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非遺:同州梆子


大荔非遺:同州梆子

同州梆子,陝西省漢族戲曲劇種之一。形成於陝西省關中東部以大荔縣(舊同州府治)為中心的十數縣。因伴奏樂器中採用棗木梆子擊節,發“桄、桄”聲,故稱“桄桄亂彈”或“梆子”。後為區別於其他梆子劇種,始稱“同州梆子”。一般認為同州梆子即老秦腔。在以西安為中心的中路秦腔(即西安亂彈)形成以後,它被稱為“東路秦腔”,也稱老秦腔,外省稱“西秦腔”、“西調”、“陝西梆子”、“山陝梆子”等。

大荔非遺:同州梆子

因其歷史悠久,影響深遠,多奉為梆子腔鼻祖。以同州(今大荔),朝邑為中心,盛行於關中東府10餘縣,流行於北至綏德,東到潼關,南抵洛南,西行渭南。並流傳到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及北京、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浙等地。明代末葉,已有班社和演出活動。

據同州梆子老藝人王謀兒等口述,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在大荔和蒲城之間的孝同練兵時,就以同州梆子為軍戲。大荔曾流傳:“坡南出了個驢子歡(即呂志謙,同州梆子名藝人),一聲就能吼破天。不唱戲,沒盤纏,跟上李瞎子(李自成)過潼關。唱紅了南京和燕山…….”的民諺。清嘉慶至光緒年間,為同州梆子發展鼎盛期,湧現出許多班社、著名藝人層出不窮。

大荔非遺:同州梆子

同州梆子是中國梆子戲之鼻祖,其聲腔形成歷史源遠流長。它是在“西音”、“秦音”、“秦風”、“秦聲”音樂舞蹈基礎上,逐漸演演變而成。前代學者有“秦腔俗稱梆子腔,蓋因其以木棒為樂器而得名者也,其來源極古,有謂肇始於戰國”,“秦聲即燕趙悲歌之遺響也,傳入秦後,其聲乃益激越,後世之秦腔實際胚胎於此焉”的說法。

同州梆子是同州人民乃至西北地域之所向往和追憶的古老劇種,研究和整理演出、保留是戲曲界的責任,能喚起群眾對戲曲的熱愛,更進一步活躍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對研究秦腔的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