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非遗:同州梆子


大荔非遗:同州梆子

同州梆子,陕西省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形成于陕西省关中东部以大荔县(旧同州府治)为中心的十数县。因伴奏乐器中采用枣木梆子击节,发“桄、桄”声,故称“桄桄乱弹”或“梆子”。后为区别于其他梆子剧种,始称“同州梆子”。一般认为同州梆子即老秦腔。在以西安为中心的中路秦腔(即西安乱弹)形成以后,它被称为“东路秦腔”,也称老秦腔,外省称“西秦腔”、“西调”、“陕西梆子”、“山陕梆子”等。

大荔非遗:同州梆子

因其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多奉为梆子腔鼻祖。以同州(今大荔),朝邑为中心,盛行于关中东府10余县,流行于北至绥德,东到潼关,南抵洛南,西行渭南。并流传到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及北京、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浙等地。明代末叶,已有班社和演出活动。

据同州梆子老艺人王谋儿等口述,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在大荔和蒲城之间的孝同练兵时,就以同州梆子为军戏。大荔曾流传:“坡南出了个驴子欢(即吕志谦,同州梆子名艺人),一声就能吼破天。不唱戏,没盘缠,跟上李瞎子(李自成)过潼关。唱红了南京和燕山…….”的民谚。清嘉庆至光绪年间,为同州梆子发展鼎盛期,涌现出许多班社、著名艺人层出不穷。

大荔非遗:同州梆子

同州梆子是中国梆子戏之鼻祖,其声腔形成历史源远流长。它是在“西音”、“秦音”、“秦风”、“秦声”音乐舞蹈基础上,逐渐演演变而成。前代学者有“秦腔俗称梆子腔,盖因其以木棒为乐器而得名者也,其来源极古,有谓肇始于战国”,“秦声即燕赵悲歌之遗响也,传入秦后,其声乃益激越,后世之秦腔实际胚胎于此焉”的说法。

同州梆子是同州人民乃至西北地域之所向往和追忆的古老剧种,研究和整理演出、保留是戏曲界的责任,能唤起群众对戏曲的热爱,更进一步活跃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对研究秦腔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