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放學後,我為什麼要孩子先玩,而不是寫作業?

有一個小男孩,放學後寫作業的表現,讓父母很抓狂。孩子雖然一放學就回家,回到家後馬上開始寫作業,但孩子寫著寫著就分心,玩玩具、吃零食,甚至只是盯著窗外發呆……結果作業往往寫到晚上10點還未完成,質量也很差。


心理科普:放學後,我為什麼要孩子先玩,而不是寫作業?



其實這是很多小朋友寫作業的情形,放學後寫作業的時間很長,雖然作業不一定很多,但孩子喜歡東張西望或做其他不相關的事情,導致寫作業的時間很長。這種寫作業的狀況是需要調整的。

研究:孩子寫作業前這樣做,表現會更好

密歇根州立大學有一項研究發現,孩子放學回家後,不是第一時間寫作業,而是適當地進行運動,孩子表現會更好。例如孩子會更專注,學習效率會更好。孩子在這種表現下,不僅學習是有效果的,還有助於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什麼?當孩子運動時,大腦會釋放神經營養素BDNF,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創造新的微血管,分泌多巴胺,有助於孩子的短期記憶與長期記憶,還促進孩子的大腦組織生長,孩子的專注與自控力會更好。


心理科普:放學後,我為什麼要孩子先玩,而不是寫作業?



除此之外,孩子在學校已經經歷了長時間的學習,大腦已經處於相對疲倦的狀態,如果放學後立即學習,學習效率也是相對低下的,所以,放學後適當的運動,能讓大腦得到休息。曾經有芝加哥大學的科學家對兩組學習的孩子進行對比,A組孩子長時間處於學習狀態,而B孩子每天有進行適當的運動,結果發現,有運動的孩子的大腦新生細胞更多。

運動對孩子的學習有如此多的積極效果,那麼孩子該進行什麼運動呢?

舞蹈、乒乓球、籃球、足球、游泳、騎自行車、跑步、跳繩……都是不錯的選擇。舞蹈、乒乓球、籃球、足球、游泳等這些需要一定技能的運動,建議一開始找專業的老師指導或培訓,否則孩子缺乏基礎,往往難以激發興趣,也難以發展成為終生的運動。其他的類似騎自行車、跑步、跳繩等運動,父母一開始的陪伴也很必要,陪伴能增加孩子的積極性,當孩子參與的時間長了,孩子也容易養成習慣。即使只是中強度的跑跑跳跳,也能達到不錯的效果。


心理科普:放學後,我為什麼要孩子先玩,而不是寫作業?



孩子每天放學後,建議運動時間大概是45分鐘至1.5小時,如果時間太短,例如半小時內,孩子的身體還沒得到足夠的激活;如果時間太長,孩子容易疲倦,反而不利於孩子接下來的學習。另外,

孩子的運動原則,基本是孩子越小,建議參與的運動強度越小,否則可能會給孩子的身體發育帶來負面的影響,例如小於5歲的孩子不適宜長跑;其次,選擇孩子喜歡的運動,孩子從事某項他們不喜歡的運動,心理阻力會比較大,給孩子帶來的痛苦,反而得不償失。當孩子從事他們真正喜歡的運動,孩子會更愉悅,也容易堅持下去。

有一個朋友家的小女孩,這孩子寫作業曾經也很磨蹭,寫作業到晚上11點是常有的事情。朋友在我的建議下,讓孩子放學後每天學習舞蹈1小時,結束後回家洗澡、吃完晚飯後才開始寫作業。慢慢地,效果前後相差明顯,孩子以前5,6個小時才能寫完的作業,如今一般2個多小時就完成了,不僅作業出差少了,書寫也工整了。“運動裡,一定藏著神奇魔術棒呢!”這媽媽說。


心理科普:放學後,我為什麼要孩子先玩,而不是寫作業?



父母疑問:有一位媽媽曾經問我,孩子放學後是到輔導機構寫作業的,所以運動不方便,怎麼辦呢。對於這些孩子,他們可以把運動放在週末,雖然少一些,但無論怎樣,運動總能給他們帶來積極的影響。

記得我家兒子曾經問過我一個這樣的問題:“媽媽,童話故事裡,如果人喝下一杯特別的泉水,就能一下子變得聰明。這是真的嗎?

我說:“在這個世界裡,沒有什麼東西能讓人一下子變得聰明的,如果你想找到差不多的,那麼就一定是運動了!”

所以,趕緊讓你家孩子動起來吧!



關鍵字:專注力、運動習慣、幼兒心理、育兒方法、早期教育

幼兒說,作者為幼兒心理科普作家黃杏貞,已出版書籍《心理諮詢師媽媽的科學育兒法》(獲國家部級優秀出版物獎)。學習幼兒心理研究和知識,分享科學、實用、有價值的育兒心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