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樂觀自信起來!

樂觀的性格是孩子應對人生中悲傷、不幸、失敗、痛苦等不良事情的有力武器。讓燦爛的笑容永遠洋溢在孩子的臉上吧!這樣孩子才會覺得自己能夠駕馭生活,能夠克服學習生活中的困難,能夠擺脫一切挫折。

孩子對那些能夠滿足自己需要的事物,會產生一種積極的情緒,而對無法滿足自己需求的事物則會產生消極的情緒。樂觀的孩子不易患抑鬱症,他們也更容易成功,身體也比悲觀的孩子更健康。現在社會,父母對孩子期望過高,學校里老師對孩子要求過高,種種原因致使孩子精神高度緊張,往往會讓孩子產生自卑,抑鬱,孤僻等等心理。所以,如何引導孩子快樂健康地成長,顯得格外重要!

1968年,兩位美國心理學家來到一所小學,他們從一至六年級中各選3個班,在學生中進行了一次煞有介事的“發展測驗”。然後,他們以讚美的口吻將有優異發展可能的學生名單通知有關老師,並且告訴大家,這是幾個天才學生。8個月後,他們又來到這所學校進行復試,結果名單上的學生成績有了顯著進步,而且情感、性格更為開朗,求知慾望強,敢於發表意見,與教師關係也特別融洽。

讓孩子樂觀自信起來!

這是心理學家們進行的一次期望心理實驗,學生因為受到老師的期待,所以有了積極樂觀的情緒,於是在學習上變得更加努力向上,最終這些學生的成績有了提高進步,並且整個人都更自信。這個實驗後來被譽為“皮格馬利翁效應”或“期待效應”。

想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小精靈,父母不妨試試下面的做法:

一、不要對孩子“控制”過嚴。

有些父母由於對孩子太過溺愛,或者期望值過高,往往會抑制孩子們的一些行為舉止,甚至包辦代替,只想要孩子搞好學習。這樣,孩子就事事不用做,理所當然地認為,孩子就會專心學習,心無旁騖。結果往往會適得其反,孩子由於無法親自做事,所以無法體會到做事的樂趣。況且,孩子非常不喜歡父母干預自己,沒有了自由,孩子就會失去快樂,變的悲觀起來。

讓孩子樂觀自信起來!

所以,父母要把選擇權交給孩子,讓他們自己決定自己要什麼東西或者做什麼事情。比如穿衣服,玩玩具,看電視等等,孩子有了自主權,才會感到快樂自立。

二、允許孩子自由地表現悲傷。

當孩子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往往會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悲傷難過的情緒。這個時候,父母應該允許孩子,而不是大吼大叫,“把眼淚給我憋回去!”“哭哭啼啼的,太讓我失望了!”。假如孩子在哭泣的時候,父母要求孩子停止哭泣,不能表現出軟弱,孩子就會把心中的悲傷積聚起來,久而久之,反而會造成孩子消極的心理。

對於孩子所表現出的悲傷或軟弱,父母不要呵斥,應該讓孩子盡情地發洩出來,只有孩子把心中的鬱悶發洩了,他才會恢復心情的平衡。甚至需要父母幫助的時候,父母應該及時安慰孩子,用相同的心理設身處地地去感受孩子的情緒,努力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鳴,從而緩解孩子的不良情緒。

讓孩子樂觀自信起來!

三、讓孩子擁有廣泛的愛好。

開朗樂觀的孩子心中的快樂源泉很多,可能來自於許許多多的興趣愛好。一個孩子如果僅有一種愛好,他就很難保持長久的快樂。只愛看電視的孩子,如果當下沒有喜歡的電視節目看,他就會鬱鬱寡歡。假如他還喜歡讀書,還能熱衷於體育運動,或者飼養小動物,或者下棋,交友,參加演出,辯論等等,那麼他的生活將會變得更為豐富多彩,他也肯定更為快樂。

讓孩子樂觀自信起來!

四、父母要以身作則。

父母不管是在工作上還是生活中,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如意,而父母對待這些事情的方式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情緒。如果父母在面對困難、挫折時能夠保持自信、樂觀的精神,那麼孩子也就會受到父母的影響,變得樂觀自信起來;反之,父母動不動就怨天尤人,牢騷滿腹,唉聲嘆氣,孩子也會有樣學樣,悲觀失望,消極自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