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蜀獻王朱椿所敬重的兩位老師死後均安置於成都淨居寺

明蜀獻王朱椿所敬重的兩位老師死後均安置於成都淨居寺

朱元璋得了天下,第一件事就是想著怎麼坐穩天下,其措施之一,就是把自己的兒子派往各地鎮守,為自己的家天下把關。

他的兒子朱椿,就是被他派來蜀地的第一位蜀王,史稱蜀獻王。

各蜀王前後延續十三代,第十三代蜀王為朱澍,張獻忠攻破成都,率妃子投井死。

蜀獻王好文,喜讀書收藏,素來尊師重教。典型的事例有兩例,第一例是和方孝孺有關。

方孝孺是浙江寧海人。洪武十五年(1382年),因吳沉的推薦,被朱元璋召見。朱元璋欣賞方孝孺莊重儒雅的風度,對皇太子朱標說:“這是一個品行端莊的人才,你應當一直用他到老。”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又因為別人的推薦被召到宮廷。被朱元璋授予漢中教授之職,每天給眾儒學生員講學。

明蜀獻王朱椿所敬重的兩位老師死後均安置於成都淨居寺

蜀王朱椿慕方孝孺的賢名,聘請他當世子的教師。蜀獻王以特殊的禮遇表示對他的敬重,把他讀書的廬舍命名為“正學”。

蜀王朱椿初來成都,朱元璋下令修蜀王府,蜀王府根據朱元璋的意思“非壯麗無以示威儀”,修的富麗堂皇。

新建成蜀王府氣象宏大,佔去當時城內總面積的五分之一。地址就在現天府廣場、紅照壁一代,總面積約38萬平方米,是明代藩王府中最富麗宏大的一所。

後被張獻忠所燒燬,現已不存。

當時方孝孺沒有住在蜀王宮,蜀王把他安置在毗鄰蜀王宮的地方,現在的青羊區方正街,鄰新華大道和太升北路。

方孝孺講學和他的住處就在方正街,現在的街名“方正街”就是因此事命名。

後來方孝孺因拒絕為發動“靖難之役”的朱棣,草擬即位詔書,被誅十族,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被誅十族的人。

朱椿為後來平反的方孝孺在成都建了一個祠堂,地點在現在的淨居寺。

關於地址名稱為“淨居寺”還是“靜居寺”,兩者民間都在用,學者多有爭議,但本人依據歷史資料,認為應當是“淨居寺”。

明蜀獻王朱椿所敬重的兩位老師死後均安置於成都淨居寺

朱椿敬重的第二位老師是宋濂。

宋濂祖籍今浙江義烏。明初著名政治家、 “明初詩文三大家”之一,與章溢、劉基、葉琛並稱為“浙東四先生”。

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宋濂與劉基均並稱為“一代之宗”。學者稱其為太史公、宋龍門。

宋濂和方孝孺不同的是,宋濂是蜀獻王朱椿的老師,而方孝孺是蜀王兒子的老師。

而宋濂和方孝孺也是師生關係,方孝孺是宋濂的學生。

宋濂後來也和淨居寺扯上了關係。

洪武十年(1377年),宋濂告老還鄉,朱元璋親自餞行,令宋濂之孫宋慎送回老家。

宋濂叩頭辭謝,並約定說:“臣沒死之前,請允許臣每年來宮內覲見陛下一次。”此後宋濂每年如約進京陛見。

洪武十三年(1380年),宋濂之孫宋慎被牽扯進胡惟庸案中,宋慎與宋濂次子宋璲都被處死。朱元璋想處死宋濂,經馬皇后及太子朱標力保,才得免一死,徙至四川茂州安置。即今汶川、茂縣一代,因蜀道崎嶇險遠,死於途中。

洪武十四年(1381年)6月12日,宋濂因病逝於夔州(今重慶奉節),享年七十二歲。

知事葉以從將宋濂葬於蓮花山下。蜀王朱椿仰慕宋濂,平反後,又將宋濂轉葬成都淨居寺。並在這裡建了祠堂,併為他立了塑像,每年春秋予以祭祀。

明末清初,淨居寺未能逃過戰火的摧毀。為了紀念宋濂,清乾隆十二年,華陽縣令安洪德在淨居寺舊址上,建了一個書院,並以宋濂的號命名為潛溪書院。該書院與當時的錦江書院、墨池書院和芙蓉書院並稱為成都的四大書院。

明蜀獻王朱椿所敬重的兩位老師死後均安置於成都淨居寺

成都現存的順江路邊上的“宋公橋”街,就是因宋濂而得名。

這兩位在在明一代堪稱道德文章第一的人,均不得善終。

歷史上大凡為太子師、王子師者,善終者不多,如張居正亦如此,死後多年被抄家。

因為諸王子為繼承帝位,明爭暗鬥在所難免,各自的老師總要偏向自己的學生,無疑就被捲入宮廷爭鬥漩渦之中,結果是不管勝負、結局如何,都難以避免悲劇的發生,差別只是時間長短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