「夏」字?


其实,他所列举的另外两个甲骨文也不是「夏」:

咬文嚼字:发现「夏朝甲骨文」的「夏」字?

这两个字隶定如下:

咬文嚼字:发现「夏朝甲骨文」的「夏」字?

咬文嚼字:发现「夏朝甲骨文」的「夏」字?

于省吾先生编纂的《甲骨文字诂林》收录这两个字多种解释,跟「夏」字八竿子都打不着,真的没必要费神去详细讨论。

我只引用过来,读者自己去阅读:

咬文嚼字:发现「夏朝甲骨文」的「夏」字?

咬文嚼字:发现「夏朝甲骨文」的「夏」字?

咬文嚼字:发现「夏朝甲骨文」的「夏」字?

注5



(三)

李维明并没有受过古文字专业的学术训练,他的考释论文非常业余,从开始就是错的,我就搞不懂,他怎么就敢吹嘘说这个小破论文是:

「黄寨二里头文化牛骨刻辞为文字无疑,为证实夏代文字的存在,提供了新的考古学证据」。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体系,这上面只有两个字,一个字还没有释读出来,他怎么就敢说这是「夏代的文字」?

一个好的「论证」需要「前提可靠」,「形式正确」。「夏朝是否存在、夏代是否有文字,夏都地望何处」,目前都是有争议的事情,或者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并没有取得一致。

从澎湃新闻的采访稿中可以看出,他把这些有争议的不可靠东西当作「论证前提」,然后又用「结论」去是证明「前提」,整个就是一个「循环大论证」。如同:「上帝证明《圣经》句句真理」,「《圣经》证明上帝全知全能」。

-------------------------

参考文献

  1. 澎湃新闻(2019),《二里头发掘60年|李维明:二里头文化甲骨文推进夏文化探索》,from:https://m.thepaper.cn/yidian_promDetail.jsp?contid=4625563&from=yidian
  2. 李维明(2011),《夏”字形探源》,《东方考古》2011年00期
  3. 河南文物研究所(1993). 《河南密县黄寨遗址的发掘》. 华夏考古(3), 1-10.
  4. 刘钊等(2012),《新甲骨文編》(福建人民出版社),頁.行:339.7
  5. 于省吾(2001),《甲骨文字詁林》(吉林大學出版社),册1,页558-55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