瓮安:悬崖“天渠”造福四代

瓮安:悬崖“天渠”造福四代

48年前,瓮安县玉山镇小开洲村(原小开洲公社)的大池和大坪生产大队,面对无水少田,群众吃不饱饭的困境,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堡垒作用,在三级党组织引领下,带领群众悬崖开渠,筑造了一条横贯悬崖的“生命之源”。


瓮安:悬崖“天渠”造福四代


瓮安:悬崖“天渠”造福四代

“快50年了,当年开渠的情景还历历在目。看着这条水渠如今还滋养着上千名群众,我们当年吃的苦就是值得的。”78岁老支书詹国华回忆。

詹国华说,上世纪70年代,靠着乌江边的大坪、大池两个生产大队,因为地势陡峭,悬崖阻隔,只能看着乌江水望梅止渴,2000多名群众没水喝。没有水,种地也成了问题。“全大队都没有一块像样的水田,别人吃大米,我们吃包谷,心里真的不是滋味。”65岁的王正友老人回忆说。

没有水,生存成了大问题。怎么办?

“能不能在悬崖上开渠引山泉水让大家喝上水?”为了解决吃水难的问题,经过商议,两个大队下定决心团结一致,悬崖开渠引水。

“这么多年我们一直能盼着有水喝,所以开渠的想法提出来后,村民们一致同意。”詹国华回忆说。

瓮安:悬崖“天渠”造福四代

1972年春,小开洲公社派出青年干事李仕国,与大坪大队支书詹国华、大池大队支书刘忠明,三个人组成联合党小组,同时联合党小组、大队党支部三级党组织密切协作,组织两支生产队伍48人在悬崖开渠。

在当时既没有资金也没有技术的情况下,悬崖上开渠的困难可想而知。

詹国华说:“开渠队伍不畏艰险,麻绳系身,峭壁施工,用钢钎凿,炸药炸,历时两年多,其中牺牲两人,受伤多人的巨大代价,在悬崖峭壁开出了一条长达823米、一米多宽的‘天渠’,贯通了全长10余公里的岩上水渠。” 

渠成水至,大池和大坪生产大队终于告别了祖祖辈辈缺水的历史,大家异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水源,纷纷改土造田,几年间,两个大队稻田从300多亩增加到了1200多亩。两个生产队吃上了大米,解决了温饱问题,余粮还支援其他生产队。

水来了,小开洲人的温饱问题解决了。

为了保护好这来之不易的水源,大池和大坪两个大队通过三次“护渠”,至今养育了四代村民。“天渠”水源的稳定,使得大池和大坪两个生产队生活越来越好,种植养殖产业也得到了发展,村民们的生活更加有盼头。

“如今的大池和大坪能够稳步发展辣椒、烤烟、果树、养殖等产业,都得益于‘天渠’源源不断的水源。”玉山镇小开洲村驻村第一书记雷轶说。

瓮安:悬崖“天渠”造福四代

为了进一步解决地势陡峭的小开洲群众生存难题,实现同步小康,近年来,瓮安县委大力实施生态移民和易地扶贫搬迁,分三次将群众搬出陡坡。并通过拆除网箱鱼、关停矿山、露天采矿点生态恢复等举措,全面开展生态整治。

瓮安:悬崖“天渠”造福四代

如今的小开洲,乌江转绿,陡坡返青,喧哗渐逝,流水依然,潺潺的渠水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那段鲜为人知的奋斗史和小开洲人不等不靠的悬崖开渠精神。


瓮安:悬崖“天渠”造福四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