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蜀献王朱椿所敬重的两位老师死后均安置于成都净居寺

明蜀献王朱椿所敬重的两位老师死后均安置于成都净居寺

朱元璋得了天下,第一件事就是想着怎么坐稳天下,其措施之一,就是把自己的儿子派往各地镇守,为自己的家天下把关。

他的儿子朱椿,就是被他派来蜀地的第一位蜀王,史称蜀献王。

各蜀王前后延续十三代,第十三代蜀王为朱澍,张献忠攻破成都,率妃子投井死。

蜀献王好文,喜读书收藏,素来尊师重教。典型的事例有两例,第一例是和方孝孺有关。

方孝孺是浙江宁海人。洪武十五年(1382年),因吴沉的推荐,被朱元璋召见。朱元璋欣赏方孝孺庄重儒雅的风度,对皇太子朱标说:“这是一个品行端庄的人才,你应当一直用他到老。”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又因为别人的推荐被召到宫廷。被朱元璋授予汉中教授之职,每天给众儒学生员讲学。

明蜀献王朱椿所敬重的两位老师死后均安置于成都净居寺

蜀王朱椿慕方孝孺的贤名,聘请他当世子的教师。蜀献王以特殊的礼遇表示对他的敬重,把他读书的庐舍命名为“正学”。

蜀王朱椿初来成都,朱元璋下令修蜀王府,蜀王府根据朱元璋的意思“非壮丽无以示威仪”,修的富丽堂皇。

新建成蜀王府气象宏大,占去当时城内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地址就在现天府广场、红照壁一代,总面积约38万平方米,是明代藩王府中最富丽宏大的一所。

后被张献忠所烧毁,现已不存。

当时方孝孺没有住在蜀王宫,蜀王把他安置在毗邻蜀王宫的地方,现在的青羊区方正街,邻新华大道和太升北路。

方孝孺讲学和他的住处就在方正街,现在的街名“方正街”就是因此事命名。

后来方孝孺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诛十族,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诛十族的人。

朱椿为后来平反的方孝孺在成都建了一个祠堂,地点在现在的净居寺。

关于地址名称为“净居寺”还是“静居寺”,两者民间都在用,学者多有争议,但本人依据历史资料,认为应当是“净居寺”。

明蜀献王朱椿所敬重的两位老师死后均安置于成都净居寺

朱椿敬重的第二位老师是宋濂。

宋濂祖籍今浙江义乌。明初著名政治家、 “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

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与刘基均并称为“一代之宗”。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

宋濂和方孝孺不同的是,宋濂是蜀献王朱椿的老师,而方孝孺是蜀王儿子的老师。

而宋濂和方孝孺也是师生关系,方孝孺是宋濂的学生。

宋濂后来也和净居寺扯上了关系。

洪武十年(1377年),宋濂告老还乡,朱元璋亲自饯行,令宋濂之孙宋慎送回老家。

宋濂叩头辞谢,并约定说:“臣没死之前,请允许臣每年来宫内觐见陛下一次。”此后宋濂每年如约进京陛见。

洪武十三年(1380年),宋濂之孙宋慎被牵扯进胡惟庸案中,宋慎与宋濂次子宋璲都被处死。朱元璋想处死宋濂,经马皇后及太子朱标力保,才得免一死,徙至四川茂州安置。即今汶川、茂县一代,因蜀道崎岖险远,死于途中。

洪武十四年(1381年)6月12日,宋濂因病逝于夔州(今重庆奉节),享年七十二岁。

知事叶以从将宋濂葬于莲花山下。蜀王朱椿仰慕宋濂,平反后,又将宋濂转葬成都净居寺。并在这里建了祠堂,并为他立了塑像,每年春秋予以祭祀。

明末清初,净居寺未能逃过战火的摧毁。为了纪念宋濂,清乾隆十二年,华阳县令安洪德在净居寺旧址上,建了一个书院,并以宋濂的号命名为潜溪书院。该书院与当时的锦江书院、墨池书院和芙蓉书院并称为成都的四大书院。

明蜀献王朱椿所敬重的两位老师死后均安置于成都净居寺

成都现存的顺江路边上的“宋公桥”街,就是因宋濂而得名。

这两位在在明一代堪称道德文章第一的人,均不得善终。

历史上大凡为太子师、王子师者,善终者不多,如张居正亦如此,死后多年被抄家。

因为诸王子为继承帝位,明争暗斗在所难免,各自的老师总要偏向自己的学生,无疑就被卷入宫廷争斗漩涡之中,结果是不管胜负、结局如何,都难以避免悲剧的发生,差别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